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GUCCI不僅辦藝術展,還做了一期雜誌?時尚與藝術的交融大不同!

“策展米開理”——香港篇章

時尚界的翹楚品牌GUCCI,一直致力於時尚與藝術間的巧妙融合。

此次GUCCI連袂《A MAGAZINE curated by》這本譽為“比利時第一”的時尚雜誌,以GUCCI創意總監亞力山卓·米開理頭腦中的理念與靈感為契機,為我們呈獻了一場藝術展覽盛宴“策展米開理”。

此次米開理受邀成為《A MAGAZINE curated by》雜誌第十六期客座“主編”,與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組成了一支規模空前的創作團隊並攜手創作。正如“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他做不到”。

《A MAGAZINE curated by ALESSANDRO MICHELE》

而此次GUCCI為慶祝《A MAGAZINE curated by ALESSANDRO MICHELE》的誕生,與身為《A MAGAZINE curated by》主編,亦是本次執行策展人的Dan Thawley,精選了雜誌內容中最精彩紛呈的佳作,共同策劃並呈獻了“策展米開理”藝術展。

“策展米開理”——北京篇章位於77劇場

展覽先後於香港、北京、臺北三個不同城市舉辦。香港篇章已於3月26日落下帷幕,而北京篇章則於3月30-4月9日在北京77劇場如火如荼地持續展出中。待北京篇章結束後,“策展米開理”將繼續前往臺北,於5月12日延續精彩的藝術篇章。

佩特拉·科林斯(Petra Collins)在雜誌中的作品

吉雅·科波拉(Gia Coppola)在雜誌中的作品

每個城市特邀了不同的女性藝術家參展。香港篇章邀請了攝影師佩特拉·科林斯(Petra Collins)參與;北京篇章特邀了與GUCCI有過特別合作的藝術家Coco Capitán;而臺北篇章則邀請了吉雅·科波拉(Gia Coppola)參與。

展覽盛事,引經據典

本次觀覽過程中,

觀者不僅可以近距離地欣賞米開理對於藝術與創作的奇妙靈感,還能一覽眾多藝術領域的“奇珍異寶”。同時,三位女性藝術家的專有展區更為我們展現了她們獨具魅力的藝術視野。

“策展米開理”——北京篇章的展區

展覽將雜誌中的平面內容逐一鋪陳開來,

還以“聲光沉浸室”的特別展現方式,營造了三維立體的視覺衝擊。

“策展米開理”——北京篇章的聲光沉浸室

《A MAGAZINE curated by》這本比利時雜誌擁有著難以想像的創作自由,其“Carte Blanche”的全權委託理念由Walter Van Beirendonck於2001年提出,並一直貫徹至今。雜誌在每年都會邀請一位元時尚設計師,以設計師的視野與理念編撰一期雜誌,詮釋一個理念。

Martin Margiela、山本耀司、Haider Ackermann與Thom Browne等時尚設計師都曾擔任過客座主編。

本期雜誌近逾280頁的豐富內容都交由米開理進行規劃編輯,不予以任何創作上的限制和束縛。由此為契機,使我們能夠近距離地探索這位才華橫溢的時尚設計師的思想世界。

雜誌中呈獻了眾多別具一格的藝術創作。米開理以“執迷於愛”為母題,讓不同的藝術家、創作者圍繞這個母題進行自我理念的詮釋。

GUCCI曾推出限量版攝影集《執迷於愛》(Blind For Love),裡面記錄了GUCCI於2017早春系列的時裝秀盛況,由英國藝術家、攝影師Nick Waplington拍攝。

貫徹於雜誌內容中的核心理念“執迷於愛”,是米開理熱愛的重要主題,也是GUCCI至今恒久不變的核心理念之一。

《A MAGAZINE curated by ALESSANDRO MICHELE》借由不同藝術家的藝術語言,“講述”了近40個關於“執迷於愛”的主題創作。每個故事呈現的藝術風格迥異,背後的立意更值得一番揣摩。

時尚攝影師葛籣·盧琦福德(Glen Luchford)的參展作品

展覽通過眾多藝術家的影像作品、畫作,復古迷人的珠寶藝術,各種考究的古董玩物——諸如古羅馬陶瓷人像與古董級的印花織物,將藝術理念以多元化的形式逐一呈現。

新銳藝術家用藝術發聲

展覽在不同城市中展出了不同女性藝術家的藝術創作,每個城市的專有展區都將由她們獨一無二的影像、畫作等作品帶來不同的意境氛圍。

在已落下帷幕的香港展區中,展出了佩特拉·科林斯(Petra Collins)在雜誌中呈獻的部分精彩創作。

佩特拉·科林斯(Petra Collins)

佩特拉是一位來自加拿大的攝影師,從15歲起她就開啟了攝影創作。作為一名年輕的藝術家,她的藝術語言新銳、風格獨特,渴望用藝術的途徑發聲。

佩特拉的影像作品

夢幻、曖昧是其在影像中散發的特質,在她的作品中,往往能“嗅”到一絲關於青春的芬芳。她的代表作《The Ardorous》是以拍攝同齡女孩如夢如幻的生活為內容構成,她期望通過這些影像的闡述向人們傳遞——女性也希冀獲得更高層面上的自由。

佩特拉為GUCCI拍攝的作品

而在北京篇章的展出期間,展覽主要展出了雜誌內容中——由西班牙藝術家Coco Capitán在義大利期間所拍攝的攝影作品。Coco更專門為北京篇章在現場創作了包含她所思所想的文字畫作。

牆壁上的文字畫作是Coco Capitán在現場創作的

Coco Capitán在“策展米開理”中的專屬展區

西班牙藝術家Coco Capitán憑藉其耳目一新的影像風格獲得了眾多時裝品牌和雜誌的青睞,她執鏡拍攝的時裝大片也令人印象深刻。

Coco Capitán

Coco是當今最受矚目的年輕藝術家之一,她畢業於英國皇家藝術學院,是一位元有著自己獨特視覺語言的新銳攝影師。

Coco Capitán的作品

在藝術中不斷探索自我的同時,Coco也一直致力於記錄周遭的人、事、物,及其身處的環境,她借由圖像語言來為她這一代的群體發聲。Coco熱愛創作,她拍攝的影像中存在著引人遐想的故事性,這種詩意的智慧源自她概念化的思考模式。

Coco Capitán的作品

北京篇章後,延續“策展米開理”的臺北站將為我們呈獻另一位女性藝術家吉雅·科波拉(Gia Coppola)的創作。

吉雅出生自導演世家,作為導演、模特以及攝影師,在電影與時尚領域有著不凡的表現。多棲發展的她影像風格唯美,擁有著女性藝術家獨特的氣質底蘊。

吉雅·科波拉(Gia Coppola)

對於“策展米開理”的下一站——臺北篇章,藝術愛好者們也應予以期待。展出也將側重于吉雅的精彩佳作。

《時尚芭莎》藝術部專訪Dan Thawley,圍繞此次展覽的多元形式、新銳女性藝術家、米開理的創作理念等展開討論。

Dan Thawley是一名自由作家,同時是《A Magazine Curated By》雜誌的主編,亦是本次“策展米開理”的執行策展人。

芭莎:此次展出中,聲光沉浸投影室的藝術效果非常奇幻,將雜誌中的平面內容轉化為能置身其中的真實視覺體驗,你對此是如何設想的?

Dan Thawley:聲光沉浸投影的靈感來源於米開理鍾愛古董、壁紙的喜好。他的辦公室牆壁上貼滿了各類樣式的壁紙,並放置著獨特的織毯以及眾多古董。他位於羅馬的家,被他多年收藏的藝術品所圍繞。在此次展覽中,我們希望以聲光沉浸投影室去展現來自不同時期及地域的藝術品,從而產生一種視覺上的對比。

亞力山卓·米開理(Alessandro Michele)

芭莎:從視覺性的角度而言,你認為Coco Capitán具有怎樣不同于常人的創作靈韻?

Dan Thawley:我認為Coco Capitán是一名非常傑出的思想者,她作為一個年輕藝術家,擁有與眾不同的思想。同樣,這種獨特的思維方式在她的諸多作品中皆有體現,她青睞以女性作為創作主題,而作品不乏天真的特質。她在創作中維繫了即興創作與傳統技法的平衡,是一個非常注重細節的藝術家。

Coco Capitán的作品

芭莎:Coco Capitán、佩特拉·科林斯(Petra Collins)與吉雅·科波拉(Gia Coppola)之間所呈現的視覺語言各有特色,本次展覽為何選擇了這三位元女性視覺藝術家?她們的不同之中又擁有哪些共性?

Dan Thawley:她們三位都是年輕的女性攝影師,每個人都擁有獨特的女性視角,她們的主題同樣是以女性的角度觀察女性。如今,新銳女性攝影師引領的風潮中,她們用一種正面的態度去觀察人體。她們更看重自然美,可以大膽地拋去很多時尚模特給予大眾的完美幻想,以此來推崇一種全新的角度看待女性之美。

佩特拉的影像作品

芭莎:對於展廳中所呈現的主題——“執迷於愛”,你擁有怎樣的見解?你認為怎樣的藝術理念及形式能更全面地闡述這個主題?

Dan Thawley:“執迷於愛”的理念出自于法國女作家Fanny de Beaharnais的小說手稿,這個主題是米開理對時尚的一種理念。我們在尋找參與其中的藝術家時,邀請他們以此為主題展開創作,而這也是一個非常自由的概念,可以用不同方式去理解。此次展覽不僅展現了參展者對“執迷於愛”的一種詮釋,同樣是米開理對此的一種個人情感及其美學概念的詮釋。

格蕾絲·柯丁頓(Grace Coddington)為米開理“執迷於愛”主題創作的畫作

芭莎:“Carte Blanche”的這種理念與形式,在出版刊物的範疇裡是否值得提倡?對於創作層面,“Carte Blanche”是否對於創作力的自由詮釋起到了良性的助推作用?

Dan Thawley:近來,這個理念及策展雜誌的想法已經引領出一股趨勢,這的確是一種很好的方式,能為平臺納入更多的新鮮想法。同時,也讓設計師與攝影師擁有更大的創作自由,並且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

北京篇章的“策展米開理”正於3月30-4月9日在北京的77劇場持續展中。如果你也對時尚與藝術有著執迷的愛,對這場藝術盛宴充滿好奇,不妨去親自一睹真容,相信收穫的遠比想像中豐富。

精彩回顧:

高瑀:我不再是憤怒的小青年,而是絕望的中年人。

他的風景畫價值過億元,今天,他的作品第一次來到了中國!

概念藝術是什麼?對於今天到底有多重要?

[編輯、文/袁全][採訪/張一凡、袁全]

以設計師的視野與理念編撰一期雜誌,詮釋一個理念。

Martin Margiela、山本耀司、Haider Ackermann與Thom Browne等時尚設計師都曾擔任過客座主編。

本期雜誌近逾280頁的豐富內容都交由米開理進行規劃編輯,不予以任何創作上的限制和束縛。由此為契機,使我們能夠近距離地探索這位才華橫溢的時尚設計師的思想世界。

雜誌中呈獻了眾多別具一格的藝術創作。米開理以“執迷於愛”為母題,讓不同的藝術家、創作者圍繞這個母題進行自我理念的詮釋。

GUCCI曾推出限量版攝影集《執迷於愛》(Blind For Love),裡面記錄了GUCCI於2017早春系列的時裝秀盛況,由英國藝術家、攝影師Nick Waplington拍攝。

貫徹於雜誌內容中的核心理念“執迷於愛”,是米開理熱愛的重要主題,也是GUCCI至今恒久不變的核心理念之一。

《A MAGAZINE curated by ALESSANDRO MICHELE》借由不同藝術家的藝術語言,“講述”了近40個關於“執迷於愛”的主題創作。每個故事呈現的藝術風格迥異,背後的立意更值得一番揣摩。

時尚攝影師葛籣·盧琦福德(Glen Luchford)的參展作品

展覽通過眾多藝術家的影像作品、畫作,復古迷人的珠寶藝術,各種考究的古董玩物——諸如古羅馬陶瓷人像與古董級的印花織物,將藝術理念以多元化的形式逐一呈現。

新銳藝術家用藝術發聲

展覽在不同城市中展出了不同女性藝術家的藝術創作,每個城市的專有展區都將由她們獨一無二的影像、畫作等作品帶來不同的意境氛圍。

在已落下帷幕的香港展區中,展出了佩特拉·科林斯(Petra Collins)在雜誌中呈獻的部分精彩創作。

佩特拉·科林斯(Petra Collins)

佩特拉是一位來自加拿大的攝影師,從15歲起她就開啟了攝影創作。作為一名年輕的藝術家,她的藝術語言新銳、風格獨特,渴望用藝術的途徑發聲。

佩特拉的影像作品

夢幻、曖昧是其在影像中散發的特質,在她的作品中,往往能“嗅”到一絲關於青春的芬芳。她的代表作《The Ardorous》是以拍攝同齡女孩如夢如幻的生活為內容構成,她期望通過這些影像的闡述向人們傳遞——女性也希冀獲得更高層面上的自由。

佩特拉為GUCCI拍攝的作品

而在北京篇章的展出期間,展覽主要展出了雜誌內容中——由西班牙藝術家Coco Capitán在義大利期間所拍攝的攝影作品。Coco更專門為北京篇章在現場創作了包含她所思所想的文字畫作。

牆壁上的文字畫作是Coco Capitán在現場創作的

Coco Capitán在“策展米開理”中的專屬展區

西班牙藝術家Coco Capitán憑藉其耳目一新的影像風格獲得了眾多時裝品牌和雜誌的青睞,她執鏡拍攝的時裝大片也令人印象深刻。

Coco Capitán

Coco是當今最受矚目的年輕藝術家之一,她畢業於英國皇家藝術學院,是一位元有著自己獨特視覺語言的新銳攝影師。

Coco Capitán的作品

在藝術中不斷探索自我的同時,Coco也一直致力於記錄周遭的人、事、物,及其身處的環境,她借由圖像語言來為她這一代的群體發聲。Coco熱愛創作,她拍攝的影像中存在著引人遐想的故事性,這種詩意的智慧源自她概念化的思考模式。

Coco Capitán的作品

北京篇章後,延續“策展米開理”的臺北站將為我們呈獻另一位女性藝術家吉雅·科波拉(Gia Coppola)的創作。

吉雅出生自導演世家,作為導演、模特以及攝影師,在電影與時尚領域有著不凡的表現。多棲發展的她影像風格唯美,擁有著女性藝術家獨特的氣質底蘊。

吉雅·科波拉(Gia Coppola)

對於“策展米開理”的下一站——臺北篇章,藝術愛好者們也應予以期待。展出也將側重于吉雅的精彩佳作。

《時尚芭莎》藝術部專訪Dan Thawley,圍繞此次展覽的多元形式、新銳女性藝術家、米開理的創作理念等展開討論。

Dan Thawley是一名自由作家,同時是《A Magazine Curated By》雜誌的主編,亦是本次“策展米開理”的執行策展人。

芭莎:此次展出中,聲光沉浸投影室的藝術效果非常奇幻,將雜誌中的平面內容轉化為能置身其中的真實視覺體驗,你對此是如何設想的?

Dan Thawley:聲光沉浸投影的靈感來源於米開理鍾愛古董、壁紙的喜好。他的辦公室牆壁上貼滿了各類樣式的壁紙,並放置著獨特的織毯以及眾多古董。他位於羅馬的家,被他多年收藏的藝術品所圍繞。在此次展覽中,我們希望以聲光沉浸投影室去展現來自不同時期及地域的藝術品,從而產生一種視覺上的對比。

亞力山卓·米開理(Alessandro Michele)

芭莎:從視覺性的角度而言,你認為Coco Capitán具有怎樣不同于常人的創作靈韻?

Dan Thawley:我認為Coco Capitán是一名非常傑出的思想者,她作為一個年輕藝術家,擁有與眾不同的思想。同樣,這種獨特的思維方式在她的諸多作品中皆有體現,她青睞以女性作為創作主題,而作品不乏天真的特質。她在創作中維繫了即興創作與傳統技法的平衡,是一個非常注重細節的藝術家。

Coco Capitán的作品

芭莎:Coco Capitán、佩特拉·科林斯(Petra Collins)與吉雅·科波拉(Gia Coppola)之間所呈現的視覺語言各有特色,本次展覽為何選擇了這三位元女性視覺藝術家?她們的不同之中又擁有哪些共性?

Dan Thawley:她們三位都是年輕的女性攝影師,每個人都擁有獨特的女性視角,她們的主題同樣是以女性的角度觀察女性。如今,新銳女性攝影師引領的風潮中,她們用一種正面的態度去觀察人體。她們更看重自然美,可以大膽地拋去很多時尚模特給予大眾的完美幻想,以此來推崇一種全新的角度看待女性之美。

佩特拉的影像作品

芭莎:對於展廳中所呈現的主題——“執迷於愛”,你擁有怎樣的見解?你認為怎樣的藝術理念及形式能更全面地闡述這個主題?

Dan Thawley:“執迷於愛”的理念出自于法國女作家Fanny de Beaharnais的小說手稿,這個主題是米開理對時尚的一種理念。我們在尋找參與其中的藝術家時,邀請他們以此為主題展開創作,而這也是一個非常自由的概念,可以用不同方式去理解。此次展覽不僅展現了參展者對“執迷於愛”的一種詮釋,同樣是米開理對此的一種個人情感及其美學概念的詮釋。

格蕾絲·柯丁頓(Grace Coddington)為米開理“執迷於愛”主題創作的畫作

芭莎:“Carte Blanche”的這種理念與形式,在出版刊物的範疇裡是否值得提倡?對於創作層面,“Carte Blanche”是否對於創作力的自由詮釋起到了良性的助推作用?

Dan Thawley:近來,這個理念及策展雜誌的想法已經引領出一股趨勢,這的確是一種很好的方式,能為平臺納入更多的新鮮想法。同時,也讓設計師與攝影師擁有更大的創作自由,並且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

北京篇章的“策展米開理”正於3月30-4月9日在北京的77劇場持續展中。如果你也對時尚與藝術有著執迷的愛,對這場藝術盛宴充滿好奇,不妨去親自一睹真容,相信收穫的遠比想像中豐富。

精彩回顧:

高瑀:我不再是憤怒的小青年,而是絕望的中年人。

他的風景畫價值過億元,今天,他的作品第一次來到了中國!

概念藝術是什麼?對於今天到底有多重要?

[編輯、文/袁全][採訪/張一凡、袁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