華文網

農場主陳傑的前半生創業經:星星屋點亮孩子的童話夢

這幾天,陳傑忙壞了。每年秋天,都有一大波孩子到他的教育基地接受科普教育。今年,基地在10月裡又推出了一個新項目——霍比特村,家長帶著孩子來“村”裡露營,與植物和泥土親近。


陳傑的教育基地位於三聖鄉江家菜地,公司全稱是“成都金鋤特野菜種植有限責任公司(陳香苑科普基地)”,也就是陳香苑開心農場,這是集科技實踐、農耕體驗、觀光採摘於一體的特色新型農場。農場占地逾百畝,能同時滿足兩千多人開展科普教育活動,是成都市乃至四川省的科普基地,也是家庭教育實踐基地,為城市孩子瞭解農耕文化、體驗農場生活提供了一個好去處。

巴菲特說:“機會總是給有準備的人,諾亞不是在豪雨降臨的時候才造方舟。”而對於陳傑和他的百畝教育基地來說,即使“豪雨”永遠不來,他們也一直在為“造方舟”而準備著。

¤唐千惠 魏冰倩

“陳奐生”上城

身材中等,為人平和,愛說愛笑,是陳傑給人的第一印象。

他回答問題不繞彎子,不說大話,精明而實在。

“我是1966年出生的,我們那代人創業有鮮明的時代特色,那就是‘一切未知’,什麼可以賺錢就做什麼,沒有規劃。就好比,我今天做著科普教育基地,可在30年前,我連這是啥玩意兒都不知道。”陳傑說,如果想瞭解今天的他,就應該先瞭解30年前的他。

陳傑是巴中人,1987年到成都,那時大專畢業兩年,20歲,還是個“愣頭青”。

從家裡出門的時候,除了對未來的無知,

陳傑還帶了50元錢。當年從巴中到廣元,汽車票是7.5元,再從廣元轉火車到成都,火車票是6.5元。除去車費,只剩36元陪他闖江湖了。

一下火車,“愣頭青”陳傑就被眼前的世界震住了。自行車穿來穿去,龍頭亮閃閃的,車身的漆黑油油的,鈴鐺響亮極了。他在路邊癡迷地看了半小時,心想,“什麼時候我陳傑也能有這麼一輛自行車喲”。活脫脫一個現實版“陳奐生上城”。

夢想還是要有的,

萬一實現了呢?可在夢想實現之前,地鋪還是要睡的。

陌生的城市舉目無親,找工作期間,他沒有多餘的錢住旅店,只能在招待所睡地鋪,一晚2.5元。5分錢一個的饅頭和5分錢一碗的稀飯是日常飲食,粉蒸肉1.5元一份,但他吃不起。

幸好,錢花光之前,陳傑意外得到一個為邛崍茶廠寫招牌的“美差”,賺到在成都的第一份工資,70元,當時這算得上是很豐厚的報酬了。

拿到錢後,他做的第一件事,

就是下館子吃粉蒸肉,連吃了3份。“當時覺得太奢華了。”如今說起這事兒,陳傑仍然哈哈大笑。

起初,陳傑就憑著會畫畫、會設計的特長,在廣告公司兼職,那期間,他的一個廣告設計還榮獲全國征標設計大賽一等獎,獎金1000元。他高興壞了,拿著錢去實現夢想——買了一輛400多元的山地自行車。要知道,當時普通自行車才幾十元一輛,而普通人的工資也才幾十元一月,用陳傑的話說,依然是“太奢華”了。

同行見他就走

在廣告公司兼職積累了一定經驗,1989年,陳傑開起了自己的廣告公司。從白手起家,進入到資本積累階段。

因為思維活躍,陳傑和他的公司在業內漸漸有了名氣,客戶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大,甚至承接了第22屆世界跳傘錦標賽廣告的製作。此時,陳傑已不再是那個吃不起粉蒸肉的窮小子了,他隱約覺得,有新的挑戰即將來臨。

果然,一次偶然的邂逅,成就了陳傑人生中的第二個轉捩點。

那天他剛到公司,一個高個子、大眼睛的姑娘走進店裡,新奇地打量他。起初陳傑莫名其妙,但他很快就明白了,姑娘看的不是自己,而是工作服上的宣傳語:商品不做廣告,就像姑娘在暗處向小夥子暗送秋波,只有她自己知道。

如今回想起初見的一幕,陳傑還津津樂道,“沒想到英國廣告學專家布裡特的廣告名言,還為我們牽了紅線。”原來,正因為有這一番好奇的打量,陳傑和這個重慶姑娘瞿嘉最終走到了一起,相知相愛,組建家庭。

那是上世紀90年代初期,中國剛告別計劃經濟,一個新的時代正在開啟,“競爭”是當時的社會熱詞,就連機場書店都在講成功學。人人想賺錢,人人有錢賺,在80年代完成資本積累的個體戶開始創辦企業,陳傑就是他們中的一個。

當時,國內服裝業迎來新局面,陳傑也關掉廣告公司,和妻子瞿嘉一起,開起了僅有5個人的“服裝廠”,主要製作銷售各類制服。得益于兩人的創造性思維和較高的審美能力,他們自主設計、生產的制服,款式美觀,品質過關,一下縫紉機就受到市場的熱烈歡迎,並很快招來一批大客戶,皇冠假日酒店、成都飯店、明珠飯店等一批高檔酒店的員工制服皆出自陳傑的公司,他們也為各種比賽的禮儀小姐製作迎賓旗袍,還為陸軍總醫院製作過窗簾和醫生護士的制服。就連成都第一家迪吧Mtown,都找他們做制服。

那些年,成都70%的酒店制服都從陳傑的廠裡運送出來,廠子也從最初的5人“裁縫鋪”,擴大為擁有百餘名員工的服裝大廠。

那些年,陳傑到各處談生意,同行只要見到他在,扭頭就走,“他們知道沒希望了。”好漢重提當年勇,如今聽來別有深意。

再回農村

陳傑從農村來,剛進城時,他像大多數有志青年一樣暗暗發誓:“闖出一片天地,在城裡站穩腳跟,再也不回農村了!”然而,人和土地的緣分是斷不了的。

2002年,因為呼吸道感染,二兒子在3歲的時候病了一場,連續發燒9天9夜。兒子病癒後,夫妻倆卻得了心病。為了給孩子一個更健康的生活環境,陳傑夫妻把家搬到了郊區的琉璃鄉,租房租地,自己種菜自己吃,過起了田園生活。服裝廠雖還在維持,但夫婦倆的重心已經完全傾斜到享受生活和照顧孩子上了,從地裡剛摘來的菜沖洗沖洗就下鍋,兒子在田間地裡玩泥巴、捉泥鰍釋放天性,就算每天換7套衣服臨睡前那套也是髒兮兮的。

陳傑從西裝革履的“陳總”變成了家庭煮夫,不僅樂意為妻兒下廚,還招待週末總會上門來蹭飯的朋友。不想,漸漸竟吃出“麻煩”來了。

我國的現代鄉村旅遊出現在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以後發展尤為迅速,到2000年以後,鄉村旅遊收入已占到國內旅遊收入總額的20%以上。而在成都,人們率全國之先,創造性地把鄉村旅遊稱為“農家樂”。

當時,琉璃鄉已興起一大批農家樂,陳傑夫婦租住的小院周圍就有很多。“我們吃飯的時候總有人進門問價,後來乾脆開了農家樂,可以說是‘被逼’的。”剛開始,陳傑還只是向附近農家借桌子板凳招待顧客,但隨著上門的人越來越多,他不得不再租農房,擴大規模,正兒八經地開起了農家樂“陳香苑野菜飯”。農家樂生意紅火,有時要同時招待兩三百人,累得夫妻倆嘴都歪了。

這一年是2003年,而陳傑夫婦與土地的故事,才剛剛開始。

用心成就創新

2003年,錦江區利用三聖鄉是城市的通風口綠地、背靠大城市等地緣優勢開始打造“五朵金花”。其中,“五朵金花”之一的江家菜地,以認地代種的方式,把傳統種植業變為體驗式休閒農業。在這樣的契機下,陳傑改變經營模式,流轉百畝土地,成立了“成都金鋤特野菜種植有限責任公司”,掛牌“陳香苑開心農場”,並被作為特色農業企業引進江家菜地。“我們‘開心農場’的概念,比網上開心農場的偷菜遊戲還早提出1年。”對此,陳傑不無驕傲。

農場將現代農業、現代科技、科普、教育進行了有機結合,打造了青少年科技實踐教育基地、親子活動基地、家庭教育基地,這在成都市、四川省乃至整個西南地區都是第一家。

說起農場,陳傑滔滔不絕,一個個數字從他嘴裡“蹦”出來:2015年接待24700人,2016年接待29600人,2017年上半年接待17000人;每年向5000人免費開放……

為何能吸引如此多的人前來?陳傑說,是“用心”和“創新”。

農場有來自世界各國的新品蔬菜和花卉200餘種,義大利球莖茴香、埃及帝王菜、美洲茭瓜、抱子甘藍等新鮮蔬菜除了具有觀光價值,還是高檔酒店的搶手貨,往往供不應求。歐月、薰衣草、粉黛亂子草等各種花卉更是圈粉無數,春秋兩季逛農場,仿佛置身花的海洋,且不論名貴品種,就連爬滿籬笆的牽牛花也是一處靚麗風景。

如此美景是陳傑夫婦用心打造的。妻子瞿嘉愛旅行,經營農場後,每次出遊都感覺自己“帶著任務”,在世界各地看到新鮮品種,一定先弄清楚它的習性,看是否能在自己的農場存活,能存活的一定要帶回來擴充“後宮”,長此以往,就有了這200餘種蔬菜花卉。

時代總會淘汰一層不變的事物,“陳香苑開心農場”成功的第二個原因就是創新。農場每年都會推出新專案,“蘿蔔塔擂臺賽”搭建起幾十米高的蘿蔔塔,“泥潭尋蹤”建造了1000平方米的自然泥潭,各種特色親子活動讓孩子在獲得知識的過程中釋放天性。因為這些趣味活動,每年農場都能吸引幾十個團前來,有的團多達2000餘人,最少的也有100多人,這些團多數來自周邊學校,還有從北京、重慶遠道而來的。“接待人數太多的情況下,我們要請70多個導遊,連保安都要請60多個!”陳傑說,接團的首要任務是保障安全,這麼多年來,農場沒發生1起安全事故,曾在錦江區召開的相關會議上被國家安監總局點名表揚。

今年秋季,農場的新項目則是“霍比特村”。草地“長”出圓門小房子,房頂鋪滿青草和鮮花,在這個童話般的世界裡,家長帶著孩子來露營,觀察清晨的露水,瞭解自然界的“作息時間”。“我們每年在新項目上的投入都很大,2015年投入科普經費30萬元、2016年投入45萬元、2017年投入60萬元,只為給孩子們一個更好的世界。”據瞿嘉介紹,體現“親子民宿”概念的新專案“星星屋”也已在計畫中,小型“星星屋”初步計畫20個,可容納一家三口或5個小孩,此外還有可同時容納120人左右的大型“星星屋”。孩子們看著星星入眠、在雞鳴聲中醒來,想想都覺得好美。

企業家的胸懷

馬雲說,心中無敵則天下無敵,這是企業家的胸懷。而換到陳傑身上,則是心中有愛則天下無敵。

那年,父親從房頂摔下來,摔歪了嘴,家裡窮,連70元的醫藥費也是借來的。因為未能按期還錢,債主鬧上門來,還是乾爹幫忙還上。那種貧困無力的感覺,陳傑至今記得清楚,他由己及人,也總是盡力給人以幫助。

農場形成規模以後,“陳香苑”帶動了當地就業,除了以用工的方式,還帶動20余農戶種植新品蔬菜促進增收。農場每年義務培訓周邊農民8次,請農科院專家為大家講種植技術和病蟲防治知識。每年免費為當地農民發放價值2萬餘元的蔬菜花卉種子,實現“公司+農戶”的經營模式。“到一方就要造福一方,這是企業的責任。”陳傑說,也正因為企業家的社會責任感,汶川地震,他為災區送去了1400多斤瓜果蔬菜,九寨溝地震時也積極捐款捐物。

種善因者得善果,陳傑和他的農場得到了當地農戶支持和政府扶持,是“五朵金花”中的一張特色名片,未來還將擴大規模,將“家”的概念更好地融入其中,達到親子教育的真正目的。

而陳傑本人,當過酒吧駐唱歌手、教師,設計過廣告,製作過服裝,到最後挖地種菜修枝剪葉,在短短2小時的採訪中,他好像把前半生的創業路又走了一遍,個中苦樂得失又體會了一遍,他說,“真懷念當年的‘陳奐生’啊,對世界充滿新鮮感,一無所有但又有無限可能。”

依然是“太奢華”了。

同行見他就走

在廣告公司兼職積累了一定經驗,1989年,陳傑開起了自己的廣告公司。從白手起家,進入到資本積累階段。

因為思維活躍,陳傑和他的公司在業內漸漸有了名氣,客戶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大,甚至承接了第22屆世界跳傘錦標賽廣告的製作。此時,陳傑已不再是那個吃不起粉蒸肉的窮小子了,他隱約覺得,有新的挑戰即將來臨。

果然,一次偶然的邂逅,成就了陳傑人生中的第二個轉捩點。

那天他剛到公司,一個高個子、大眼睛的姑娘走進店裡,新奇地打量他。起初陳傑莫名其妙,但他很快就明白了,姑娘看的不是自己,而是工作服上的宣傳語:商品不做廣告,就像姑娘在暗處向小夥子暗送秋波,只有她自己知道。

如今回想起初見的一幕,陳傑還津津樂道,“沒想到英國廣告學專家布裡特的廣告名言,還為我們牽了紅線。”原來,正因為有這一番好奇的打量,陳傑和這個重慶姑娘瞿嘉最終走到了一起,相知相愛,組建家庭。

那是上世紀90年代初期,中國剛告別計劃經濟,一個新的時代正在開啟,“競爭”是當時的社會熱詞,就連機場書店都在講成功學。人人想賺錢,人人有錢賺,在80年代完成資本積累的個體戶開始創辦企業,陳傑就是他們中的一個。

當時,國內服裝業迎來新局面,陳傑也關掉廣告公司,和妻子瞿嘉一起,開起了僅有5個人的“服裝廠”,主要製作銷售各類制服。得益于兩人的創造性思維和較高的審美能力,他們自主設計、生產的制服,款式美觀,品質過關,一下縫紉機就受到市場的熱烈歡迎,並很快招來一批大客戶,皇冠假日酒店、成都飯店、明珠飯店等一批高檔酒店的員工制服皆出自陳傑的公司,他們也為各種比賽的禮儀小姐製作迎賓旗袍,還為陸軍總醫院製作過窗簾和醫生護士的制服。就連成都第一家迪吧Mtown,都找他們做制服。

那些年,成都70%的酒店制服都從陳傑的廠裡運送出來,廠子也從最初的5人“裁縫鋪”,擴大為擁有百餘名員工的服裝大廠。

那些年,陳傑到各處談生意,同行只要見到他在,扭頭就走,“他們知道沒希望了。”好漢重提當年勇,如今聽來別有深意。

再回農村

陳傑從農村來,剛進城時,他像大多數有志青年一樣暗暗發誓:“闖出一片天地,在城裡站穩腳跟,再也不回農村了!”然而,人和土地的緣分是斷不了的。

2002年,因為呼吸道感染,二兒子在3歲的時候病了一場,連續發燒9天9夜。兒子病癒後,夫妻倆卻得了心病。為了給孩子一個更健康的生活環境,陳傑夫妻把家搬到了郊區的琉璃鄉,租房租地,自己種菜自己吃,過起了田園生活。服裝廠雖還在維持,但夫婦倆的重心已經完全傾斜到享受生活和照顧孩子上了,從地裡剛摘來的菜沖洗沖洗就下鍋,兒子在田間地裡玩泥巴、捉泥鰍釋放天性,就算每天換7套衣服臨睡前那套也是髒兮兮的。

陳傑從西裝革履的“陳總”變成了家庭煮夫,不僅樂意為妻兒下廚,還招待週末總會上門來蹭飯的朋友。不想,漸漸竟吃出“麻煩”來了。

我國的現代鄉村旅遊出現在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以後發展尤為迅速,到2000年以後,鄉村旅遊收入已占到國內旅遊收入總額的20%以上。而在成都,人們率全國之先,創造性地把鄉村旅遊稱為“農家樂”。

當時,琉璃鄉已興起一大批農家樂,陳傑夫婦租住的小院周圍就有很多。“我們吃飯的時候總有人進門問價,後來乾脆開了農家樂,可以說是‘被逼’的。”剛開始,陳傑還只是向附近農家借桌子板凳招待顧客,但隨著上門的人越來越多,他不得不再租農房,擴大規模,正兒八經地開起了農家樂“陳香苑野菜飯”。農家樂生意紅火,有時要同時招待兩三百人,累得夫妻倆嘴都歪了。

這一年是2003年,而陳傑夫婦與土地的故事,才剛剛開始。

用心成就創新

2003年,錦江區利用三聖鄉是城市的通風口綠地、背靠大城市等地緣優勢開始打造“五朵金花”。其中,“五朵金花”之一的江家菜地,以認地代種的方式,把傳統種植業變為體驗式休閒農業。在這樣的契機下,陳傑改變經營模式,流轉百畝土地,成立了“成都金鋤特野菜種植有限責任公司”,掛牌“陳香苑開心農場”,並被作為特色農業企業引進江家菜地。“我們‘開心農場’的概念,比網上開心農場的偷菜遊戲還早提出1年。”對此,陳傑不無驕傲。

農場將現代農業、現代科技、科普、教育進行了有機結合,打造了青少年科技實踐教育基地、親子活動基地、家庭教育基地,這在成都市、四川省乃至整個西南地區都是第一家。

說起農場,陳傑滔滔不絕,一個個數字從他嘴裡“蹦”出來:2015年接待24700人,2016年接待29600人,2017年上半年接待17000人;每年向5000人免費開放……

為何能吸引如此多的人前來?陳傑說,是“用心”和“創新”。

農場有來自世界各國的新品蔬菜和花卉200餘種,義大利球莖茴香、埃及帝王菜、美洲茭瓜、抱子甘藍等新鮮蔬菜除了具有觀光價值,還是高檔酒店的搶手貨,往往供不應求。歐月、薰衣草、粉黛亂子草等各種花卉更是圈粉無數,春秋兩季逛農場,仿佛置身花的海洋,且不論名貴品種,就連爬滿籬笆的牽牛花也是一處靚麗風景。

如此美景是陳傑夫婦用心打造的。妻子瞿嘉愛旅行,經營農場後,每次出遊都感覺自己“帶著任務”,在世界各地看到新鮮品種,一定先弄清楚它的習性,看是否能在自己的農場存活,能存活的一定要帶回來擴充“後宮”,長此以往,就有了這200餘種蔬菜花卉。

時代總會淘汰一層不變的事物,“陳香苑開心農場”成功的第二個原因就是創新。農場每年都會推出新專案,“蘿蔔塔擂臺賽”搭建起幾十米高的蘿蔔塔,“泥潭尋蹤”建造了1000平方米的自然泥潭,各種特色親子活動讓孩子在獲得知識的過程中釋放天性。因為這些趣味活動,每年農場都能吸引幾十個團前來,有的團多達2000餘人,最少的也有100多人,這些團多數來自周邊學校,還有從北京、重慶遠道而來的。“接待人數太多的情況下,我們要請70多個導遊,連保安都要請60多個!”陳傑說,接團的首要任務是保障安全,這麼多年來,農場沒發生1起安全事故,曾在錦江區召開的相關會議上被國家安監總局點名表揚。

今年秋季,農場的新項目則是“霍比特村”。草地“長”出圓門小房子,房頂鋪滿青草和鮮花,在這個童話般的世界裡,家長帶著孩子來露營,觀察清晨的露水,瞭解自然界的“作息時間”。“我們每年在新項目上的投入都很大,2015年投入科普經費30萬元、2016年投入45萬元、2017年投入60萬元,只為給孩子們一個更好的世界。”據瞿嘉介紹,體現“親子民宿”概念的新專案“星星屋”也已在計畫中,小型“星星屋”初步計畫20個,可容納一家三口或5個小孩,此外還有可同時容納120人左右的大型“星星屋”。孩子們看著星星入眠、在雞鳴聲中醒來,想想都覺得好美。

企業家的胸懷

馬雲說,心中無敵則天下無敵,這是企業家的胸懷。而換到陳傑身上,則是心中有愛則天下無敵。

那年,父親從房頂摔下來,摔歪了嘴,家裡窮,連70元的醫藥費也是借來的。因為未能按期還錢,債主鬧上門來,還是乾爹幫忙還上。那種貧困無力的感覺,陳傑至今記得清楚,他由己及人,也總是盡力給人以幫助。

農場形成規模以後,“陳香苑”帶動了當地就業,除了以用工的方式,還帶動20余農戶種植新品蔬菜促進增收。農場每年義務培訓周邊農民8次,請農科院專家為大家講種植技術和病蟲防治知識。每年免費為當地農民發放價值2萬餘元的蔬菜花卉種子,實現“公司+農戶”的經營模式。“到一方就要造福一方,這是企業的責任。”陳傑說,也正因為企業家的社會責任感,汶川地震,他為災區送去了1400多斤瓜果蔬菜,九寨溝地震時也積極捐款捐物。

種善因者得善果,陳傑和他的農場得到了當地農戶支持和政府扶持,是“五朵金花”中的一張特色名片,未來還將擴大規模,將“家”的概念更好地融入其中,達到親子教育的真正目的。

而陳傑本人,當過酒吧駐唱歌手、教師,設計過廣告,製作過服裝,到最後挖地種菜修枝剪葉,在短短2小時的採訪中,他好像把前半生的創業路又走了一遍,個中苦樂得失又體會了一遍,他說,“真懷念當年的‘陳奐生’啊,對世界充滿新鮮感,一無所有但又有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