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父母怎樣教育才能避免孩子“拖延症”纏身?

一日,王小姐一臉愁容地向醫院心理專家諮詢門診,並對專家說:“我女兒6歲了,終於上學了,以為可以輕鬆點了,但沒想到每天接完孩子回家,晚上吃完飯就要寫作業,還要陪伴預習功課、收拾書本,

孩子一會兒吃水果、一會兒看電視、一會兒上廁所......”

王小姐還補充:“孩子幹各種事,就是不學習,這一忙活一晚上就過去了,讓我心煩意亂。這樣下去肯定不行,但又不知道該怎麼辦……”

現在有越來越多的父母開始抱怨,孩子慢慢長大,本以為不用再費那麼多精力,

沒想到孩子卻患上了“拖延症”!

孩子的“拖延症”對於幼小銜接和小學生的家長而言更是一個普遍的問題。而拖拖拉拉其行為背後必有動機及原因,要改善孩子拖拉的情況,首先必須瞭解造成孩子拖拉的原因:

1缺乏時間概念

孩子做事磨蹭很大程度上也因為他還沒有時間觀念,他不知道時間對他來講意味著什麼,所以他們不像大人一樣具有時間的緊迫感。

一般而言,孩子並不知道如果他把一件事儘快做完之後會有什麼更好的結果,他也不認為自己慢有什麼不好的。比如做作業,他不知道做得慢一些究竟有什麼不好,所以不論快慢,對孩子來說都是無所謂的。

2動作不熟練,沒有方法

動作不熟練是動作緩慢的一個重要原因,

有時孩子磨蹭不是孩子故意的,是因為他對所做的某件事動作不熟練、缺少操作的技巧。這些孩子做作業不知道該怎麼做,缺乏一些必要的方法,所以做起來就很慢。

孩子他的思維能力和身體協調能力尚處在發育之中,他在做事情時可能不知道如何安排做事的先後順序,如何以較少的時間來做更多的事情;也可能沒有掌握好穿衣、洗漱等的基本技巧,

比較“手笨”,還可能在做作業時對知識掌握得不牢,許多題目做起來很困難。

3父母的教養態度與孩子先天氣質交互影響

每個孩子都擁有天生的氣質,有的孩子活動量大,總是靜不下來;有的孩子堅持度高,不達到目的絕不善罷干休;而有的孩子則是天生慢吞吞。然而孩子的行為模式除了受天生氣質影響,與父母後天的教養也有很大的相關性。

像是當急性子的父母遇到慢吞吞的孩子,

可能常有以下經驗:“孩子自己穿鞋動作有夠慢,我上班都要來不及了!與其等他還不如我幫他穿一穿比較快。”久而久之,孩子就養成了不自己動手馬上做的習慣,而也因為缺少練習機會,讓他更無法加快穿的速度。

4注意力不集中

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旁邊有什麼好玩的事就會讓他忘記在做的事情。正在吃飯時,窗前有小鳥飛過,孩子就放下飯碗去看個究竟;本來要去刷牙,可是走到浴室裡發現有一池水,孩子就開始玩起來了,刷牙當然就放在一邊了;正畫圖的時候,忽然聽到電視裡的聲音,孩子就會丟下畫了一半的畫,跑去看個究竟。

於是,孩子在做一件事時,就出現了邊幹邊玩、慢慢吞吞的樣子。

專家表示:“拖延症”總是表現在各種小事上,但日積月累,特別影響個人發展,而且拖延症嚴重危害人們的正常生活。為了避免拖延症的後患,以下就提供幾個方法,讓孩子從小養成不拖延的好習慣!

培養孩子的時間感、共同制定計劃表

孩子之所以對時間沒概念,是因為時間的流逝很難目測。可以使用有時針的掛鐘,記錄做每件事所需的時間。例如:當孩子要寫兩頁數學作業時,可以用不同顏色的標籤,標識“初始時間”和“完成時間”,練習估算實際所需的時間。計時器也是一大利器,用倒數計時的功能,激發孩子在時間內完成任務。不過,要排除造成分心的外在因素,會比較準確。

和孩子列出To-Do List,排出事情的優先順序,決定何時做,以及估計做多久。制定計劃表,明確孩子目標的時候,不要太過理想化,因為標準太高,反而容易失敗。在剛開始實行時,標準不要訂太高,規則越簡單越好。

遊戲引導,提升孩子生活技巧

如果孩子愛磨蹭是“手笨”造成的,父母就要想辦法鍛煉她的動手能力,幫助孩子提高動作的熟練和敏捷程度。父母可以與孩子玩一些小的競技遊戲,如比賽看誰穿衣服快,看誰洗澡快等。

通過這些比賽,家長可以隨時教給孩子穿衣、洗漱、收拾玩具等自我服務的技巧,教給孩子如何利用做事的先後順序來提高效率、安排時間等。

父母以鼓勵代替責備

對於孩子做事磨蹭,家長採用發脾氣的辦法是於事無補的,有的時候孩子做一件事比較慢,可能是這件事對於孩子來說難度較大,可能是孩子不知道其中做得更快的要領,也可能是孩子已經養成了磨蹭的習慣,這時如果家長再在一旁火冒三丈,孩子便會越發不知所措,做事的速度反而變得更慢了。

家長要改變追求完美的想法,試著把責備改成鼓勵,如“你能行”、“你可以快起來”、“只要集中注意力就好了”。家長也不能急於求成,要有耐心和信心,及時肯定孩子的點滴進步。孩子只有感覺到做事快對他自己是有好處的,感覺到做事快是值得的,他的動作就能夠"快"得起來。

封印分心大敵

“先看個電視”、“打個電動再說”,這些分心因素,都會妨礙孩子去做該做的事。孩子在學習的時候,要把寫字臺上與學習無關的東西都收起來。儘量給孩子一個獨立、安靜的空間學習,在孩子寫作業的時候,如果你在看電視,請將音量調小一些;家裡有客人或父母在一起交談,聲音儘量小一些,或者在一個隔音比較好的房間裡,不要讓孩子受到聲音干擾。

良好的生活習慣是建立在秩序感基礎之上的,對於幼兒或者小學低年級孩子來說,在培養孩子生活習慣之初,建議家長們挪出一些時間,和孩子做到同步,這樣一來,孩子就會很容易通過家長的引導和教育而改變哦!

• • •

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旁邊有什麼好玩的事就會讓他忘記在做的事情。正在吃飯時,窗前有小鳥飛過,孩子就放下飯碗去看個究竟;本來要去刷牙,可是走到浴室裡發現有一池水,孩子就開始玩起來了,刷牙當然就放在一邊了;正畫圖的時候,忽然聽到電視裡的聲音,孩子就會丟下畫了一半的畫,跑去看個究竟。

於是,孩子在做一件事時,就出現了邊幹邊玩、慢慢吞吞的樣子。

專家表示:“拖延症”總是表現在各種小事上,但日積月累,特別影響個人發展,而且拖延症嚴重危害人們的正常生活。為了避免拖延症的後患,以下就提供幾個方法,讓孩子從小養成不拖延的好習慣!

培養孩子的時間感、共同制定計劃表

孩子之所以對時間沒概念,是因為時間的流逝很難目測。可以使用有時針的掛鐘,記錄做每件事所需的時間。例如:當孩子要寫兩頁數學作業時,可以用不同顏色的標籤,標識“初始時間”和“完成時間”,練習估算實際所需的時間。計時器也是一大利器,用倒數計時的功能,激發孩子在時間內完成任務。不過,要排除造成分心的外在因素,會比較準確。

和孩子列出To-Do List,排出事情的優先順序,決定何時做,以及估計做多久。制定計劃表,明確孩子目標的時候,不要太過理想化,因為標準太高,反而容易失敗。在剛開始實行時,標準不要訂太高,規則越簡單越好。

遊戲引導,提升孩子生活技巧

如果孩子愛磨蹭是“手笨”造成的,父母就要想辦法鍛煉她的動手能力,幫助孩子提高動作的熟練和敏捷程度。父母可以與孩子玩一些小的競技遊戲,如比賽看誰穿衣服快,看誰洗澡快等。

通過這些比賽,家長可以隨時教給孩子穿衣、洗漱、收拾玩具等自我服務的技巧,教給孩子如何利用做事的先後順序來提高效率、安排時間等。

父母以鼓勵代替責備

對於孩子做事磨蹭,家長採用發脾氣的辦法是於事無補的,有的時候孩子做一件事比較慢,可能是這件事對於孩子來說難度較大,可能是孩子不知道其中做得更快的要領,也可能是孩子已經養成了磨蹭的習慣,這時如果家長再在一旁火冒三丈,孩子便會越發不知所措,做事的速度反而變得更慢了。

家長要改變追求完美的想法,試著把責備改成鼓勵,如“你能行”、“你可以快起來”、“只要集中注意力就好了”。家長也不能急於求成,要有耐心和信心,及時肯定孩子的點滴進步。孩子只有感覺到做事快對他自己是有好處的,感覺到做事快是值得的,他的動作就能夠"快"得起來。

封印分心大敵

“先看個電視”、“打個電動再說”,這些分心因素,都會妨礙孩子去做該做的事。孩子在學習的時候,要把寫字臺上與學習無關的東西都收起來。儘量給孩子一個獨立、安靜的空間學習,在孩子寫作業的時候,如果你在看電視,請將音量調小一些;家裡有客人或父母在一起交談,聲音儘量小一些,或者在一個隔音比較好的房間裡,不要讓孩子受到聲音干擾。

良好的生活習慣是建立在秩序感基礎之上的,對於幼兒或者小學低年級孩子來說,在培養孩子生活習慣之初,建議家長們挪出一些時間,和孩子做到同步,這樣一來,孩子就會很容易通過家長的引導和教育而改變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