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10年跟拍,顛覆“教育常識”,什麼是正確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論?

最近,央視《零零後》記錄片火了,這部連續十年跟蹤中國00後孩子成長歷程的紀錄片,揭示了千禧年後出生的新生代孩子們的生活軌跡:他們忙著出國,學英語,學程式設計。從10多組父母和孩子的相處中,

或多或少我們可以窺視到時代的變化,也對當代的教育有所思考。

從兩三歲入園,到念小學、初中,直到十三四歲進入青春期。

作為中國唯一長時間記錄孩子成長的記錄片,而且是現代片,與現實貼合得如此切近。

10年光陰,孩子們不論從外貌還是心智都發生很大的變化,而這些改變,幾乎顛覆了我們對教育的一些常識認知。

教育這種事情,難道我們“知道”,

就可以“做到”嗎?

有了二胎,一定讓孩子更懂得陪伴?

萌萌小時候是一個小鳥依人型,特別愛笑的姑娘。

曾經寫下最喜歡的事情,就是跟著爸爸媽媽一起逛街散步。

可是從十歲左右開始,意識到自己不願意和父母講話,更喜歡獨處,因為絕得父母無聊。

他寧願一個人躲在屋子聽歌,和朋友跳舞,享受片刻輕鬆時光。

爸爸陪他買眼鏡的時候,她說“你不懂我的觸”(新人類的語言)

萌萌媽媽確實越來越不理解萌萌的改變。

回想兒時的點滴,媽媽忍不住流淚,怎麼就變成這個樣子呢。

萌萌卻不明白父母為什麼難過,“可能覺得我張的太快了吧”

對學業的要求,是親自關係的矛盾開始。

父母報名很多的補習班,但是都不是萌萌自願的。

他們也明白,保護孩子的天性和對付應試教育之間就像是走鋼絲,他們無從選擇。

在嚴厲的父親和溫柔和善的母親中間,萌萌是茫然不知所措的。父母對待孩子的意見和態度不統一,會給孩子造成更大的困擾。

父母與萌萌的另一大嫌隙,出現在妹妹柚子的出生。


兩個孩子十多歲的年齡差

因為沒有徵求萌萌的意見,也沒有做好足夠的前期溝通,萌萌對妹妹的出現沒有任何準備,只有抵觸和漠然。

爸媽不理解,識圖用幾組家庭共同的親子旅行緩和關係。

可是畫風再不是往日旅行的甜蜜嬉笑,萌萌寧可選擇一個人留在房間。

連同行的友人都對萌萌媽媽說,萌萌爸爸走哪裡都抱著柚子,你跟著,感覺你們三個才是一家人,人家萌萌像是個外人一樣。

為了讓萌萌多陪伴妹妹,父母用買耳機這種物質獎勵的方式去鼓勵,結果身在曹營心在漢的萌萌根本不買帳,面對拿著手機在一旁興奮拍照的爸爸,萌萌變現的非常無奈。

很多時候,父母用著“我認為這是對的”方式,去愛著我們的孩子。

可是殊不知,孩子真正需要的到底是什麼,我們為孩子做了這麼多,卻不得承認,這些不是孩子需要,是我們太需要孩子。

包括生二胎,是為了“給你陪伴”,而其中隱形的“偏愛”和“忽視”,才是隱形的炸彈。把孩子幼小的心靈炸的支離破碎。

生為父母,要承認自己的需要才是軟弱。

真的可以接受一個,與眾不同的孩子嗎?

| 紀錄片導演張道同說:假如這個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那麼尊重每個孩子的個性,是教育的起點。

這是一個特別的姑娘,兩歲上幼稚園的時候,就愛一個人玩,享受獨處。她叫一一。

被問到為什麼不交朋友,小小年紀,竟能說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

一一慶倖這樣的個性得到老師和父母的尊重。

老師說,看她一個人坐在那裡,那麼高貴,享受。

父母會創造條件帶一一多與小朋友接觸,但發現她有抵觸,就不強迫。

一一媽媽說,他是個自推型孩子,小時候迷迷糊糊,對成績無所謂,但是上初中以後,目標特別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達到什麼程度,會自己要求自己。

所以整體上是讓父母放心。

一一說,她蠻佩服自己小時候的特立獨行,如今就不可能一個人沒有朋友地生存在都是朋友的環境裡。

尊重孩子的性格,不給孩子隨意貼“不合群”之類的標籤,不強加父母的個人意志,給孩子時間,按照她的軌跡慢慢成長,才能形成獨立的人格,保留獨特的個性。

並不是每個父母,都能扛得住“外界”和“標準”的壓力。

長大後一一感慨地說出:要求外向,對內向的孩子來講是不公平的,不能要求孩子都變得外向。

有人質疑《零零後》選取的物件是小範圍的中產階級家庭,但我們其實可以從裡面看到時代的變化。

不知道大家還記得BBC令人震驚的《UP》系列紀錄片嗎?從1964年開始,每隔7年,拍攝7天,到2013年的拍攝結束,真是記錄14個孩子50年的不一樣人生。

片子播出後,被質疑聚焦點在階層固化,階層流動的艱難,精英的孩子長大後仍然是精英,貧窮的孩子很難掙脫輪回。

我們無法否認,家庭環境和教育對一個人成長過程的影響,是有目共睹的。

但是看到這個片子,看到自己身邊的孩子,經過短短的10年的時間,發生那麼大的變化,甚至父母本身的觀念,也發生變化,不斷調整。

沒有任何事情,是絕對的,每個問題,都可以有兩個相反的答案。

有沒有什麼絕對正確的教育理論呢?答案:沒有。

有沒有什麼做法和心態,可以保證自己的孩子就過上我們期待的人生?答案:沒有

日本小說作家林真理子的《貧民之宴》,講述中產階段的媽媽花了一生,一絲不苟按照教育學家在電視上的說法,對孩子鼓勵、寬容、等待。

而長大後,進入貴族學校的女兒變得愛慕虛榮,對“女人靠實力改變命運”嗤之以鼻,付出一切只求嫁富豪;兒子對“人生要進取”意興闌珊,離家出走,只想打工度日。

她跟丈夫哭訴:我究竟做錯什麼了?

丈夫摸著她的頭髮說:

| 你什麼都有沒有做錯,只是不肯承認,對於孩子,我們始終只是人生的過路人。

這句話對我影響是深遠的,當我再看這個記錄片的時候,我就會保持某種平和的心態,因為,十年不是全部,成長是場巨大的馬拉松,孩子和父母面臨的挑戰,還是漫長而真實、起伏又未知的一生。

不管孩子成長為怎樣的人,不管他的人生經歷什麼,你都一如既往的保留給他保全自我的餘地,不需要就不干涉;以及無論他對整個世界來說,那麼平凡甚至格格不入——對你來說,他永遠都是你的最愛;看到他,都有“只若初見”的溫柔。

萌萌寧可選擇一個人留在房間。

連同行的友人都對萌萌媽媽說,萌萌爸爸走哪裡都抱著柚子,你跟著,感覺你們三個才是一家人,人家萌萌像是個外人一樣。

為了讓萌萌多陪伴妹妹,父母用買耳機這種物質獎勵的方式去鼓勵,結果身在曹營心在漢的萌萌根本不買帳,面對拿著手機在一旁興奮拍照的爸爸,萌萌變現的非常無奈。

很多時候,父母用著“我認為這是對的”方式,去愛著我們的孩子。

可是殊不知,孩子真正需要的到底是什麼,我們為孩子做了這麼多,卻不得承認,這些不是孩子需要,是我們太需要孩子。

包括生二胎,是為了“給你陪伴”,而其中隱形的“偏愛”和“忽視”,才是隱形的炸彈。把孩子幼小的心靈炸的支離破碎。

生為父母,要承認自己的需要才是軟弱。

真的可以接受一個,與眾不同的孩子嗎?

| 紀錄片導演張道同說:假如這個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那麼尊重每個孩子的個性,是教育的起點。

這是一個特別的姑娘,兩歲上幼稚園的時候,就愛一個人玩,享受獨處。她叫一一。

被問到為什麼不交朋友,小小年紀,竟能說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

一一慶倖這樣的個性得到老師和父母的尊重。

老師說,看她一個人坐在那裡,那麼高貴,享受。

父母會創造條件帶一一多與小朋友接觸,但發現她有抵觸,就不強迫。

一一媽媽說,他是個自推型孩子,小時候迷迷糊糊,對成績無所謂,但是上初中以後,目標特別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達到什麼程度,會自己要求自己。

所以整體上是讓父母放心。

一一說,她蠻佩服自己小時候的特立獨行,如今就不可能一個人沒有朋友地生存在都是朋友的環境裡。

尊重孩子的性格,不給孩子隨意貼“不合群”之類的標籤,不強加父母的個人意志,給孩子時間,按照她的軌跡慢慢成長,才能形成獨立的人格,保留獨特的個性。

並不是每個父母,都能扛得住“外界”和“標準”的壓力。

長大後一一感慨地說出:要求外向,對內向的孩子來講是不公平的,不能要求孩子都變得外向。

有人質疑《零零後》選取的物件是小範圍的中產階級家庭,但我們其實可以從裡面看到時代的變化。

不知道大家還記得BBC令人震驚的《UP》系列紀錄片嗎?從1964年開始,每隔7年,拍攝7天,到2013年的拍攝結束,真是記錄14個孩子50年的不一樣人生。

片子播出後,被質疑聚焦點在階層固化,階層流動的艱難,精英的孩子長大後仍然是精英,貧窮的孩子很難掙脫輪回。

我們無法否認,家庭環境和教育對一個人成長過程的影響,是有目共睹的。

但是看到這個片子,看到自己身邊的孩子,經過短短的10年的時間,發生那麼大的變化,甚至父母本身的觀念,也發生變化,不斷調整。

沒有任何事情,是絕對的,每個問題,都可以有兩個相反的答案。

有沒有什麼絕對正確的教育理論呢?答案:沒有。

有沒有什麼做法和心態,可以保證自己的孩子就過上我們期待的人生?答案:沒有

日本小說作家林真理子的《貧民之宴》,講述中產階段的媽媽花了一生,一絲不苟按照教育學家在電視上的說法,對孩子鼓勵、寬容、等待。

而長大後,進入貴族學校的女兒變得愛慕虛榮,對“女人靠實力改變命運”嗤之以鼻,付出一切只求嫁富豪;兒子對“人生要進取”意興闌珊,離家出走,只想打工度日。

她跟丈夫哭訴:我究竟做錯什麼了?

丈夫摸著她的頭髮說:

| 你什麼都有沒有做錯,只是不肯承認,對於孩子,我們始終只是人生的過路人。

這句話對我影響是深遠的,當我再看這個記錄片的時候,我就會保持某種平和的心態,因為,十年不是全部,成長是場巨大的馬拉松,孩子和父母面臨的挑戰,還是漫長而真實、起伏又未知的一生。

不管孩子成長為怎樣的人,不管他的人生經歷什麼,你都一如既往的保留給他保全自我的餘地,不需要就不干涉;以及無論他對整個世界來說,那麼平凡甚至格格不入——對你來說,他永遠都是你的最愛;看到他,都有“只若初見”的溫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