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用諾貝爾經濟學家得主的理論看看,你為什麼存不下錢?

【關注一下高大上的話題,諾貝爾經濟學獎~】

咳咳,咱們今天談點高級的貨色

諾貝爾各獎項陸續揭曉,其中經濟學獎

獲獎者是芝加哥大學教授、72歲的理查·H·塞勒

他以數學方法和各種來自現實生活的實證證明

人的非理性經濟行為總是存在的

聽著有點玄乎?我們用通俗的語言來解釋下

有人問他:你會怎麼花費9百萬瑞典克朗的獎金?

他開玩笑說:“我會盡最大努力,用非理性的方式把這些錢花光。”

然而這位宣稱要“亂花錢”的經濟學家

實際上一輩子都是“理性消費”的呼籲者和推動者。

關於他的主要貢獻,瑞典皇家科學院列出了三個重點:

有限理性、社會偏好和缺乏自製力

塞勒提出了“心理帳戶”的概念,借助這一概念

人們在做決定時,會在心裡創造出幾個不同的帳戶

由於消費者心理帳戶的存在,

個體在做決策時

往往會違背一些簡單的經濟運算法則,導致許多非理性的消費行為

比如,當個人一旦擁有某件物品

那麼他對該物品價值的評價要比未擁有之前大大增加

這一現象也被稱作稟賦效應。

另一項研究也非常有趣:

為什麼人們的新年目標總是很難實現

塞勒分析了長遠計畫和短期實施之間的內部矛盾

因為難以抵擋眼前的誘惑

我們的存錢、健身等長期計畫往往會泡湯

為了解決這一困境,他還提出了“助推理論”

這一理論不是強迫人們去做事情

其核心在於引導人們作出正確的決定,以達到預期目標

好了,討論區留給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