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如果牛市真的來了,我們準備好了嗎?

圖為黃凡先生

近日,海外各主要股票市場持續走強,

國內投資者為之投向羡慕的同時,也非常期盼A股也能再來一輪大牛市,讓大家也能激情一把。

的確,美股已經連續8年牛市,標普、道鐘斯、納斯達克三大指數不斷創新高。而在美股的帶動下全球股市都連續多年走強,連已經“失去二十年”的日本股市也創了多年來的新高,與我們一脈相承的港股也有望重登2007年頂峰。

A股真的是如此無脾氣?不是!我們在2014-2015年間曾發起了一場杠杆上的“人工牛市”,

期間“國企改革”,“互聯網+”等故事與概念日新月異,相關的題材股票價格一飛沖天,往往是幾個月時間完成了海外市場幾年的漲幅,其中本來就已是估值超高的創業板更被推至巔峰狀態,創下了平均市盈率140倍的“世界紀錄”,這估計今後一段長時間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

當然,瘋狂過後是一地雞毛了……如今,這一波股市震盪已經過去兩年,A股元氣似乎已經得到恢復:尤其是今年以來,

A股總體呈現底部逐步抬高的格局。上證綜指和深證成指分別實現7.9%和8.94%的漲幅。橫向比較,儘管跑輸恒生指數、納斯達克、道鐘斯、標普500、德國DAX30等領軍者,但在全球範圍內表現也算中規中矩。

為何多數投資者感覺不到A股的牛氣?因為A股的投資風格已經悄然生變。過去投資人熱衷參與的炒新、炒題材、炒小票而屢試不爽,但今年卻遭遇“滑鐵盧”。在監管者有形之手的引導下,

高估值的小盤股、概念股、次新股總體上是以逐波下行的方式向其應有的價值回歸。前三季度,A股中代表大盤股的上證50指數漲了16.85%,代表主流績優股的滬深300指數漲了15.90%,而創業板指數跌了-4.85%。

那麼,A股今後一段時間的走向會如何?真的如大家所期望的走出一輪大牛市嗎?我們先看看基本面吧。

歐美經濟的穩健復蘇帶來海外市場需求,加上人民幣適度貶值提升了競爭力,

令今年來我國的出口全面回升,這對近期國內經濟的拉動作用非常明顯,加上供給側改革、製造業升級、消費升級等的推動,總體上企業盈利是在明顯改善的,而貨幣政策的“中性”也有在向“寬鬆”方向移動的趨勢,國慶假期的前央行宣佈的“定向降准”也在某種意義傳遞出這樣的信號。

貨幣趨向于寬鬆,加上企業盈利改善,國內經濟在未來一段時間內預計是趨於平穩的。

以這種對投資人“友好”的基本面為背景,股票市場在未來一段時間繼續穩步向上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然而,如果真要如廣大國內投資人所期盼的演化成一輪大牛市,我們得問問:我們準備好進入牛市了嗎?

如果各方面都沒有準備好,卻人為推動股票市場走出大牛市,實際上無異於“揠苗助長”。2014~2015年的一場短暫的、讓大部分人遭受損失的“人工牛市”的悲劇還歷歷在目……

哪些是可持續的長期大牛市需要具備的條件?敝人認為有以下方面:

一是估值,性價比高才是硬道理。美股漲了8年多,公司盈利增長與股指上漲一直基本同步,代表上市公司主流的標普500指數雖然8年間漲了200%以上,目前的平均市盈率也就25倍左右,股息率超過2%(根據中證資料),與1.25%的美國當前利率水準相比較還是有投資價值的。而回到A股看,上證指數的平均市盈率雖不足20倍,但考慮到權重非常高的銀行、保險的估值低拉低了平均數,看上去比較低是實際上的誤導,以市盈率的中位數50來看整體估值一點都不低;股息率才1%左右,與5%的被認為是無風險的理財產品收益率比,簡直不值一提。有人說,我才不管估值,股價漲不就得了嗎?需知道,低收益的資產加上杠杆幾乎是每一輪危機的根源,美國次級債危機如此,2015年國內股市大幅波動也是如此……難道要再試一次嗎?

二是機制,進出自由才能可持續。我們實行的是IPO審核制,新股的發行量、定價、具體的發行公司選擇等基本要素均由監管者有形之手決定,特色的IPO機制讓股票一上市就被高估:新股不問行業、不管成長性都一律以23倍市盈率定價發行,23倍市盈率本來就不算低,上市後卻連續漲停板讓估值直達超高的位置才開始真正的二級市場交易。筆者最近就幸運地中簽了2只新股,均是漲了300%以上才打開漲停;從表面上看,當前發行機制性,各方的利益都得到了照顧,實際上就是讓高估值的資產源源不斷地被投放到A股,需要長時間來消化,全面的牛市建立在這樣的高估值、低收益資產之上無異於是空中樓閣。

我們也看到了,證監會高層能頂住壓力,保持新股每週常態化,這實屬難能可貴。期待監管者把握好市場回暖的時機,先放開IPO的節奏,再擇機放開發行價格的管制,真正做到讓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然後,再把退市機制落到實處。當新股發行可以隨行就市,而經營不善、造假欺詐的公司可以及時退市,真正能讓市場發揮優勝劣汰的基本功能;當市場的機制能確立並正常運行,可持續的長期牛市才有機會實現,否則,瘋牛加慢熊的宿命將難以改變。

三是投資理念,理性與耐心才是正道。大多數A投資者對預期回報的要求非常高,牛市來了的時候,更是恨不得每天在股市中買賣多次,希望“勤勞致富”,把握每一個波動來獲取高收益。然而,頻繁的買賣恰恰是股市投資的一大忌,不但多交了交易傭金和印花稅,而且會導致盲目跟風,上漲時參與了幾小段,跌勢來時全程參與。如此一來,即使遇上大牛市也收穫有限。

敝人認為,如果牛市真來了,這樣的場景很可能出現:少部分估值低、成長性好的藍籌股票持續走牛拉動指數上漲,而大部分高估值的股票不漲反跌。如果,投資著的理念跟不上市場的變化,牛市到了也改變不了虧損的命運。

對於投資人而言,與其期盼“新週期”、“大牛市”,還不如腳踏實地,尋出盈利能力強、具備合理成長性、有品牌優勢、內部治理穩定的公司,以股價低於或等於應有價值為前提條件買入,只要價格依然合理就長期持有。通過這樣簡單而省心的方法,即使牛市永遠不來也能取得長期豐厚的回報。如果不具備研判公司的能力與條件,則建議通過持有主流指數型基金(如滬深300)的形式參與,畢竟經濟基本面的改善,以及貨幣政策的相對寬鬆,加上全球牛市的大環境至少是能讓A股中估值合理的藍籌績優板塊的底部抬高的。

否則,在急功近利的心態驅使下,如果牛市真的來了,操作更頻繁,交易費用交得越多;操作更激進,更容易墮入陷阱,加上杠杆,一旦有異常波動,很容易血本無歸。2015人造牛市之後的一片狼藉景象我們應該依然記憶猶新,已經翻過車的覆轍,就不要重蹈了。(作者為寧波銀行私人銀行部總經理)

哪些是可持續的長期大牛市需要具備的條件?敝人認為有以下方面:

一是估值,性價比高才是硬道理。美股漲了8年多,公司盈利增長與股指上漲一直基本同步,代表上市公司主流的標普500指數雖然8年間漲了200%以上,目前的平均市盈率也就25倍左右,股息率超過2%(根據中證資料),與1.25%的美國當前利率水準相比較還是有投資價值的。而回到A股看,上證指數的平均市盈率雖不足20倍,但考慮到權重非常高的銀行、保險的估值低拉低了平均數,看上去比較低是實際上的誤導,以市盈率的中位數50來看整體估值一點都不低;股息率才1%左右,與5%的被認為是無風險的理財產品收益率比,簡直不值一提。有人說,我才不管估值,股價漲不就得了嗎?需知道,低收益的資產加上杠杆幾乎是每一輪危機的根源,美國次級債危機如此,2015年國內股市大幅波動也是如此……難道要再試一次嗎?

二是機制,進出自由才能可持續。我們實行的是IPO審核制,新股的發行量、定價、具體的發行公司選擇等基本要素均由監管者有形之手決定,特色的IPO機制讓股票一上市就被高估:新股不問行業、不管成長性都一律以23倍市盈率定價發行,23倍市盈率本來就不算低,上市後卻連續漲停板讓估值直達超高的位置才開始真正的二級市場交易。筆者最近就幸運地中簽了2只新股,均是漲了300%以上才打開漲停;從表面上看,當前發行機制性,各方的利益都得到了照顧,實際上就是讓高估值的資產源源不斷地被投放到A股,需要長時間來消化,全面的牛市建立在這樣的高估值、低收益資產之上無異於是空中樓閣。

我們也看到了,證監會高層能頂住壓力,保持新股每週常態化,這實屬難能可貴。期待監管者把握好市場回暖的時機,先放開IPO的節奏,再擇機放開發行價格的管制,真正做到讓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然後,再把退市機制落到實處。當新股發行可以隨行就市,而經營不善、造假欺詐的公司可以及時退市,真正能讓市場發揮優勝劣汰的基本功能;當市場的機制能確立並正常運行,可持續的長期牛市才有機會實現,否則,瘋牛加慢熊的宿命將難以改變。

三是投資理念,理性與耐心才是正道。大多數A投資者對預期回報的要求非常高,牛市來了的時候,更是恨不得每天在股市中買賣多次,希望“勤勞致富”,把握每一個波動來獲取高收益。然而,頻繁的買賣恰恰是股市投資的一大忌,不但多交了交易傭金和印花稅,而且會導致盲目跟風,上漲時參與了幾小段,跌勢來時全程參與。如此一來,即使遇上大牛市也收穫有限。

敝人認為,如果牛市真來了,這樣的場景很可能出現:少部分估值低、成長性好的藍籌股票持續走牛拉動指數上漲,而大部分高估值的股票不漲反跌。如果,投資著的理念跟不上市場的變化,牛市到了也改變不了虧損的命運。

對於投資人而言,與其期盼“新週期”、“大牛市”,還不如腳踏實地,尋出盈利能力強、具備合理成長性、有品牌優勢、內部治理穩定的公司,以股價低於或等於應有價值為前提條件買入,只要價格依然合理就長期持有。通過這樣簡單而省心的方法,即使牛市永遠不來也能取得長期豐厚的回報。如果不具備研判公司的能力與條件,則建議通過持有主流指數型基金(如滬深300)的形式參與,畢竟經濟基本面的改善,以及貨幣政策的相對寬鬆,加上全球牛市的大環境至少是能讓A股中估值合理的藍籌績優板塊的底部抬高的。

否則,在急功近利的心態驅使下,如果牛市真的來了,操作更頻繁,交易費用交得越多;操作更激進,更容易墮入陷阱,加上杠杆,一旦有異常波動,很容易血本無歸。2015人造牛市之後的一片狼藉景象我們應該依然記憶猶新,已經翻過車的覆轍,就不要重蹈了。(作者為寧波銀行私人銀行部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