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聊城古樹:百折不撓的“樹堅強” 追尋聊城現存443株古樹名木

關注聊城晚報,讀到大美聊城

全媒體記者 林志濱 通訊員 李豔文

近日,全媒體記者追尋聊城現存443株古樹名木,發現它們都具有堅韌不屈的精神,千百年來,它們歷經磨難,但它們始終屹立於世,

它們中有的主幹已經倒地但依然枝繁葉茂,有的已經半個身子枯死但仍堅強地迎接寒來暑往……它們是“樹堅強”。

歲月的沉澱,讓它們滿身盡顯滄桑大美之氣。今天,我們繼續瞭解聊城古樹名木的故事。

古樹之強者:它們有一個名字叫“樹堅強”

雕樑畫棟易,古木成蔭難。每一株古樹名木,都堪稱歲月的幸運兒,也都堪稱生命的強者。

聊城的古樹名木,很多是“樹堅強”,

其頑強的生命力令人動容:

東昌府區新區街道庫財劉村有一株側柏,樹齡約500年。其樹姿遠看過去,相當地悲壯:主幹光滑,幾近無皮,枝杈細條絕大部分都已枯死,但聳立空中,托舉著僅存的一小簇綠意。

而東昌府區梁水鎮高澤劉村,一株500餘年樹齡的國槐,皮僅存1/2,幹內部全枯,形成空洞。而且殘存的皮與枯死的幹也已經完全劈裂,目前只能用鐵絲捆綁在一起。但在夏季,這棵國槐依然是一樹冠的綠意。

生存環境的擠壓,也是古樹名木面臨的一大挑戰。東阿牛角店鎮牛莊有一株樹齡約300年的國槐,就生長在夾縫中,一邊是土牆,一邊是磚牆。

而臨清市城東陳家墳村有一株樹齡約千年的側柏,則堪稱歷經“九九八十一難”。據縣誌記載,僅近代以來,便遭遇兩次大火長時間的焚燒:1943年,樹幹內起火,三天未熄。1975年春季,樹內再次起火,冒煙80餘日,最後以黃泥封樹才熄滅。

雖屢遭火焚,但雄姿仍不減當年。

茌平杜郎口唐槐

在聊城古樹名目中,這樣的“樹堅強”還有很多,如,有一株皂莢樹已呈匍匐狀生長;有一株600年的“偏癱”國槐,一半已經完全枯死,另一半孤獨而生;有一株國槐,必須由磚柱支撐,但近年煥發生機,又長出新枝條……

古樹之明星:它們是“龍鳳柏”“五樣松”……

或許是機緣巧合,聊城443株古樹名木,有的生於鄉野僻壤,有的則長於名勝之地,有的在歲月中被賦予了傳奇故事,有的一直默默無聞,年復一年地迎接著寒來暑往。

我們不妨來看看聊城的“明星樹”,它們有名氣,有故事。

2014年,《山東古樹名木志》出版,聊城有多株樹木被編入其中,均是聊城古樹名木中的代表,是“明星樹”:

陽穀海會寺位於陽谷縣阿城鎮,

寺內有一株樹齡約600年的圓柏。樹冠豐滿,從西南方向望去,形似一朵怒放的蓮花。寺內僧人稱其為“蓮花松”。該寺內還有樹齡約500年的側柏,其側枝末端均傾斜向下,被譽為“倒插柏”。

臨清五樣松

臨清五樣松

如前所述,臨清市城東陳家墳村那株樹齡約千年的側柏,譽名“五樣松”。其葉形各異,有針、刺、米粒、竹篾、喇叭等5樣形狀可辨,蔚然成觀,故稱“五樣松”。“五樣松”曾經被稱為“臨清十景”之一。

高唐縣梁村鎮孟莊村村西有兩株側柏,樹齡約500年,東西向相鄰而生,被譽為“龍鳳柏”。村民根據其枝葉婆娑所形成的形態,親切地稱它們為“西龍”“東鳳”。相傳,這兩株樹是村民祖先栽種,猶如一對男女,是神樹。它們相依為命,像一對牽手的夫妻,溫情脈脈,共度千年。

被編入《山東古樹名木志》的聊城古樹名木還有:莘縣文廟側柏、臨清清真寺側柏、東昌府區梁水鎮呂莊側柏、朱老莊大徐村圓柏等。

古樹之保護:聊城出版兩本“古樹名木檔案”

古樹名木千百年來歷經劫難,我們今天能看到,實屬慶倖。

但一個殘酷的現實是,它們必將走向更加衰老,其中不少正逐年走向枯弱。在全省全國範圍內,古樹名木也在急劇減少。

讓我們欣慰的是,聊城古樹名木總數位居全省前列,其中,古槐位居全國平原地區前列,古杜梨樹、古棗樹位居全省首位。這得益於聊城有關部門和群眾對古樹名木的精心呵護。

近年來,聊城市林業局、聊城市城市園林管理處等,歷經數年時間,對古樹名木進行深層次挖掘和詳細調查,測量樹高、冠幅,查看長勢,並進行GPS定位。其中,先後出版《聊城古樹名木》《聊城古樹名木志》兩本堪稱“古樹名木檔案”的書籍,為進一步保護古樹名木提供了詳實的基礎性資料。

據聊城市城市園林管理處園林科研所工作人員解文貝告訴全媒體記者,聊城的群眾大都有保護古樹名木的意識,甚至對古樹滿懷敬意。但一些傳統的習俗觀念,無意間卻傷害了古樹名木,如在古樹身上系紅布條祈福、在古樹底下擺設香案等行為,容易引發火情,傷及它們。另外,還有一些保護行為存在盲目性,不科學,如在古樹名木周圍修建圍欄,便可能限制了其生長,導致其枯弱。

近年來,聊城市城市園林管理處在北京聘請了專家,對聊城部分古樹名木進行了專業保護,收效良好。

據聊城市城市園林管理處園林科研所所長李豔文介紹,古樹名木的圍欄和樹池一般要距樹幹三四米遠,古樹名木根系分佈範圍內,嚴禁設置廁所、污水滲溝,古樹名木下不能堆放物料、漚肥、倒垃圾等。

結語:

在今年植樹節前夕,聊城晚報開始推出“追尋聊城現存443株古樹名木”系列報導,為大家介紹聊城的這些活文物、活化石。遺憾的是,我們無法一一對這些古樹名木進行展示。但我們對這些古樹名木懷著同樣的尊重與呵護之情,它們都承載著大家的鄉愁。讓我們留住古樹名木吧,留住它們,就記住了鄉愁。(感謝聊城市城市園林管理處張保磊對本文采寫提供幫助。)

臨清五樣松

如前所述,臨清市城東陳家墳村那株樹齡約千年的側柏,譽名“五樣松”。其葉形各異,有針、刺、米粒、竹篾、喇叭等5樣形狀可辨,蔚然成觀,故稱“五樣松”。“五樣松”曾經被稱為“臨清十景”之一。

高唐縣梁村鎮孟莊村村西有兩株側柏,樹齡約500年,東西向相鄰而生,被譽為“龍鳳柏”。村民根據其枝葉婆娑所形成的形態,親切地稱它們為“西龍”“東鳳”。相傳,這兩株樹是村民祖先栽種,猶如一對男女,是神樹。它們相依為命,像一對牽手的夫妻,溫情脈脈,共度千年。

被編入《山東古樹名木志》的聊城古樹名木還有:莘縣文廟側柏、臨清清真寺側柏、東昌府區梁水鎮呂莊側柏、朱老莊大徐村圓柏等。

古樹之保護:聊城出版兩本“古樹名木檔案”

古樹名木千百年來歷經劫難,我們今天能看到,實屬慶倖。

但一個殘酷的現實是,它們必將走向更加衰老,其中不少正逐年走向枯弱。在全省全國範圍內,古樹名木也在急劇減少。

讓我們欣慰的是,聊城古樹名木總數位居全省前列,其中,古槐位居全國平原地區前列,古杜梨樹、古棗樹位居全省首位。這得益於聊城有關部門和群眾對古樹名木的精心呵護。

近年來,聊城市林業局、聊城市城市園林管理處等,歷經數年時間,對古樹名木進行深層次挖掘和詳細調查,測量樹高、冠幅,查看長勢,並進行GPS定位。其中,先後出版《聊城古樹名木》《聊城古樹名木志》兩本堪稱“古樹名木檔案”的書籍,為進一步保護古樹名木提供了詳實的基礎性資料。

據聊城市城市園林管理處園林科研所工作人員解文貝告訴全媒體記者,聊城的群眾大都有保護古樹名木的意識,甚至對古樹滿懷敬意。但一些傳統的習俗觀念,無意間卻傷害了古樹名木,如在古樹身上系紅布條祈福、在古樹底下擺設香案等行為,容易引發火情,傷及它們。另外,還有一些保護行為存在盲目性,不科學,如在古樹名木周圍修建圍欄,便可能限制了其生長,導致其枯弱。

近年來,聊城市城市園林管理處在北京聘請了專家,對聊城部分古樹名木進行了專業保護,收效良好。

據聊城市城市園林管理處園林科研所所長李豔文介紹,古樹名木的圍欄和樹池一般要距樹幹三四米遠,古樹名木根系分佈範圍內,嚴禁設置廁所、污水滲溝,古樹名木下不能堆放物料、漚肥、倒垃圾等。

結語:

在今年植樹節前夕,聊城晚報開始推出“追尋聊城現存443株古樹名木”系列報導,為大家介紹聊城的這些活文物、活化石。遺憾的是,我們無法一一對這些古樹名木進行展示。但我們對這些古樹名木懷著同樣的尊重與呵護之情,它們都承載著大家的鄉愁。讓我們留住古樹名木吧,留住它們,就記住了鄉愁。(感謝聊城市城市園林管理處張保磊對本文采寫提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