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上方谷之戰,諸葛亮為什麼沒有作法停雨?

蜀後主建興12年(西元234年),諸葛亮領兵34萬伐魏,分5路進軍,六出祁山。

魏明帝曹睿聞報,命司馬懿為大都督,領兵40萬至渭水之濱迎戰。

諸葛亮在祁山選擇有利地形,分設左、右、前、後、中5個大營,

並從斜穀到劍閣一線接連紮下14個大營,分屯軍馬,前後接應,以防不測。

司馬懿則屯大軍于渭水之北,同時在渭水上架起九座浮橋,命先鋒夏侯霸、夏侯威領兵5萬渡河至渭水南岸紮營,又在大營後方的東原,築城駐軍。

進可攻,退可守.

曹睿手沼:“卿到渭濱,宜堅壁因守,勿與交戰。蜀兵不得志,必詐退誘敵,卿慎勿追。待彼糧盡,必將自走,然後乘虛攻之,則取勝不難,亦免軍馬疲勞之苦。

雙方互有勝負之後,魏軍便深溝高壘,堅守不出。

諸葛亮便將計就計,在糧草供給問題上作文章。

措施之一是分兵屯田,果然司馬懿的長子司馬師沉不住氣了,司馬懿心裡其實也很著急。

諸葛亮的另一個措施是造木牛流馬,長途運糧。

“宛如活者一般,上山下嶺,各盡其便。”

蜀營糧草由木牛流馬源源不斷從劍閣運抵祁山大寨。

司馬懿聞報大驚說道:‘吾所以堅守不出者,為彼糧草不能接濟,

欲待其自斃耳。今用此法,必為久遠之計,不思退矣。如之奈何?”

司馬果然中計。

司馬氏父子眼看就將葬身火海。

虧得突來一場傾盆大雨,才救了司馬氏父子3人及少數親兵的性命。

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中有經天緯地、神鬼莫測之才,他在赤壁之戰中借來了東風,為什麼這一次,他不施法,讓上方穀的雨停了呢?

1 時間太緊,條件不允許

我們回到三國演義第四十九回中,

借東風可不是隨便能借的,需要築壇、需要沐浴齋戒、需要甲子吉辰。

反觀上方穀,臨時性把司馬懿圍了,消去大雨的時候,只怕點著火的煤球可能早就淋滅了。

2 東風其實是自己來的,諸葛亮僅僅是做了個天氣預報。

草船借箭中,諸葛亮曾對魯肅說:“為將而不通天文,不識地利,不知奇門,不曉陰陽,不看陣圖,不明兵勢,是庸才也。亮於三日前已算定今日有大霧,因此敢任三日之限。

但在上方谷之戰中,蜀國大勢已去,所以他沒有預料到那場大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