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于小燕:三十年前的中秋節(原創)

現在的人,不吃月餅,就不能過中秋,我想起三十年前,

父親在世,我還是小孩時節的中秋來。

那時候,月餅是個很稀罕的東西,並且我們從來不知道它是月餅,我們都叫它點心。過年的時候,一般的親戚往來,會拿兩斤白糖,只有看望親親的長輩,才會拿點心。我記得我第一次見到點心,是有一次過年,我舅舅來我家時拿著一包點心。黃黃的,圓圓的,一塊挨一塊包得那麼漂亮。從那以後,我就特別盼望過年。一想到年,不管吃得上,心心念念的都是點心。

那麼只有過年才能見到點心,八月十五我們吃什麼呢?八月十五我們從來沒想過吃月餅,因為我們不知道月餅這回事。父親在院子裡搭著一個南瓜架,年年春天都會種下南瓜種子,中秋節,母親就用自家種下的大南瓜,燒著麥秸、玉米秸稈,烤出一鍋鍋金燦燦、黃亮亮、香噴噴的南瓜燒殼子。母親心靈手巧,她把南瓜面做成各種形狀,烤出各種不同的花樣。

又擀出月亮那麼大那麼圓的面餅,在上面用大針剁出各種美麗的圖案,有牡丹,有向日葵,有太陽,還有大大的“福”字。我們也幫母親做燒殼子,也幫母親在面餅上剁花、剁“福”字。母親滿臉是笑,誇我們做的燒殼子好,剁的花、剁的“福”字比她剁的漂亮。我們興奮的跑來跑去,端燒殼子,幫母親拾柴。院子裡充滿了節日的快樂,空氣裡彌漫著南瓜燒殼子的清香。

等到母親把南瓜饃饃做完,

太陽就快要落山了。母親選出最圓、最亮、圖案最美的南瓜鍋盔,叫我們給爺爺奶奶送去。又選出剩下裡的最好的,教我父親騎自行車給我姨媽送去。這天下午,母親就不用做晚飯,因為我們一下午,每出來一鍋新的都吃,肚子早就吃得都快撐壞了。

八月十五的傍晚,月上柳梢頭。父親擺出一個小方桌在院子裡的南瓜架下。母親把南瓜燒殼子端出來,又把又圓又大又好看的南瓜鍋盔“殘忍”的切成許多小方塊,

盛在盤子裡,也端來。一家人歡聲笑語的圍著小方桌坐下。清風徐徐,月光透過稀疏的南瓜秧的空隙,灑落在庭院裡,令人感到舒服又美好。我們邊吃邊聊,大家都開心的笑著。父親也很高興,他不時地和我們說著話。他看我和弟妹的眼神,滿是慈愛和驕傲,瘦削的臉上,透著深深的滿足。

時光荏苒如白駒過隙,一晃三十年過去,父親已經離世二十年了。

這二十年,經濟飛速發展,社會變化之大,是故去的父親怎麼都想不到的。別的不說,就說月餅,過去那麼寶貝的東西,現在早成了家家戶戶人人都能吃到的平常之物了。可是,看著各式的糕點月餅,滿桌的桃子、葡萄、蘋果、香蕉,我卻怎麼也找不到當年過中秋時的感覺了,南瓜燒殼子也不是母親做的,沒有當年那個味了。

【作者簡介】于小燕,女,1973年生,甘肅省酒泉市人,酒泉市作家協會會員。小說、散文、隨筆散見於國內各類刊物,其中《一個農民眼中的酒泉》獲北方作家雜誌“絢麗甘肅·魅力文博”全國有獎徵文優秀獎,部分作品入選《酒泉當代文學作品選》《酒泉日報20年文集·文學卷》。

小說、散文、隨筆散見於國內各類刊物,其中《一個農民眼中的酒泉》獲北方作家雜誌“絢麗甘肅·魅力文博”全國有獎徵文優秀獎,部分作品入選《酒泉當代文學作品選》《酒泉日報20年文集·文學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