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趙括“紙上談兵”是被冤枉,看當時的戰勢圖就知道了……

長平原來是韓國的底盤,因為秦國的擴張而成為了飛地,韓國決定用這塊飛地算計秦趙兩國,就告訴秦趙,這塊地兒我不要了,誰占誰得。秦趙兩國軍隊就都急急趕去,初期秦趙兩軍相遇,

是廉頗領著10萬趙軍佔據高處面對低處的白起所率5萬秦軍,很顯然趙軍佔據了很大優勢,但是對面的白起可是大殺神 ,廉頗沒有膽氣主動進攻,於是開始對峙,秦趙雙方同時開始增兵並很快就發展成全國總動員的國戰格局。

廉頗選擇長期對峙的策略,

一是面對白起實在心虛怯戰,二是覺得秦國主力50余萬被趙國拖在長平,會讓其他5國趁機群毆秦國。廉頗的想法還是很有道理的,不過在執行方面就相當低級了,趙國認為秦國被群毆是必然的,所以沒有採取主動的外交,而是坐待局勢發展,廉頗也沒有督促國內積極外交,顯然也認為秦國必然被群毆。秦國方面,白起在對峙形成後,就和國內達成了共識,
全力國戰並積極外交,結果就是趙國期待的群毆局勢有風聲而無行動,使得秦國得以動員九成的兵力開往長平,壓迫趙國也動員了相當的軍力開往長平,雙方各50余萬大軍就這樣在長平長期對峙起來。

秦國開發巴蜀後,在國力方面已經全面優於山東6國的任何一國,當時達到接近趙國的兩倍的水準;從秦國運輸後勤物資去長平,大多數路段都可以水運,而趙國的後勤運輸則要翻越太行山,

消耗之大遠超秦國。這樣的對峙時間一持久,趙國的國力損耗很快就讓趙國上下倍感艱難,於是多次督促廉頗主動進擊,但是廉頗面對白起本就心虛怯戰,加上秦國已經構築了穩固的防線,廉頗只能拒絕主動出擊,堅持對峙。

秦趙對峙一年後,趙國實在承受不住了,經濟崩潰已經迫在眉睫了,而廉頗又堅持對峙,無奈下,換帥就成必然了,趙括就是主動出擊的力持者,

秦趙在長平初遇之時,趙括就極力說服廉頗進攻,趙王就讓趙括去代替廉頗去結束戰爭。白起知道這個消息後,為了説明趙括下定決心,就製造自己已經回咸陽養病的假像,以減少趙國方面對自己的顧忌。

趙括出擊後,理論上秦軍是沒有能力合圍萬趙軍的,畢竟兩軍的兵力數量接近,戰場又是在廣闊的平原上,但是長平本質是谷地平原,於是秦軍出奇兵穿插迂回,

封堵了太行山進入長平的山口,從而從一個廣闊的範圍上完成了合圍。合圍完成後,封堵山口的幾萬秦軍要面對合圍圈內外數十萬趙軍的瘋狂反撲,局面還是很艱巨的,不過白起的指揮很給力,秦軍的戰力也很給力,幾十萬趙軍連續反撲也無法打通後路,最終被困死到糧絕。

趙括因為長平之戰成了“紙上談兵”的典型,其實趙括出擊是趙國的最後選擇,否則就要撤兵讓出長平,然而秦軍佔據長平後就佔有了太行山地勢,臨高居下的俯瞰趙國腹地,戰略上的威脅太大了,趙國當時只能出擊與秦軍戰決。趙括和白起相比,在戰役指揮方面確實差距很大,但是廉頗不也面對白起怯戰嘛,山東6國的名將們還沒有人能在白起面前不吃癟,趙括被釘上恥辱柱,著實有點冤枉,秦趙在長平的對峙之勢形成時就已經奠定了趙國的敗局了,秦國的勝利是其整體國力的勝利,而非名將的勝利。

趙括因為長平之戰成了“紙上談兵”的典型,其實趙括出擊是趙國的最後選擇,否則就要撤兵讓出長平,然而秦軍佔據長平後就佔有了太行山地勢,臨高居下的俯瞰趙國腹地,戰略上的威脅太大了,趙國當時只能出擊與秦軍戰決。趙括和白起相比,在戰役指揮方面確實差距很大,但是廉頗不也面對白起怯戰嘛,山東6國的名將們還沒有人能在白起面前不吃癟,趙括被釘上恥辱柱,著實有點冤枉,秦趙在長平的對峙之勢形成時就已經奠定了趙國的敗局了,秦國的勝利是其整體國力的勝利,而非名將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