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兩個輪子追四個輪子」摩拜上線網約車新功能!

《金卡生活》雜誌

中國銀聯 主管主辦

理論研究 實務探討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實習編輯 | 邢夢揚

9月30日,摩拜單車(以下簡稱“摩拜”)發佈最新的6.0版本App,在廣州、深圳、成都、武漢等城市上線網約車功能,這是繼9月27日宣佈與首汽約車合作後,摩拜在專車產品組合上的又一次出擊。

兩個輪子與四個輪子的對弈

摩拜與網約車的結緣。

這要從9月27日摩拜和首汽約車簽署戰略合作協定說起。據人民網報導,雙方將在App接入、服務互通、使用者對接、品牌行銷和技術研發等領域展開全方位合作,打造無縫出行體驗。用戶升級至最新版摩拜單車App,即可呼叫首汽約車,體驗首汽約車的網約車服務。

值得注意的是,在摩拜6.0版本App新增的網約車入口中,用戶無需切換App即可呼叫首汽約車,並可在App內部查看車輛位置、行進路線等資訊。

行程結束後,用戶可通過摩拜帳戶餘額支付車費,亦可使用微信免密支付功能進行支付,用戶體驗流暢、便捷。

來源 | 網路

對於此次合作,摩拜單車聯合創始人兼 CEO 王曉峰表示:“經過一年多的高速發展,摩拜單車已成為與公交、地鐵並列的城市三大主流出行方式之一。

此次與首汽約車合作,將為上億的摩拜用戶帶來高品質網約車服務,實現短途與中遠途出行的無縫切換,進一步提升用戶體驗。”

“共用單車+網約車”的合作,不僅滿足了用戶出行的多樣化需求,也有效解決了“最後一公里”的痛點。同時,對於合作雙方而言,此舉不僅是流量互導,更是一次戰略意義上的“抱團”。

ofo背後的滴滴。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到,

摩拜的老對頭——ofo小黃車(以下簡稱“ofo”)。論“共用單車+網約車”合作的先河,ofo當仁不讓。早在2016年9月,ofo就已經引入了滴滴打車(以下簡稱“滴滴”)的投資,此後滴滴不斷地跟投了四輪。據《財經》雜誌報導,滴滴已是ofo第一大機構股東,持股在30%上下,擁有董事會兩席。同時,原滴滴品質出行事業群總經理付強出任ofo執行總裁,原滴滴開放平臺負責人南山和滴滴財務總監Leslie Liu也都擔任ofo市場和財務部門的要職。

來源 | IT桔子官網

由此,不難看出,滴滴已經滲入至ofo的血液中。作為ofo的大股東,滴滴在自己的App介面內對ofo做了導流,當用戶完成行程並付款後,便能獲取ofo騎行優惠券,以提升ofo的用戶黏性。

對於滴滴而言,其業務主要包括計程車、快車、專車、順風車等,都屬於平臺類輕型產品,因此作為投資方,更青睞於同樣是輕資產的ofo(摩拜的製造成本是ofo的若干倍,為重資產型共用單車企業),從而完善其在交通出行市場上的多方位覆蓋。

近日,有傳言稱,摩拜與ofo或將合併,對此,滴滴方面甚至給出了強硬表態稱:“除非合併後滴滴能夠保持控制權,否則暫時不會考慮。”

ofo和滴滴顯然已經成融合為一個大個體,一個以滴滴為主導的個體,所以,此次摩拜與網約車的結緣,與其說是單純的業務拓展,更像是摩拜對滴滴下的“戰書”,要知道當初Uber離開中國後,許多Uber員工都去了摩拜,就像兩年前Uber與滴滴的開戰一樣,如今摩拜和ofo狹路相逢,卻依舊有著當年Uber和滴滴的影子。

摩拜或發展電動自行車領域

共用單車風口產生至今也有一個年頭,行業發展趨於穩定,資本積累也較為充足,同時,由於各地政府加大對於共用單車的管控,使得這些風風光光的共用單車公司漸漸開始陷入發展瓶頸。國內市場難鋪放,海外市場成本高。

與“外患”隨之而來的,還有來自于投資者們的“內憂”。投資者們漸漸開始按耐不住了,近期,ofo背後一投資方被爆出主動開口求合併,以獲取財務回報,把本來就硝煙四起的共用單車市場再度推向高☆禁☆潮。

或許是受到外界關於合併事宜的影響,摩拜在近期被頻頻爆出有“新動作”,除了上面提到的網約車合作外,摩拜還在考慮推出共用電動自行車。

據36氪報導,一位元接近摩拜核心管理層的消息人士證實,摩拜正在考慮推出共用電動自行車,“並且不排除摩拜正在為此尋找新的融資”。但是,由於政策限制和資金佈局等原因,摩拜的電動單車還處於早期階段,並沒有明確的發佈和上市時間表。

撇去成本因素和政策因素,摩拜若是發展電動單車產業,則必然會提升其在交通出行細分領域的全線發展,完善與共用單車、網約車之間的無縫銜接,滿足用戶除公共交通外的各方面出行需求。

不管是格局趨於穩定的網約車市場,還是發展相對緩慢的電動單車市場,他們都隨著摩拜和ofo之戰的打響而開始躁動。而這場硝煙的背後,實際上是國內共用出行,乃至除公共交通以外出行市場的一次整合,也是行業發展的必然結果。關於行業的整合本應是件好事,但是,整合背後所導致的行業獨佔地位之後出現的抬價行為,卻是社會各界需要考慮的深層問題。

都屬於平臺類輕型產品,因此作為投資方,更青睞於同樣是輕資產的ofo(摩拜的製造成本是ofo的若干倍,為重資產型共用單車企業),從而完善其在交通出行市場上的多方位覆蓋。

近日,有傳言稱,摩拜與ofo或將合併,對此,滴滴方面甚至給出了強硬表態稱:“除非合併後滴滴能夠保持控制權,否則暫時不會考慮。”

ofo和滴滴顯然已經成融合為一個大個體,一個以滴滴為主導的個體,所以,此次摩拜與網約車的結緣,與其說是單純的業務拓展,更像是摩拜對滴滴下的“戰書”,要知道當初Uber離開中國後,許多Uber員工都去了摩拜,就像兩年前Uber與滴滴的開戰一樣,如今摩拜和ofo狹路相逢,卻依舊有著當年Uber和滴滴的影子。

摩拜或發展電動自行車領域

共用單車風口產生至今也有一個年頭,行業發展趨於穩定,資本積累也較為充足,同時,由於各地政府加大對於共用單車的管控,使得這些風風光光的共用單車公司漸漸開始陷入發展瓶頸。國內市場難鋪放,海外市場成本高。

與“外患”隨之而來的,還有來自于投資者們的“內憂”。投資者們漸漸開始按耐不住了,近期,ofo背後一投資方被爆出主動開口求合併,以獲取財務回報,把本來就硝煙四起的共用單車市場再度推向高☆禁☆潮。

或許是受到外界關於合併事宜的影響,摩拜在近期被頻頻爆出有“新動作”,除了上面提到的網約車合作外,摩拜還在考慮推出共用電動自行車。

據36氪報導,一位元接近摩拜核心管理層的消息人士證實,摩拜正在考慮推出共用電動自行車,“並且不排除摩拜正在為此尋找新的融資”。但是,由於政策限制和資金佈局等原因,摩拜的電動單車還處於早期階段,並沒有明確的發佈和上市時間表。

撇去成本因素和政策因素,摩拜若是發展電動單車產業,則必然會提升其在交通出行細分領域的全線發展,完善與共用單車、網約車之間的無縫銜接,滿足用戶除公共交通外的各方面出行需求。

不管是格局趨於穩定的網約車市場,還是發展相對緩慢的電動單車市場,他們都隨著摩拜和ofo之戰的打響而開始躁動。而這場硝煙的背後,實際上是國內共用出行,乃至除公共交通以外出行市場的一次整合,也是行業發展的必然結果。關於行業的整合本應是件好事,但是,整合背後所導致的行業獨佔地位之後出現的抬價行為,卻是社會各界需要考慮的深層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