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長假之後雙十一就要來了,品牌需要注意什麼行銷危機?

自從神奇的雙十一被視為一場電商銷售盛宴以來,

每年此時,所有相關各方的業務都會增長。今年,京東‘6.18’訂單中85%是移動訂單(為去年的2.2倍),我們可以假設,在光棍節到來時,這一趨勢將同樣突出。

阿裡巴巴對單日的光棍節尚不滿足,尋求將該節日擴展為持續三周的活動,進一步擴大戰果。從西方的視角來看,這相當於萬聖節一結束,就開始進行聖誕促銷。

我們不能責備各個平臺試圖為顧客帶來更多價值的行為(京東也採取了類似立場,

將其6.18購物狂歡節延展為18天),不過,我們必須要小心,以防其演變為持續全年的對划算交易的搜尋,因為這會減損品牌價值。

那麼,鑒於這些動態,品牌行銷者應如何看待這一現象,尤其是,應如何利用非常清晰的移動驅動機會?

首先,我們需要找出方式,在這個單一銷售活動的基礎上,促進持續全年的連通。

我們不能把消費者變為不斷尋求划算交易的寄生蟲。

我們必須努力交付正面的購物和產品體驗,這超出了價格考量的範疇。這樣,就能把光棍節上尋找促銷活動的購物者與我們緊密連接起來,提供機會,在非節日期間以更高的利潤率來銷售產品。如果我們把消費者引入到我們的微信計畫中,並利用這一管道來建立品牌親和力,那麼在這樣的連通中,移動可以扮演中心角色。

其次,要應對現有消費者的囤貨行為—即使沒有折扣,

這些消費者可能也會買我們的產品。

當然,他們將繼續利用可以獲得的優惠,但讓我們來利用這些時刻,通過社交分享等方式,把銷售放大到該名現有消費者之外的範圍,從而提高滲透率。如果做得好,這能給我們提供接觸到新消費者的機會,從而把銷售活動作為一種方式,將未來的消費者帶入我們的業務組合之中。

第三,這些延展的銷售活動,以及試圖在最初的行銷活動之後抓住消費者的後續計畫,

都需要有一個完整的‘移動優先’傳播計畫。

雙十一和6.18是巨大的漁網,而我們必須確保將捕獲量和潛在的未來收成最大化。與OOH(戶外)媒體的整合是一個出色的起點,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基於中轉的傳播(地鐵和公共汽車站)。考慮到消費者在等車時的駐留時間,這是完美時刻,可以超出典型的限時搶購推廣範疇,實現更豐富的移動體驗和社交連通。

這些大爆炸式的銷售活動顯然還會持續,對於品牌和消費者而言,我們看到移動繼續在扮演著樞紐角色。而鑒於其規模,關鍵點是要跳出一次性銷售的禁錮,更廣泛地思考相關機會,並非常清楚地瞭解其對於年度銷售額和行銷計畫的影響。面臨強大、具有潛在顛覆性的折扣驅動型活動,如果我們要保護品牌的實力,就必須尋求打造與消費者更親密的關係和更緊密的聯繫,以取得全年的成功。在這方面,最佳合作夥伴就是移動行銷領域的專門機構。

以取得全年的成功。在這方面,最佳合作夥伴就是移動行銷領域的專門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