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濱州市食藥監管局全力推進省級食品安全先進市創建

2016年創建省級食品安全先進市啟動以來,濱州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把創建工作作為提高全市人民生活品質的重大民生工程常抓不懈,堅持問題導向,夯實監管基礎,不斷創新工作方式方法,

嚴格落實中央、省、市食品安全工作決策部署,關注百姓健康,聚焦食品安全,健全監管體系,強化工作措施,創建省級食品安全先進市工作扎實有效推進。

省食安辦主任、省食藥監管局局長馬越男(右三)到濱州檢查指導食品安全監管工作。

突出基層基礎,加強能力建設,日常監管邁上新臺階

加強食品安全檢驗能力建設,市食品藥品檢驗中心食品實驗室面積由2500㎡擴增為4000㎡以上,食品檢驗設備總值由1500萬元增加到3000萬元以上,面積和儀器設備總值提前達到創建省級食品安全先進市和《山東省食品藥品安全“十三五”規劃》要求,為順利通過省級食品安全先進市驗收打下堅實的基礎。

“黨員活動日”街頭食品安全宣傳

2017年4月,檢驗檢測中心順利通過了省認證專家組現場評審,食品檢驗能力由原來的39個產品擴增到99個,14388個參數擴增到23188個,檢驗能力範圍和檢驗量均居全省前列。

2016年10月,在山東省食品檢驗檢測技能競賽決賽中,市檢驗檢測中心取得綜合成績第5名,

榮獲“團體二等獎”“優秀組織獎”等榮譽稱號;

積極運用資訊化手段創新監管方式,全面推廣應用食品藥品安全“智慧監管”工程、食品經營許可系統、食品監督抽檢等系統。

全市456家獲證企業的檢查覆蓋率、“痕跡化”落實率、問題企業整改率和依法處罰率均達到100%;積極開展“食品快檢進市場”活動,全市持證餐飲單位已有8491家實現量化分級,加大抽檢監測力度,抽檢監測覆蓋面和問題發現率不斷提升。

食品安全協管員檢測技能培訓

建立完善基層網格化監管長效機制,村居、社區配備了食品安全協管員5406人,實現基層監管所網格和鄉鎮社區協管員網格“兩網合一”。

突出問題導向,嚴控食品安全風險,食品抽檢實現新突破

加強食品快檢室建設,

全市基本實現大中型商場、超市、農貿市場快速檢測實驗室全覆蓋。承擔創建任務的四個城區新區分別建成食品快檢機構,基層食藥監所都配備了電動食品快檢車,實現了覆蓋全區食品、食用農產品流通、餐飲環節的快速檢測。

電動快檢車現場檢測

全市各級各部門以日常監督檢查、稽查、投訴舉報發現的問題產品和各級抽檢監測問題較多的產品為主,制訂年度抽檢監測計畫、方案,開展食品安全抽檢監測,提高監督抽檢靶向性,嚴控食品安全風險。其中農產品品質監督抽檢2000批次;林果產品監督抽檢960批次;水產品監督抽檢232批次;畜產品監督抽檢500批;食品生產、流通、餐飲環節監督抽檢13092批次;食品評價性抽檢800批次;食品安全風險監測500批次,總結18084批次,全市達到4.75批次/每千人/每年;其中農獸藥殘留抽檢5692批次,全市達到1.5批次/每千人/每年。

突出行為規範,落實經營主體責任,食品產業實現新發展

食品安全問題,首要責任在於食品生產經營者,通過多項有針對性的舉措,讓企業主體責任真正落地。在食品生產環節,制訂下發《食品生產安全監督檢查工作方案》,認真開展“痕跡化”監督檢查工作,全市456家獲證企業的檢查覆蓋率、“痕跡化”落實率、問題企業整改率和依法處罰率均達到100%。

生肉含水量快檢

在食品流通環節,積極開展“食品快檢進市場”活動,現場隨機抽取生鮮肉、乾果、蔬菜等品種1067批次,發現問題產品全部依法處置。積極推動以“一票通”為載體的產品追溯體系建設,實現問題產品有效追溯;在餐飲環節,推進量化分級動態評定,全市持證餐飲單位已有8491家實現量化分級,完成率達到92.86%。嚴格落實學校食堂“四查”制度,對全市501家學校食堂開展了全面檢查,同時摸底排查、登記和公示學生小飯桌495家。

開展學校食堂家長開放日活動

加強政策指導、規劃引領和集群建設推動食品工業發展,形成了鄒平玉米加工、博興大豆和玉米加工、濱城小麥加工、陽信牛羊肉加工和沾化、無棣海產品、棗製品加工五大板塊。以創優扶優和引導群眾消費為目的,大力開展“三品一標”認證,全市認證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和地理標誌產品676個;創建“食安山東”食品生產示範企業、食品流通示範店、餐飲示範街、示範店、示範學校食堂381家;投資1.5億元,對城區17家農貿市場(菜市場)進行全面改造提升。

突出群防共治,營造輿論氛圍,齊抓共管形成新局面

普及食品安全知識宣傳教育,在濱州日報、魯北晚報、濱州電視臺等新聞媒體開闢專欄,開展了“食品安全宣傳周”“12315消費者權益保護日”“331食品藥品投訴舉報宣傳日”“學校食堂開放日”“笑臉到店外迎客,A級餐廳隨手查”“全市食品檢驗機構開放日”“食品安全知識進農村、進社區、進校園”等宣傳活動,累計發放食品安全宣傳材料20萬餘份,10萬餘人積極參與各種活動。

宣傳進社區

調動群眾力量強化社會監督,積極發揮社會組織、行業協會、專家的作用,支持新聞媒體開展輿論監督,引導新聞媒體客觀準確報導食品安全問題。健全完善食品安全投訴舉報制度機制,提升“12331”熱線電話群眾認知度,全面推行有獎舉報,暢通投訴舉報管道,依法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落實企業主體責任,建立健全以法定代表人負首要責任、主管人員負直接責任、從業人員負崗位責任為主要內容的食品安全責任制度,強化程序控制,嚴格落實各項內控制度,提高企業自控自律水準。加強誠信體系建設,借鑒先進地區構建社會誠信體系的做法,在食品企業法人和個體工商戶中建立“誠信身份證”和黑名單制度,完善誠信資訊共用機制、失信行為聯合懲戒機制。

檢查小超市

針對日常監管中發現的食品安全重點、難點問題,組織開展專項整治提升行動,先後對農獸藥使用、獸用抗菌藥、水產養殖環節濫用抗生素、非法使用硝基呋喃類、孔雀石綠等有毒有害物質等違法違規行為進行了集中整治。

突出嚴格監管,開展專項整治,食品安全呈現新常態

全市各級食品監管突出重點產品、重點區域和重點時段,大力開展從農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專項整治行動,大力提升食品安全水準。今年上半年共查處違法案件593起,罰沒款364.49萬元,移交案件14件,公安機關偵破犯罪案件28起,抓獲犯罪嫌疑人32名,有力震懾了食品藥品違法犯罪行為。

強化畜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對全市1330家獸藥飼料經營企業、3家獸藥生產企業、11家生鮮乳收購站及200餘個規模養殖場進行專項檢查,檢查獸藥飼料產品93批次,快速檢測“瘦肉精”尿樣200餘批次,未發現危害畜產品質量安全事件發生。

開展速凍肉製品專項整治,檢查速凍肉製品生產企業63家,檢查中發現在產企業17家,其中存在問題企業12家,全市共下達責令改正通知書11家,責令停產企業1家。

加強集中用餐單位專項治理。開展學校食堂及周邊餐飲單位食品安全專項檢查,檢查學校食堂244家,托幼機構食堂196家,學生小飯桌274家,其中責令整改203家。274家學生小飯桌都已在市食藥監管局網站進行了公示。

開展食品安全“你送我檢”便民活動

強化“三小”食品專項整治,圍繞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食品小攤點、小餐飲等開展整治提升工程。推進豆製品小作坊集中園區建設。設置疏導點,引導食品攤販入市經營,納入管理並落實“五項標準”。開展小餐飲品質提升,2017年6月1日起,符合小作坊小餐飲特徵的食品生產經營單位根據“三小條例”發放登記證。

淨化農村食品安全市場。針對農村市場食品安全存在的突出問題和風險隱患,明確工作措施,加大農村食品監督抽檢力度,重點對肉及肉製品、乳製品、食用油、米麵糧食製品、豆製品、糖果、飲料、調味品,以及當地民俗、特色食品、兒童食品等開展監督抽檢,監督抽檢食品409批次,不合格6批次,食用農產品66批次,全部合格,下達責令整改書29份,約談食品經營者24戶次,查處不合格食品案39件,取締無證經營15戶,吊銷食品經營許可證13戶。

全市各級各部門以日常監督檢查、稽查、投訴舉報發現的問題產品和各級抽檢監測問題較多的產品為主,制訂年度抽檢監測計畫、方案,開展食品安全抽檢監測,提高監督抽檢靶向性,嚴控食品安全風險。其中農產品品質監督抽檢2000批次;林果產品監督抽檢960批次;水產品監督抽檢232批次;畜產品監督抽檢500批;食品生產、流通、餐飲環節監督抽檢13092批次;食品評價性抽檢800批次;食品安全風險監測500批次,總結18084批次,全市達到4.75批次/每千人/每年;其中農獸藥殘留抽檢5692批次,全市達到1.5批次/每千人/每年。

突出行為規範,落實經營主體責任,食品產業實現新發展

食品安全問題,首要責任在於食品生產經營者,通過多項有針對性的舉措,讓企業主體責任真正落地。在食品生產環節,制訂下發《食品生產安全監督檢查工作方案》,認真開展“痕跡化”監督檢查工作,全市456家獲證企業的檢查覆蓋率、“痕跡化”落實率、問題企業整改率和依法處罰率均達到100%。

生肉含水量快檢

在食品流通環節,積極開展“食品快檢進市場”活動,現場隨機抽取生鮮肉、乾果、蔬菜等品種1067批次,發現問題產品全部依法處置。積極推動以“一票通”為載體的產品追溯體系建設,實現問題產品有效追溯;在餐飲環節,推進量化分級動態評定,全市持證餐飲單位已有8491家實現量化分級,完成率達到92.86%。嚴格落實學校食堂“四查”制度,對全市501家學校食堂開展了全面檢查,同時摸底排查、登記和公示學生小飯桌495家。

開展學校食堂家長開放日活動

加強政策指導、規劃引領和集群建設推動食品工業發展,形成了鄒平玉米加工、博興大豆和玉米加工、濱城小麥加工、陽信牛羊肉加工和沾化、無棣海產品、棗製品加工五大板塊。以創優扶優和引導群眾消費為目的,大力開展“三品一標”認證,全市認證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和地理標誌產品676個;創建“食安山東”食品生產示範企業、食品流通示範店、餐飲示範街、示範店、示範學校食堂381家;投資1.5億元,對城區17家農貿市場(菜市場)進行全面改造提升。

突出群防共治,營造輿論氛圍,齊抓共管形成新局面

普及食品安全知識宣傳教育,在濱州日報、魯北晚報、濱州電視臺等新聞媒體開闢專欄,開展了“食品安全宣傳周”“12315消費者權益保護日”“331食品藥品投訴舉報宣傳日”“學校食堂開放日”“笑臉到店外迎客,A級餐廳隨手查”“全市食品檢驗機構開放日”“食品安全知識進農村、進社區、進校園”等宣傳活動,累計發放食品安全宣傳材料20萬餘份,10萬餘人積極參與各種活動。

宣傳進社區

調動群眾力量強化社會監督,積極發揮社會組織、行業協會、專家的作用,支持新聞媒體開展輿論監督,引導新聞媒體客觀準確報導食品安全問題。健全完善食品安全投訴舉報制度機制,提升“12331”熱線電話群眾認知度,全面推行有獎舉報,暢通投訴舉報管道,依法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落實企業主體責任,建立健全以法定代表人負首要責任、主管人員負直接責任、從業人員負崗位責任為主要內容的食品安全責任制度,強化程序控制,嚴格落實各項內控制度,提高企業自控自律水準。加強誠信體系建設,借鑒先進地區構建社會誠信體系的做法,在食品企業法人和個體工商戶中建立“誠信身份證”和黑名單制度,完善誠信資訊共用機制、失信行為聯合懲戒機制。

檢查小超市

針對日常監管中發現的食品安全重點、難點問題,組織開展專項整治提升行動,先後對農獸藥使用、獸用抗菌藥、水產養殖環節濫用抗生素、非法使用硝基呋喃類、孔雀石綠等有毒有害物質等違法違規行為進行了集中整治。

突出嚴格監管,開展專項整治,食品安全呈現新常態

全市各級食品監管突出重點產品、重點區域和重點時段,大力開展從農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專項整治行動,大力提升食品安全水準。今年上半年共查處違法案件593起,罰沒款364.49萬元,移交案件14件,公安機關偵破犯罪案件28起,抓獲犯罪嫌疑人32名,有力震懾了食品藥品違法犯罪行為。

強化畜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對全市1330家獸藥飼料經營企業、3家獸藥生產企業、11家生鮮乳收購站及200餘個規模養殖場進行專項檢查,檢查獸藥飼料產品93批次,快速檢測“瘦肉精”尿樣200餘批次,未發現危害畜產品質量安全事件發生。

開展速凍肉製品專項整治,檢查速凍肉製品生產企業63家,檢查中發現在產企業17家,其中存在問題企業12家,全市共下達責令改正通知書11家,責令停產企業1家。

加強集中用餐單位專項治理。開展學校食堂及周邊餐飲單位食品安全專項檢查,檢查學校食堂244家,托幼機構食堂196家,學生小飯桌274家,其中責令整改203家。274家學生小飯桌都已在市食藥監管局網站進行了公示。

開展食品安全“你送我檢”便民活動

強化“三小”食品專項整治,圍繞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食品小攤點、小餐飲等開展整治提升工程。推進豆製品小作坊集中園區建設。設置疏導點,引導食品攤販入市經營,納入管理並落實“五項標準”。開展小餐飲品質提升,2017年6月1日起,符合小作坊小餐飲特徵的食品生產經營單位根據“三小條例”發放登記證。

淨化農村食品安全市場。針對農村市場食品安全存在的突出問題和風險隱患,明確工作措施,加大農村食品監督抽檢力度,重點對肉及肉製品、乳製品、食用油、米麵糧食製品、豆製品、糖果、飲料、調味品,以及當地民俗、特色食品、兒童食品等開展監督抽檢,監督抽檢食品409批次,不合格6批次,食用農產品66批次,全部合格,下達責令整改書29份,約談食品經營者24戶次,查處不合格食品案39件,取締無證經營15戶,吊銷食品經營許可證13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