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展現“非遺”文化 上海百年大世界重開迎客

大世界主題已被創新定位成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再設計,中外遊客可以在此瞭解民間、民俗、民族“三民”文化,欣賞以數位化高科技和滾動上演的劇碼、體驗課程等。

上海百年大世界關閉13年後昨日重新開門迎客,

“白相”(上海話,指玩耍)大世界搖身變成“傳藝”中心,讓中外遊客欣賞顧繡、年版畫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術,品嘗小籠包等非遺美食。

坐落於上海鬧市區的大世界1917年由大商人黃楚九始建,當年號稱是“遠東第一俱樂部”,內設劇場、電影場、雜耍台、中西餐館等。

1930年,這裡轉由上海灘青幫頭領黃金榮經營,以上演全國各地戲曲為主,露天場地有兒童喜歡的高空飛船,

底層的“共和廳”引進滬上名妓輪流獻藝,還上映好萊塢影片,名聲大噪。根據檔案館統計資料,當年的大世界平均每天遊客超過一萬人。

1955年,大世界被收歸國有,更名為“上海人民遊樂場”,文革時期曾改名為“東方紅劇場”,然後成為外貿倉庫,1974年再次改名為“上海市青年宮”。

1987年,大世界恢復原名,並以碰碰車、桌球、遊藝廳、舞廳等非戲劇類項目,成為老少皆宜的娛樂空間,

後又以大世界吉尼斯聞名,直到2003年非典期間關門歇業。

修繕一新的大世界再度開業,上海淮海商業集團大世界文化運營公司總經理謝軍昨天介紹,作為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建築,大世界的U型結構、中庭回廊、沒有後臺的大舞臺、立柱等主體結構都被保留下來。

大世界的主題已被創新定位成非遺活態傳承再設計,中外遊客可以在此瞭解民間、民俗、民族“三民”文化,欣賞以數位化高科技和滾動上演的劇碼、體驗課程等,

給遊客帶來不同的體驗,買一張60元(人民幣,下同,12新元)門票,可以玩上一整天。

樂齡市民照百年哈哈鏡憶童年

童年的回憶重現,不少上海樂齡市民昨日清晨四五點便起床趕來大世界排隊入場,未到開門時間,門口已經繞出約百米長的兩條人龍。

74歲的上海市民莊秋珊和老伴兒一進門便在大堂的12面哈哈鏡前照鏡子、拍照。

莊秋珊告訴《聯合早報》,小時候上海有句話說:“沒來過大世界,等於沒到過上海”。

他笑著回憶:“50年代跟著父母來,門票當時只要2角,可是我們很調皮,老是偷偷彎著身子鑽進來,不買票。”

據本報瞭解,12面哈哈鏡是黃楚九從荷蘭進口的,如今也100歲了,打造哈哈鏡這門能讓人一下長高變矮增胖瘦身的手藝在荷蘭已成絕唱,如今這些哈哈鏡可謂是大世界的“鎮界之寶”。

運營方昨天在大舞臺、戲曲茶館、中華非遺美食文化區等多處安排了雜技、海派旗袍秀、民族樂器展演、滬劇說唱、青團DIY等表演和體驗,

還在四樓開設“360行”展,把媒人公、賣老鼠藥、賣雞毛撣子等行當,圖文並茂地展示出來,獲遊客點贊。

運營初期,在中國首個“非遺”全息聲演藝劇場裡,首先登場的是大世界孵化的創新舞臺劇《重返狼群》,兩三個月後,這裡將換演其他作品。

運營方受詢時說,非遺在一般消費者心目中有古老陳舊的印象,做得太曲高和寡又會脫離了草根。

因此,在1萬6800平方米的總建築面積空間裡,既有京昆滬越淮評彈等地方戲曲和新設計風格作品展示,又有24節氣兒童數位互動區、VR觀賞體驗等,將來還會開闢DIY課堂,讓遊客們學做南翔小籠包、調製紹興黃酒,知道非遺美食如何上桌,這些動靜穿插、老少皆宜的活動,可以吸引到22歲至40歲的消費群體,進而帶動親子式家庭遊客。

百年上海大世界昨天重新開業,門口大排長龍,絕大多數樂齡人士到這裡尋找童年遊玩的回憶。(顧功壘攝)

做得太曲高和寡又會脫離了草根。

因此,在1萬6800平方米的總建築面積空間裡,既有京昆滬越淮評彈等地方戲曲和新設計風格作品展示,又有24節氣兒童數位互動區、VR觀賞體驗等,將來還會開闢DIY課堂,讓遊客們學做南翔小籠包、調製紹興黃酒,知道非遺美食如何上桌,這些動靜穿插、老少皆宜的活動,可以吸引到22歲至40歲的消費群體,進而帶動親子式家庭遊客。

百年上海大世界昨天重新開業,門口大排長龍,絕大多數樂齡人士到這裡尋找童年遊玩的回憶。(顧功壘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