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走到第四季,《夢想改造家》的變與不變(附完工美圖)

本季節目中,兩居室、三居室等普通房型改造項目的比例將會占到大半。在未來幾期,還會有更多元的設計理念出現。“節目中的項目將一改當下大部分家庭的傳統家居方式,

融入智慧化家居設計,讓生活更輕鬆、更自如。”

往季節目中,面對各種奇葩房型,設計師們的改造效果總是令觀眾大為震撼,在被節目“炫酷”的改造效果征服後,觀眾紛紛提出了自己的需求和建議,而在本季節目中,這些需求或將一一實現。

180度湖景的家

回歸普通房型

本季節目中,兩居室、三居室等普通房型改造項目的比例將會占到大半。減少往季節目的“炫技”元素是否會影響節目的關注度?在樂正傳媒副總裁彭侃看來,

這一改變恰恰是節目返璞歸真的表現。以往家裝類節目形成的思維定式極易令觀眾產生審美疲勞,回歸普通家庭更能貼近普通人的生活,從而產生更強的代入感,觀眾也能從中收穫具有實用價值的家裝知識以供參考。

事實上,減少“炫技”並不代表項目對設計師的考驗難度降低,多次參與節目的日本設計師本間貴史表示,

本季他參與的“和病魔鬥爭的家庭住宅”就是自己從未遇到過的難題,需要“使出渾身解數來解決”。他希望在節目中針對主人公容易摔倒這一症狀所設計的各種安全措施,包括架空地板、帶有彈力的地面材質和各式扶手的使用等能夠對觀眾有所啟發。

超前設計理念

首期節目中,設計師王晨為一對“50後”夫婦設計的超前10年的預設性養老設計方案獲得不少觀眾好評。不少觀眾為節目中出現的環繞隱形扶手、淋雨位置的嵌入式排水槽以及儘量減少臺階等預設性養老設計細節點贊。彭侃認為,超前10年的養老設計理念符合逐漸步入老齡社會的中國實際,其社會意義不容忽視。

預設性養老空間

王晨同時強調,在設計時,不要讓老人感受到任何“適老”的內容,相反,要在無形中增加相應設施的便捷性,這才是預設性養老設計應有之義。“預設性養老的關鍵是從老人心理入手,考慮5年、10年甚至20年以後老人身體發生變化後的家居功能。”王晨說。

除了考慮老年人身體機能變化而進行“適老”改造外,節目第2期還展示了“適幼”的家居改造。隨著新生命降臨,38平方米的傳統房型設計已無法滿足原本的四世同堂之家。設計師史南橋在設計方案中針對性地加入了適應兒童成長的設計細節:側掛式洗澡桶、適合兒童身高的洗手台以及可以從兩邊進入的淋浴間。在房屋改造前和改造後,設計師還請來了年齡在1歲半—6歲半的6位小朋友對室內環境進行測試和驗收,小朋友從改造前的哭鬧抵觸到改造後的新奇體驗的明顯變化,也驗證了改造的成功。

段紅透露,在未來幾期,還會有更多元的設計理念出現。“節目中的項目將一改當下大部分家庭的傳統家居方式,融入智慧化家居設計,讓生活更輕鬆、更自如。”段紅舉例,按照傳統家居理念,晾曬衣服是陽臺擁有的基本功能之一,但本季的一個項目會為觀眾帶來新的思考,若未來衣服改為烘乾的話,陽臺又該如何充分發揮其功能?瑜伽房、書房,甚至花園,都有可能成為未來陽臺的主導功能。這一改變對他人而言也是一種借鑒。

多維紀實拍攝

段紅認為,家裝節目應該為觀眾傳遞家裝技巧、設計理念等“乾貨”。不少專業院校將《夢想改造家》作為教學資料使用,就在於節目完整呈現了房屋從改造前到改造後的實現過程。儘管這一過程比較枯燥,但通過選用不同視角切入以及採用多維效果展現手法等方式可以較好地解決這一問題。

害怕未來的家

根據不同的主題,以不同的視角切入,一方面可以增強節目的新鮮感,另一方面也符合節目對紀實的要求。“第2期節目是從一位元新生兒的視角切入,用她的視角來體現家居困難;對於比較細心的日本設計師本間貴史,節目幾乎全程跟拍了他在日本的相關活動,突出其設計過程和設計理念的細節和亮點。”段紅說。

關注紀實元素是節目組一直沿襲的拍攝習慣,為避免戶主不適應鏡頭,節目組在房間的各個角落都安裝了攝像機,進行了大量的前期拍攝,直到一家人習慣了攝像機的存在,他們的表現變得更加自然,而此時正式的拍攝才開始。家裝節目畢竟不是紀錄片,因此在故事敘述方面,節目也將最大程度保留最能體現居住困難和人物關係的素材。

在與觀眾溝通後,段紅發現,除專業從事家裝領域的觀眾外,不少普通觀眾也都很在意家裝改造的過程。為了讓房屋結構和設計理念更生動、直觀、清晰,節目綜合使用平面圖、三維立體效果圖,輔之以長、寬、高的數字動畫展現、家居理念的模型展示等表現形式,在確保專業性的同時讓觀眾能夠更直觀地瞭解改造過程,傳授實用家裝改造“乾貨”。而這些元素的加入,也讓節目更加深入淺出,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家裝改造過程中的枯燥乏味。

談及節目製作心得,段紅用一個字總結——慢。“我們整體拍攝節奏比較慢,這不僅是希望捕捉到最真實的家庭故事,同時也希望能更直觀地還原改造過程。任何一次改造都需要在一定工期內層層推進,因此必須沉下心來,記錄家庭故事、設計師思路、改造方案和改造過程。”段紅說,這種“慢”也使得導演們在經歷了一季拍攝後就成為了“半個行家”。段紅透露,《夢想改造家》的導演在拍攝過程中除負責紀實外,還要協調各工種、工期,監督品質問題等,“如今他們在建築設計、軟裝園藝等方面都比較內行了。”

公益元素

《夢想改造家》有一個一直延續至今的節目設計:每季的最後一期都是一次大型公益改造。從第一季的山難救援中心和一家青年旅社,到第二季“可哥西裡志願者之家”的房車,再到第三季的希望小學以及“108所古村寨”的板萬村民居改造都是如此。第四季最後一期節目將向“5·12”震後重建致敬,進行一次更大規模的城市改造。

半米陽光的家

段紅透露,從去年元旦實地勘察開始,本季公益改造項目歷經11個月實現主體竣工,改造面積超過4500平方米,如果加上綠化和景觀改造,合計近1萬平方米,是4季節目中規模最大的改造專案。

“我們希望可以通過此次改造恢復當地活力,帶動區域經濟發展,提高生活在此的老百姓的幸福指數。”在段紅看來,媒體應該承擔應有的社會責任,“未來,節目會向這個方向傾斜,真正改變中國的一些鄉村或老城區。”段紅說。

彭侃認為,將公益專案融入家裝節目,符合電視節目對“有意思且有意義”的追求。同時,與四川震後災區重建相結合,也體現了節目組能夠把握熱點及時效,不斷挖掘節目本身的社會價值。

彭侃認為,超前10年的養老設計理念符合逐漸步入老齡社會的中國實際,其社會意義不容忽視。

預設性養老空間

王晨同時強調,在設計時,不要讓老人感受到任何“適老”的內容,相反,要在無形中增加相應設施的便捷性,這才是預設性養老設計應有之義。“預設性養老的關鍵是從老人心理入手,考慮5年、10年甚至20年以後老人身體發生變化後的家居功能。”王晨說。

除了考慮老年人身體機能變化而進行“適老”改造外,節目第2期還展示了“適幼”的家居改造。隨著新生命降臨,38平方米的傳統房型設計已無法滿足原本的四世同堂之家。設計師史南橋在設計方案中針對性地加入了適應兒童成長的設計細節:側掛式洗澡桶、適合兒童身高的洗手台以及可以從兩邊進入的淋浴間。在房屋改造前和改造後,設計師還請來了年齡在1歲半—6歲半的6位小朋友對室內環境進行測試和驗收,小朋友從改造前的哭鬧抵觸到改造後的新奇體驗的明顯變化,也驗證了改造的成功。

段紅透露,在未來幾期,還會有更多元的設計理念出現。“節目中的項目將一改當下大部分家庭的傳統家居方式,融入智慧化家居設計,讓生活更輕鬆、更自如。”段紅舉例,按照傳統家居理念,晾曬衣服是陽臺擁有的基本功能之一,但本季的一個項目會為觀眾帶來新的思考,若未來衣服改為烘乾的話,陽臺又該如何充分發揮其功能?瑜伽房、書房,甚至花園,都有可能成為未來陽臺的主導功能。這一改變對他人而言也是一種借鑒。

多維紀實拍攝

段紅認為,家裝節目應該為觀眾傳遞家裝技巧、設計理念等“乾貨”。不少專業院校將《夢想改造家》作為教學資料使用,就在於節目完整呈現了房屋從改造前到改造後的實現過程。儘管這一過程比較枯燥,但通過選用不同視角切入以及採用多維效果展現手法等方式可以較好地解決這一問題。

害怕未來的家

根據不同的主題,以不同的視角切入,一方面可以增強節目的新鮮感,另一方面也符合節目對紀實的要求。“第2期節目是從一位元新生兒的視角切入,用她的視角來體現家居困難;對於比較細心的日本設計師本間貴史,節目幾乎全程跟拍了他在日本的相關活動,突出其設計過程和設計理念的細節和亮點。”段紅說。

關注紀實元素是節目組一直沿襲的拍攝習慣,為避免戶主不適應鏡頭,節目組在房間的各個角落都安裝了攝像機,進行了大量的前期拍攝,直到一家人習慣了攝像機的存在,他們的表現變得更加自然,而此時正式的拍攝才開始。家裝節目畢竟不是紀錄片,因此在故事敘述方面,節目也將最大程度保留最能體現居住困難和人物關係的素材。

在與觀眾溝通後,段紅發現,除專業從事家裝領域的觀眾外,不少普通觀眾也都很在意家裝改造的過程。為了讓房屋結構和設計理念更生動、直觀、清晰,節目綜合使用平面圖、三維立體效果圖,輔之以長、寬、高的數字動畫展現、家居理念的模型展示等表現形式,在確保專業性的同時讓觀眾能夠更直觀地瞭解改造過程,傳授實用家裝改造“乾貨”。而這些元素的加入,也讓節目更加深入淺出,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家裝改造過程中的枯燥乏味。

談及節目製作心得,段紅用一個字總結——慢。“我們整體拍攝節奏比較慢,這不僅是希望捕捉到最真實的家庭故事,同時也希望能更直觀地還原改造過程。任何一次改造都需要在一定工期內層層推進,因此必須沉下心來,記錄家庭故事、設計師思路、改造方案和改造過程。”段紅說,這種“慢”也使得導演們在經歷了一季拍攝後就成為了“半個行家”。段紅透露,《夢想改造家》的導演在拍攝過程中除負責紀實外,還要協調各工種、工期,監督品質問題等,“如今他們在建築設計、軟裝園藝等方面都比較內行了。”

公益元素

《夢想改造家》有一個一直延續至今的節目設計:每季的最後一期都是一次大型公益改造。從第一季的山難救援中心和一家青年旅社,到第二季“可哥西裡志願者之家”的房車,再到第三季的希望小學以及“108所古村寨”的板萬村民居改造都是如此。第四季最後一期節目將向“5·12”震後重建致敬,進行一次更大規模的城市改造。

半米陽光的家

段紅透露,從去年元旦實地勘察開始,本季公益改造項目歷經11個月實現主體竣工,改造面積超過4500平方米,如果加上綠化和景觀改造,合計近1萬平方米,是4季節目中規模最大的改造專案。

“我們希望可以通過此次改造恢復當地活力,帶動區域經濟發展,提高生活在此的老百姓的幸福指數。”在段紅看來,媒體應該承擔應有的社會責任,“未來,節目會向這個方向傾斜,真正改變中國的一些鄉村或老城區。”段紅說。

彭侃認為,將公益專案融入家裝節目,符合電視節目對“有意思且有意義”的追求。同時,與四川震後災區重建相結合,也體現了節目組能夠把握熱點及時效,不斷挖掘節目本身的社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