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三系教師」恢復高考40年——裘雪紅:大學是歲月最好的饋贈

恢復高考40年|裘雪紅

Make A Decision

是歲月

最好的

饋贈

空白

初見裘雪紅老師,溫文爾雅,端莊嫺靜。辛勤地耕耘在西電教學一線三十多年的她,言談舉止間,嘴角總是掛著一絲笑容。這笑容源自她對工作和生活的熱愛,更源於1978年夏天,那場改變命運的高考。

右三為大學時代的邱雪紅(攝于老校區花園)

為人生

提供了更多的選擇

空白

20世紀六七十年代,由於計劃經濟體制,戶口和編制限制較多,中學生畢業後多是上山下鄉走入農村或通過社會招工、在父母單位接班等方式而留在城市。

然而,1977年的一則重磅消息——教育部決定恢復停擺十年的高考,使裘雪紅的人生軌跡有了重大變化。

高考給了莘莘學子公平競爭走向多種工作崗位的機會。通過這條途徑,孩子的就業不再拼爹,也不再受父母工作的束縛,人生的未來將由自己掌控。對於普通家庭的子女,更是改變人生軌跡的唯一契機。“如果不是高考,

我會像當時大多數年輕人一樣成為一名知青或工人,說不定我會是一名優秀的工人呢。”裘雪紅打趣地說。

1978年7月20日,作為高中應屆畢業生,不滿17歲的裘雪紅參加了高考,成為高考大軍中的一員。78年夏天的高考是恢復高考後全國第一次統一考試,上至教育部下到各中學高度重視。高考前,裘雪紅所在的西安市四十五中學,從4個應屆畢業班中挑選出成績較好的學生組成了重點補習班,

抽調了學校各科最好的老師擔任主講。考試三天,學校老師帶隊,學生們騎著自行車一同前往考試地點,考完再由老師帶回。最終,裘雪紅和十幾位同學走進了大學的殿堂。當年高考610萬考生,有40.2萬人被大學錄取,錄取率約7%,可謂是真正的“天之驕子”。

“當時考試科目包括語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政治,只有15分的英語作為參考科目不計入總分。志願是考後估分填報”。結合老師、家長意見和自己的興趣,

裘雪紅選擇了當年有些“神秘”的西電和略顯“高端”的遙控遙測專業。

由於西電曾經的軍校背景,當年,西電對於西安普通市民就像蒙了一層面紗有一種神秘感,且入校政審較嚴格,好在裘雪紅被以第一志願順利錄取。拿到盼望多時的錄取通知書時,她和家人非常欣喜。78年10月,她騎上自己心愛的自行車,獨自踏入了西電的校園。

裘雪紅感慨道,自己是時代的幸運兒,正是40年前的恢復高考,使自己成為文革後全家第一個考上大學的女孩子,中學一畢業就進入了令人神往的大學校園。

有趣

多彩

大學生活

永不後悔

空白

對裘雪紅而言,大學是人生中一段難忘的歷程,緊張而快樂,豐富而多彩。

據裘雪紅回顧,當年學校各系學生分樓而居,各系有自己的食堂,有自己的專用教室。裘雪紅所在的電腦系學生住21號樓,原電腦系學生食堂在24號樓南邊(現已不存在),電腦系專用教室在東大樓,上課自習在二、三樓,系機房在一樓。上世紀70年代末,改革開放剛起步,國民生活條件還不夠好,學校裡1個宿舍住6-8名學生,睡上下鋪,使用公共洗漱間,晚上統一熄燈,吃飯每月定量需用飯票,粗糧較多。“我們這輩子都忘不了學校食堂的玉米麵大餅和‘鋼絲面’。”裘雪紅風趣地說。但國家還是非常照顧大學生的,對於家境不是太好的學生每月有等級不同的經濟補助,學校食堂每星期會給學生改善一次伙食。

“我們78級電腦系有2個專業,各為1個行政小班,隸屬于一個行政大班,分為12個小組。兩專業120多人在東大樓二樓階梯大教室上公共課,專業課則分小班進行,文體活動由大班組織。所以,即使畢業已35年,我們同學每次聚會仍由大班組織。”裘雪紅回憶道。由於78級考生眾多,又比77級擴大了招生,所以學生來源廣泛,年齡差距較大。“我們班120多人,年齡大者超過30,年齡小者僅15歲;有當爹的,有帶工資的,有曾經的工、農、兵、知青,也有鄉村教師;有思想成熟的大哥大姐,也有身心尚在發育的小弟小妹。像我們這種未離開過校門、未經歷過世事的‘小孩們’,聽著老大們天南地北地‘聊天’、跟著老大們不問緣由地‘做事’、受到老大們隔三差五地‘教誨’,五味雜陳,也樂在其中。正是這芸芸眾生,成就了我們豐富多彩的大學生活。”

77、78級大學生最具時代特徵的標籤就是學習刻苦。有許多大齡學生十分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如饑似渴,帶動了當時的整體學風。裘雪紅自豪地說,“我們的學習是自覺自願的,晚自習都極少有人缺席,抄作業、蹺課和作弊更是會遭到大家的鄙視,教室、食堂、宿舍三點一線是我們的常態。學習好的同學會被羡慕,學習有困難的同學會被幫助,明顯可以感覺到暗中較勁相互比拼的氣氛。”

裘雪紅強調:“最重要的是,我們有一群敬業且有學識的老師。我們常常驚訝于他們超強的記憶,他們總能信手拈來,融會貫通;我們常常佩服他們聰慧的智力,他們總能另闢蹊徑,令人眼前一亮。我們的幾位元數學老師、物理老師、專業課老師都給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我們也有豐富的課餘生活。”說到這裡裘雪紅敞開了話匣子,“我們在校辦工廠做過車工,在農場收過麥子;每週末服從班裡組織打掃校園指定衛生區,每年春季參加學校組織的植樹活動,參加過修整操場,參加過修建花園。每年的運動會是大家最開心的日子,參賽的、加油的,人人樂在其中;每年的校文藝匯演和過年過節的班級文藝演出,參演的、觀看的也是其樂融融;最盼望的是每週末的免費露天電影,正面看反面看各有情趣。各系週末交誼舞會(學生自發的)青春四溢,引力巨大;電腦系足球隊出賽也是場面火爆,圈粉眾多。當然,在上述同學調劑課餘生活之際,自習室裡總能看到很多在用功學習的同學。”

那時的西電,明文禁止在校生談戀愛,“但在我們這種年齡相差10多歲、經歷多樣化的學生中,青春的躁動怎能遏制得住,我們班最終還是成就了七對夫妻。這也是大學豐富多彩的一個側面吧,讓我們至今津津樂道。”

“四年的同吃同住同學習,讓我們這120多人結下了不解的西電情,建立了純真的同學情。”裘雪紅總結道。

無私

奉獻

當時,由國家統分的西電畢業生主要去向是部隊、科研所、國企,許多是“三線”單位,地處偏遠。而大學當時也剛走入正軌,需要優秀師資。裘雪紅因學習成績較好而留在了西電。

受軍隊辦學歷史影響,為國為民為公的奉獻精神和意識在西電成為一種潛移默化的文化,不斷影響著裘雪紅和她身邊的人;老一輩導師的言傳身教讓她繼承了講奉獻、能吃苦、肯鑽研的西電精神;王寶樹、李伯成、侯伯亨等老師們認真的工作態度,思路清晰透徹地講解,工整的板書,成為她從事電腦教學和科研工作的榜樣。

正是在這種理念和榜樣的驅動下,她認真育才,辛勤工作。經過多年積累,她所負責的“電腦組織與體系結構”、“微機原理與系統設計”兩門電腦專業核心基礎課程均被評為省級精品課程,她主編的相關教材均被評為國家級規劃教材或精品教材。

在裘雪紅看來,奉獻就應該是無私的,誠信就應該是無條件的,無私、誠信並不吃虧,反而是件很崇高的事。“從大學生活中我學會了寬容,從大學工作中我學會了奉獻,大學,是歲月給我最好的饋贈。”

圖文排版:林 傑

自己是時代的幸運兒,正是40年前的恢復高考,使自己成為文革後全家第一個考上大學的女孩子,中學一畢業就進入了令人神往的大學校園。

有趣

多彩

大學生活

永不後悔

空白

對裘雪紅而言,大學是人生中一段難忘的歷程,緊張而快樂,豐富而多彩。

據裘雪紅回顧,當年學校各系學生分樓而居,各系有自己的食堂,有自己的專用教室。裘雪紅所在的電腦系學生住21號樓,原電腦系學生食堂在24號樓南邊(現已不存在),電腦系專用教室在東大樓,上課自習在二、三樓,系機房在一樓。上世紀70年代末,改革開放剛起步,國民生活條件還不夠好,學校裡1個宿舍住6-8名學生,睡上下鋪,使用公共洗漱間,晚上統一熄燈,吃飯每月定量需用飯票,粗糧較多。“我們這輩子都忘不了學校食堂的玉米麵大餅和‘鋼絲面’。”裘雪紅風趣地說。但國家還是非常照顧大學生的,對於家境不是太好的學生每月有等級不同的經濟補助,學校食堂每星期會給學生改善一次伙食。

“我們78級電腦系有2個專業,各為1個行政小班,隸屬于一個行政大班,分為12個小組。兩專業120多人在東大樓二樓階梯大教室上公共課,專業課則分小班進行,文體活動由大班組織。所以,即使畢業已35年,我們同學每次聚會仍由大班組織。”裘雪紅回憶道。由於78級考生眾多,又比77級擴大了招生,所以學生來源廣泛,年齡差距較大。“我們班120多人,年齡大者超過30,年齡小者僅15歲;有當爹的,有帶工資的,有曾經的工、農、兵、知青,也有鄉村教師;有思想成熟的大哥大姐,也有身心尚在發育的小弟小妹。像我們這種未離開過校門、未經歷過世事的‘小孩們’,聽著老大們天南地北地‘聊天’、跟著老大們不問緣由地‘做事’、受到老大們隔三差五地‘教誨’,五味雜陳,也樂在其中。正是這芸芸眾生,成就了我們豐富多彩的大學生活。”

77、78級大學生最具時代特徵的標籤就是學習刻苦。有許多大齡學生十分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如饑似渴,帶動了當時的整體學風。裘雪紅自豪地說,“我們的學習是自覺自願的,晚自習都極少有人缺席,抄作業、蹺課和作弊更是會遭到大家的鄙視,教室、食堂、宿舍三點一線是我們的常態。學習好的同學會被羡慕,學習有困難的同學會被幫助,明顯可以感覺到暗中較勁相互比拼的氣氛。”

裘雪紅強調:“最重要的是,我們有一群敬業且有學識的老師。我們常常驚訝于他們超強的記憶,他們總能信手拈來,融會貫通;我們常常佩服他們聰慧的智力,他們總能另闢蹊徑,令人眼前一亮。我們的幾位元數學老師、物理老師、專業課老師都給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我們也有豐富的課餘生活。”說到這裡裘雪紅敞開了話匣子,“我們在校辦工廠做過車工,在農場收過麥子;每週末服從班裡組織打掃校園指定衛生區,每年春季參加學校組織的植樹活動,參加過修整操場,參加過修建花園。每年的運動會是大家最開心的日子,參賽的、加油的,人人樂在其中;每年的校文藝匯演和過年過節的班級文藝演出,參演的、觀看的也是其樂融融;最盼望的是每週末的免費露天電影,正面看反面看各有情趣。各系週末交誼舞會(學生自發的)青春四溢,引力巨大;電腦系足球隊出賽也是場面火爆,圈粉眾多。當然,在上述同學調劑課餘生活之際,自習室裡總能看到很多在用功學習的同學。”

那時的西電,明文禁止在校生談戀愛,“但在我們這種年齡相差10多歲、經歷多樣化的學生中,青春的躁動怎能遏制得住,我們班最終還是成就了七對夫妻。這也是大學豐富多彩的一個側面吧,讓我們至今津津樂道。”

“四年的同吃同住同學習,讓我們這120多人結下了不解的西電情,建立了純真的同學情。”裘雪紅總結道。

無私

奉獻

當時,由國家統分的西電畢業生主要去向是部隊、科研所、國企,許多是“三線”單位,地處偏遠。而大學當時也剛走入正軌,需要優秀師資。裘雪紅因學習成績較好而留在了西電。

受軍隊辦學歷史影響,為國為民為公的奉獻精神和意識在西電成為一種潛移默化的文化,不斷影響著裘雪紅和她身邊的人;老一輩導師的言傳身教讓她繼承了講奉獻、能吃苦、肯鑽研的西電精神;王寶樹、李伯成、侯伯亨等老師們認真的工作態度,思路清晰透徹地講解,工整的板書,成為她從事電腦教學和科研工作的榜樣。

正是在這種理念和榜樣的驅動下,她認真育才,辛勤工作。經過多年積累,她所負責的“電腦組織與體系結構”、“微機原理與系統設計”兩門電腦專業核心基礎課程均被評為省級精品課程,她主編的相關教材均被評為國家級規劃教材或精品教材。

在裘雪紅看來,奉獻就應該是無私的,誠信就應該是無條件的,無私、誠信並不吃虧,反而是件很崇高的事。“從大學生活中我學會了寬容,從大學工作中我學會了奉獻,大學,是歲月給我最好的饋贈。”

圖文排版:林 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