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呼和浩特:牢記囑託 以優異的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

蓬勃發展的民族教育。

物流園區。

雲計算產業基地總部。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牢記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內蒙古時提出的重要要求,

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全面落實自治區第十次黨代會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認真落實新發展理念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各項任務,全市上下守望相助、團結奮鬥、一往無前,奮力譜寫亮麗內蒙古的新篇章。

著力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面對複雜多變的國內外發展形勢,

把持續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內蒙古重要講話精神,作為根本指標,緊盯目標、合力攻堅,經濟整體運行保持了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良好態勢。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市地區生產總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項主要經濟指標年均增長率分別達到9%、11.6%、17.3%、10.7%、12.2%、8.6%。2016年,6項主要經濟指標,
分別增長7.7%、9.1%、14.2%、9.5%、9%、8%,在5個少數民族自治區首府中排名前列。今年上半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373.9億元,增長7.3%,高於全區0.7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速達到8.2%,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77.8%,拉動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7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5.2%,綠色食品加工、電力能源、生物醫藥、電子資訊等優勢特色產業增速都保持在10%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完成862.3億元,增長16.5%,增速高於全區5.2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投資占比超過76%,
增速達到29.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735.1億元,增長8.8%,總量居全區首位。城鄉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完成21343元、6451元,增長8.3%和7.8%,增速與自治區基本持平。工業用電量、公路貨運量等先行指標均延續了好的態勢,經濟發展的穩定性顯著增強。

著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我們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著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重要要求,認真踐行新發展理念,大力發展實體經濟,

全面推進轉型升級,在改革創新、開放合作中,加快實現新舊動能轉換。

一是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傳統產業加速升級,食品、電力、石化、醫藥、光伏、電子六大優勢特色主導產業進一步發展壯大,在工業中占比達到84%,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1.4%。三次產業比例由“十一五”末的5:36:59演進為4:28:68,形成了以服務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全市21個服務業集聚區被認定為自治區級服務業集聚區。新興產業加速成長,產值占比已突破30%,對工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超過70%。引進培育了沃特瑪新能源汽車產業園、金宇生物科技產業園、中環光伏四期、晶環藍寶石二期等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為推進大資料加快發展,專門規劃了32.76平方公里佈局發展雲計算大資料產業,著力打造立足內蒙古、服務京津冀、輻射全國的大資料雲計算資料中心,全力建設“中國雲穀”。目前,伺服器裝機能力達到70萬台,2017年伺服器裝機能力力爭達到100萬台,遠期超過300萬台,大資料雲計算產業產值年均增幅超過30%。創新載體加速培育,通過設立創新扶持資金、引導基金等方式,發揮政策“溢出效應”,帶動70億元以上的創新投入,全市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總數增加到160家,各類上市企業增加到31家。建成各類創業園、孵化基地28個,創新創業平臺面積達到近50萬平方米,入園孵化企業近千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氛圍日益濃厚,專利申請量、授權量分別達到11272件、6612件,萬人擁有有效發明專利5.7件,穩居自治區首位。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一批優勢產業技術和產品產量居全國全區前列。中環光伏自主研發的高效N型單晶切片技術及晶片光電轉換效率處於國內同行業領先水準。金宇集團擁有兩個國家級獸用疫苗實驗室,自主研發的口蹄疫疫苗處世界一流、全國領先地位。

二是堅持不懈推進綠色發展。我們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堅決守住生態底線,牢固樹立在環境容量上過緊日子的思想,切實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堅持從生產和生活兩頭入手,治理和保護兩手齊抓,約束和激勵兩端發力,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協同推進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美麗。大力發展綠色產業,改變過多依賴物質資源消耗、規模粗放擴張、高能耗高排放的發展模式,把發展的基點、產業扶持的重點、經濟增長的支撐點,放到創新驅動、綠色引領上來,重點支持伊利、蒙牛、蒙草、利樂等綠色產業、龍頭企業加快發展。發揮首府優勢,大力培育服務經濟新業態、新模式,促進服務業提檔升級,不斷提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加大污染治理力度,認真落實大氣污染防治要求,加大燃煤鍋爐拆並整合力度,加快實施“引熱入呼”長輸管線工程。全市空氣品質優良天數由2013年的205天,增加到去年的283天,達成率77.3%,同比提升9.8個百分點;PM2.5年平均濃度為4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4.7%,在北方15個省會城市中排名前三位。認真落實水污染防治要求,狠抓汙水處理能力提升、黑臭水體整治、飲用水源保護、製藥企業污染治理等重點工作,全市58家涉水企業全部建成一級汙水處理設施,水環境得到明顯改善。認真落實土壤污染治理要求,對全市153家土壤污染重點行業企業空間位置,開展遙感核定,保證土壤環境安全。大力開展生態保護修復,啟動實施了大青山前坡400平方公里生態綜合治理工程,完成綠化面積11.55萬畝,種植各類苗木1360萬株。大規模開展國土綠化行動,全市共完成新造林任務36.3萬畝,城區新開工建設144處公園綠地,全市森林覆蓋率、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分別達到24.9%和19.7平方米。全面落實河長制,加大河流治理和湖泊濕地保護力度,大黑河、紮達蓋河水系治理,取得顯著進展。大力推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進一步強化約束性指標管理,對能耗、水耗、建設用地,嚴格實行總量和強度雙控,加強高能耗行業能耗管理,大力實施全民節能行動,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實施迴圈經濟示範行動,大唐再生資源迴圈經濟示範基地成效顯著,累計創造生產總值近30億元。

三是下大氣力推進改革開放。我們堅持把全面深化改革和對外開放作為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後勁的治本之策,著力轉變政府職能,改善投資和市場環境,降低市場運行成本,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持續推進簡政放權,市本級行政審批事項減少到87項,減幅達到88%,商業開發專案、政府投資專案,審批時限整體壓縮近90%。全面推行“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模式,強化事中、事後監管,市場管理更加規範。在實現“三證合一、一照一碼”基礎上,率先啟動“五證合一”“多證合一”改革,充分釋放創業創新活力。今年以來,全市新登記市場主體4.3萬戶,市場主體存活率達到83.5% ,高於全國70%的平均水準。截至目前,全市市場主體總量已達24萬戶,註冊資本金7000多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0.41%和24.28%。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先後出臺了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新獎勵扶持資金實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深入推進“助保金貸款”,有效解決創業難、創新難、融資難的問題。突出發展民營經濟,著力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係,穩定經濟發展預期,提振民間投資信心,民間投資逐步企穩回升。著力推動開放發展,積極參與京津冀一體化發展,大力推動呼包鄂協同發展,努力構建更大範圍、更高水準、更高層次的開放發展格局。

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我們始終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決守住民生底線,著力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保障群眾安居樂業,促進社會和諧有序,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不斷提高,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正在一步步變為現實。一是堅持像繡花一樣,精細化管理城市。聚焦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持續開展了“廁所革命”“廚房革命”、交通秩序整治、城市“蜘蛛網”整治等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切實解決了群眾家門口的問題,贏得了群眾的理解、認可和點贊。二是堅持把就業創業作為民生之本,統籌做好大學畢業生、城鎮就業困難人員、農村轉移勞動力等重點群體的就業工作。2014年以來,全市累計實現城鎮新增就業20.01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始終控制在3.8%的任務目標之內;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規模達到22.61萬人。三是堅持把教育、醫療、社會保障作為最重要的民生底線。大力推進教育均衡發展,著力補齊“規劃、制度、資源配置、硬體建設、軟體提升”5個短板,努力打造一流教育。大力推進“健康呼和浩特”建設,加快推進分級診療、現代醫院管理、醫養結合等重點任務,努力為群眾提供更高品質的健康服務。加大社會保障投入力度,全市城鄉居民醫保財政補助標準,由2014年的280元提高到450元,城鎮職工、城鄉居民醫保政策內住院費用報銷比例,均高於全國平均水準;城鎮居民大病保險實現全覆蓋,有效減輕了群眾就醫負擔。四是堅持把安全穩定作為重要政治任務。深入開展“三大專項行動”,市級領導包聯旗縣區,旗縣區領導包聯鄉鎮、街道辦事處,安全生產排查、信訪積案化解、打擊“黃賭毒”和“緝槍治爆”專項行動,取得顯著成效,營造了安全穩定的社會環境。

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

在自治區黨委的堅強領導下,我們始終秉承絲路精神,主動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建設,著力推動向北開放發展,在和平、繁榮、開放、創新、文明之路上,演繹首府的精彩。著力擴大全方位對外開放水準。進一步大力推進俄蒙高速運輸走廊全線暢通,加快呼和浩特鐵路口岸建設,規劃建設集裝箱樞紐,使貨物向北由二連浩特陸路口岸出口至俄蒙。進一步拓展與俄蒙的深度合作,推進“設施聯通”“貿易暢通”“民心相通”,認真籌辦了中蒙博覽會,加強民間友好合作,實現合作共贏。以國際快件通道建設為基礎,抓好面向俄蒙及歐美等國家的跨境電商通道發展。積極推動由呼和浩特沙良鐵路公路物流港始發,至歐洲的國際集裝箱專列運行常態化,促進中歐沿線各國經貿交流。進一步構建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主動接受京津冀等區域輻射帶動,積極承接環渤海等發達地區先進產業轉移,延伸擴展補齊產業鏈條,實現區域合作向更深層次、更廣領域發展。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創業環境、創新環境,激發創新活力,拓展創業空間,為“一帶一路”建設注入不竭動力。著力推進文明互學互鑒,積極建立與蒙古國、俄羅斯相關地區、部門間的聯繫和工作會晤機制,建立多層次人文合作機制,搭建更多合作平臺,開闢更多合作管道,通過開展大型文化活動、學術研究等方式,拓展與俄羅斯、蒙古等國的交流。

扎實推進精准脫貧

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第一民生工程。認真落實精准扶貧、精准脫貧方略,發揚釘釘子精神,採取超常規舉措,統籌抓好生產扶貧、易地扶貧、生態扶貧、教育扶貧、社保兜底扶貧“五個一批”工程,確保貧困縣如期摘帽、貧困人口穩定脫貧。一是校好精准靶向,堅持抓重點、解難點、把握著力點,堅決做到扶貧物件精准、專案安排精准、資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戶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脫貧成效精准“六個精准”,確保“脫貧不返貧”“摘帽必脫貧”。二是下足“繡花”功夫,瞄準脫貧攻堅的重點、難點、薄弱點,一村一戶研究細化脫貧措施,著力解決“短中之短、難中之難、堅中之堅”的問題。2014年,全市確定207個貧困村作為扶貧開發的主戰場,共識別貧困人口60659人,通過產業扶貧、易地搬遷、金融扶貧、社會扶貧等辦法,2016年底,137個貧困村出列,貧困人口減少到7994人。三是力戒虛功,實字當頭。對脫貧攻堅的全過程、各環節,堅持做到分工實、責任實、追責實,做到投入實、資金實、到位實,做到制度實、規則實、監督實,堅決防止弄虛作假、搞數位扶貧,真正做到扶貧工作務實、脫貧過程扎實、脫貧結果真實,確保以沒有水分的脫貧實績,讓群眾感受到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關懷與溫暖。

總之,我們將在自治區黨委堅強領導下,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不忘初心、守望相助、團結奮鬥,凝心聚力、扎實工作,為“建設亮麗內蒙古,共圓偉大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以優異的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

新興產業加速成長,產值占比已突破30%,對工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超過70%。引進培育了沃特瑪新能源汽車產業園、金宇生物科技產業園、中環光伏四期、晶環藍寶石二期等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為推進大資料加快發展,專門規劃了32.76平方公里佈局發展雲計算大資料產業,著力打造立足內蒙古、服務京津冀、輻射全國的大資料雲計算資料中心,全力建設“中國雲穀”。目前,伺服器裝機能力達到70萬台,2017年伺服器裝機能力力爭達到100萬台,遠期超過300萬台,大資料雲計算產業產值年均增幅超過30%。創新載體加速培育,通過設立創新扶持資金、引導基金等方式,發揮政策“溢出效應”,帶動70億元以上的創新投入,全市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總數增加到160家,各類上市企業增加到31家。建成各類創業園、孵化基地28個,創新創業平臺面積達到近50萬平方米,入園孵化企業近千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氛圍日益濃厚,專利申請量、授權量分別達到11272件、6612件,萬人擁有有效發明專利5.7件,穩居自治區首位。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一批優勢產業技術和產品產量居全國全區前列。中環光伏自主研發的高效N型單晶切片技術及晶片光電轉換效率處於國內同行業領先水準。金宇集團擁有兩個國家級獸用疫苗實驗室,自主研發的口蹄疫疫苗處世界一流、全國領先地位。

二是堅持不懈推進綠色發展。我們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堅決守住生態底線,牢固樹立在環境容量上過緊日子的思想,切實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堅持從生產和生活兩頭入手,治理和保護兩手齊抓,約束和激勵兩端發力,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協同推進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美麗。大力發展綠色產業,改變過多依賴物質資源消耗、規模粗放擴張、高能耗高排放的發展模式,把發展的基點、產業扶持的重點、經濟增長的支撐點,放到創新驅動、綠色引領上來,重點支持伊利、蒙牛、蒙草、利樂等綠色產業、龍頭企業加快發展。發揮首府優勢,大力培育服務經濟新業態、新模式,促進服務業提檔升級,不斷提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加大污染治理力度,認真落實大氣污染防治要求,加大燃煤鍋爐拆並整合力度,加快實施“引熱入呼”長輸管線工程。全市空氣品質優良天數由2013年的205天,增加到去年的283天,達成率77.3%,同比提升9.8個百分點;PM2.5年平均濃度為4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4.7%,在北方15個省會城市中排名前三位。認真落實水污染防治要求,狠抓汙水處理能力提升、黑臭水體整治、飲用水源保護、製藥企業污染治理等重點工作,全市58家涉水企業全部建成一級汙水處理設施,水環境得到明顯改善。認真落實土壤污染治理要求,對全市153家土壤污染重點行業企業空間位置,開展遙感核定,保證土壤環境安全。大力開展生態保護修復,啟動實施了大青山前坡400平方公里生態綜合治理工程,完成綠化面積11.55萬畝,種植各類苗木1360萬株。大規模開展國土綠化行動,全市共完成新造林任務36.3萬畝,城區新開工建設144處公園綠地,全市森林覆蓋率、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分別達到24.9%和19.7平方米。全面落實河長制,加大河流治理和湖泊濕地保護力度,大黑河、紮達蓋河水系治理,取得顯著進展。大力推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進一步強化約束性指標管理,對能耗、水耗、建設用地,嚴格實行總量和強度雙控,加強高能耗行業能耗管理,大力實施全民節能行動,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實施迴圈經濟示範行動,大唐再生資源迴圈經濟示範基地成效顯著,累計創造生產總值近30億元。

三是下大氣力推進改革開放。我們堅持把全面深化改革和對外開放作為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後勁的治本之策,著力轉變政府職能,改善投資和市場環境,降低市場運行成本,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持續推進簡政放權,市本級行政審批事項減少到87項,減幅達到88%,商業開發專案、政府投資專案,審批時限整體壓縮近90%。全面推行“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模式,強化事中、事後監管,市場管理更加規範。在實現“三證合一、一照一碼”基礎上,率先啟動“五證合一”“多證合一”改革,充分釋放創業創新活力。今年以來,全市新登記市場主體4.3萬戶,市場主體存活率達到83.5% ,高於全國70%的平均水準。截至目前,全市市場主體總量已達24萬戶,註冊資本金7000多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0.41%和24.28%。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先後出臺了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新獎勵扶持資金實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深入推進“助保金貸款”,有效解決創業難、創新難、融資難的問題。突出發展民營經濟,著力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係,穩定經濟發展預期,提振民間投資信心,民間投資逐步企穩回升。著力推動開放發展,積極參與京津冀一體化發展,大力推動呼包鄂協同發展,努力構建更大範圍、更高水準、更高層次的開放發展格局。

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我們始終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決守住民生底線,著力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保障群眾安居樂業,促進社會和諧有序,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不斷提高,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正在一步步變為現實。一是堅持像繡花一樣,精細化管理城市。聚焦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持續開展了“廁所革命”“廚房革命”、交通秩序整治、城市“蜘蛛網”整治等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切實解決了群眾家門口的問題,贏得了群眾的理解、認可和點贊。二是堅持把就業創業作為民生之本,統籌做好大學畢業生、城鎮就業困難人員、農村轉移勞動力等重點群體的就業工作。2014年以來,全市累計實現城鎮新增就業20.01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始終控制在3.8%的任務目標之內;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規模達到22.61萬人。三是堅持把教育、醫療、社會保障作為最重要的民生底線。大力推進教育均衡發展,著力補齊“規劃、制度、資源配置、硬體建設、軟體提升”5個短板,努力打造一流教育。大力推進“健康呼和浩特”建設,加快推進分級診療、現代醫院管理、醫養結合等重點任務,努力為群眾提供更高品質的健康服務。加大社會保障投入力度,全市城鄉居民醫保財政補助標準,由2014年的280元提高到450元,城鎮職工、城鄉居民醫保政策內住院費用報銷比例,均高於全國平均水準;城鎮居民大病保險實現全覆蓋,有效減輕了群眾就醫負擔。四是堅持把安全穩定作為重要政治任務。深入開展“三大專項行動”,市級領導包聯旗縣區,旗縣區領導包聯鄉鎮、街道辦事處,安全生產排查、信訪積案化解、打擊“黃賭毒”和“緝槍治爆”專項行動,取得顯著成效,營造了安全穩定的社會環境。

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

在自治區黨委的堅強領導下,我們始終秉承絲路精神,主動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建設,著力推動向北開放發展,在和平、繁榮、開放、創新、文明之路上,演繹首府的精彩。著力擴大全方位對外開放水準。進一步大力推進俄蒙高速運輸走廊全線暢通,加快呼和浩特鐵路口岸建設,規劃建設集裝箱樞紐,使貨物向北由二連浩特陸路口岸出口至俄蒙。進一步拓展與俄蒙的深度合作,推進“設施聯通”“貿易暢通”“民心相通”,認真籌辦了中蒙博覽會,加強民間友好合作,實現合作共贏。以國際快件通道建設為基礎,抓好面向俄蒙及歐美等國家的跨境電商通道發展。積極推動由呼和浩特沙良鐵路公路物流港始發,至歐洲的國際集裝箱專列運行常態化,促進中歐沿線各國經貿交流。進一步構建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主動接受京津冀等區域輻射帶動,積極承接環渤海等發達地區先進產業轉移,延伸擴展補齊產業鏈條,實現區域合作向更深層次、更廣領域發展。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創業環境、創新環境,激發創新活力,拓展創業空間,為“一帶一路”建設注入不竭動力。著力推進文明互學互鑒,積極建立與蒙古國、俄羅斯相關地區、部門間的聯繫和工作會晤機制,建立多層次人文合作機制,搭建更多合作平臺,開闢更多合作管道,通過開展大型文化活動、學術研究等方式,拓展與俄羅斯、蒙古等國的交流。

扎實推進精准脫貧

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第一民生工程。認真落實精准扶貧、精准脫貧方略,發揚釘釘子精神,採取超常規舉措,統籌抓好生產扶貧、易地扶貧、生態扶貧、教育扶貧、社保兜底扶貧“五個一批”工程,確保貧困縣如期摘帽、貧困人口穩定脫貧。一是校好精准靶向,堅持抓重點、解難點、把握著力點,堅決做到扶貧物件精准、專案安排精准、資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戶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脫貧成效精准“六個精准”,確保“脫貧不返貧”“摘帽必脫貧”。二是下足“繡花”功夫,瞄準脫貧攻堅的重點、難點、薄弱點,一村一戶研究細化脫貧措施,著力解決“短中之短、難中之難、堅中之堅”的問題。2014年,全市確定207個貧困村作為扶貧開發的主戰場,共識別貧困人口60659人,通過產業扶貧、易地搬遷、金融扶貧、社會扶貧等辦法,2016年底,137個貧困村出列,貧困人口減少到7994人。三是力戒虛功,實字當頭。對脫貧攻堅的全過程、各環節,堅持做到分工實、責任實、追責實,做到投入實、資金實、到位實,做到制度實、規則實、監督實,堅決防止弄虛作假、搞數位扶貧,真正做到扶貧工作務實、脫貧過程扎實、脫貧結果真實,確保以沒有水分的脫貧實績,讓群眾感受到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關懷與溫暖。

總之,我們將在自治區黨委堅強領導下,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不忘初心、守望相助、團結奮鬥,凝心聚力、扎實工作,為“建設亮麗內蒙古,共圓偉大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以優異的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