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打擊式教育,中國式父母,正在摧毀自己的孩子

幾米說:小孩寧願被仙人掌刺傷,也不願聽見大人對他的冷嘲熱諷。


鄰居娟娟是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乖巧懂事,成績優異。

從小我就活在她的陰影之下,動輒被爸媽拿出來跟她對比,最後搖搖頭歎氣,說別人家的女兒怎麼能優秀成那樣,你就像根笨木頭。

初中的時候,娟娟從陽臺一躍而下,誰也不知道那麼小的孩子怎麼會有那麼絕望的勇氣,而且是那樣一個優秀的孩子。

可是我知道。

我知道她每次拿到試卷不敢回家,即使已經是第一名,

但她爸媽還是能找到瑕疵,對她冷嘲熱諷;

我知道她每個週末都不能出來玩,因為她有各種補習班,想偷個懶會被媽媽訓一個星期;

我知道她在家一個人躲在臥室假裝學習不出門,好像這樣就可以聽不到爸媽在客廳爭吵,謾駡,甚至大打出手。

大人都說她懂事,其實不過是絕望後的沉默。

娟娟去世後,她爸媽都崩潰了,說我們那麼愛她,我們對她那麼好。

口口聲聲說著愛,

情緒崩潰時給孩子留下的卻全是傷害。

語言是有溫度的,可以豔若朝陽,亦可冷漠成冰。

宋丹丹和兒子巴圖一起參加綜藝節目《嚮往的生活》,在那一期裡,我看到了一個典型的中國式母親如何用言語摧毀自己的孩子。

整場節目中,宋丹丹一直不停地取笑、挖苦、打擊巴圖。

看到別人的孩子給大家做早餐,宋丹丹直接說:“我生了一個廢物,啥都不會幹,你看看人家。”並一臉無所謂地說我要換兒子。

當巴圖腳趾發炎,宋丹丹不僅沒有表示出關心,反而刻薄地說:“不會是你自己啃的吧,你小時候就喜歡自己啃腳。”可能她覺得這是一種親昵的表達吧,卻完全沒注意到巴圖的一臉尷尬。

其實宋丹丹很愛巴圖,在過往的節目中,

都能看出來這個堅強的媽媽對孩子健康、事業的關心與支持。

可是,也正如大部分的中國式父母,好像永遠學不會好好說話。

他們最擅長的是“打擊式教育”:

“你看誰誰誰,你有人家一半好我就知足了!”

“你就是個廢物,又蠢又笨!”

“你做什麼都做不好,還有什麼用!”

有多少孩子,在這些習以為常的打擊裡,痛苦、緩慢、糾結地爬行。

早在2008年,一個“父母皆禍害”的帖子迅速火爆網路。

調查小組開展了一個關於“父母最不能讓你忍受的行為”調查,

排在前三項的是:不擅鼓勵子女(包括貶低、嘲諷等)、經常拿別人家的孩子刺激自己、永遠認為自己是正確的。

父母在等我們道謝,而我們,卻在等他們道歉。

日本作家伊阪幸太郎說過: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要經過考試,真是太可怕的事。

中央綜治辦和中國少年研究中心曾在全國範圍內對1000多名普通未成年人進行了調查分析,發現在家裡經常被罵的孩子不良性格特點最為明顯,25.7%的孩子表現出自卑,22.1%的孩子表現出冷酷,更有56.5%的孩子表現出暴躁。

與之相對應的是心理學家羅伯特.莫頓進行的“自我實現預言”實驗。

實驗組訪問了一所普通公立小學,隨機挑選了一些普通學生,然後告訴老師,通過他們的“哈佛技能獲得變化實驗”方法預測,這批孩子將會成為天才。

當然,這種方法完全是子虛烏有。

但神奇的是,在學年末學生們參加智力測試時,這批曾經還很普通的孩子在得到老師很高的期許和鼓勵後,比其他同學表現出更為明顯的智力增長,真的成為一定意義上的“天才”。

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中說:小孩子是不會區分事實和笑話的,他們會相信大人尤其是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並將其變成了自己的觀念。

所以,如果給予孩子正面的積極的言語和鼓勵,他真的會向著積極的方向去變化。

但如果他始終接收到的都是消極和打壓,那麼他會覺得自己就是那樣糟糕的人,行為上也會向消極方向轉化。

好好說話,是父母教育最基本的底線。

孩子過早懂事,是一種殘忍的教養。

知乎上有個帖子:被父母罵到想自殺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有人說:感覺在家裡連呼吸都是錯的;

有人說:覺得胸口堵得不行,非要一刀紮下去才能痛快;

還有人說:親情兩個字從人生的字典裡徹底抹去。

這些年,青少年自殺率不斷攀升,從小學生、初中生到大學生都有不堪忍受父母的壓力與打擊而選擇自殺的。

在這些悲劇的背後,語言暴力是一張黑壓壓的巨幕,遮天蔽日,成了孩子永遠無法磨滅的傷害。

經濟學上有個概念叫“預期自我實現”,意思是說人們的預期有強大的力量,能夠自我實現,比如大家都覺得某檔股票會跌,結果爭相拋售,最後股價真的就跌了。

爸爸媽媽的存在,應該幫孩子建立起完善的自我評價機制,進行積極的自我預期,而不是在一次次的打擊下,消極壓抑。

生活在批評中的孩子,他就學會了譴責;

生活在敵意中的孩子,他就學會了爭戰;

生活在羞辱中的孩子,他就學會了自貶。

好好說話,是一個家庭最寶貴的家風。

作者:茉媽,高學歷職場媽媽,每天分享一點育兒知識,我們一起,做更好的媽媽。

真是太可怕的事。

中央綜治辦和中國少年研究中心曾在全國範圍內對1000多名普通未成年人進行了調查分析,發現在家裡經常被罵的孩子不良性格特點最為明顯,25.7%的孩子表現出自卑,22.1%的孩子表現出冷酷,更有56.5%的孩子表現出暴躁。

與之相對應的是心理學家羅伯特.莫頓進行的“自我實現預言”實驗。

實驗組訪問了一所普通公立小學,隨機挑選了一些普通學生,然後告訴老師,通過他們的“哈佛技能獲得變化實驗”方法預測,這批孩子將會成為天才。

當然,這種方法完全是子虛烏有。

但神奇的是,在學年末學生們參加智力測試時,這批曾經還很普通的孩子在得到老師很高的期許和鼓勵後,比其他同學表現出更為明顯的智力增長,真的成為一定意義上的“天才”。

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中說:小孩子是不會區分事實和笑話的,他們會相信大人尤其是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並將其變成了自己的觀念。

所以,如果給予孩子正面的積極的言語和鼓勵,他真的會向著積極的方向去變化。

但如果他始終接收到的都是消極和打壓,那麼他會覺得自己就是那樣糟糕的人,行為上也會向消極方向轉化。

好好說話,是父母教育最基本的底線。

孩子過早懂事,是一種殘忍的教養。

知乎上有個帖子:被父母罵到想自殺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有人說:感覺在家裡連呼吸都是錯的;

有人說:覺得胸口堵得不行,非要一刀紮下去才能痛快;

還有人說:親情兩個字從人生的字典裡徹底抹去。

這些年,青少年自殺率不斷攀升,從小學生、初中生到大學生都有不堪忍受父母的壓力與打擊而選擇自殺的。

在這些悲劇的背後,語言暴力是一張黑壓壓的巨幕,遮天蔽日,成了孩子永遠無法磨滅的傷害。

經濟學上有個概念叫“預期自我實現”,意思是說人們的預期有強大的力量,能夠自我實現,比如大家都覺得某檔股票會跌,結果爭相拋售,最後股價真的就跌了。

爸爸媽媽的存在,應該幫孩子建立起完善的自我評價機制,進行積極的自我預期,而不是在一次次的打擊下,消極壓抑。

生活在批評中的孩子,他就學會了譴責;

生活在敵意中的孩子,他就學會了爭戰;

生活在羞辱中的孩子,他就學會了自貶。

好好說話,是一個家庭最寶貴的家風。

作者:茉媽,高學歷職場媽媽,每天分享一點育兒知識,我們一起,做更好的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