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探訪美國產科,哪些經驗可以幫我們終結“馬茸茸事件”|世界鎮痛日

作者:沈秋莎 / 微信公眾號:qspyq2015

這是秦朔朋友圈的第1575篇原創首發文章

10月11日是世界鎮痛日。陝西榆林孕婦馬茸茸因劇痛難忍、情緒失控、跳樓而死的8.31事件過去已經一段時間,榆林市第一醫院的官網上有幾條新聞,顯示出從綏德院區到第一醫院,舉行了幾次“強化醫療安全、改善醫院環境、提升醫療服務”的專項行動再學習再動員再部署會。會議稱,8.31事件暴露出護理工作中的許多缺陷和不足,教訓非常深刻,為每一位護理工作者敲響了警鐘,

全體護理人員必須履職盡責,做到醫療品質與安全品質的同步提升,堅決不允許出現消極怠工,怠忽職守及其他影響醫院工作的行為。

亡羊補牢是可取的,但筆者認為,更應把目光聚焦在如何從根本上避免悲劇的發生上。為此筆者走訪了多家美國東部醫院,一探美國的產科制度。

首先,馬茸茸事件後的一個爭論焦點在於,家屬不能進入產房,誰也不知馬茸茸在產房裡經歷了什麼才做出如此極端的決定。

美國新一代生殖醫學中心對筆者說,一般的美國醫生在產婦可以順產的情況下,不會實施剖宮產,醫生會根據具體情況,做出相關醫學判斷。但若產婦出現剖腹產的手術指征,如胎兒頭圍過大,胎位不正,多胎妊娠,或是經陰☆禁☆道分娩會危及孕婦或胎兒安全時,醫生在獲得病人本人同意並簽署相關手術同意書後,才會“棄順轉剖”。
且醫院向產婦提供治療後,其診療費會直接向保險公司索要,不參保的部分才由病人“買單”。保險公司在批復剖腹產費用時,需要醫生陳述手術理由,“產婦怕疼”顯然不能成為正當理由。因此在美國,純粹怕疼而實施剖腹產的例子少之又少。

無痛分娩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產婦的痛苦,

在美國醫院也已相當普及。一名麻醉師Tammy告訴筆者, 在美國,已有超過50%的產婦選擇“無痛分娩”,即Epidural。據一份美國CDC的研究資料表明,是否採用無痛分娩,不同年齡,學歷及種族的女性都持有不同態度。

20歲以下的產婦選擇無痛分娩率為64%,35-39歲的產婦則降至59%,超過40歲的產婦選擇生產麻醉率為55.3%。而白人婦女最怕痛,無痛分娩率為68.6%,非洲裔其次,為62.1%,亞裔最低,

為61.8%。更有趣的是,學歷越高,對無痛分娩的接受程度也越高。擁有碩士或博士學歷的產婦的無痛分娩率為70.1%,相較於只有初中學歷產婦33.8%的無痛分娩率,整整高出了兩倍。初產婦的無痛分娩率達68.1%,經產婦則低至57.3%。

誠然,無論是無痛分娩還是半麻剖腹產,麻醉師都必須隨時監測產婦情況,責任重大,這也就是為什麼麻醉醫生被列為美國最高收入的職業之一,據Salary.com網站資料,截至2016年2月22日,美國麻醉醫生的中位年收入為352518美元,整體行業收入在305400到399629美元之間。經驗豐富者,更高達45萬美元。

兩年前在康州格林威治醫院(Greenwich Hospital)誕下麟兒的薛小姐告訴記者,她34周破水後被送到醫院,由於早產,醫生要求她臥床保胎,三天后開始催產,隨後宮縮開始,腹痛難忍,立刻要求打Epidural,麻醉起效後,立刻不疼了,期間丈夫一直在產房陪著,甚至還抓著她的腿,跟她一起用力,為她打氣加油。整個產程由於上了無痛,比較順利,丈夫見證了整個產程,甚至還看到了產後縫合的過程。薛小姐表示,在美國生孩子隱私性比較好,產房都是單間,允許丈夫陪產,陪護的制度也頗為人性化,無痛分娩也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了她對生產的恐懼。

而大多數保險都會涵蓋無痛分娩專案及新生兒監護,病人無需自掏腰包。薛小姐說,她前後在醫院住了五天,孩子由於早產在醫院的溫箱裡待了兩周,醫療費用帳單為11萬美金,她付了750美金,剩餘的保險公司都包了。Lily則對記者說,她也是34周早產,雙胞胎在醫院的新生兒監護病房分別待了7天和10天,她剖腹產住院5天,總帳單11萬美金左右,她本人付了1500美金,其它由保險公司跟醫院獨立結算。

當然,保險公司也不會真的全額付款,醫院的帳單看似“嚇人”,保險公司實際支付的金額遠低於帳單上的數目,這也就是大多數醫院更願意接受現金支付的病人。一些在美國生產的國際病人,若願意現金支付,甚至可以拿到醫療帳單上的對折價格。

因此,有醫療保險的保駕護航,在美國也很少有病人會因為經濟原因而棄剖轉順。加上醫院在向保險公司“討債”時,也須詳述剖腹產理由,也絕無可能利慾薰心,想多賺錢而提高剖腹產率。

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中國醫生告訴筆者,她在美國醫院已工作多年,目前中國三甲醫院的醫療水準跟美國已無顯著差異,由於中國人口多,一些產科醫生甚至擁有更豐富的臨床經驗,但在醫療制度、病人隱私保護、以及麻醉師配備程度上還遠不及美國。

據悉,中國麻醉醫師數量嚴重缺乏,僅有8.5萬人,而在歐美國家麻醉師配備的比例一般是每萬人2.4個左右。麻醉師的缺乏,加上無痛分娩並未納入中國的醫保,讓無數女性仍然談“順產”變色。這位醫生呼籲,為了避免類似馬茸茸悲劇的再次發生, 應儘快將無痛分娩納入醫保範圍,讓更多中國女性更有尊嚴地成為母親,同時完善醫療制度,在保護病人隱私的同時,實現更人性化的醫療管理。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秦朔朋友圈微信公眾號:qspyq2015

商務合作|請聯繫微信號:qspyqswhz

美國麻醉醫生的中位年收入為352518美元,整體行業收入在305400到399629美元之間。經驗豐富者,更高達45萬美元。

兩年前在康州格林威治醫院(Greenwich Hospital)誕下麟兒的薛小姐告訴記者,她34周破水後被送到醫院,由於早產,醫生要求她臥床保胎,三天后開始催產,隨後宮縮開始,腹痛難忍,立刻要求打Epidural,麻醉起效後,立刻不疼了,期間丈夫一直在產房陪著,甚至還抓著她的腿,跟她一起用力,為她打氣加油。整個產程由於上了無痛,比較順利,丈夫見證了整個產程,甚至還看到了產後縫合的過程。薛小姐表示,在美國生孩子隱私性比較好,產房都是單間,允許丈夫陪產,陪護的制度也頗為人性化,無痛分娩也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了她對生產的恐懼。

而大多數保險都會涵蓋無痛分娩專案及新生兒監護,病人無需自掏腰包。薛小姐說,她前後在醫院住了五天,孩子由於早產在醫院的溫箱裡待了兩周,醫療費用帳單為11萬美金,她付了750美金,剩餘的保險公司都包了。Lily則對記者說,她也是34周早產,雙胞胎在醫院的新生兒監護病房分別待了7天和10天,她剖腹產住院5天,總帳單11萬美金左右,她本人付了1500美金,其它由保險公司跟醫院獨立結算。

當然,保險公司也不會真的全額付款,醫院的帳單看似“嚇人”,保險公司實際支付的金額遠低於帳單上的數目,這也就是大多數醫院更願意接受現金支付的病人。一些在美國生產的國際病人,若願意現金支付,甚至可以拿到醫療帳單上的對折價格。

因此,有醫療保險的保駕護航,在美國也很少有病人會因為經濟原因而棄剖轉順。加上醫院在向保險公司“討債”時,也須詳述剖腹產理由,也絕無可能利慾薰心,想多賺錢而提高剖腹產率。

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中國醫生告訴筆者,她在美國醫院已工作多年,目前中國三甲醫院的醫療水準跟美國已無顯著差異,由於中國人口多,一些產科醫生甚至擁有更豐富的臨床經驗,但在醫療制度、病人隱私保護、以及麻醉師配備程度上還遠不及美國。

據悉,中國麻醉醫師數量嚴重缺乏,僅有8.5萬人,而在歐美國家麻醉師配備的比例一般是每萬人2.4個左右。麻醉師的缺乏,加上無痛分娩並未納入中國的醫保,讓無數女性仍然談“順產”變色。這位醫生呼籲,為了避免類似馬茸茸悲劇的再次發生, 應儘快將無痛分娩納入醫保範圍,讓更多中國女性更有尊嚴地成為母親,同時完善醫療制度,在保護病人隱私的同時,實現更人性化的醫療管理。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秦朔朋友圈微信公眾號:qspyq2015

商務合作|請聯繫微信號:qspyqswh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