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在歲月的長河裡呼喚你的名字——大陳

《媽媽的那碗大陳面》

作詞:何蔚萍 作曲:陳宏君

遙遠的從徽州遷來,落戶在大陳的山間,祖宗殷殷叮嚀和囑託,就像這濃濃的大陳面。

媽媽的慈愛遊子的祝願,濃縮進芳香可口的大陳面,

不管我們走的多麼遠,故鄉永遠在我們的心間。

媽媽的那碗大陳面,伴隨著我們一年又一年,不管我們走的多麼遠,故鄉永遠在我們的心間。

古風儒韻自沉醉

大陳村,位於江山市北部。古稱須江鄉九都大陳莊,今屬大陳鄉。三面環山,回龍溪似玉帶,從村中穿過,“土田肥美,山川秀麗”。村落依山就勢,呈帶狀展布,肌理清晰。今存清至民國時期古建築79處,總面積4.6萬平方米。其中,

省重點文保單位1處,市重點文保單位19處。

大陳村為徽州汪氏後裔聚居地,明永樂初(1403年),中華汪氏74世孫普賢公徙此繁衍成族,已具600餘年歷史。汪氏後裔經過近300年的苦心經營,創建了一個承繼徽派古建築特色的古村落。

汪氏宗祠始建於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

同治二年(1863年)重修,位於村落北邊,坐東向西,由門樓、廂樓、正廳、廂房、後堂組成。用材粗壯,雕刻精細,錯彩鏤金,氣勢恢宏。祠內各柱均書有楹聯,內容極其豐富。既記載著大陳汪氏昔日的輝煌,又對子孫寄予了厚望。

白牆黑瓦訴流年

歲月悠悠,鬥轉星移,徽派民居歷經歲月洗禮,

散發著歷史深沉的韻味;白牆黛瓦,青山環抱,青石板路銘刻千年風霜,昭示著歷史車輪的前行。

沿著一條青石鋪就的小道,走進大陳村。馬頭牆、走馬樓、木雕……古村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古韻猶存卻充滿生機。建築依山造勢,鱗次櫛比,

樓臺亭閣,搭配有致。

在古村落群裡,曲曲折折安放著幾條深巷,貫穿整個村落。古舊的老屋門口,幾位老人斜斜地或坐或靠,靜默無語。青磚高牆,卷瓦飛簷,年年風吹雨打,留眼處,依舊可以尋到昔日老屋的輝煌壯觀。阿婆從少女到滿頭白髮,穿行於浮生流年,

數百年如一日的光陰,都在這寬寬窄窄的巷道中慢慢逝去。

穿越時光之旅

來到大陳村,不得不提這裡的“麻糍文化節”。這個沿襲了數百年的傳統節日,在每年農曆十月初十舉行,起源於當地民間秋收後慶豐收祭拜天地的儀式。現如今,已變身為內容豐富的村民大舞臺,麻糍擂臺賽、威風鑼鼓、民間坐唱、歌舞表演等精彩節目輪番上演,吸引著八方來客。

大陳村不僅以“徽派古村落文化村”引人矚目,更以 “崇教重學儒家文化”、“村歌文化”、“孝道文化”享譽周邊,先後被授予“中國村歌發祥地”、“中國村歌之鄉”“ 中國村歌創作基地”等稱號。

“輕輕的在風中翻轉,香香的在碗中盤旋,美美的和著我們歡笑,那芳香誘人的大陳面……”一路走來,古韻悠悠,民風淳樸,腳踩著青石板路,那首村歌《媽媽的那碗大陳面》,不斷在腦海中回蕩。

村歌,架起了老百姓夢想與現實之間的橋樑。在大陳村,上至耄耋老人,下至總角幼童,都會哼上幾句。

駐足聆聽,驀然回首,才發現原來這是一次穿越時光的膜拜。

在歲月的長河裡呼喚你的名字——大陳。那些遠去的記憶仿佛又重現,將荏苒歲月,懷揣成一種期盼,驚覺歲月安好,此生足矣!

部分文字和圖片來源於網路

文化旅行匯編輯整理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麻糍擂臺賽、威風鑼鼓、民間坐唱、歌舞表演等精彩節目輪番上演,吸引著八方來客。

大陳村不僅以“徽派古村落文化村”引人矚目,更以 “崇教重學儒家文化”、“村歌文化”、“孝道文化”享譽周邊,先後被授予“中國村歌發祥地”、“中國村歌之鄉”“ 中國村歌創作基地”等稱號。

“輕輕的在風中翻轉,香香的在碗中盤旋,美美的和著我們歡笑,那芳香誘人的大陳面……”一路走來,古韻悠悠,民風淳樸,腳踩著青石板路,那首村歌《媽媽的那碗大陳面》,不斷在腦海中回蕩。

村歌,架起了老百姓夢想與現實之間的橋樑。在大陳村,上至耄耋老人,下至總角幼童,都會哼上幾句。

駐足聆聽,驀然回首,才發現原來這是一次穿越時光的膜拜。

在歲月的長河裡呼喚你的名字——大陳。那些遠去的記憶仿佛又重現,將荏苒歲月,懷揣成一種期盼,驚覺歲月安好,此生足矣!

部分文字和圖片來源於網路

文化旅行匯編輯整理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