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和孩子“講道理”,永遠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講道理”是很多家長喜歡的一種教育方式,一直以來被正面推崇。但人們也往往發現講道理對於很多孩子來說沒用,越喜歡講道理的家長,他的孩子往往越不聽話。

-01-

有位家長說她7歲的女兒特別逆反,

不讓做什麼就偏去做,她經常苦口婆心地給孩子講道理,孩子卻不聽,惹得家長常發脾氣。她知道打罵孩子不對,但不知該怎麼辦。

讓她舉個孩子如何不聽話的例子,她講了這樣一件事:

她家住公寓樓五層,沒有電梯,走樓梯上下。最近女兒特別喜歡這樣下樓:一條胳膊搭到樓梯扶手上,胳膊用力腳不用力地向下溜。媽媽不允許孩子這樣做,說樓梯扶手平時沒人擦,

那樣會把衣服弄髒磨壞。

但再一次下樓時,孩子又那樣,屢說屢犯,家長終於失去耐心,大發脾氣。孩子當著家長的面不敢那樣做了,卻找各種機會偷偷地那樣下樓,衣服袖子下面經常是髒髒的。

陳述完事情後,家長用失望的口氣加一句:“我那孩子,天生就不如別的孩子懂事,我其實挺尊重她的,不知給她講了多少道理,可她好像一句也不聽。”我對家長說:“你既然已經發現講道理沒用,

那至少說明在這件事上,講道理是不對的,發現不對,就應該立即停止。”家長一臉迷惑,情緒上略有抵觸地問我:“講道理不對嗎?那該怎麼教育她呢? ”

我說:“很簡單,回家找兩塊抹布,你和孩子一人一塊,自上而下把樓梯扶手擦乾淨,既做了公益,又滿足了孩子手腳並用下樓的樂趣,試一下,看看效果如何。”家長一聽,恍然大悟!我怎麼就光想著給她講道理呢?

這位家長之所以沒想到,

應該在於她一直以來只注意了自己如何說得“有道理”,沒去想自己做得多麼沒道理。

-02-

人類有一個共性就是喜歡聽故事,尤其是孩子更是喜歡聽故事,如果父母具備了講故事的本領,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很幸福。

你有沒有發現我們國家的革命精神就是用一系列的故事傳承的,

比如雷鋒的故事、劉胡蘭的故事、黃繼光的故事、董存瑞的故事、王二小的故事……所以家長要學會講故事。

當我發現兒子存在一些問題時,我會找一些小故事講給他聽。比如,為了讓兒子養成自我管理的習慣,我給兒子講了一個《蠍子與青蛙》的故事。

一天,蠍子想過河,就對青蛙說:“青蛙先生,發發慈悲,背我過河吧。”

青蛙擔心地說:“不行,

我怕你蜇我。”

蠍子迫不及待地說:“我蜇你幹什麼呀,我的目的是過河。放心吧,我不會蜇你的。”

青蛙相信了蠍子,說:“好吧,只要你不蜇我,我就送你過河。”可是剛到河的中間,蠍子就不由自主地使勁蜇了青蛙一下。青蛙痛苦地掙扎著,奄奄一息地問:“你為什麼要蜇我呀?現在,我們兩都會被淹死。”

蠍子極度後悔地說:“都怨我一時管不住自己。”

這個故事,兒子聽了一遍就會講了,當他想放縱的時候,他都會用“我絕不做管不住自己的蠍子”來提醒自己。

對於故事,家長要針對孩子的問題精心準備,並且要講得生動有吸引力,語言要具有畫面感。對大孩子講完故事,不要問這個故事告訴你什麼道理,這樣孩子會認為你不是講故事,你是在教育他。故事講完就講完了,不要節外生枝。給孩子的感覺就是講故事,沒有目的性,對於故事的寓意,孩子的潛意識會思考。

故事中有道理,故事是道理的載體,講故事比講道理更容易讓孩子接受。

-03-

思想家盧梭說過:三種對孩子不但無益反而有害的教育方法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

這句重要的提醒已存世百年,可這三種辦法恰是很多家長最習慣、運用最純熟的模式。

還有一位家長,說他4歲的孩子有兩個毛病,一是不聽話,一是愛哭。問我怎麼辦。我讓他舉出最近的一個不聽話的例子。

他說孩子這幾天總是在晚上臨睡覺前要下樓玩,無論家長怎麼給他講外面天黑了,小朋友都回家了,明天再玩之類的話,孩子都不聽,就是哭著要下樓。我說,你說的兩個毛病其實是一個,可以一起解決。

從今天開始,一切事情儘量聽孩子的。如果他臨睡前想下樓,你就辛苦點,抱他下樓,他想在樓下待多長時間,就待多長時間,在其他事情上也採取類似的做法。

家長有些吃驚,很顧慮的樣子,但回去還是按著我說的做了,結果讓他意想不到。

他後來告訴我,當天孩子在臨睡前又要下樓,家長沒說什麼,愉快地給他穿好衣服,帶他下去。外面很黑,冷風嗖嗖的,樓下空無一人,他剛把孩子放地上,孩子就要他抱著回家。

家長故意說既然下來了,多待一會兒吧。孩子說什麼也不肯多待,說想回家睡覺。回家後,孩子一下變得很聽話,讓刷牙就刷牙,讓脫衣服就脫衣服。

其他的一些小事上,家長也都少說多做,盡可能傾聽孩子的意見,結果孩子哭鬧大大減少。

“講道理”是下策,發脾氣是下下策,發脾氣加虛偽是下下下策。

總之,教條不重要,教養才重要。盧梭說過:事事講一番道理,是心胸狹窄的人的一種癖好。

有氣魄的人是有另外一種語言的,他通過這種語言,能說服人心,作出行動。想讓孩子懂道理,家長就要口頭少講道理,行為符合道理,這樣孩子才能明白道理。這就是教育的道理。

他都會用“我絕不做管不住自己的蠍子”來提醒自己。

對於故事,家長要針對孩子的問題精心準備,並且要講得生動有吸引力,語言要具有畫面感。對大孩子講完故事,不要問這個故事告訴你什麼道理,這樣孩子會認為你不是講故事,你是在教育他。故事講完就講完了,不要節外生枝。給孩子的感覺就是講故事,沒有目的性,對於故事的寓意,孩子的潛意識會思考。

故事中有道理,故事是道理的載體,講故事比講道理更容易讓孩子接受。

-03-

思想家盧梭說過:三種對孩子不但無益反而有害的教育方法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

這句重要的提醒已存世百年,可這三種辦法恰是很多家長最習慣、運用最純熟的模式。

還有一位家長,說他4歲的孩子有兩個毛病,一是不聽話,一是愛哭。問我怎麼辦。我讓他舉出最近的一個不聽話的例子。

他說孩子這幾天總是在晚上臨睡覺前要下樓玩,無論家長怎麼給他講外面天黑了,小朋友都回家了,明天再玩之類的話,孩子都不聽,就是哭著要下樓。我說,你說的兩個毛病其實是一個,可以一起解決。

從今天開始,一切事情儘量聽孩子的。如果他臨睡前想下樓,你就辛苦點,抱他下樓,他想在樓下待多長時間,就待多長時間,在其他事情上也採取類似的做法。

家長有些吃驚,很顧慮的樣子,但回去還是按著我說的做了,結果讓他意想不到。

他後來告訴我,當天孩子在臨睡前又要下樓,家長沒說什麼,愉快地給他穿好衣服,帶他下去。外面很黑,冷風嗖嗖的,樓下空無一人,他剛把孩子放地上,孩子就要他抱著回家。

家長故意說既然下來了,多待一會兒吧。孩子說什麼也不肯多待,說想回家睡覺。回家後,孩子一下變得很聽話,讓刷牙就刷牙,讓脫衣服就脫衣服。

其他的一些小事上,家長也都少說多做,盡可能傾聽孩子的意見,結果孩子哭鬧大大減少。

“講道理”是下策,發脾氣是下下策,發脾氣加虛偽是下下下策。

總之,教條不重要,教養才重要。盧梭說過:事事講一番道理,是心胸狹窄的人的一種癖好。

有氣魄的人是有另外一種語言的,他通過這種語言,能說服人心,作出行動。想讓孩子懂道理,家長就要口頭少講道理,行為符合道理,這樣孩子才能明白道理。這就是教育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