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媽媽,我不想成為“別人家的孩子”

學會高品質放養,也是一種智慧。 孩子不是家長掙面子的工具,孩子只是他自己。

參加一個三歲小朋友的生日party,幾個寶媽將party變成一場才藝比拼大賽,每個家長都讓自家孩子表演起來,

拼娃模式強勢開啟:唱兒歌、背唐詩、彈鋼琴、變魔術……

有一個孩子卻躲在角落裡不肯表演,害怕丟面子的媽媽,心急火燎的媽媽,軟硬兼施起來。“快去,寶貝,把昨天學的那首唐詩給大家背誦一下。”孩子有點怯場,低下了頭。

媽媽看到別人家的孩子都在表演,自己特別沒面子,馬上罵了起來,“你怎麼一點用都沒有,這麼上不了檯面。”媽媽的責駡深深傷害了小孩,他原本喜歡背唐詩,

後來每次說到上臺背誦,他就發怵,甚至看到唐詩那本小冊子,心裡都有陰影。

表演是一件好事,但是過度強迫,孩子表演就會變成滿足家長面子的工具。家長害怕丟面子,其實是虛榮心在作祟,傷害的卻是孩子的面子,孩子的“面子”不是虛榮心,而是他的自尊心。

有一個博士朋友,小時候特別愛跳舞,每次家裡有客人來,爸媽就讓她給客人表演,也是為大人掙足了面子。在她幼小的心靈中,漸漸認為:跳舞是為了滿足客人的好奇心和爸媽的虛榮心。她內心深處對舞蹈的熱愛被破壞了,長大後她再也沒有穿起舞鞋。

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解釋這類現象:內在動機

也就是說當你自主選擇做一件時,你的內在動機被激發,你會特別享受實現目標的過程。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些小孩喜歡讀書,讀著讀著忘了時間。

但是一旦別人強迫你做某事,你的內在動機就被破壞了,天生的熱愛被摧毀了,你就會被特別討厭做這件事。這也是我那位朋友後來再也沒穿起舞鞋的原因。

父母為了給自己掙面子,傷害的是孩子的內在動機,父母為了自己的虛榮心,傷害的是孩子的自尊心。

有一次到一個做教育的朋友家裡做客,看到她書房裡好多獲獎證書:全校鋼琴比賽一等獎,全省書法大賽特等獎,甚至還拿過全國少兒主持人大賽二等獎……

原來在她小時候,就是個地地道道的“別人家的孩子”,不僅學習成績好,琴棋書畫也樣樣通,比賽更是一個都不落下。

但是出國留學後,她雖然念完了父母喜歡的金融專業,拿到世界500強企業的offer,但是最後她還是放棄了高薪多金的工作,因為她發現,她活了二十多年,一直活在爸媽的期待裡。

雖然一路比賽都順風順水,為爸媽掙足了面子,但是贏了比賽又如何?她沒有找到自己真正熱愛的東西。後來經過多次自我追問和嘗試,她才找到自己熱愛的教育事業。看到這個故事,我常常想:有沒有更好的教養方式呢?

如果爸媽沒有要求孩子,事事爭第一,就一定會養出一個平庸的孩子嗎?如果任何特長比賽都不能輸,但是人生這場比賽,如果不快樂,沒有找到熱愛的事業,算不算“另一種失敗”?

很多孩子贏得了獎盃,幫父母賺足了面子,卻失去了簡單的快樂

以前有個精英家庭出生的朋友,爸媽都是清華教授,她說,你能想像嗎,我小時候的生活,每天都是比賽。

一家人出去游泳都好像參加奧運會一樣,一定要遊到第一,拿個冠軍回來才行。因為爸媽的朋友都是爭強好勝的精英,帶著孩子出來游泳,都要攀比誰家孩子游得快。如果哪家孩子表現得不好,當爸媽的就特別沒面子,所以每次出門前,精英爸媽都會叮囑孩子,不能輸!

恨鐵不成鋼的父母,心急如焚的父母,不能輸的父母,其實是害怕,孩子沒有拿到第一,傷了自己的面子。可是,孩子不是戴在身上的珍珠項鍊,孩子帶在身邊,不是為了顯得有面子。

就像紀伯倫所說:孩子只是借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如果孩子讓父母沒面子了,淡定面對,是父母向尊重孩子方向邁出的重要一步。

讓孩子享受興趣本身,即使不成功,也能收穫快樂

在高曉松的節目《曉說》觀眾答謝會上,有人問高曉松,你讓孩子學琴嗎?高曉松說,“不一定學琴,但一定要多學些沒用的東西比如琴棋書畫,比如愛和等待……”

高曉松眼中的琴棋書畫,不是為了升學加分,也不是為了給家長掙面子,而是讓孩子享受興趣本身帶來的快樂。

現在很多小孩報各種興趣班,拿各種證書,鋼琴十級,小提琴十級,跆拳道學到紅帶黑帶,家長們帶著孩子們一路打怪升級,一個“十項全能”的天才少年馬上就可以出爐,卻剝奪了孩子對琴棋書畫最純真的熱愛。高曉松說,最實用的教育就是:讓孩子懂得如何在不成功的人生隨遇而安,無論遭遇怎樣的悲催,都能平靜淡然,心安理得地混過漫長的歲月。

這種教養方式聽起來有點玩世不恭,但是對於孩子來說,學會高品質放養,也是一種智慧。 孩子不是家長掙面子的工具,孩子只是他自己。

不攀比,不勉強,讓孩子勇敢做自己

相信很多80後90後爸媽,小時候聽過不少這樣的嘮叨:

“看看你表姐,這次考試又是年級第一”

“看看隔壁王阿姨的兒子,小小年紀,鋼琴已經過了十級了”

“看看你們班李明,爸媽都不在身邊照顧,每次都還考班級第一”

上一代父母的教養方式,就是“激將法”,拿孩子和別人比較,最後讓孩子懷疑自己是不是親生的。網上曾經火過一個帖子,就叫做《別人家的孩子》:這個別人家的孩子,從不玩遊戲,從不聊QQ,天天就知道學習,長得好看又聽話,每次考試都是年級第一。

很多80後90後是飽受“別人家的孩子”毒害的一代,輪到“被毒害的一代”當了爸媽,很多新手爸媽開始學習跳出攀比的怪圈,主動去發現孩子的天賦,讓孩子做自己擅長的東西,而不是強迫孩子做不喜歡的事。

王菲的大女兒竇靖童,她不是傳統意義的“好孩子”。14歲就從北京四中中斷學業,去美國學音樂,作為星二代,她有不迎合大眾包裝自己,而是T恤/仔褲/一副中性風的打扮。

她和媽媽很像,我行我素,一直做自己,媽媽王菲也一直鼓勵女兒,勇敢做自己。竇靖童在說到家庭教育時說:“我們家就是平等、尊重。不管年齡大小,包括我妹妹,大家交流,決定事情,都是非常平等的。”

正是在這樣平等、有愛的家庭中成長,才給了竇靖童成長的自由,她可以不必為了別人的眼光而活,也不必為了父母的面子而活。她只是做好自己,本色出演,反而讓她成為“整個華語樂壇都在等她長大”的明星歌手。王菲的這種平等教育觀,激發了孩子勇敢做自己的熱情。

學會等待,讓孩子綻放最美的自己

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學跳舞學畫畫學英語,再看看自己的孩子,說話都口齒不清,當父母的就開始心急火燎,怕丟面子,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可是,有的孩子就是說話晚,有的就是成才早,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節奏。

美國女科學家芭芭拉•麥克利托克,在81歲時獲得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她在領獎臺上說:

我是一朵秋天裡的雛菊,我相信,不是每一朵花都在春天裡開放。

龍應台還專門寫過一本書《孩子,你慢慢來》其中有一段等待孩子長大的內心獨白,讓人感動: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望著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注地做一件事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片獨一無二的葉子,有著自己的輪廓和脈絡

既然無法複製或拷貝,也就不能要求孩子成為其他優秀孩子的副本,或者說和其他孩子的成長步調一致。

成長是一輩子的事,和孩子一起走,慢慢來。

作者:魚串串,職業撰稿人,育兒路上的採花賊,採集關於baby 的一切精華。

後來經過多次自我追問和嘗試,她才找到自己熱愛的教育事業。看到這個故事,我常常想:有沒有更好的教養方式呢?

如果爸媽沒有要求孩子,事事爭第一,就一定會養出一個平庸的孩子嗎?如果任何特長比賽都不能輸,但是人生這場比賽,如果不快樂,沒有找到熱愛的事業,算不算“另一種失敗”?

很多孩子贏得了獎盃,幫父母賺足了面子,卻失去了簡單的快樂

以前有個精英家庭出生的朋友,爸媽都是清華教授,她說,你能想像嗎,我小時候的生活,每天都是比賽。

一家人出去游泳都好像參加奧運會一樣,一定要遊到第一,拿個冠軍回來才行。因為爸媽的朋友都是爭強好勝的精英,帶著孩子出來游泳,都要攀比誰家孩子游得快。如果哪家孩子表現得不好,當爸媽的就特別沒面子,所以每次出門前,精英爸媽都會叮囑孩子,不能輸!

恨鐵不成鋼的父母,心急如焚的父母,不能輸的父母,其實是害怕,孩子沒有拿到第一,傷了自己的面子。可是,孩子不是戴在身上的珍珠項鍊,孩子帶在身邊,不是為了顯得有面子。

就像紀伯倫所說:孩子只是借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如果孩子讓父母沒面子了,淡定面對,是父母向尊重孩子方向邁出的重要一步。

讓孩子享受興趣本身,即使不成功,也能收穫快樂

在高曉松的節目《曉說》觀眾答謝會上,有人問高曉松,你讓孩子學琴嗎?高曉松說,“不一定學琴,但一定要多學些沒用的東西比如琴棋書畫,比如愛和等待……”

高曉松眼中的琴棋書畫,不是為了升學加分,也不是為了給家長掙面子,而是讓孩子享受興趣本身帶來的快樂。

現在很多小孩報各種興趣班,拿各種證書,鋼琴十級,小提琴十級,跆拳道學到紅帶黑帶,家長們帶著孩子們一路打怪升級,一個“十項全能”的天才少年馬上就可以出爐,卻剝奪了孩子對琴棋書畫最純真的熱愛。高曉松說,最實用的教育就是:讓孩子懂得如何在不成功的人生隨遇而安,無論遭遇怎樣的悲催,都能平靜淡然,心安理得地混過漫長的歲月。

這種教養方式聽起來有點玩世不恭,但是對於孩子來說,學會高品質放養,也是一種智慧。 孩子不是家長掙面子的工具,孩子只是他自己。

不攀比,不勉強,讓孩子勇敢做自己

相信很多80後90後爸媽,小時候聽過不少這樣的嘮叨:

“看看你表姐,這次考試又是年級第一”

“看看隔壁王阿姨的兒子,小小年紀,鋼琴已經過了十級了”

“看看你們班李明,爸媽都不在身邊照顧,每次都還考班級第一”

上一代父母的教養方式,就是“激將法”,拿孩子和別人比較,最後讓孩子懷疑自己是不是親生的。網上曾經火過一個帖子,就叫做《別人家的孩子》:這個別人家的孩子,從不玩遊戲,從不聊QQ,天天就知道學習,長得好看又聽話,每次考試都是年級第一。

很多80後90後是飽受“別人家的孩子”毒害的一代,輪到“被毒害的一代”當了爸媽,很多新手爸媽開始學習跳出攀比的怪圈,主動去發現孩子的天賦,讓孩子做自己擅長的東西,而不是強迫孩子做不喜歡的事。

王菲的大女兒竇靖童,她不是傳統意義的“好孩子”。14歲就從北京四中中斷學業,去美國學音樂,作為星二代,她有不迎合大眾包裝自己,而是T恤/仔褲/一副中性風的打扮。

她和媽媽很像,我行我素,一直做自己,媽媽王菲也一直鼓勵女兒,勇敢做自己。竇靖童在說到家庭教育時說:“我們家就是平等、尊重。不管年齡大小,包括我妹妹,大家交流,決定事情,都是非常平等的。”

正是在這樣平等、有愛的家庭中成長,才給了竇靖童成長的自由,她可以不必為了別人的眼光而活,也不必為了父母的面子而活。她只是做好自己,本色出演,反而讓她成為“整個華語樂壇都在等她長大”的明星歌手。王菲的這種平等教育觀,激發了孩子勇敢做自己的熱情。

學會等待,讓孩子綻放最美的自己

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學跳舞學畫畫學英語,再看看自己的孩子,說話都口齒不清,當父母的就開始心急火燎,怕丟面子,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可是,有的孩子就是說話晚,有的就是成才早,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節奏。

美國女科學家芭芭拉•麥克利托克,在81歲時獲得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她在領獎臺上說:

我是一朵秋天裡的雛菊,我相信,不是每一朵花都在春天裡開放。

龍應台還專門寫過一本書《孩子,你慢慢來》其中有一段等待孩子長大的內心獨白,讓人感動: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望著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注地做一件事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片獨一無二的葉子,有著自己的輪廓和脈絡

既然無法複製或拷貝,也就不能要求孩子成為其他優秀孩子的副本,或者說和其他孩子的成長步調一致。

成長是一輩子的事,和孩子一起走,慢慢來。

作者:魚串串,職業撰稿人,育兒路上的採花賊,採集關於baby 的一切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