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一代女傑何香凝:孫中山臨終託付身後大事

何香凝以其剛正不阿、疾惡如仇的性格,以其同盟會首位女會員和國民黨元老的資歷與人望,

連蔣介石都屢次避其鋒芒,不敢正面接招。

1925年3月11日,孫中山自料不起,在彌留之際,將宋慶齡託付給一位最值得信賴的朋友照顧。孫中山叮嚀再三:值此萬方多難之時,他身後蕭條,沒有留下多少財產,請她一定要“善視孫夫人”,“弗以其夫人無產而輕視”。受託者坐在病榻前,聽完孫中山吐詞艱難的臨終遺囑,心中不勝悲惻,深感這位好友和偉人的信任之深、託付之重,

當即表態:“我親近先生二十餘年,同受甘苦,萬一先生病不能愈,我和全體同仁當盡力保護夫人及先生遺族……”能讓孫中山放心託付身後大事的人是誰?她就是一代女傑何香凝。

何香凝具有多重身份,她既是孫中山和宋慶齡夫婦的友人、國民黨左派領袖廖仲愷的妻子,也是中共高幹廖承志的母親,還是女界領袖、丹青聖手和詩壇“一枝梅”。既為良母,

也是賢妻。她是一個能將身家性命徹底豁出去的女人,以其剛正不阿、疾惡如仇的性格,以其同盟會首位女會員和國民黨元老的資歷,以其才華與才智,以其人脈和人望,連蔣介石都屢次避其鋒芒,不敢正面接招。

黎巴嫩詩人紀伯倫在《先知》中說:“靈魂如同一千瓣蓮花,自己開放著。”所不同的是,一般人只能忍看花謝花落,掉入污泥濁水,失去固有的芬芳,唯有極少數人能夠自主神明,

終生不改其高潔,縱然升坐蓮台,靈魂亦可無愧。

孫中山

【桀驁不馴的“大腳仙”】

何香凝的父親何炳桓是一位經營有方的茶商,在香港的富戶當中有名有數。按理說,香港開埠較早,受歐風美雨影響較大,類似裹足這樣的傳統陋俗理應先行摒棄和淘汰,

然而大戶人家仍舊堅守故國的“體面”和“體統”。在他們看來,別的事情盡可以向洋人看齊,唯獨“三寸金蓮”是中華國粹,必須予以保留;女子無才便是德,大家閨秀應當目不識丁,足不出戶。何香凝是個桀驁不馴的強妹,白天被迫裹足,晚上她就擅自動剪刀,將那條束得緊緊繃繃、縫得密密麻麻的裹腳布剪成飛花蝴蝶。七擒七縱的遊戲玩過之後,打也打夠了,罵也罵夠了,
父母無可奈何,只好網開一面,由她去了。他們語氣幽幽地歎息道:“眼下你吃不了苦,將來一雙大腳板走路,找不到像樣的婆家,後悔都來不及。”何香凝才不會預支煩惱,她有一雙天足,“到處飛奔,上山爬樹,非常快活”。第一仗大獲全勝,這非比尋常,何香凝一生爽朗樂觀,無論遇到怎樣的難題,在她看來都不過是一塊長長的裹腳布,拿起剪刀“哢嚓哢嚓”就能迎刃而解,這與她小時候的經歷大有關聯。由於受到家規制約,她不能與兄弟同上私塾念書,就吵鬧著進女館去識文斷字,不做睜眼瞎。

何家父母當初的預言果然應驗,何香凝到了豆蔻年華,媒妁聞風而動,樂顛顛跑來何府提親,瞧見她是大腳姑娘,一個個大驚失色,訕著臉不聲不響地走了。當時,只有小戶人家出身的粗使丫頭才是“大腳仙”,何香凝可是富家千金啊!怎麼野成這副模樣?何香凝的父母受到親友的質疑和鄰居的非議,為著這個嫁不出門的女兒整天愁眉苦臉。偏偏何香凝不急不愁,她就不信這個邪:大千世界、朗朗乾坤,難道就沒有一位識見非凡的男子肯迎娶她這樣的天足少女?

真可謂緣分巧合,廖仲愷適時登場。他是美國三藩市華僑廖竹賓之子,受過高等教育,其父臨終時鄭重叮囑他要娶一位天足無損的華人姑娘為妻,以免日後因為她那雙顫顫巍巍的小腳遭洋人恥笑。父親去世後,廖仲愷決意回國發展,到了香港,他向外界宣稱非知書達理的天足少女不娶。在當時香港華人社會中,既念了書又未纏足的適婚少女十分稀罕,機不可失,時不再來,何炳桓順水推舟,請良媒說合了這樁婚事。

舊式婚姻未可一概否定,像魯迅與朱安那樣圓鑿方枘的怨偶固然很多,但是碰巧也會有情投意合的絕配。廖仲愷與何香凝的婚姻就堪稱天作之合。男方比松奇,比竹勁,比石堅;女方比梅香,比蓮潔,比玉潤。廖仲愷有改造中國的雄才偉抱,何香凝有拯救苦人的俠氣豪情;廖仲愷的詩詞歌賦高於流俗,何香凝的詠絮之才不讓鬚眉;廖仲愷在日本時向畫家伍乙莊求教過丹青技巧,何香凝在東京本鄉女子美術學校高等科專修繪畫;廖仲愷行事求真務實,何香凝待人從不作偽蹈虛;廖仲愷自稱中山信徒,何香凝信仰三民主義。這麼多的共同點決定了他們在感情、事業兩方面都能琴瑟和諧,同甘共苦度患難。即使居斗室,嚼菜根,亦能其樂融融。當年,何香凝筆下曾流露出“願年年此夜,人月雙清”的心聲。若非身處鐵血交迸的亂世,偌大的爛攤子等著熱血志士去從頭收拾,他們相濡以沫,舉案齊眉,類似趙明誠與李清照的親密融洽亦不足多羨。

【陳炯明眼中的“母老虎”】

1905年8月7日,經孫中山和黎仲實介紹,何香凝加入中國同盟會,成為首批會員,廖仲愷加入同盟會反倒落在妻子後面。為了確保同盟會在東京的重要活動秘密進行,孫中山特意選定廖仲愷的寓所作為集會地點,並讓何香凝辭掉家中做飯洗衣的日本女傭,凡事親力親為。以往,何家九小姐和廖家少奶奶只知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如今,她不得不硬著頭皮親自下廚,調製羹湯,烹炒葷腥,奏響鍋碗瓢盆交響曲。何香凝把娘家匯來的錢款絕大部分充作伙食費,讓常來常往的盟友每月都能打上幾餐牙祭。何香凝口風緊,手腳麻利,而且不辭辛勞,深得大家的贊許,被親切地稱為“歐巴桑”。

1911年2月,廣州黃花崗起義前夕,何香凝帶著孩子返回香港。嗣後,革命事業遭受重大挫折,廖仲愷與何香凝被迫離開故鄉,流亡東瀛。許多同志頹唐沮喪,投海自盡者有之,讀經逃禪者有之,借酒澆愁者有之,自求多福者有之,脫離營壘者有之,然而何香凝剛強如故,笑傲如故,樂觀如故,反襯得某些鬚眉缺斤少兩。此後數年,國民革命敗而複勝,勝而覆敗,孫中山與袁世凱的正面角鬥經歷了“二次革命”和“三次革命”的低潮期,幸得天才軍事家蔡鍔“為四萬萬國民爭人格”,潛回雲南,出手如電,身穿龍袍的袁世凱還未過足百日皇帝癮,御座下就發生了地震和海嘯。

一個袁世凱死了,數十個大大小小的北洋軍閥卻紛紛跳出“潘朵拉的匣子”,你攻我殺,塗炭生靈,使中國的政治環境變得愈加險惡。孫中山深感革命尚未成功,於是培植和積蓄革命力量,只等時機成熟,大興北伐之師。然而,他萬萬沒想到會禍生肘腋,一向倚重的將領竟然窩裡反。

1922年6月16日清晨,粵軍首領陳炯明的部屬葉舉、洪兆麟突然發動兵變。孫中山幸運脫身,登上永豐艦。此前兩天,廖仲愷神秘失蹤,何香凝以為他公務纏身,也沒太在意,待到城中槍聲驟起,頓覺不妙,立刻派人打探廖的下落。陳炯明先是以“領款”和“有要事相商”為由,將廖仲愷誘至惠陽,然後將他關押在廣州西郊石井兵工廠。陳炯明得意地說:“我抓住了廖仲愷,‘孫大炮’的錢包就被鎖死了,他遲早會向我跪地求饒。”陳炯明萬萬沒料到,他的如意算盤很快就會落空,一隻“母老虎”將要找他算帳。

何香凝乘坐電汽船去石井兵工廠營救廖仲愷,看到丈夫被沉重的鎖鏈捆縛,艱於呼吸,她又憤怒又悲傷,心如刀絞。他們無法接近和交談,只能用目光默默傳遞彼此的心聲。第二次探監,她總算給他更換了衣物;第三次探監,她還意外地得到一個紙團,那是廖仲愷寫給何香凝和子女的訣別詩,大有身死化厲、誓斬國仇的壯烈情懷:

後事憑君獨任勞,莫教辜負女中豪。

我身雖去靈明在,勝似屠門握殺刀。

何香凝讀罷,熱血為之沸騰。然而形格勢禁,她展開的營救行動希望渺茫,壞消息卻接二連三。當時,何香凝身染痢疾,精神幾近崩潰,甚至想過一死了之。在前往石井兵工廠的電汽船上,她決心抽完手中的香煙就縱身跳江。由於雨天潮濕,加上江風迅猛,她接連廢棄了十幾根火柴,香煙仍未點著。當手中只剩下最後一根火柴時,她暗自祈禱,要是這根火柴能夠點燃,事情必有轉機,當然她也就不必投江自盡了。結果,奇跡出現,這根火柴“哧”的一聲跳出了紅紅的火苗。

何香凝不想再這樣苦候傻等夫君出獄,她決定主動出擊,找陳炯明當面要人,可後者有意回避,使她幾次撲空。

1922年8月18日,陳炯明在廣州白雲山主持軍事會議。何香凝一身泥汙,突然闖入會場,使到會的軍官面面相覷,鴉雀無聲。陳炯明趕緊讓座,為何香凝斟上一杯白蘭地。她毫不客氣,當眾一飲而盡。陳炯明又叫勤務兵領著何香凝去別的房間更換乾淨衣服。何香凝冷眼看罷陳的表演,厲聲表態:“衣濕有什麼要緊?我今天來,還做好了血濕的準備!”這話就像一根尖利的魚骨,直噎得陳炯明回不過氣兒。何香凝繼續數落:“你們記恨廖仲愷幫孫先生籌款,要將孫先生的‘錢包’鎖得死死的,讓他見不著天日。你們何不捫心自問,廖仲愷是否虧待過粵軍?粵軍在漳州鬧饑荒時,他拿孫先生上海莫里哀路的住宅做抵押,填補軍餉的缺口。現在可好,你們恩將仇報!”何香凝義正詞嚴,陳炯明無言以對,臉色一忽兒白,一忽兒紅,其他軍官則慚愧地低下了頭。何香凝鐵了心要把這幕攪場大戲推向高☆禁☆潮,她當眾放出一句硬話:“我今天上山,就沒打算全身而退。至於廖先生,我也不指望你們放他活路,但我一定要你們給我一個決斷的答覆:究竟是放他,還是殺他。要殺,隨你們的便;要放,就叫他和我一同回家!”陳炯明怕把事情鬧大,為免粵軍將士離心離德,立刻下令釋放廖仲愷。在他眼裡,這只“母老虎”的淩厲氣勢簡直比一支勁旅的火力還要強大。

何香凝未卜先知,陳炯明釋放廖仲愷,只不過是做給部下看的假仁假義之舉,他隨時可能反撲回來。她果然料事如神,他們前腳剛撤(去香港避難),陳炯明的爪牙後腳就到,結果撲了個空。

1925年1月,孫中山病勢轉沉,何香凝入京護理。她在孫中山病床前含淚表示:“此後我誓必擁護孫先生改組國民黨的精神。孫先生的一切主張,我也誓必遵守。”孫中山緊握何香凝的手,以斷續的語句向她道謝。孫中山臨終口授遺囑,何香凝是幾位現場見證

1922年8月18日,陳炯明在廣州白雲山主持軍事會.議。何香凝一身泥汙,突然闖入會場,使到會的軍官面面相覷,鴉雀無聲。陳炯明趕緊讓座,為何香凝斟上一杯白蘭地。她毫不客氣,當眾一飲而盡。陳炯明又叫勤務兵領著何香凝去別的房間更換乾淨衣服。何香凝冷眼看罷陳的表演,厲聲表態:“衣濕有什麼要緊?我今天來,還做好了血濕的準備!”這話就像一根尖利的魚骨,直噎得陳炯明回不過氣兒。

【喝退陳璧君,怒斥蔣介石】

1924年初,在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孫中山有兩個令人矚目和震驚的大動作,一是宣佈改組國民黨,二是提出“聯俄、容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此外,還有一件值得留意的大事——何香凝正式提交了婦女解放的提案,彌補了國民黨政綱的重大疏漏。在何香凝的積極倡議下,廣東還首次舉行了紀念三八國際婦女節活動。同年8月,她出任國民黨中央婦女部長,兼任廣東省黨部婦女部長,確立了女界領袖的地位。

孫中山的不幸早逝給國民黨右翼極端分子和軍閥政客留下了可乘之機,他們務欲拔除的頭號眼中釘就是國民黨左派核心人物廖仲愷,因為他集國民政府常務委員、財政部長、軍事委員會常務委員、黃埔軍校黨代表、廣東省財政廳長等要職於一身,而且恪遵孫中山的三大政策,與共產黨人合作愉快。

1925年8月20日,在惠州會館中央黨部門前,忽聞“啪啪啪”幾聲槍響,眨眼間,廖仲愷和身旁的衛士一齊倒在血泊中。慘禍發生後,何香凝大聲疾呼:“救命!救命!抓人!抓人!”她跑到丈夫身邊,俯身抱起他的頭部,全然不顧嗖嗖橫飛的子彈。夫君慘遭毒手,何香凝創巨痛深,滿腔憤怒無處傾泄。刺殺廖仲愷的幕後主使人(胡漢民的嫌疑最大)受到包庇,個個都成了漏網之魚。葬禮之後,何香凝將“精神不死”的大橫額掛在自家大門口,借此抗議反動派的惡行,表明她和子女誓不妥協的強硬態度。

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激進女性中,論剽悍,論剛烈,如果何香凝肯認第二,就沒人敢認第一,即使是國民黨內著名的“母老虎”陳璧君也自愧不如,只得退避三舍。

孫中山逝世後,汪精衛成為國民黨主席。“第一夫人”陳璧君得意忘形,每次吐痰都讓秘書或傭人手捧痰盂,有時竟頤指氣使,叫客人代勞。有一次,陳璧君命令何香凝來幹這份髒活,何香凝兩眼圓瞪,怒不可遏,當即指著陳璧君的鼻子斥責道:“你是什麼東西,竟敢要我給你端痰盂?”說罷仍不解氣,便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指著地上的痰盂使喚陳璧君:“去!我要吐痰了,你給我捧痰盂來!”陳璧君大驚失色,她猛然記起以前曾“有幸”領教過何香凝的一記大耳光,立即賠上笑臉,當眾道歉。

在同盟會和國民黨中,何香凝的聲望極隆。她斥駡右翼分子,“拍案頓足,幾乎把地板跺裂”。何香凝與孫中山夫婦的友誼擺在那兒,元老資格擺在那兒,誰也奈何不了。何香凝曾數次指著蔣介石的鼻子痛斥,使一貫強悍的蔣委員長下不來台,該道歉時還得道歉,該敬禮時還得敬禮。有個典型例證可以說明問題。1927年12月1日,蔣介石與宋美齡在上海春江大華禮堂舉行婚禮,原本確定何香凝為證婚人。然而何借此機會逼迫蔣介石承諾在內政外交兩方面改弦更張,回歸三民主義。蔣介石虛與委蛇,顧左右而言他,何香凝怒火攻心,一氣之下撂挑子拂袖而去。為解燃眉之急,蔣介石只好懇請蔡元培證婚救場。

【嗆聲孔祥熙,大鬧公安局】

1928年歲末,何香凝發表聲明,與蔣介石、汪精衛分道揚鑣,與國民黨割袍斷義。她憤然辭去黨內一切職務,放棄薪俸,離開上海。她遊歷了南洋和西歐,僑居於法國巴黎郊外,“畫幅歲寒圖易米,不使人間造孽錢”,在異域過著漂泊不定的旅居生活。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何香凝激於民族義憤,結束旅歐生涯,決心與四萬萬同胞共紓國難。淞滬之役,十九路軍在前線浴血奮戰,何香凝在後方積聚人力物力,建立傷兵醫院。據她的《自傳初稿》所記,大財神孔祥熙曾到上海救護所慰問傷兵,遇見何香凝,“哈哈孔”討好地說:“廖夫人辦傷兵醫院辦得很好,你願意到南京去辦嗎?南京也正預備辦呢!”何香凝毫不客氣,一句話將“哈哈孔”頂到南牆上:“我願意聞抗日傷兵的血腥味,不願聞腐化官僚的銅臭味!”嗣後,東北全境淪陷,華北岌岌可危,外寇當前,蔣介石以國力孱弱、必須低調備戰為由,繼續抱定“攘外必先安內”的國策,優先剿共,延遲抗日。何香凝看不慣這套兄弟鬩牆的做法,她效仿諸葛亮當年饋贈女性用品激怒司馬懿的成法,給蔣介石郵寄了一條布裙,還附上一首極盡諷刺挖苦意味的詩作:

枉自稱男兒,甘受敵人氣。

不戰送河山,萬世同羞恥。

吾儕婦女們,願往沙場死。

將我巾幗裳,換你征衣去!

蔣介石一生收到珍貴禮物無數,很難一一記得,可這件“禮物”太特殊了,他至死也無法忘卻。奇就奇在,這位大獨裁者受了恥笑,居然捺著性子不曾發作。何香凝的資歷是最好的擋箭牌。老蔣拿“母老虎”沒辦法,就在“小老虎”身上撒點氣,借此找回心理平衡。

虎母無犬兒,廖承志17歲加入國民黨,20歲轉投共產黨陣營,早早地與老蔣成了死敵。廖承志的政治活動半徑很大,一生被捕七次,被軟禁一次,先後品嘗過日本、荷蘭、德國、英國的鐵窗風味,在國民黨的監獄中被囚禁過多年。1933年3月底,英租界在國民政府要求下,將“共黨疑犯”廖承志引渡給上海公安局。何香凝救“肥仔”(她對廖承志的昵稱)心切,不顧重病未愈,在柳亞子陪同下,去找上海公安局要人。何香凝大駕光臨,連上海市長吳鐵城也被驚動了,將她請到客廳小憩,她卻徑直坐在上海公安局院子裡,大聲質問道:“我不是來做客的,我是來坐牢的。罵蔣介石要算我罵得最多,罵得最凶,為什麼不抓我,卻把這些無辜的青年關起來?”吳鐵城又尷尬又窘迫,他害怕何香凝心臟病發作,會猝死在上海公安局,不好向國人交代,於是趕緊將難題上交,打電話請示宋子文。宋子文再請示蔣介石,蔣介石也擔心“大腳婆”死了,會受到國內外輿論譴責,就讓宋子文和吳鐵城“瞧著辦”。廖承志被釋放了,何香凝大鬧上海公安局,又是一場乾淨漂亮的勝仗。

【“生則同衾,死則同穴”】

何香凝遵從孫中山的臨終囑託,成為宋慶齡身邊最可信賴的至交。她曾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初繪《菊石圖》贈予宋慶齡,激賞之情溢於言表:“唯菊與石,品質高潔;唯石與菊,天生硬骨。悠悠清泉,娟娟明月;唯菊與石,品質高潔。”兩人深厚無比的同志情和姐妹誼直接決定了何香凝後半生的政治走向:她與孫夫人一同摒棄國民黨右翼陣營,出國等待機會;一同營救“七君子”(民主人士沈鈞儒、章乃器、鄒韜奮、李公朴、王造時、史良、沙千里),發起“愛國入獄”運動;一同組織成立“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為民主鬥士楊杏佛善後;一同反對內戰,與蔣介石不共戴天,堅決留在大陸。晚年,何香凝擔任過民革中央名譽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還擔任過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真可謂老當益壯,不墜青雲之志,受到的推崇也是當世無幾。

有人說,“文革”期間,周恩來總理開列過一份特別保護名單,13人中有宋慶齡、郭沫若、章士釗、張奚若、何香凝。其實,周恩來遠不止為13人下過特別保護令,錢學森等數百名科學家所受到的保護尤為嚴密周至。

莊子有“壽多則辱”的說法。“文革”期間,何香凝的政治生活突然變成了一團濃得化不開的迷霧。許多老朋友因為各種強加的罪名含冤而逝,她壽至期頤,儘管有幸得到摯友周恩來總理的特殊關照,在萬方多難的浩劫時期免受狂飆衝擊,但她的處境仿佛鼎魚幕燕,似安實危。何況她的精神每天都要忍受痛苦的煎熬,愛子肥仔(廖承志)再度身陷囹圄,音信全無,這一回她就是想罵人,也不知該罵誰;就是想救人,也不知從何著手。即使是至友宋慶齡那兒,她也不方便多走動。1966年,宋家在上海的墓園遭到紅衛兵的瘋狂破壞,宋慶齡看到照片後傷心欲絕,何香凝打電話去安慰,千言萬語卻不知從何說起。她想到自己當年曾向病危的國父親口承諾,竭盡所能保護孫夫人,內心就不禁隱隱作痛。

心境淒苦則畫意索然,她提起畫筆,就自然想到母子在畫案前合作的溫馨場面:肥仔先在宣紙上畫出若干人物,然後她依形就勢,去佈置花鳥蟲魚、梅蘭竹菊、亭台樓榭、山水雲霧。一旦失去肥仔作陪(為使廖承志“免遭毒手”,周恩來以“隔離審查”名義將其保護起來近三年——編者注),她的心裡就感到空落落的。昔日的藝友傅抱石病逝了,潘天壽正遭受迫害。寂寞之中,這位雙清樓主只能靠回憶度日。當初她選擇繪畫,是由於孫中山、黃興在國內組織和領導武裝起義,需要起義的軍旗和安民告示的花樣、軍用票的圖案等,得由丹青高手設計圖案,繪製成形。辛亥革命期間,反清起義部隊所用的旗幟符號,不少就是何香凝在孫中山的當面指導下描繪和繡制而成的。那些愛國者雲合霧集的日子早已一去不返,何香凝一生畫虎畫獅畫梅畫松數以千計,又何嘗不是革命精神合乎邏輯的延展。

何香凝的生命經歷了94度春夏秋冬,大多數歲月都是在嚴酷險惡的環境中度過的。她曾在一幅《梅花水仙圖》上題詩言志:“一樹梅花伴水仙,北風強烈態依然。冰霜雪壓心猶壯,戰勝寒冬骨更堅。”她做到了歲寒而後凋,這樣堅毅剛強的奇女子必定史上留名。

1972年9月1日淩晨,何香凝魂歸道山。彌留之際,她仍然牢記自己早年與廖仲愷發過的“生則同衾,死則同穴”的誓言和那副“夫妻思,今世未全來世再;兒女債,兩人共負一人完”的挽聯。她對多年摯友周恩來提出的唯一要求是“我不要燒”:她不願去世後被火化,一旦火化了,就無法陪伴地下長眠的夫君。中共中央特事特辦,批准並安排何香凝與廖仲愷合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園墓地。這一對革命夫妻分別了將近半個世紀,儘管天上人間早已非復舊觀,但他們相知相愛的靈魂永遠都不會變得陌生和疏離。

由於受到家規制約,她不能與兄弟同上私塾念書,就吵鬧著進女館去識文斷字,不做睜眼瞎。

何家父母當初的預言果然應驗,何香凝到了豆蔻年華,媒妁聞風而動,樂顛顛跑來何府提親,瞧見她是大腳姑娘,一個個大驚失色,訕著臉不聲不響地走了。當時,只有小戶人家出身的粗使丫頭才是“大腳仙”,何香凝可是富家千金啊!怎麼野成這副模樣?何香凝的父母受到親友的質疑和鄰居的非議,為著這個嫁不出門的女兒整天愁眉苦臉。偏偏何香凝不急不愁,她就不信這個邪:大千世界、朗朗乾坤,難道就沒有一位識見非凡的男子肯迎娶她這樣的天足少女?

真可謂緣分巧合,廖仲愷適時登場。他是美國三藩市華僑廖竹賓之子,受過高等教育,其父臨終時鄭重叮囑他要娶一位天足無損的華人姑娘為妻,以免日後因為她那雙顫顫巍巍的小腳遭洋人恥笑。父親去世後,廖仲愷決意回國發展,到了香港,他向外界宣稱非知書達理的天足少女不娶。在當時香港華人社會中,既念了書又未纏足的適婚少女十分稀罕,機不可失,時不再來,何炳桓順水推舟,請良媒說合了這樁婚事。

舊式婚姻未可一概否定,像魯迅與朱安那樣圓鑿方枘的怨偶固然很多,但是碰巧也會有情投意合的絕配。廖仲愷與何香凝的婚姻就堪稱天作之合。男方比松奇,比竹勁,比石堅;女方比梅香,比蓮潔,比玉潤。廖仲愷有改造中國的雄才偉抱,何香凝有拯救苦人的俠氣豪情;廖仲愷的詩詞歌賦高於流俗,何香凝的詠絮之才不讓鬚眉;廖仲愷在日本時向畫家伍乙莊求教過丹青技巧,何香凝在東京本鄉女子美術學校高等科專修繪畫;廖仲愷行事求真務實,何香凝待人從不作偽蹈虛;廖仲愷自稱中山信徒,何香凝信仰三民主義。這麼多的共同點決定了他們在感情、事業兩方面都能琴瑟和諧,同甘共苦度患難。即使居斗室,嚼菜根,亦能其樂融融。當年,何香凝筆下曾流露出“願年年此夜,人月雙清”的心聲。若非身處鐵血交迸的亂世,偌大的爛攤子等著熱血志士去從頭收拾,他們相濡以沫,舉案齊眉,類似趙明誠與李清照的親密融洽亦不足多羨。

【陳炯明眼中的“母老虎”】

1905年8月7日,經孫中山和黎仲實介紹,何香凝加入中國同盟會,成為首批會員,廖仲愷加入同盟會反倒落在妻子後面。為了確保同盟會在東京的重要活動秘密進行,孫中山特意選定廖仲愷的寓所作為集會地點,並讓何香凝辭掉家中做飯洗衣的日本女傭,凡事親力親為。以往,何家九小姐和廖家少奶奶只知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如今,她不得不硬著頭皮親自下廚,調製羹湯,烹炒葷腥,奏響鍋碗瓢盆交響曲。何香凝把娘家匯來的錢款絕大部分充作伙食費,讓常來常往的盟友每月都能打上幾餐牙祭。何香凝口風緊,手腳麻利,而且不辭辛勞,深得大家的贊許,被親切地稱為“歐巴桑”。

1911年2月,廣州黃花崗起義前夕,何香凝帶著孩子返回香港。嗣後,革命事業遭受重大挫折,廖仲愷與何香凝被迫離開故鄉,流亡東瀛。許多同志頹唐沮喪,投海自盡者有之,讀經逃禪者有之,借酒澆愁者有之,自求多福者有之,脫離營壘者有之,然而何香凝剛強如故,笑傲如故,樂觀如故,反襯得某些鬚眉缺斤少兩。此後數年,國民革命敗而複勝,勝而覆敗,孫中山與袁世凱的正面角鬥經歷了“二次革命”和“三次革命”的低潮期,幸得天才軍事家蔡鍔“為四萬萬國民爭人格”,潛回雲南,出手如電,身穿龍袍的袁世凱還未過足百日皇帝癮,御座下就發生了地震和海嘯。

一個袁世凱死了,數十個大大小小的北洋軍閥卻紛紛跳出“潘朵拉的匣子”,你攻我殺,塗炭生靈,使中國的政治環境變得愈加險惡。孫中山深感革命尚未成功,於是培植和積蓄革命力量,只等時機成熟,大興北伐之師。然而,他萬萬沒想到會禍生肘腋,一向倚重的將領竟然窩裡反。

1922年6月16日清晨,粵軍首領陳炯明的部屬葉舉、洪兆麟突然發動兵變。孫中山幸運脫身,登上永豐艦。此前兩天,廖仲愷神秘失蹤,何香凝以為他公務纏身,也沒太在意,待到城中槍聲驟起,頓覺不妙,立刻派人打探廖的下落。陳炯明先是以“領款”和“有要事相商”為由,將廖仲愷誘至惠陽,然後將他關押在廣州西郊石井兵工廠。陳炯明得意地說:“我抓住了廖仲愷,‘孫大炮’的錢包就被鎖死了,他遲早會向我跪地求饒。”陳炯明萬萬沒料到,他的如意算盤很快就會落空,一隻“母老虎”將要找他算帳。

何香凝乘坐電汽船去石井兵工廠營救廖仲愷,看到丈夫被沉重的鎖鏈捆縛,艱於呼吸,她又憤怒又悲傷,心如刀絞。他們無法接近和交談,只能用目光默默傳遞彼此的心聲。第二次探監,她總算給他更換了衣物;第三次探監,她還意外地得到一個紙團,那是廖仲愷寫給何香凝和子女的訣別詩,大有身死化厲、誓斬國仇的壯烈情懷:

後事憑君獨任勞,莫教辜負女中豪。

我身雖去靈明在,勝似屠門握殺刀。

何香凝讀罷,熱血為之沸騰。然而形格勢禁,她展開的營救行動希望渺茫,壞消息卻接二連三。當時,何香凝身染痢疾,精神幾近崩潰,甚至想過一死了之。在前往石井兵工廠的電汽船上,她決心抽完手中的香煙就縱身跳江。由於雨天潮濕,加上江風迅猛,她接連廢棄了十幾根火柴,香煙仍未點著。當手中只剩下最後一根火柴時,她暗自祈禱,要是這根火柴能夠點燃,事情必有轉機,當然她也就不必投江自盡了。結果,奇跡出現,這根火柴“哧”的一聲跳出了紅紅的火苗。

何香凝不想再這樣苦候傻等夫君出獄,她決定主動出擊,找陳炯明當面要人,可後者有意回避,使她幾次撲空。

1922年8月18日,陳炯明在廣州白雲山主持軍事會議。何香凝一身泥汙,突然闖入會場,使到會的軍官面面相覷,鴉雀無聲。陳炯明趕緊讓座,為何香凝斟上一杯白蘭地。她毫不客氣,當眾一飲而盡。陳炯明又叫勤務兵領著何香凝去別的房間更換乾淨衣服。何香凝冷眼看罷陳的表演,厲聲表態:“衣濕有什麼要緊?我今天來,還做好了血濕的準備!”這話就像一根尖利的魚骨,直噎得陳炯明回不過氣兒。何香凝繼續數落:“你們記恨廖仲愷幫孫先生籌款,要將孫先生的‘錢包’鎖得死死的,讓他見不著天日。你們何不捫心自問,廖仲愷是否虧待過粵軍?粵軍在漳州鬧饑荒時,他拿孫先生上海莫里哀路的住宅做抵押,填補軍餉的缺口。現在可好,你們恩將仇報!”何香凝義正詞嚴,陳炯明無言以對,臉色一忽兒白,一忽兒紅,其他軍官則慚愧地低下了頭。何香凝鐵了心要把這幕攪場大戲推向高☆禁☆潮,她當眾放出一句硬話:“我今天上山,就沒打算全身而退。至於廖先生,我也不指望你們放他活路,但我一定要你們給我一個決斷的答覆:究竟是放他,還是殺他。要殺,隨你們的便;要放,就叫他和我一同回家!”陳炯明怕把事情鬧大,為免粵軍將士離心離德,立刻下令釋放廖仲愷。在他眼裡,這只“母老虎”的淩厲氣勢簡直比一支勁旅的火力還要強大。

何香凝未卜先知,陳炯明釋放廖仲愷,只不過是做給部下看的假仁假義之舉,他隨時可能反撲回來。她果然料事如神,他們前腳剛撤(去香港避難),陳炯明的爪牙後腳就到,結果撲了個空。

1925年1月,孫中山病勢轉沉,何香凝入京護理。她在孫中山病床前含淚表示:“此後我誓必擁護孫先生改組國民黨的精神。孫先生的一切主張,我也誓必遵守。”孫中山緊握何香凝的手,以斷續的語句向她道謝。孫中山臨終口授遺囑,何香凝是幾位現場見證

1922年8月18日,陳炯明在廣州白雲山主持軍事會.議。何香凝一身泥汙,突然闖入會場,使到會的軍官面面相覷,鴉雀無聲。陳炯明趕緊讓座,為何香凝斟上一杯白蘭地。她毫不客氣,當眾一飲而盡。陳炯明又叫勤務兵領著何香凝去別的房間更換乾淨衣服。何香凝冷眼看罷陳的表演,厲聲表態:“衣濕有什麼要緊?我今天來,還做好了血濕的準備!”這話就像一根尖利的魚骨,直噎得陳炯明回不過氣兒。

【喝退陳璧君,怒斥蔣介石】

1924年初,在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孫中山有兩個令人矚目和震驚的大動作,一是宣佈改組國民黨,二是提出“聯俄、容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此外,還有一件值得留意的大事——何香凝正式提交了婦女解放的提案,彌補了國民黨政綱的重大疏漏。在何香凝的積極倡議下,廣東還首次舉行了紀念三八國際婦女節活動。同年8月,她出任國民黨中央婦女部長,兼任廣東省黨部婦女部長,確立了女界領袖的地位。

孫中山的不幸早逝給國民黨右翼極端分子和軍閥政客留下了可乘之機,他們務欲拔除的頭號眼中釘就是國民黨左派核心人物廖仲愷,因為他集國民政府常務委員、財政部長、軍事委員會常務委員、黃埔軍校黨代表、廣東省財政廳長等要職於一身,而且恪遵孫中山的三大政策,與共產黨人合作愉快。

1925年8月20日,在惠州會館中央黨部門前,忽聞“啪啪啪”幾聲槍響,眨眼間,廖仲愷和身旁的衛士一齊倒在血泊中。慘禍發生後,何香凝大聲疾呼:“救命!救命!抓人!抓人!”她跑到丈夫身邊,俯身抱起他的頭部,全然不顧嗖嗖橫飛的子彈。夫君慘遭毒手,何香凝創巨痛深,滿腔憤怒無處傾泄。刺殺廖仲愷的幕後主使人(胡漢民的嫌疑最大)受到包庇,個個都成了漏網之魚。葬禮之後,何香凝將“精神不死”的大橫額掛在自家大門口,借此抗議反動派的惡行,表明她和子女誓不妥協的強硬態度。

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激進女性中,論剽悍,論剛烈,如果何香凝肯認第二,就沒人敢認第一,即使是國民黨內著名的“母老虎”陳璧君也自愧不如,只得退避三舍。

孫中山逝世後,汪精衛成為國民黨主席。“第一夫人”陳璧君得意忘形,每次吐痰都讓秘書或傭人手捧痰盂,有時竟頤指氣使,叫客人代勞。有一次,陳璧君命令何香凝來幹這份髒活,何香凝兩眼圓瞪,怒不可遏,當即指著陳璧君的鼻子斥責道:“你是什麼東西,竟敢要我給你端痰盂?”說罷仍不解氣,便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指著地上的痰盂使喚陳璧君:“去!我要吐痰了,你給我捧痰盂來!”陳璧君大驚失色,她猛然記起以前曾“有幸”領教過何香凝的一記大耳光,立即賠上笑臉,當眾道歉。

在同盟會和國民黨中,何香凝的聲望極隆。她斥駡右翼分子,“拍案頓足,幾乎把地板跺裂”。何香凝與孫中山夫婦的友誼擺在那兒,元老資格擺在那兒,誰也奈何不了。何香凝曾數次指著蔣介石的鼻子痛斥,使一貫強悍的蔣委員長下不來台,該道歉時還得道歉,該敬禮時還得敬禮。有個典型例證可以說明問題。1927年12月1日,蔣介石與宋美齡在上海春江大華禮堂舉行婚禮,原本確定何香凝為證婚人。然而何借此機會逼迫蔣介石承諾在內政外交兩方面改弦更張,回歸三民主義。蔣介石虛與委蛇,顧左右而言他,何香凝怒火攻心,一氣之下撂挑子拂袖而去。為解燃眉之急,蔣介石只好懇請蔡元培證婚救場。

【嗆聲孔祥熙,大鬧公安局】

1928年歲末,何香凝發表聲明,與蔣介石、汪精衛分道揚鑣,與國民黨割袍斷義。她憤然辭去黨內一切職務,放棄薪俸,離開上海。她遊歷了南洋和西歐,僑居於法國巴黎郊外,“畫幅歲寒圖易米,不使人間造孽錢”,在異域過著漂泊不定的旅居生活。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何香凝激於民族義憤,結束旅歐生涯,決心與四萬萬同胞共紓國難。淞滬之役,十九路軍在前線浴血奮戰,何香凝在後方積聚人力物力,建立傷兵醫院。據她的《自傳初稿》所記,大財神孔祥熙曾到上海救護所慰問傷兵,遇見何香凝,“哈哈孔”討好地說:“廖夫人辦傷兵醫院辦得很好,你願意到南京去辦嗎?南京也正預備辦呢!”何香凝毫不客氣,一句話將“哈哈孔”頂到南牆上:“我願意聞抗日傷兵的血腥味,不願聞腐化官僚的銅臭味!”嗣後,東北全境淪陷,華北岌岌可危,外寇當前,蔣介石以國力孱弱、必須低調備戰為由,繼續抱定“攘外必先安內”的國策,優先剿共,延遲抗日。何香凝看不慣這套兄弟鬩牆的做法,她效仿諸葛亮當年饋贈女性用品激怒司馬懿的成法,給蔣介石郵寄了一條布裙,還附上一首極盡諷刺挖苦意味的詩作:

枉自稱男兒,甘受敵人氣。

不戰送河山,萬世同羞恥。

吾儕婦女們,願往沙場死。

將我巾幗裳,換你征衣去!

蔣介石一生收到珍貴禮物無數,很難一一記得,可這件“禮物”太特殊了,他至死也無法忘卻。奇就奇在,這位大獨裁者受了恥笑,居然捺著性子不曾發作。何香凝的資歷是最好的擋箭牌。老蔣拿“母老虎”沒辦法,就在“小老虎”身上撒點氣,借此找回心理平衡。

虎母無犬兒,廖承志17歲加入國民黨,20歲轉投共產黨陣營,早早地與老蔣成了死敵。廖承志的政治活動半徑很大,一生被捕七次,被軟禁一次,先後品嘗過日本、荷蘭、德國、英國的鐵窗風味,在國民黨的監獄中被囚禁過多年。1933年3月底,英租界在國民政府要求下,將“共黨疑犯”廖承志引渡給上海公安局。何香凝救“肥仔”(她對廖承志的昵稱)心切,不顧重病未愈,在柳亞子陪同下,去找上海公安局要人。何香凝大駕光臨,連上海市長吳鐵城也被驚動了,將她請到客廳小憩,她卻徑直坐在上海公安局院子裡,大聲質問道:“我不是來做客的,我是來坐牢的。罵蔣介石要算我罵得最多,罵得最凶,為什麼不抓我,卻把這些無辜的青年關起來?”吳鐵城又尷尬又窘迫,他害怕何香凝心臟病發作,會猝死在上海公安局,不好向國人交代,於是趕緊將難題上交,打電話請示宋子文。宋子文再請示蔣介石,蔣介石也擔心“大腳婆”死了,會受到國內外輿論譴責,就讓宋子文和吳鐵城“瞧著辦”。廖承志被釋放了,何香凝大鬧上海公安局,又是一場乾淨漂亮的勝仗。

【“生則同衾,死則同穴”】

何香凝遵從孫中山的臨終囑託,成為宋慶齡身邊最可信賴的至交。她曾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初繪《菊石圖》贈予宋慶齡,激賞之情溢於言表:“唯菊與石,品質高潔;唯石與菊,天生硬骨。悠悠清泉,娟娟明月;唯菊與石,品質高潔。”兩人深厚無比的同志情和姐妹誼直接決定了何香凝後半生的政治走向:她與孫夫人一同摒棄國民黨右翼陣營,出國等待機會;一同營救“七君子”(民主人士沈鈞儒、章乃器、鄒韜奮、李公朴、王造時、史良、沙千里),發起“愛國入獄”運動;一同組織成立“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為民主鬥士楊杏佛善後;一同反對內戰,與蔣介石不共戴天,堅決留在大陸。晚年,何香凝擔任過民革中央名譽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還擔任過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真可謂老當益壯,不墜青雲之志,受到的推崇也是當世無幾。

有人說,“文革”期間,周恩來總理開列過一份特別保護名單,13人中有宋慶齡、郭沫若、章士釗、張奚若、何香凝。其實,周恩來遠不止為13人下過特別保護令,錢學森等數百名科學家所受到的保護尤為嚴密周至。

莊子有“壽多則辱”的說法。“文革”期間,何香凝的政治生活突然變成了一團濃得化不開的迷霧。許多老朋友因為各種強加的罪名含冤而逝,她壽至期頤,儘管有幸得到摯友周恩來總理的特殊關照,在萬方多難的浩劫時期免受狂飆衝擊,但她的處境仿佛鼎魚幕燕,似安實危。何況她的精神每天都要忍受痛苦的煎熬,愛子肥仔(廖承志)再度身陷囹圄,音信全無,這一回她就是想罵人,也不知該罵誰;就是想救人,也不知從何著手。即使是至友宋慶齡那兒,她也不方便多走動。1966年,宋家在上海的墓園遭到紅衛兵的瘋狂破壞,宋慶齡看到照片後傷心欲絕,何香凝打電話去安慰,千言萬語卻不知從何說起。她想到自己當年曾向病危的國父親口承諾,竭盡所能保護孫夫人,內心就不禁隱隱作痛。

心境淒苦則畫意索然,她提起畫筆,就自然想到母子在畫案前合作的溫馨場面:肥仔先在宣紙上畫出若干人物,然後她依形就勢,去佈置花鳥蟲魚、梅蘭竹菊、亭台樓榭、山水雲霧。一旦失去肥仔作陪(為使廖承志“免遭毒手”,周恩來以“隔離審查”名義將其保護起來近三年——編者注),她的心裡就感到空落落的。昔日的藝友傅抱石病逝了,潘天壽正遭受迫害。寂寞之中,這位雙清樓主只能靠回憶度日。當初她選擇繪畫,是由於孫中山、黃興在國內組織和領導武裝起義,需要起義的軍旗和安民告示的花樣、軍用票的圖案等,得由丹青高手設計圖案,繪製成形。辛亥革命期間,反清起義部隊所用的旗幟符號,不少就是何香凝在孫中山的當面指導下描繪和繡制而成的。那些愛國者雲合霧集的日子早已一去不返,何香凝一生畫虎畫獅畫梅畫松數以千計,又何嘗不是革命精神合乎邏輯的延展。

何香凝的生命經歷了94度春夏秋冬,大多數歲月都是在嚴酷險惡的環境中度過的。她曾在一幅《梅花水仙圖》上題詩言志:“一樹梅花伴水仙,北風強烈態依然。冰霜雪壓心猶壯,戰勝寒冬骨更堅。”她做到了歲寒而後凋,這樣堅毅剛強的奇女子必定史上留名。

1972年9月1日淩晨,何香凝魂歸道山。彌留之際,她仍然牢記自己早年與廖仲愷發過的“生則同衾,死則同穴”的誓言和那副“夫妻思,今世未全來世再;兒女債,兩人共負一人完”的挽聯。她對多年摯友周恩來提出的唯一要求是“我不要燒”:她不願去世後被火化,一旦火化了,就無法陪伴地下長眠的夫君。中共中央特事特辦,批准並安排何香凝與廖仲愷合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園墓地。這一對革命夫妻分別了將近半個世紀,儘管天上人間早已非復舊觀,但他們相知相愛的靈魂永遠都不會變得陌生和疏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