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東北農民願花10倍價格買德國進口犁 為啥?

1

1

1

1

1

一款德國五鏵翻轉犁

一款德國五鏵翻轉犁

1

一款德國五鏵翻轉犁

1

1

1

1

一款國產五鏵翻轉犁

一款國產五鏵翻轉犁

1

一款國產五鏵翻轉犁

近日,一則關於東北農民寧願花10倍價錢購買進口德國犁的新聞著實刺痛了國人的神經。

人們禁不住感歎:雖然經過改革開放近40年的高速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有著古老農耕傳統的中國,仍然不能製造出引以為豪的的犁具等高端農業裝備,農民不得不支付高昂的價格購進“洋犁”。

“洋犁”的優勢究竟在哪裡?國產犁為何技術進步緩慢?包括犁在內的中國農業裝備如何走出一條自強之路?這是這則新聞提出的亟待解答的問題。

發展水準與需求之間的矛盾凸顯

中國農業裝備的發展水準與需求之間的矛盾為什麼在現階段凸顯出來呢?這其實是農業綠色發展理念不斷深入貫徹和農業規模化經營向縱深推進的必然結果。

近年來,我國農業領域強調可持續發展和發展迴圈經濟,同時不斷採取綜合措施,治理大氣污染,比如,禁止秸稈焚燒、鼓勵秸稈還田,這就要求改變原有耕作方式,

要求農業機械如犁具進行適宜綠色生產的科技創新。另一方面,農業傳統家庭聯產承包的小規模經營正在向家庭農場等適度規模經營轉變,越來越多的資本特別是產業資本陸續進入農業領域,成本核算、增加效益等市場經濟的要素和理念向農業領域滲透,激發了對大型、高端農業機械裝備的需求。

與上述日益提升的需求相比,我國農業裝備供給層面顯得滯後。這突出表現在3個方面。

一是人才短缺。江蘇大學黨委書記袁壽其指出,在高校中,農業裝備學科發展滯後,一些專攻農業機械的院校呈弱化勢頭,一些學校的農業機械專業為提升吸引力改為機械工程等專業。這就造成我國農業裝備學科在原始創新、學科高端人才配置以及人才培養等方面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據統計,農業裝備學科世界前20名高校中,中國高校無一入圍。

二是產品水準不高且不平衡。國產農業裝備中低端產品比例過高,高端產品不足;糧食作物機械過剩,養殖業等方面的機械產品不足;耕作類機械產品多,收穫類機械不足;適合平原的機械產品特別多,適合丘陵山區的機械產品嚴重不足;很多高端農機產品和關鍵零部件依靠進口。

三是基礎機具研究和智慧財產權保護有待加強。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專家范雲濤指出,農業裝備的科研方面,專案多面向大型、多功能、智慧化複式作業,對犁具等基礎機具研究相對不足。同時,由於仿製侵權付出的法律成本較低,一些農機企業走上抄襲之路,形成“行業興起—模仿抄襲—高速增長—產能過剩”的惡性發展模式,反過來又導致企業更不願意搞研發。

明確到2025年的發展目標規劃

德國五鏵翻轉犁獲得青睞表明,中國農業裝備的高端需求市場已經成長起來。隨著農業改革的進一步推進,可以預見,高端需求將迎來爆發式增長。而外資品牌憑藉其雄厚的技術實力不斷攻城掠地也給中國本土農業裝備企業敲響了警鐘:如果不能加快自強,中國農民將根據自己理性判斷,按照市場規律繼續作出自己的選擇,爆發式增長可能只是外資品牌的盛宴。

時不我待,中國農業裝備製造業必須掀起一場廣泛而深刻的“自強運動”。實際上,近年來,一系列旨在推動我國農機製造業轉型升級,促進我國由農機製造大國向農機製造強國轉變的政策檔接連出臺,確立了我國農業裝備發展的目標。

為了鼓勵、扶持農民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使用先進適用的農業機械,促進農業機械化,建設現代農業,早在2004年6月我國就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這是我國第一部農機化法律,其頒佈與實施是我國農機化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里程碑,標誌著“依法管機”新時代的到來。

2015年5月發佈的《中國製造2025》,把“農機裝備”與新一代資訊技術、航空航太裝備等一起列入國家將要重點發展的十大領域。檔提出,重點發展糧、棉、油、糖等大宗糧食和戰略性經濟作物的育、耕、種、管、收、運、貯等主要生產過程使用的先進農機裝備,加快發展大型拖拉機及其複式作業機具、大型高效聯合收割機等高端農業裝備及關鍵核心零部件。提高農機裝備資訊收集、智慧決策和精准作業能力,推進形成面向農業生產的資訊化整體解決方案。

2016年12月,農業部與發改委、工信部聯合印發的《農機裝備發展行動方案(2016-2025)》提出,到2025年,農機裝備品類齊全,糧食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所需裝備的技術水準大幅提升,主要經濟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所需裝備實現有效供給,畜牧業、水產業、果菜茶業、農產品初加工業及山區丘陵等領域機械化所需裝備得到基本滿足。

綜合施策推進農機供給側改革

為確保實現上述目標,《農機裝備發展行動方案(2016-2025)》提出,實施加大財稅政策支持力度、拓展金融資本支援管道、嚴格行業規範等一系列保障措施。對此,袁壽其給予充分肯定,但他同時強調,農機裝備發展說到底要依靠人才,必須從人才培養這一基礎性工作開始尋求突破。他提出,要抓住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即“雙一流”建設的有利契機,把農業裝備列入“雙一流”建設序列,擴大農業裝備人才培養規模,為農機行業轉型升級提供人才支援。袁壽其說,國家的需求應該是“雙一流”建設始終瞄準的目標。除了培養本土人才之外,袁壽其強調也要重視吸引國際創新人才和團隊,為我國農業裝備趕超世界先進水準提供人才引領。

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專家呂黃珍指出,建設農業裝備強國是個系統工程,做好頂層設計非常重要。要組織工業領域甚至軍工領域的科研力量,從材料、工藝設計等方面,共同針對農機的特型材料持續集中攻關,並形成市場化供應能力。由於農機裝備涉及諸多部門,為形成合力,在著力加強頂層設計的同時,還應建立農機裝備發展部際協調機制。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鎖定農業供給側改革,而農機供給側改革是其重要內容之一。推進該項工作必須分析研究需求端,在此基礎上推進技術創新,開發出適銷對路的農機產品。德國五鏵翻轉犁的成功離不開對農民秸稈還田需求的精准把握。實際上,早在2005年春天,該產品的在華銷售公司就在充分調研基礎上,瞄準了當地政府和農民秸稈還田的強烈需求,在黑龍江大慶市進行了田間現場展示,讓當地農民見證深耕翻土埋秸稈的絕活兒。

談到農機供給側結構改革應該把握的方向,中國農業大學校長柯炳生指出,農機供給側結構改革是“綠色”改革,要緊緊圍繞環保高效的思路,走智慧農業之路,發展高效節水節能機械、大型植保機械、秸稈綜合利用機械和殘膜回收機械等,為產業融合提升、清潔田園、化肥農藥減量、農業節水和農產品品質提升等發揮積極作用。沿著這個方向開發的農機產品會更有市場。

一篇文章閱讀量突破七十萬的網站

這突出表現在3個方面。

一是人才短缺。江蘇大學黨委書記袁壽其指出,在高校中,農業裝備學科發展滯後,一些專攻農業機械的院校呈弱化勢頭,一些學校的農業機械專業為提升吸引力改為機械工程等專業。這就造成我國農業裝備學科在原始創新、學科高端人才配置以及人才培養等方面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據統計,農業裝備學科世界前20名高校中,中國高校無一入圍。

二是產品水準不高且不平衡。國產農業裝備中低端產品比例過高,高端產品不足;糧食作物機械過剩,養殖業等方面的機械產品不足;耕作類機械產品多,收穫類機械不足;適合平原的機械產品特別多,適合丘陵山區的機械產品嚴重不足;很多高端農機產品和關鍵零部件依靠進口。

三是基礎機具研究和智慧財產權保護有待加強。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專家范雲濤指出,農業裝備的科研方面,專案多面向大型、多功能、智慧化複式作業,對犁具等基礎機具研究相對不足。同時,由於仿製侵權付出的法律成本較低,一些農機企業走上抄襲之路,形成“行業興起—模仿抄襲—高速增長—產能過剩”的惡性發展模式,反過來又導致企業更不願意搞研發。

明確到2025年的發展目標規劃

德國五鏵翻轉犁獲得青睞表明,中國農業裝備的高端需求市場已經成長起來。隨著農業改革的進一步推進,可以預見,高端需求將迎來爆發式增長。而外資品牌憑藉其雄厚的技術實力不斷攻城掠地也給中國本土農業裝備企業敲響了警鐘:如果不能加快自強,中國農民將根據自己理性判斷,按照市場規律繼續作出自己的選擇,爆發式增長可能只是外資品牌的盛宴。

時不我待,中國農業裝備製造業必須掀起一場廣泛而深刻的“自強運動”。實際上,近年來,一系列旨在推動我國農機製造業轉型升級,促進我國由農機製造大國向農機製造強國轉變的政策檔接連出臺,確立了我國農業裝備發展的目標。

為了鼓勵、扶持農民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使用先進適用的農業機械,促進農業機械化,建設現代農業,早在2004年6月我國就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這是我國第一部農機化法律,其頒佈與實施是我國農機化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里程碑,標誌著“依法管機”新時代的到來。

2015年5月發佈的《中國製造2025》,把“農機裝備”與新一代資訊技術、航空航太裝備等一起列入國家將要重點發展的十大領域。檔提出,重點發展糧、棉、油、糖等大宗糧食和戰略性經濟作物的育、耕、種、管、收、運、貯等主要生產過程使用的先進農機裝備,加快發展大型拖拉機及其複式作業機具、大型高效聯合收割機等高端農業裝備及關鍵核心零部件。提高農機裝備資訊收集、智慧決策和精准作業能力,推進形成面向農業生產的資訊化整體解決方案。

2016年12月,農業部與發改委、工信部聯合印發的《農機裝備發展行動方案(2016-2025)》提出,到2025年,農機裝備品類齊全,糧食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所需裝備的技術水準大幅提升,主要經濟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所需裝備實現有效供給,畜牧業、水產業、果菜茶業、農產品初加工業及山區丘陵等領域機械化所需裝備得到基本滿足。

綜合施策推進農機供給側改革

為確保實現上述目標,《農機裝備發展行動方案(2016-2025)》提出,實施加大財稅政策支持力度、拓展金融資本支援管道、嚴格行業規範等一系列保障措施。對此,袁壽其給予充分肯定,但他同時強調,農機裝備發展說到底要依靠人才,必須從人才培養這一基礎性工作開始尋求突破。他提出,要抓住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即“雙一流”建設的有利契機,把農業裝備列入“雙一流”建設序列,擴大農業裝備人才培養規模,為農機行業轉型升級提供人才支援。袁壽其說,國家的需求應該是“雙一流”建設始終瞄準的目標。除了培養本土人才之外,袁壽其強調也要重視吸引國際創新人才和團隊,為我國農業裝備趕超世界先進水準提供人才引領。

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專家呂黃珍指出,建設農業裝備強國是個系統工程,做好頂層設計非常重要。要組織工業領域甚至軍工領域的科研力量,從材料、工藝設計等方面,共同針對農機的特型材料持續集中攻關,並形成市場化供應能力。由於農機裝備涉及諸多部門,為形成合力,在著力加強頂層設計的同時,還應建立農機裝備發展部際協調機制。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鎖定農業供給側改革,而農機供給側改革是其重要內容之一。推進該項工作必須分析研究需求端,在此基礎上推進技術創新,開發出適銷對路的農機產品。德國五鏵翻轉犁的成功離不開對農民秸稈還田需求的精准把握。實際上,早在2005年春天,該產品的在華銷售公司就在充分調研基礎上,瞄準了當地政府和農民秸稈還田的強烈需求,在黑龍江大慶市進行了田間現場展示,讓當地農民見證深耕翻土埋秸稈的絕活兒。

談到農機供給側結構改革應該把握的方向,中國農業大學校長柯炳生指出,農機供給側結構改革是“綠色”改革,要緊緊圍繞環保高效的思路,走智慧農業之路,發展高效節水節能機械、大型植保機械、秸稈綜合利用機械和殘膜回收機械等,為產業融合提升、清潔田園、化肥農藥減量、農業節水和農產品品質提升等發揮積極作用。沿著這個方向開發的農機產品會更有市場。

一篇文章閱讀量突破七十萬的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