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這位媽媽陪孩子寫作業10年多,總結出的小妙招,你一定用得上!

寫作業確實是一件又費腦又辛苦的差事,但是,怎麼樣使孩子對寫作業這件事不那麼抵觸,

是我們父母應該去思考和做的。今天,學習哥給大家分享一位陪讀10年的媽媽,怎麼增加孩子寫作業主動性,並解決孩子磨蹭不專心的一些方法。

孩子寫作業慢有7種原因, 你家孩子屬於哪種?

提醒孩子寫作業的方式太嚴厲(本能抗拒)

“好了,吃完飯了,趕緊去寫作業去吧。”“認真寫,好好寫......”“寫不完今天就別吃飯。”當你用上面的語言和孩子溝通時,

他大腦接收到的資訊其實是:被命令、被控制。當大腦接收到的資訊是“命令”或“控制”的時候,大腦首先輸出的資訊其實是“拒絕”,而不是“行動”。所以說,當你命令孩子寫作業時,他已經本能在抵抗了。當一個人發自本能地去抗拒一件事情的時候,取得良好結果的幾率也就微乎其微。

總是亂找東西,做題沒順序(條理性差)

一會找找橡皮,一會找找鉛筆,本來是一個小時就能做完的作業量,

他就要花兩個小時甚至更多。而且一會寫幾道語文題,一會再去做做數學題,不按照順序來。

老是喜歡使用橡皮(過於追求完美)

有的孩子,什麼都好,作業做得也很工整,但是有一個毛病,寫作業特別慢,寫的字稍微有一點點不整齊或者不乾淨的地方,就會馬上擦掉重寫,有時甚至把本子擦破了,如同強迫症一般。心理學上把這種現象稱為“橡皮綜合症”。

對學習不感興趣,

做作業很吃力(學習基礎差)

本身的基礎就差,放假前老師講的很多知識點還沒有消化吸收,假期做作業的時候自然就很費勁。一個人幹著自己頭疼的事,他當然不可能主動,當然是能拖則拖呀!

東看西看,小動作太多(注意力不集中)

孩子寫作業時總是東看西看,

磨磨蹭蹭,一會兒玩橡皮,一會兒吃鉛筆,一會兒咬手指,而且寫一會兒就起來溜達一圈,喝點水啦,吃個小餅乾啦,到外摸摸看看。

一說都會,一寫就錯(協調性差)

有的孩子,作業中的問題都能答對,思維比較快,但寫得慢,所以做作業就經常寫錯、漏寫、跳字甚至串列,那樣就要重新擦掉,有時寫了擦,擦了又寫,經常把本子擦破。孩子自己也很著急,很生氣。

故意磨蹭(被逼無奈)

有些父母在孩子學校作業之外,假期給孩子加額外的作業,導致孩子故意磨蹭,這是一種主觀的磨蹭 ,這個時候的“磨蹭”成了孩子對抗額外負擔的一條對策。孩子開始是有意識的慢,但久而久之,漸漸地養成習慣,就真的變成磨蹭的壞習慣了。

讓孩子做作業速度快如飛的妙招

創造“學習小天地”

“學習小天地”,就是一個相對安靜獨立的學習環境。孩子寫作業時,家長切忌來回走動,大聲喧嘩。不要分心玩手機或平板,靜下心來看看書是不錯的選擇;不要孩子做完一題就評判,以免打斷孩子的思路。

準備一個“作業計畫本”

根據孩子的學習計畫和作息時間表,按照不同學科,分條記錄好每天要完成的作業,及時提醒並對照,如果當日完成記上√,如果未完成則用紅筆劃〇,並調整到之後的學習日程中。

善用小鬧鐘

用鬧鐘督促孩子做作業,有利於孩子快速有效地完成作業。有個孩子在使用鬧鐘前,做作業的速度相當慢,總是一會兒上廁所,一會兒玩橡皮,20分鐘的作業拖一個多小時還不能完成。

後來,孩子媽媽想了個主意,她每天根據孩子的作業總量和孩子做作業的效率,幫孩子估算出做作業需要的時間,然後讓孩子在寫作業之前先上鬧鐘,鬧鐘在孩子完成作業的期限前10分鐘響。從這以後,這位母親再不用在孩子後面催促“快點、快點”,鬧鐘是他最好的催促。

同時,孩子在自己定鬧鐘學習的過程中,也不斷體驗到了成功感,不再把作業當作幫父母完成任務,學習更加自覺;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定鬧鐘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如果他能比自己規定的時間提前完成,要收到獎勵噢!

規定時間沒有完成立即停止

有些孩子寫作業拖延時間拖成習慣了,每天都要到晚上十點才能完成作業計畫,減少了睡眠時間,導致第二天沒有精神,降低了學習效率。周而復始,造成惡性循環。改變這種狀況,可以給孩子確定一個作業完成的最後時間。要保證孩子十個小時的睡眠時間,很多家長規定孩子九點鐘睡覺。所以到了晚上九點,孩子的作業還沒有完成,就不再寫了,要求孩子必須睡覺。作業沒有完成,明天要完成更多的作業。以後,孩子就會抓緊時間完成了。這是個狠招,家長要具情況而定,不能多次使用,只能在關鍵時用上幾次。

把作業當成考試

女兒上小學三年級時,做作業總是磨磨蹭蹭。兩三道題,本應20分鐘就可以做完,可她卻要耗上近兩個小時。因為做作業磨蹭,女兒沒有玩耍和做其他事的時間。所以,她對做作業開始產生厭煩情緒。後來,我決定試一下,讓女兒把作業當成考試來完成。

一天,女兒正要打開書包做作業,我便過去對她說:“從今天開始,咱們把作業當考試吧,怎麼樣?”女兒一愣,詫異地問我:“怎麼考啊?”我就反問她說:“你們考試有什麼規定嗎?”女兒不假思索地說:“當然有啦!”於是,我倆邊寫邊說,將有關考試的要求一一記錄下來,並對女兒說,按考試要求做完作業,你就可以幹自己想幹的事。一聽這話,女兒的勁頭更足了,趕緊拿來鬧鐘,讓我幫她計算一下完成作業所需要的時間,迅速定好鬧鐘,用很短的時間將作業所需要的用具準備齊全,儼然一副考試的架勢。

我提醒她說:“考試可不讓看書呀!”女兒很自信地說:“我不看書也都會”。“考試”開始了,看到女兒一本正經的樣子,我打心眼裡高興。原來要耗上兩個小時才能完成的作業,今天只用了二十幾分鐘。鬧鐘一響,女兒將作業本遞給我,風趣地說:“爸爸老師,給我判卷子吧!”經過幾天將作業當成考試的訓練,女兒做作業的速度快了許多,準確率也大大提高。

在督促孩子寫作業時,應注意措辭和態度

只要孩子開始做作業了,家長們就警覺起來,但凡發現孩子有一點分神,就會馬上督促道:“快點寫,別磨蹭。”

其實你可以告訴孩子:“寫作業是你自己的事,你要自己拿捏好分寸。如果你今天完成不了今天的作業,那明天你的學習計畫會增加哦。”通過這樣的引導,也能讓孩子認識到,自己有責任去承擔自己的行為所造成的後果。

對於作業,還有幾條好建議

1、在家裡建立日常慣例,讓孩子參與,一起頭腦風暴,一起計畫他放學後的時間要怎麼安排。家長此時要真正的聆聽孩子的想法,把自主安排時間的權利交還給孩子。慣例中也許會包含看電視、運動、做作業、做家務、洗澡等等。

如果這個慣例表看上去實現不了,你可以適當引導,但不要強迫。初次形成的慣例表需要實踐幾天,發現問題,再用好奇式提問(啟發式提問)的方式,確定最終的慣例表。

2、每天都有一段專門的時間,關掉電視,放下手機,用於全家人安靜地學習和工作。家庭裡的學習氛圍有助於孩子靜下心來寫作業。孩子模仿大人的行為模式,是他最直接的學習方式。

3、 觀察一周的時間,看看孩子是如何對待家庭作業的。然後和孩子一起坐下來,聊聊你觀察到什麼,使用好奇的問題問問看孩子是怎麼想的,這個時候你需要拋棄對問題的預設,傾聽孩子的想法與感受,做到只聽而不評價;和孩子一起探討,什麼時間,什麼地點,有什麼辦法讓做作業更有效?孩子是否需要你的陪伴?需要什麼説明?

4、 告訴孩子,如果他的作業需要幫助,你會在那裡。但是你不會為家庭作業的事嘮叨或提醒,然後,閉上嘴,離開,僅僅在孩子請求幫助時出現。家庭作業是孩子的責任,當你不停嘮叨的時候,家庭作業就變成了你的責任。

5、允許孩子有不同的學習風格。有的孩子手裡搓著橡皮可能會更有靈感;有的孩子可能習慣于邊聽音樂邊寫作業;有的孩子可能擅長寫語文,但寫數學作業時會感到困難,需要幫助;有的孩子可能正好相反,認為抄寫是一件極其枯燥的事。

6、 當我們開始把做作業的事交給孩子時,孩子也需要時間來建立寫作業的好習慣。在他還沒有形成習慣前,事情可能會變得更糟糕,他可能忘記作業,或者花更長的時間。

我們需要做到不嘮叨,不提醒,不解救,不指責,不發火,僅僅在需要的時候提供説明。給他充分的尊重與支持,而不是從他手中奪過寫作業的權利。

7、如果他真的沒有完成作業,讓他承擔後果,這時也許他會遇到老師的責罰。你可以通過好奇式提問,幫助他一步步探索作業的目的與重要性。

8、 孩子的改變不可能一朝而蹴,但你可以從今天開始,嘗試給予孩子尊重,將孩子對自己負責的權利交還給孩子。

家長切忌來回走動,大聲喧嘩。不要分心玩手機或平板,靜下心來看看書是不錯的選擇;不要孩子做完一題就評判,以免打斷孩子的思路。

準備一個“作業計畫本”

根據孩子的學習計畫和作息時間表,按照不同學科,分條記錄好每天要完成的作業,及時提醒並對照,如果當日完成記上√,如果未完成則用紅筆劃〇,並調整到之後的學習日程中。

善用小鬧鐘

用鬧鐘督促孩子做作業,有利於孩子快速有效地完成作業。有個孩子在使用鬧鐘前,做作業的速度相當慢,總是一會兒上廁所,一會兒玩橡皮,20分鐘的作業拖一個多小時還不能完成。

後來,孩子媽媽想了個主意,她每天根據孩子的作業總量和孩子做作業的效率,幫孩子估算出做作業需要的時間,然後讓孩子在寫作業之前先上鬧鐘,鬧鐘在孩子完成作業的期限前10分鐘響。從這以後,這位母親再不用在孩子後面催促“快點、快點”,鬧鐘是他最好的催促。

同時,孩子在自己定鬧鐘學習的過程中,也不斷體驗到了成功感,不再把作業當作幫父母完成任務,學習更加自覺;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定鬧鐘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如果他能比自己規定的時間提前完成,要收到獎勵噢!

規定時間沒有完成立即停止

有些孩子寫作業拖延時間拖成習慣了,每天都要到晚上十點才能完成作業計畫,減少了睡眠時間,導致第二天沒有精神,降低了學習效率。周而復始,造成惡性循環。改變這種狀況,可以給孩子確定一個作業完成的最後時間。要保證孩子十個小時的睡眠時間,很多家長規定孩子九點鐘睡覺。所以到了晚上九點,孩子的作業還沒有完成,就不再寫了,要求孩子必須睡覺。作業沒有完成,明天要完成更多的作業。以後,孩子就會抓緊時間完成了。這是個狠招,家長要具情況而定,不能多次使用,只能在關鍵時用上幾次。

把作業當成考試

女兒上小學三年級時,做作業總是磨磨蹭蹭。兩三道題,本應20分鐘就可以做完,可她卻要耗上近兩個小時。因為做作業磨蹭,女兒沒有玩耍和做其他事的時間。所以,她對做作業開始產生厭煩情緒。後來,我決定試一下,讓女兒把作業當成考試來完成。

一天,女兒正要打開書包做作業,我便過去對她說:“從今天開始,咱們把作業當考試吧,怎麼樣?”女兒一愣,詫異地問我:“怎麼考啊?”我就反問她說:“你們考試有什麼規定嗎?”女兒不假思索地說:“當然有啦!”於是,我倆邊寫邊說,將有關考試的要求一一記錄下來,並對女兒說,按考試要求做完作業,你就可以幹自己想幹的事。一聽這話,女兒的勁頭更足了,趕緊拿來鬧鐘,讓我幫她計算一下完成作業所需要的時間,迅速定好鬧鐘,用很短的時間將作業所需要的用具準備齊全,儼然一副考試的架勢。

我提醒她說:“考試可不讓看書呀!”女兒很自信地說:“我不看書也都會”。“考試”開始了,看到女兒一本正經的樣子,我打心眼裡高興。原來要耗上兩個小時才能完成的作業,今天只用了二十幾分鐘。鬧鐘一響,女兒將作業本遞給我,風趣地說:“爸爸老師,給我判卷子吧!”經過幾天將作業當成考試的訓練,女兒做作業的速度快了許多,準確率也大大提高。

在督促孩子寫作業時,應注意措辭和態度

只要孩子開始做作業了,家長們就警覺起來,但凡發現孩子有一點分神,就會馬上督促道:“快點寫,別磨蹭。”

其實你可以告訴孩子:“寫作業是你自己的事,你要自己拿捏好分寸。如果你今天完成不了今天的作業,那明天你的學習計畫會增加哦。”通過這樣的引導,也能讓孩子認識到,自己有責任去承擔自己的行為所造成的後果。

對於作業,還有幾條好建議

1、在家裡建立日常慣例,讓孩子參與,一起頭腦風暴,一起計畫他放學後的時間要怎麼安排。家長此時要真正的聆聽孩子的想法,把自主安排時間的權利交還給孩子。慣例中也許會包含看電視、運動、做作業、做家務、洗澡等等。

如果這個慣例表看上去實現不了,你可以適當引導,但不要強迫。初次形成的慣例表需要實踐幾天,發現問題,再用好奇式提問(啟發式提問)的方式,確定最終的慣例表。

2、每天都有一段專門的時間,關掉電視,放下手機,用於全家人安靜地學習和工作。家庭裡的學習氛圍有助於孩子靜下心來寫作業。孩子模仿大人的行為模式,是他最直接的學習方式。

3、 觀察一周的時間,看看孩子是如何對待家庭作業的。然後和孩子一起坐下來,聊聊你觀察到什麼,使用好奇的問題問問看孩子是怎麼想的,這個時候你需要拋棄對問題的預設,傾聽孩子的想法與感受,做到只聽而不評價;和孩子一起探討,什麼時間,什麼地點,有什麼辦法讓做作業更有效?孩子是否需要你的陪伴?需要什麼説明?

4、 告訴孩子,如果他的作業需要幫助,你會在那裡。但是你不會為家庭作業的事嘮叨或提醒,然後,閉上嘴,離開,僅僅在孩子請求幫助時出現。家庭作業是孩子的責任,當你不停嘮叨的時候,家庭作業就變成了你的責任。

5、允許孩子有不同的學習風格。有的孩子手裡搓著橡皮可能會更有靈感;有的孩子可能習慣于邊聽音樂邊寫作業;有的孩子可能擅長寫語文,但寫數學作業時會感到困難,需要幫助;有的孩子可能正好相反,認為抄寫是一件極其枯燥的事。

6、 當我們開始把做作業的事交給孩子時,孩子也需要時間來建立寫作業的好習慣。在他還沒有形成習慣前,事情可能會變得更糟糕,他可能忘記作業,或者花更長的時間。

我們需要做到不嘮叨,不提醒,不解救,不指責,不發火,僅僅在需要的時候提供説明。給他充分的尊重與支持,而不是從他手中奪過寫作業的權利。

7、如果他真的沒有完成作業,讓他承擔後果,這時也許他會遇到老師的責罰。你可以通過好奇式提問,幫助他一步步探索作業的目的與重要性。

8、 孩子的改變不可能一朝而蹴,但你可以從今天開始,嘗試給予孩子尊重,將孩子對自己負責的權利交還給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