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陸斌:比起“互聯網造車”,威馬汽車更適合“新興造車”這個稱呼

文/關囡 王小妮

一台投影片放映機、兩張高腳凳,低調的溝通會絲毫不影響威馬汽車戰略規劃高級副總裁陸斌的“宏圖偉略”。

或許是生於互聯網造車盛行的時代,威馬汽車自然而然地被認為又是一家互聯網造車汽車,但威馬汽車的實質卻和互聯網造車有著千差萬別,陸斌認為用“新興造車”來形容威馬似乎更貼切。

在陸斌的理解中,“新興造車”分三種,第一種便是先用概念車或者PPT圈錢融資,隨後再造車的互聯網人造車,

比如樂視汽車;第二種是零部件供應商或者是核心技術供應商轉型而來的造車公司,比如長城華冠;第三種則是原本深耕整車行業,對產業鏈相當瞭解,並且積累了足夠的人才、技術和資本的造車企業,而威馬汽車正是這一類的典型代表。

相比之前兩種“新興造車”企業,威馬汽車明顯屬於“重資產”投入。對於融資現狀,陸斌直言不諱:“目前的10億融資,可以把工廠建造完畢,再生產兩款產品是毫無問題的。

對於造車這件事,威馬是認真的。公司成立1年之後,也就是2016年12月,威馬在溫州甌江的試製車間竣工,15台樣車已經試製完畢,而且首款概念車將在4月份的上海車展正式亮相,首款量產車將在2018年正式上市,溫州甌江口的製造基地年底也將竣工。這不禁讓人感慨,一直悶頭做事的威馬竟然如此神速,這背後擁有一個怎樣的團隊呢?

自2015年12月成立以來,

威馬汽車創始人、前吉利控股集團副總裁、富豪全球高級副總裁兼富豪中國區董事長沈暉與聯合創始人杜立剛一直在吸納行業人才,在富豪、吉利、福特等車企擔任過高管的COO徐煥新、CFO張然都成為威馬汽車的骨幹力量。根據陸斌介紹,目前威馬汽車的團隊已經擴展至600餘人,年底將突破800人。

而且,威馬立志要做一個跑量的車企,所以首款車型面向的是新主流人群,而沒有像蔚來汽車一樣生產電動超跑。

“超跑需要一個品牌支撐,大部分超跑都被兼併,不可能靠限量的車型支撐整個供應,所以威馬選擇一個相對靠譜的市場部分。”陸斌說道。

其實,造車只是產業鏈中的一環,威馬汽車的最終願景是要成為一家智慧出行方案的提供商,因此一個施展創新出行方式的基地非常重要,這也是威馬堅持自建工廠的初衷,“必須要依靠自己的工廠,才能完成這個比較創新的模式”。

與普通的汽車生產流程不同,威馬汽車擁有一套創新的“IP流程”,從消費者下訂單到汽車下線,每一個流程都是清晰透明,甚至每一個節點、組裝、焊接、總裝的零件是否到位都可以進行查詢,這就是代工廠所不能實現的優勢。

而且在工廠內,除了按照“標配”生產的車型以外,有一定比例將採用按需生產的方式進行。陸斌說:“根據使用者對產品每個細節的不同需求,最多能夠產生1000多種不同的配置。”這樣做的好處在於“個性化定制產品的利潤一般來說要高於普通量產產品”。在威馬汽車內部,這種製造方式被稱為C2M(Customer To Manufacture)智慧製造。“定制”在保時捷、特斯拉等豪華車企看來並不新鮮,但新鮮的是“我們的定制車型交付週期將是特斯拉的1/3。”

根據威馬汽車產品的規劃方向,首款新車定位在15-30萬之間,續航最高不超過300公里。未來在一個Teke架構下,衍生出STD和PL兩個平臺,每個平臺生產4款車型,共8款。從2018年起,每年將推出一款新車。

在實現其最終願景——成為智慧出行服務提供者之前,威馬汽車還面臨充電網路的難題。“如果做私人充電樁。使用者首先需要有車位元,其次要排線、要裝樁。如果做公共充電樁,則需要解決查詢位置、導航到位、開始充電、完畢付款的閉環。解決這兩個閉環,就是解決了充電難題的三分之一。”陸斌透露,他們設計了3種充電方式,今年4月將公佈第一種。剩下的“三分之二”,將交給另兩種充電方案解決。

至於威馬汽車現在正在面臨的生產資質問題,陸斌沒有顯示出絲毫的擔心,自去年年底申請資質以來,目前進展“非常順利”,“我們不只是按照國家標準做的,而是按照自己一套更嚴格的標準。”陸斌說道。

最多能夠產生1000多種不同的配置。”這樣做的好處在於“個性化定制產品的利潤一般來說要高於普通量產產品”。在威馬汽車內部,這種製造方式被稱為C2M(Customer To Manufacture)智慧製造。“定制”在保時捷、特斯拉等豪華車企看來並不新鮮,但新鮮的是“我們的定制車型交付週期將是特斯拉的1/3。”

根據威馬汽車產品的規劃方向,首款新車定位在15-30萬之間,續航最高不超過300公里。未來在一個Teke架構下,衍生出STD和PL兩個平臺,每個平臺生產4款車型,共8款。從2018年起,每年將推出一款新車。

在實現其最終願景——成為智慧出行服務提供者之前,威馬汽車還面臨充電網路的難題。“如果做私人充電樁。使用者首先需要有車位元,其次要排線、要裝樁。如果做公共充電樁,則需要解決查詢位置、導航到位、開始充電、完畢付款的閉環。解決這兩個閉環,就是解決了充電難題的三分之一。”陸斌透露,他們設計了3種充電方式,今年4月將公佈第一種。剩下的“三分之二”,將交給另兩種充電方案解決。

至於威馬汽車現在正在面臨的生產資質問題,陸斌沒有顯示出絲毫的擔心,自去年年底申請資質以來,目前進展“非常順利”,“我們不只是按照國家標準做的,而是按照自己一套更嚴格的標準。”陸斌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