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國文化產業大發展背後:文化生產市場化邊界何在?

隨著文化生產與精神生產在經濟社會與人民消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文化與經濟、市場的結合,其邊界在哪裡,應該如何界定邊界,是學界與業界急需研究的問題,

也是清華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這類研究機構成立的意義所在。

《財經》記者 高洪浩/文 宋瑋/編輯

10月10日上午,清華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成立儀式在清華大學舉行。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清華經管學院教授魏傑將擔任院長。

隨著此次清華文化經濟研究院的成立,

文化經濟這一概念再次被提出。目前,我國並沒有官方或學術機構對文化經濟的概念做出完整的詮釋,長期以來,文化經濟被囊括在“文化產業”的概念中。

根據國家統計局《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2012)》,我國定義文化產業是指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產品和文化相關產品的生產活動的集合。2017年4月,根據文化部關於印發《文化部“十三五”時期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的通知,

文化產業按照行業劃分,包括演藝業、娛樂業、動漫業、遊戲業、創意設計業、網路文化業、文化旅遊業、藝術品業、工藝美術業、文化會展業以及文化裝備製造業。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長期聚焦于經濟建設,隨著中國經濟結構的轉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提法不再被頻繁提及,文化產業、精神生產恰恰在新時期,國民經濟發展動能轉換,以及現階段居民消費轉型中扮演著最重要的角色之一。

魏傑曾在第三屆華夏基石十月管理高峰會中發表觀點,在居民富裕以後,更多的消費不是物質享受,而是對精神享受的追求,因此在過去我國兩大支出產業——傳統製造業與房地產業都陸續出現問題後,中國經濟若要穀底重生,其中一個新支柱就是包括以影視、旅遊、文化、出版等精神服務在內的現代服務業。

根據國家統計局資料,2016年中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首次突破3萬億,

達30785億元,同比增長13%,比同期GDP名義增速高4.4個百分點;占GDP的比重為4.14%。2015年,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作家與作曲家聯合會和安永會計師事務所共同發佈文化與創意產業最新報告:《文化時代——第一張文化創意產業全球地圖》,文化產業的效益已經超過電信行業。

根據中國音數協遊戲工委(GPC)、伽馬資料(CNG)、國際資料公司(IDC)聯合發佈的《2017年1-6月中國遊戲產業報告》,2017年上半年,

中國遊戲市場的實際銷售收入達997.8億元,同比增長26.7%;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的統計顯示,2017年上半年,全國電影總票房為271.75億元,比去年同期的245.94億元增長10.49%,7月27日上映的電影《戰狼2》創下56.74億元的華語電影歷史最高票房。

儘管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文化與經濟、市場結合下的多種行為具體應該如何界定,文化經濟現象以及市場化的邊界應該在哪裡,文化行為的市場化需要有什麼樣引導與規範,這些由文化生產衍生出來的一系列問題仍然在非常大的討論空間。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教授錢穎一認為,未來中國文化和經濟將會互為依託、互相助力,創造文化經濟共同發展的新局面,這其中有大量文化經濟規律和政府相關的政策問題需要研究;而從企業和行業的有關層面看,目前非文化行業圍繞文化要素進行的創新都在變得越來越活躍,包括移動網路、人工智慧、物聯網等新一代資訊和資料科技的爆發,以及越來越多非文化行業、企業日益頻繁的文化行為。因此,研究文化與經濟的互相作用勢在必行。

眾所周知,在人類社會的多個生產領域,充分的市場化帶來是競爭,以及伴隨著競爭所帶來的產業升級與優化,有益於產業發展。文化作為一種特殊的生活要素,與人類精神、認知息息相關,因此在與市場經濟的充分結合下,往往會呈現出了更複雜的表現。

市場毫無疑問是文化生產最重要的推動者之一,但這當中仍有許多文化與經濟不向相容的問題尚未得到解決。中國藝術研究院連輯院長就曾指出,以文化企業貸款為例,文化作為一種新的產業進入經濟領域少不了金融的支持,但是文化多數是輕資產、軟資產、無形資產,拿傳統的金融信貸的准入門檻去衡量,幾乎沒有一家企業可以拿到所需要的貸款,這個問題到今天也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

過度市場化也容易對文化生產帶來負面效應。以演藝業為例,近年來明星高片酬的問題困擾行業多時。當製作方在唯票房、收視率論的指導下,流量明星的高片酬已經成為影視劇製作最高的成本支出。根據《財經》記者瞭解,在目前影視劇製作上,整體演員的片酬占比有時多達70%。正常情況而言,在市場定價下,只要不壓縮其他製作環節的正常支出,演員的高片酬本無可厚非,但真實的情況往往是因為演員片酬高企,製片方不得不從其他環節節約成本,嚴重影響文化產品的產能與品質。

除此之外還包括收視率與票房造假、中國的文化公司與海外市場的交往合作,這些都與商業化、市場化、公司企業治理息息相關。

中國改革開放30年,在公司治理與產業化的領域研究取得頗多成果,而產業化和企業化有許多經濟文化的方法和內容卻鮮少介入到文化活動中來,比如文化產業的商業模型問題、文化企業的公司治理以及所謂產業兼顧。上述問題恰恰是文化活動在向產業化、企業化的過程當中衍生出來的問題。

在國民消費轉型後文化產業究竟應該如何發展?文化行業的充分市場化帶來的負面影響究竟有多大?以及文化行業市場化的邊界究竟在哪裡?所有的這些命題都需要得到很好的研究,當中不僅僅是經濟學命題,甚至包括社會學、倫理學、人類學。

因此,中國需要越來越多跨界的學術機構、民間組織、行業協會,從學術與理論的角度,為這些問題找到思路、解決方法,並且對國家的文化產業進行科學的指導,這同樣也是清華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這類研究機構成立的意義所在。

清華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

清華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是清華大學自主建立的跨學科交叉校級研究機構,研究院將整合國內外政府機構、學術界和企業界資源,推進文化企業界與學術界的交流合作,推出年度中國文化經濟白皮書,定期舉辦中國國際文化經濟發展峰會,以及出版文化經濟前沿研究叢書。還將參與並組織國際文化經濟交流活動,建立文化產業學習平臺。

這些由文化生產衍生出來的一系列問題仍然在非常大的討論空間。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教授錢穎一認為,未來中國文化和經濟將會互為依託、互相助力,創造文化經濟共同發展的新局面,這其中有大量文化經濟規律和政府相關的政策問題需要研究;而從企業和行業的有關層面看,目前非文化行業圍繞文化要素進行的創新都在變得越來越活躍,包括移動網路、人工智慧、物聯網等新一代資訊和資料科技的爆發,以及越來越多非文化行業、企業日益頻繁的文化行為。因此,研究文化與經濟的互相作用勢在必行。

眾所周知,在人類社會的多個生產領域,充分的市場化帶來是競爭,以及伴隨著競爭所帶來的產業升級與優化,有益於產業發展。文化作為一種特殊的生活要素,與人類精神、認知息息相關,因此在與市場經濟的充分結合下,往往會呈現出了更複雜的表現。

市場毫無疑問是文化生產最重要的推動者之一,但這當中仍有許多文化與經濟不向相容的問題尚未得到解決。中國藝術研究院連輯院長就曾指出,以文化企業貸款為例,文化作為一種新的產業進入經濟領域少不了金融的支持,但是文化多數是輕資產、軟資產、無形資產,拿傳統的金融信貸的准入門檻去衡量,幾乎沒有一家企業可以拿到所需要的貸款,這個問題到今天也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

過度市場化也容易對文化生產帶來負面效應。以演藝業為例,近年來明星高片酬的問題困擾行業多時。當製作方在唯票房、收視率論的指導下,流量明星的高片酬已經成為影視劇製作最高的成本支出。根據《財經》記者瞭解,在目前影視劇製作上,整體演員的片酬占比有時多達70%。正常情況而言,在市場定價下,只要不壓縮其他製作環節的正常支出,演員的高片酬本無可厚非,但真實的情況往往是因為演員片酬高企,製片方不得不從其他環節節約成本,嚴重影響文化產品的產能與品質。

除此之外還包括收視率與票房造假、中國的文化公司與海外市場的交往合作,這些都與商業化、市場化、公司企業治理息息相關。

中國改革開放30年,在公司治理與產業化的領域研究取得頗多成果,而產業化和企業化有許多經濟文化的方法和內容卻鮮少介入到文化活動中來,比如文化產業的商業模型問題、文化企業的公司治理以及所謂產業兼顧。上述問題恰恰是文化活動在向產業化、企業化的過程當中衍生出來的問題。

在國民消費轉型後文化產業究竟應該如何發展?文化行業的充分市場化帶來的負面影響究竟有多大?以及文化行業市場化的邊界究竟在哪裡?所有的這些命題都需要得到很好的研究,當中不僅僅是經濟學命題,甚至包括社會學、倫理學、人類學。

因此,中國需要越來越多跨界的學術機構、民間組織、行業協會,從學術與理論的角度,為這些問題找到思路、解決方法,並且對國家的文化產業進行科學的指導,這同樣也是清華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這類研究機構成立的意義所在。

清華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

清華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是清華大學自主建立的跨學科交叉校級研究機構,研究院將整合國內外政府機構、學術界和企業界資源,推進文化企業界與學術界的交流合作,推出年度中國文化經濟白皮書,定期舉辦中國國際文化經濟發展峰會,以及出版文化經濟前沿研究叢書。還將參與並組織國際文化經濟交流活動,建立文化產業學習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