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為丁寧抱不平:尊重前輩的同時,也要看到時代的特色

最近有很多球迷和我討論關於丁寧歷史地位的問題,

加之世界盃她又沒參賽,所以大家確實也感覺丁寧已經進入了退役倒計時階段——這個還真不是不可能,女乒歷代大魔王基本上都是“急流勇退”的,很少像男乒大滿貫一樣硬撐到各種輸球才走人。

當年的曹燕華、鄧亞萍、張怡寧,都是以近乎無敵的身份退役,而王楠、李曉霞退役的時候也幾乎只輸一人。不像老瓦、劉國梁、孔令輝,晚年輸球輸得滿天飛;就是現在還沒退役的張繼科,

我們也看到他這幾年的狀態了:這不怪他們,男子乒乓球界的競爭確實遠遠大於女子,硬撐著不退役的話,基本無人能保住自己在球場上的“晚節”。

所以說如果明天丁寧就宣佈退役,我也是一點都不吃驚的。加之丁寧現在的成績確實很棒了,

所以我認為在這個點給她寫一個點評職業生涯的文章,也是無大礙的。

本文的觀點是:

丁寧的成績確實比張怡寧遜色一些,這是客觀事實,畢竟有幾塊牌子擺在那裡,數一數就知道;

但我們不能就此簡單地說她比張怡寧“差”,這對丁寧並不公平,因為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不同——撇開每個時代的特色評價運動員,是不全面的。

職業運動員之間的比較,第一肯定是看成績,

這點我相信沒人有異議。自有奧運會以來,丁寧的世界大賽成績大概是排在五大女乒大滿貫中的第四位。

比成績的話,這五人的排名其實很明顯:

鄧亞萍:無可爭議第一,兩次奧運會冠軍、不連續三次世錦賽冠軍、一次世界盃。

張怡寧:雖然是雙滿貫,也有兩次奧運會冠軍,

然而她只有兩次世錦賽冠軍,即便有四個世界盃,也難以抵消世錦賽的缺失(另外鄧亞萍之所以沒雙滿貫,一個重要原因在於世界盃1996年才有,她1997年就退役了)。

王楠:一次奧運會,連續三次世錦賽,四次世界盃。

丁寧:一次奧運會,不連續三次世錦賽,兩次世界盃。

李曉霞:一次奧運會,一次世錦賽,一次世界盃。

總的來說,我們是遵循先比大的,大的一樣再比小的原則。很顯然,丁寧在成績上確實是比不過鄧、張、王三人的。

不過我們都知道,一個人的成就,往往是和其所處的時代分不開的。就冰冷的數字而言,丁甯的冠軍數確實稍微少於三位前輩;可是就競爭的激烈程度而言,丁寧能在我們這個時代獲得這樣的成績,確實無愧為一個超級大魔王!

女乒因為競爭比較小,所以在過去傳統思維比較濃的時候,國乒女隊總是會出現某一個人“獨領風騷”,統治全隊的情況。鄧亞萍-王楠-張怡甯三代大魔王自不用多說,她們之前的曹燕華也是非常之強。

但是當國乒逐漸成為80年代末90年代初運動員角逐舞臺時,運動員的個性開始得到開發,很多人不再有以前老運動員那種保守心態,更加為自己的職業榮譽而拼搏,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張怡寧退役後,國乒女隊一度出現了“無核”狀況,大家甚至還有種不適應沒有領頭羊的感覺,2010年世乒賽團體賽還丟了金牌,讓人大跌眼鏡。

這不僅僅是技術上的失誤,而且是一種心理上的潰敗——有老大姐的時候大家心都很定,突然沒有了這個人,怎麼辦?當時郭躍和李曉霞出現了畏戰,丁甯和劉詩雯一上場就輸球,反而是張怡寧時代“遺留”下來的非奧運會、世錦賽單打冠軍郭焱頂住了壓力,拿到了唯一的一分。

隨著世乒賽單打冠軍郭躍的提前“自爆”,女乒陷入了丁甯與李曉霞糾纏局面:丁甯戰勝李曉霞拿了2011年世錦賽的單打冠軍,而李曉霞又擊敗丁寧拿了2012年奧運會的單打冠軍。直到2013年,李曉霞才確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連續擊敗丁甯、劉詩雯而奪冠,實現大滿貫。

不過李曉霞的時代並沒有就此開啟,丁寧立刻捲土重來,連續斬獲2015年世乒賽、2016年奧運會的女單冠軍,接著又在2017年拿下了世錦賽和全運會單打冠軍,真正確立了屬於她的時代。

之所以說丁寧在這個時代所取得的成績不會遜色于張怡寧,主要是因為她所處的時代隊內競爭強度遠大于當年。2004年雅典奧運會之後,張怡寧在隊內的主要對手分別是已經明顯老化的王楠、比她小7歲的郭躍,同齡段的郭焱所製造的威脅並不是很大。

反觀丁寧,和她出生前後的頂級高手有郭躍、李曉霞、劉詩雯三人,其壓力確實比張怡寧大很多,另外還有一個外國的世界單打冠軍平野美宇、團體世界冠軍主力馮天薇攪局,亂成一鍋粥。

但即便如此,丁寧還是能殺出重圍,獲得一塊奧運金牌、三塊世乒賽金牌,真的不容易!

總的來說,中國乒乓球隊的競爭發展規律是遵循著外敵逐漸變弱、隊友逐漸變強而發展的:

鄧亞萍時代,外敵極其強大,91年世乒賽團體、93年世乒賽單打、94年亞運會單打都丟掉了金牌。

王楠時代,李佳薇甚至能在奧運會淘汰她,02年亞運會女乒幾乎輸光,04年奧運會居然是朝鮮選手和張怡寧會師決賽。

而張怡甯時代正好是一個內外敵人都比較“中庸”的時期,李佳薇等人的衝擊力比現在的老外大,但又遠遠不夠拉國乒下馬(李佳薇老了,馮天薇沒長成,福原愛打醬油);而國乒隊內的小夥伴們雖然也在變強,比如郭躍在07年世乒賽上就橫掃了張怡寧,但她也遠不如後來李曉霞的表現搶眼,而且郭躍和丁甯其實是一批的選手,而同時代還有一個劉詩雯。

ps:劉詩雯的成績顯然是沒法和丁甯、李曉霞比的,技術的話並非完全劣勢,但綜合實力差丁寧太多,這是不爭的事實。比賽從來都不是簡單的技術對抗,何況劉詩雯的技術也沒有說多麼多麼壓倒丁寧,兩人頂多是各有自己的特色,但心理素質方面,小棗確實還有很多可提升的空間。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觀點,但我相信,不是只有我這麼認為,而且這麼認為的人還不少。

所以說啊,不同時代的人之間很難比清楚,說是說“武無第二”,但關公是武夫,秦瓊也是武夫,他們倆比較,如何得出誰更強的結論呢?

當然,運動員之間的縱向比較,根本上確實還是要數金牌數,尤其是奧運會和世錦賽,因為這個是客觀存在的東西——你甭管是橫掃千軍萬馬拿到的,還是抽籤運氣比較好拿到的,反正到手的,就是真的。

但與此同時,我們更要發掘每個時代的特殊性,瞭解每個運動員在自己時代所取得成績的不同情況,然後再對他們進行比較和評價,因為這樣才能將對乒乓球的欣賞更加脫離簡單比較“誰更牛逼”的範疇,也能更減少一些無謂的口舌之爭:比如鄧亞萍快退役了才有世界盃比賽,你讓她如何與張怡寧比雙滿貫呢!這就是時代局限性。

不管怎樣,為丁寧點贊,也為所有大魔王,以及不是大魔王、甚至不是世界冠軍,但卻依然堅持在乒乓球場上為自己理想而奮鬥(或奮鬥過)的人們點贊!

確實無愧為一個超級大魔王!

女乒因為競爭比較小,所以在過去傳統思維比較濃的時候,國乒女隊總是會出現某一個人“獨領風騷”,統治全隊的情況。鄧亞萍-王楠-張怡甯三代大魔王自不用多說,她們之前的曹燕華也是非常之強。

但是當國乒逐漸成為80年代末90年代初運動員角逐舞臺時,運動員的個性開始得到開發,很多人不再有以前老運動員那種保守心態,更加為自己的職業榮譽而拼搏,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張怡寧退役後,國乒女隊一度出現了“無核”狀況,大家甚至還有種不適應沒有領頭羊的感覺,2010年世乒賽團體賽還丟了金牌,讓人大跌眼鏡。

這不僅僅是技術上的失誤,而且是一種心理上的潰敗——有老大姐的時候大家心都很定,突然沒有了這個人,怎麼辦?當時郭躍和李曉霞出現了畏戰,丁甯和劉詩雯一上場就輸球,反而是張怡寧時代“遺留”下來的非奧運會、世錦賽單打冠軍郭焱頂住了壓力,拿到了唯一的一分。

隨著世乒賽單打冠軍郭躍的提前“自爆”,女乒陷入了丁甯與李曉霞糾纏局面:丁甯戰勝李曉霞拿了2011年世錦賽的單打冠軍,而李曉霞又擊敗丁寧拿了2012年奧運會的單打冠軍。直到2013年,李曉霞才確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連續擊敗丁甯、劉詩雯而奪冠,實現大滿貫。

不過李曉霞的時代並沒有就此開啟,丁寧立刻捲土重來,連續斬獲2015年世乒賽、2016年奧運會的女單冠軍,接著又在2017年拿下了世錦賽和全運會單打冠軍,真正確立了屬於她的時代。

之所以說丁寧在這個時代所取得的成績不會遜色于張怡寧,主要是因為她所處的時代隊內競爭強度遠大于當年。2004年雅典奧運會之後,張怡寧在隊內的主要對手分別是已經明顯老化的王楠、比她小7歲的郭躍,同齡段的郭焱所製造的威脅並不是很大。

反觀丁寧,和她出生前後的頂級高手有郭躍、李曉霞、劉詩雯三人,其壓力確實比張怡寧大很多,另外還有一個外國的世界單打冠軍平野美宇、團體世界冠軍主力馮天薇攪局,亂成一鍋粥。

但即便如此,丁寧還是能殺出重圍,獲得一塊奧運金牌、三塊世乒賽金牌,真的不容易!

總的來說,中國乒乓球隊的競爭發展規律是遵循著外敵逐漸變弱、隊友逐漸變強而發展的:

鄧亞萍時代,外敵極其強大,91年世乒賽團體、93年世乒賽單打、94年亞運會單打都丟掉了金牌。

王楠時代,李佳薇甚至能在奧運會淘汰她,02年亞運會女乒幾乎輸光,04年奧運會居然是朝鮮選手和張怡寧會師決賽。

而張怡甯時代正好是一個內外敵人都比較“中庸”的時期,李佳薇等人的衝擊力比現在的老外大,但又遠遠不夠拉國乒下馬(李佳薇老了,馮天薇沒長成,福原愛打醬油);而國乒隊內的小夥伴們雖然也在變強,比如郭躍在07年世乒賽上就橫掃了張怡寧,但她也遠不如後來李曉霞的表現搶眼,而且郭躍和丁甯其實是一批的選手,而同時代還有一個劉詩雯。

ps:劉詩雯的成績顯然是沒法和丁甯、李曉霞比的,技術的話並非完全劣勢,但綜合實力差丁寧太多,這是不爭的事實。比賽從來都不是簡單的技術對抗,何況劉詩雯的技術也沒有說多麼多麼壓倒丁寧,兩人頂多是各有自己的特色,但心理素質方面,小棗確實還有很多可提升的空間。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觀點,但我相信,不是只有我這麼認為,而且這麼認為的人還不少。

所以說啊,不同時代的人之間很難比清楚,說是說“武無第二”,但關公是武夫,秦瓊也是武夫,他們倆比較,如何得出誰更強的結論呢?

當然,運動員之間的縱向比較,根本上確實還是要數金牌數,尤其是奧運會和世錦賽,因為這個是客觀存在的東西——你甭管是橫掃千軍萬馬拿到的,還是抽籤運氣比較好拿到的,反正到手的,就是真的。

但與此同時,我們更要發掘每個時代的特殊性,瞭解每個運動員在自己時代所取得成績的不同情況,然後再對他們進行比較和評價,因為這樣才能將對乒乓球的欣賞更加脫離簡單比較“誰更牛逼”的範疇,也能更減少一些無謂的口舌之爭:比如鄧亞萍快退役了才有世界盃比賽,你讓她如何與張怡寧比雙滿貫呢!這就是時代局限性。

不管怎樣,為丁寧點贊,也為所有大魔王,以及不是大魔王、甚至不是世界冠軍,但卻依然堅持在乒乓球場上為自己理想而奮鬥(或奮鬥過)的人們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