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零彩禮”結婚在未來有希望嗎?面對當今天價彩禮拜金的社會現象

一:要判斷和預測未來河北農村高彩禮現象是否會被改變,就需要首先搞清楚高彩禮現象為何會出現又為何能維持。

對於農村社會而言,婚姻意味著什麼?對男方家庭而言,

當婚年齡的兒子順利婚配首先解決的是傳承子嗣的問題。對於中國傳統社會價值觀而言,男大當婚,娶妻生子才是身為人子的道德義務。對女方家庭而言,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嫁到姑爺家就是姑爺家的人,生育的孩子也是姑爺家的子嗣,傳承的是姑爺家的衣缽,又不是娘家的香火。既然是為姑爺養育的女兒,那麼嫁女兒要彩禮就天經地義,否則養育十幾載的女兒嫁出去對娘家來說就是不折不扣的賠錢事兒。
因此,只要農村社會依然相對貧窮,只要農村社會依然相對傳統和保守,那麼,彩禮習俗是不可能輕易改變的。

換言之,農村社會的彩禮習俗如果要改變,要逐漸式微,就必須滿足至少兩個起碼的社會變遷要素。一是農村社會普遍且均富;二是農村社會徹底擯棄傳統的文化價值觀,普遍接受現代兩性文明觀念。可能嗎?至少在可預期未來是沒有什麼可能。

其次,彩禮額度的多寡,取決於待嫁姑娘有多稀缺。由於兩性擇偶存在著顯見的性別差異,農村條件稍好的姑娘,可以選擇城裡的姑爺,城裡一套房就好過幾十萬的彩禮。但是,農村的小夥子幾乎沒有機會娶到城裡的媳婦。

如此,100個農村小夥與100個農村姑娘,其中20~30個條件最好的姑娘嫁到城裡或者更好的地方,100個農村光棍爭70個農村姑娘,稀缺現象出現了。

更關鍵的是,由於近三十年來農村社會普遍的選擇性墮胎以及遺棄,造成自然情況下就不是100個小夥子對應100個姑娘,而是100個小夥子對應80個姑娘,再加上條件好的往上遠嫁,100個農村光棍爭剩下的50幾個姑娘,註定有40幾個小夥子根本無法找到婚配物件,

稀缺現象相當嚴重!

好了,既然在農村社會待嫁姑娘是相當稀缺的婚配資源,那麼高昂的彩禮就成為一種篩選機制。出不起彩禮的貧家小夥子就沒有機會娶到相對好的姑娘。甚至在一些偏僻的山村,只要是一個活的姑娘,無論是精神病患,還是智障缺陷,提親的人家也會踏破門檻,沒有或不夠彩禮錢,連這樣的姑娘也娶不到。

客觀地說,現時代農村社會高昂的彩禮門檻是具有積極社會功能的,它使農村社會的相對優質婚配資源往合理的方向配置。沒有高昂的彩禮門檻,待嫁姑娘家庭將無從甄別到底誰才是擁有較好經濟基礎,能給自家閨女未來生活帶來幸福穩定保障的姑爺。

再回到題目所述的“零彩禮”的事例,作為特異性的個案,完全不能代表農村社會的現實。且不說報導出來的事例細節難免挂一漏萬,特別是為了炮製移風易俗典範擺出一場秀也未可知,就算這是真實的事例,其他農村家庭恐怕根本就學不來。別說是“零彩禮”,從廣大農村社會找出一兩例倒貼錢的婚配也不是難事,有意義嗎?

二:

河北一新娘選擇零彩禮結婚,簡簡單單,自然是好事。但某些個體拒絕天價彩禮,帶不來“新風氣”,天價彩禮作為社會怪像,未來仍會存在。

說起天價彩禮,誰都能批評一通,什麼攀比之風啊農村陋俗啊,沒錯,說得都對,但天價彩禮的成因又是什麼?這一切又能改變嗎?

首先,天價彩禮多出現于欠發達農村地區,舉債結婚、因婚致貧等現象屢見不鮮,那些“彩禮界的小清新”地區則多是本來不會因為幾十萬彩禮而犯愁的東部沿海發達地區。這很容易讓人將之歸為農村陋俗,但話說回來,即使是前清時代,即使更加貧窮孤陋,也沒有如今這種天價彩禮的怪像。

也有人持相反觀點,認為是城鄉一體化惹的禍,將浮躁社會的拜金價值觀帶到了淳樸鄉村,導致了天價彩禮。這種觀點就像“開放使得西方價值觀湧入,導致世風日下”一樣不值一駁,畢竟天價彩禮怪像在城市出現幾率明顯低於農村,而且是越發達的地方反而越少。

還有一種觀點得到許多人認同,即性別比例失調。農村人口“男多女少”,而且女性相對更容易通過婚姻提升自身所處階層,比男性更容易找到條件更好的異性,也更容易從欠發達地區嫁到發達地區,因此農村產生大量光棍。男性結婚難,就容易推高彩禮。但問題是,如果分地區來看的話,天價彩禮的重災區並不全是傳統的重男輕女之地(比如東北農村就是國內男女比例相對最均衡的地方),從歷史上來看,溺女嬰陋俗盛行的晚清也沒有產生高彩禮。甚至可以說,即使如今那些“光棍村”,當年沒有流產大量女嬰,這些存活下來的女嬰在成年後,留在本地嫁給窮人的可能性仍然極低。換言之,男女比例的失衡,並不會必然造成天價彩禮的出現。

這本質上是一個婚姻經濟學問題,前些日子見到一篇很長的分析文章,標題是《在我們的有生之年裡,一定會見到婚姻制度的瓦解》。且不說文章的預期是否能夠實現,它的論據值得思考,婚姻制度最初就是一種交易制度,絕不是某些人理解的“愛情的下一步”。

當婚姻的本質是一場交易時,人們在過程中就會考量經濟的平衡,以達到概念中的“匹配婚姻”。也正因此,越是富裕的地方,彩禮反而越低,男方越是窮困,人們反倒越希望通過彩禮來補償所謂的“不匹配”。

三:

怎麼說呢,這個問題不好作答,一百個人有一百個看法,不過在我看來,零價彩禮和天價彩禮都太極端了。

首先我們來仔細探討一下這個河北新娘為什麼零價彩禮就結婚了,他們各自都有工作,可以獨立生活,早在一年前男方已經買房啦,女方也買車啦,這就是他們領彩禮的基礎之一。再來說,他們並不是相親介紹認識的,是自由戀愛,這是為打下零彩禮基礎二。再是他們的婚姻雙方的父母並沒有過多的參與。這是三。

其實父母要多少彩禮,都說為了自己的女兒可以過上好日子,好生活。

再來說這天價彩禮的形成,說到彩禮,這本是中國的結婚的傳統,喜氣。後來演變越來越離譜,越來越讓人驚訝。像河北地區的彩禮普遍都在10萬到20萬之間,這彩禮的多少肯定是有鄰里的攀比心在裡面,會討論誰家姑爺給的彩禮給的多少多少,這是是造成天價彩禮之一。

還有原因就是,現在男女比例嚴重失調,在農村重男輕女特別嚴重,一般檢查是個小女孩就會打掉之類的,導致男女比例失調。這樣一來,供不應求,自然這彩禮就越來越高。

這彩禮以後的趨勢在我看來不會是零彩禮,也不會是天價彩禮,會是在雙方都能承擔範圍內的彩禮。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咱們國家的教育越來越普及,在2022年之前完成的全面脫貧,人們素質逐漸提高,學歷水準越來越高,思想覺悟越來越高,所以也感覺這彩禮不會是天價彩禮,也不會是零價彩禮。

四:

河北新娘這個現象是一股新流,對當下的“天價彩禮”輿情可謂激濁揚清,也可以說是返璞歸真。但是未來“天價彩禮”現象能否改變,可謂任重道遠,需要重點考慮三個方面的因素:

1.新郎新娘的婚戀觀,決定了他們的“彩禮觀”。85後90後00後的處事觀念實際上比較有主見,甚至可以說獨斷,他們對於自己的婚戀和家庭生活都有自己的態度,在這個過程中,各人的態度如何,就往往決定了彩禮問題會以怎樣的方式去解決,或大或小,甚至也可能繼續出現零彩禮現象。

2.取決於女方家庭、家族和所在地區婚俗習慣問題,像山西和潮汕地區都有很特別的現象,這些地方既有要求彩禮很高的,也有收了彩禮然後雙倍以嫁妝返回的,這種風俗氛圍往往是很難扭轉的,往往大家的做法就是入鄉隨俗或敬而遠之。

3.社會經濟整體發展後,物質生活條件提高後,個人的精神層面發生變化。例如對幸福觀的看法,是更傾向於物質,還是更傾向於精神上的快樂和滿足。實際上從近二十年來看,大家的經濟收入都在提高,所以對很多問題也會看得開,像彩禮也不會看得那麼重,而更關注人品、性格。

作為特異性的個案,完全不能代表農村社會的現實。且不說報導出來的事例細節難免挂一漏萬,特別是為了炮製移風易俗典範擺出一場秀也未可知,就算這是真實的事例,其他農村家庭恐怕根本就學不來。別說是“零彩禮”,從廣大農村社會找出一兩例倒貼錢的婚配也不是難事,有意義嗎?

二:

河北一新娘選擇零彩禮結婚,簡簡單單,自然是好事。但某些個體拒絕天價彩禮,帶不來“新風氣”,天價彩禮作為社會怪像,未來仍會存在。

說起天價彩禮,誰都能批評一通,什麼攀比之風啊農村陋俗啊,沒錯,說得都對,但天價彩禮的成因又是什麼?這一切又能改變嗎?

首先,天價彩禮多出現于欠發達農村地區,舉債結婚、因婚致貧等現象屢見不鮮,那些“彩禮界的小清新”地區則多是本來不會因為幾十萬彩禮而犯愁的東部沿海發達地區。這很容易讓人將之歸為農村陋俗,但話說回來,即使是前清時代,即使更加貧窮孤陋,也沒有如今這種天價彩禮的怪像。

也有人持相反觀點,認為是城鄉一體化惹的禍,將浮躁社會的拜金價值觀帶到了淳樸鄉村,導致了天價彩禮。這種觀點就像“開放使得西方價值觀湧入,導致世風日下”一樣不值一駁,畢竟天價彩禮怪像在城市出現幾率明顯低於農村,而且是越發達的地方反而越少。

還有一種觀點得到許多人認同,即性別比例失調。農村人口“男多女少”,而且女性相對更容易通過婚姻提升自身所處階層,比男性更容易找到條件更好的異性,也更容易從欠發達地區嫁到發達地區,因此農村產生大量光棍。男性結婚難,就容易推高彩禮。但問題是,如果分地區來看的話,天價彩禮的重災區並不全是傳統的重男輕女之地(比如東北農村就是國內男女比例相對最均衡的地方),從歷史上來看,溺女嬰陋俗盛行的晚清也沒有產生高彩禮。甚至可以說,即使如今那些“光棍村”,當年沒有流產大量女嬰,這些存活下來的女嬰在成年後,留在本地嫁給窮人的可能性仍然極低。換言之,男女比例的失衡,並不會必然造成天價彩禮的出現。

這本質上是一個婚姻經濟學問題,前些日子見到一篇很長的分析文章,標題是《在我們的有生之年裡,一定會見到婚姻制度的瓦解》。且不說文章的預期是否能夠實現,它的論據值得思考,婚姻制度最初就是一種交易制度,絕不是某些人理解的“愛情的下一步”。

當婚姻的本質是一場交易時,人們在過程中就會考量經濟的平衡,以達到概念中的“匹配婚姻”。也正因此,越是富裕的地方,彩禮反而越低,男方越是窮困,人們反倒越希望通過彩禮來補償所謂的“不匹配”。

三:

怎麼說呢,這個問題不好作答,一百個人有一百個看法,不過在我看來,零價彩禮和天價彩禮都太極端了。

首先我們來仔細探討一下這個河北新娘為什麼零價彩禮就結婚了,他們各自都有工作,可以獨立生活,早在一年前男方已經買房啦,女方也買車啦,這就是他們領彩禮的基礎之一。再來說,他們並不是相親介紹認識的,是自由戀愛,這是為打下零彩禮基礎二。再是他們的婚姻雙方的父母並沒有過多的參與。這是三。

其實父母要多少彩禮,都說為了自己的女兒可以過上好日子,好生活。

再來說這天價彩禮的形成,說到彩禮,這本是中國的結婚的傳統,喜氣。後來演變越來越離譜,越來越讓人驚訝。像河北地區的彩禮普遍都在10萬到20萬之間,這彩禮的多少肯定是有鄰里的攀比心在裡面,會討論誰家姑爺給的彩禮給的多少多少,這是是造成天價彩禮之一。

還有原因就是,現在男女比例嚴重失調,在農村重男輕女特別嚴重,一般檢查是個小女孩就會打掉之類的,導致男女比例失調。這樣一來,供不應求,自然這彩禮就越來越高。

這彩禮以後的趨勢在我看來不會是零彩禮,也不會是天價彩禮,會是在雙方都能承擔範圍內的彩禮。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咱們國家的教育越來越普及,在2022年之前完成的全面脫貧,人們素質逐漸提高,學歷水準越來越高,思想覺悟越來越高,所以也感覺這彩禮不會是天價彩禮,也不會是零價彩禮。

四:

河北新娘這個現象是一股新流,對當下的“天價彩禮”輿情可謂激濁揚清,也可以說是返璞歸真。但是未來“天價彩禮”現象能否改變,可謂任重道遠,需要重點考慮三個方面的因素:

1.新郎新娘的婚戀觀,決定了他們的“彩禮觀”。85後90後00後的處事觀念實際上比較有主見,甚至可以說獨斷,他們對於自己的婚戀和家庭生活都有自己的態度,在這個過程中,各人的態度如何,就往往決定了彩禮問題會以怎樣的方式去解決,或大或小,甚至也可能繼續出現零彩禮現象。

2.取決於女方家庭、家族和所在地區婚俗習慣問題,像山西和潮汕地區都有很特別的現象,這些地方既有要求彩禮很高的,也有收了彩禮然後雙倍以嫁妝返回的,這種風俗氛圍往往是很難扭轉的,往往大家的做法就是入鄉隨俗或敬而遠之。

3.社會經濟整體發展後,物質生活條件提高後,個人的精神層面發生變化。例如對幸福觀的看法,是更傾向於物質,還是更傾向於精神上的快樂和滿足。實際上從近二十年來看,大家的經濟收入都在提高,所以對很多問題也會看得開,像彩禮也不會看得那麼重,而更關注人品、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