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走進冉莊地道戰,重拾紅色記憶

“地道戰嘿地道戰,埋伏下神兵千百萬……”提及冉莊地道戰,許多人不由自主地會哼起這段熟悉的旋律。

抗日戰爭期間,冉莊人民在無險可守的冀中大平原開掘出四通八達的地道網,發明了讓敵人聞風喪膽的地道防禦戰,創造了中國乃至世界戰爭史上的奇跡。

昨天上午,河北農民廣播部分職工代表,

部分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赴冉莊地道戰遺址接受紅色革命教育,緬懷抗戰先烈,接受革命洗禮。

冉莊地道戰遺址

冉莊地道戰遺址保護區占地30萬平方米,保留著抗戰時期冀中平原村落環境風貌,完整保留著高房工事、牲口槽、地平面、鍋臺、石頭堡、面櫃等各種作戰工事。在冉莊地道戰紀念館內,我們見到了當年挖地道使用過的鎬、鐵鍁、轆轤等用具,民兵作戰使用過的土槍、土炮及烈士遺物等431件珍貴的革命文物,其中一、二、三級革命文物101件。

縱橫蜿蜒的地下長城

冉莊地道全長16公里,以十字街為中心,有東西南北主要幹線4條,南北支線13條,東西支線11條,幾乎戶戶相連、村村相通、上下呼應。在戰鬥實踐中,冉莊人民用非凡的智慧和艱苦的勞動,把地道網建設得巧妙完備,既有作戰用的軍用地道,也有供群眾隱蔽的民用地道。地道設施十分巧妙,地下指揮部、儲糧室、兵工廠、水井、翻板、卡口、雙層地道、翻眼、陷阱、雙身洞、掩身洞……敵人一旦進入地道,

得到的下場就是:插上門來打狗!堵住籠子抓雞!

“冉莊地道戰是冀中平原地道戰的一個縮影。”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採訪團從紀念館步入地道,一股涼氣撲面而來。地面濕漉漉的,有很多岔口,如果沒有指示牌提醒,一不小心就會迷路。

抗日戰爭時期,冉莊的地道大概高1.2米左右,寬45公分,只能彎腰前行,最矮的關卡處只能一個人爬行,比現在的地道簡陋得多。如今供遊客參觀的地道,已經進行了加高和拓寬,1.75米以內的人都可以直著腰行走。即使這樣,在最矮處,仍需彎腰前行。

地下長城喪敵膽

1941年秋,冀中平原的抗日鬥爭進入困難階段,日偽軍“掃蕩”日益殘酷。敵人火燒冉莊,殘殺骨肉同胞的野蠻行徑,激起冉莊人民的深仇大恨。

軍民的聰明才智被激發,不斷總結作戰經驗,邊戰邊挖,虛虛實實,精心設計了各種各樣構思精巧的地道口和作戰工事。針對敵軍灌水,雙層地道被群眾開發出來,下面一層與水井連通,敵人灌進來的水可通過下層地道流回水井。地道口十分狹窄,在敵人放毒、放水的時候,可以迅速用棉被堵住,保證群眾安全。

敵人殘酷的手段均被冉莊抗日軍民一一巧妙化解。戰鬥中,常常如神兵天降,敵人被打得如驚弓之鳥,草木皆兵。1945年4月1日,冉莊的20多個民兵,利用地道戰擊退600多進犯的日偽軍,其中斃傷敵13人,開創了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地道戰範例。

窮途末路的侵略者,不甘心在冉莊的失敗。1945年春夏交接時,駐保定的日軍協同一個團偽軍的兵力,包圍了冉莊。第一輪進攻失敗後,緊接著又以兩個團的兵力,分三路向冉莊襲來。偽團長指揮敵人從東村口摸進村來,到距雙廟工事十幾米遠時,民兵班長李明貴,只一槍便結束了他的性命。敵陣頓時大亂,以徹底失敗而告終。從此,敵人留下了一句口頭禪:“甯繞黑風口,不從冉莊走”。

同年5月,日軍又先後糾集2000餘人兩次進犯冉莊實施報復,冉莊民兵再次利用交叉火力網同敵人激戰,斃敵15人,其中有偽團長、營長各一名,傷敵18人。

以少勝多,神出鬼沒,地道戰,讓來犯敵寇聞風喪膽!

如今的冉莊,傳承著中國人艱苦抗敵的歷史。十字街口, 百年古槐、錚錚大鐘,記錄著冉莊的烽火歲月。 “打倒日本帝國主義”、“誓死不做亡國奴”、“反蠶食、反掃蕩、反封鎖”等抗日標語到處清晰可見。沿街小攤上擺的是各式模型槍和各種版本的《地道戰》。老槐樹和古鐘前,不時有遊客頭紮白毛巾,腰裡別上兩顆手榴彈模型,拉著敲鐘的繩子演上一出“高老忠犧牲”。

一天的革命傳統教育,讓參加此次學習的黨員和積極分子深受震動,大家表示在接下來的工作中,要以革命先輩為榜樣,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對党忠誠、甘於奉獻,在各自崗位上不斷做出新成績。

—— END ——

地面濕漉漉的,有很多岔口,如果沒有指示牌提醒,一不小心就會迷路。

抗日戰爭時期,冉莊的地道大概高1.2米左右,寬45公分,只能彎腰前行,最矮的關卡處只能一個人爬行,比現在的地道簡陋得多。如今供遊客參觀的地道,已經進行了加高和拓寬,1.75米以內的人都可以直著腰行走。即使這樣,在最矮處,仍需彎腰前行。

地下長城喪敵膽

1941年秋,冀中平原的抗日鬥爭進入困難階段,日偽軍“掃蕩”日益殘酷。敵人火燒冉莊,殘殺骨肉同胞的野蠻行徑,激起冉莊人民的深仇大恨。

軍民的聰明才智被激發,不斷總結作戰經驗,邊戰邊挖,虛虛實實,精心設計了各種各樣構思精巧的地道口和作戰工事。針對敵軍灌水,雙層地道被群眾開發出來,下面一層與水井連通,敵人灌進來的水可通過下層地道流回水井。地道口十分狹窄,在敵人放毒、放水的時候,可以迅速用棉被堵住,保證群眾安全。

敵人殘酷的手段均被冉莊抗日軍民一一巧妙化解。戰鬥中,常常如神兵天降,敵人被打得如驚弓之鳥,草木皆兵。1945年4月1日,冉莊的20多個民兵,利用地道戰擊退600多進犯的日偽軍,其中斃傷敵13人,開創了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地道戰範例。

窮途末路的侵略者,不甘心在冉莊的失敗。1945年春夏交接時,駐保定的日軍協同一個團偽軍的兵力,包圍了冉莊。第一輪進攻失敗後,緊接著又以兩個團的兵力,分三路向冉莊襲來。偽團長指揮敵人從東村口摸進村來,到距雙廟工事十幾米遠時,民兵班長李明貴,只一槍便結束了他的性命。敵陣頓時大亂,以徹底失敗而告終。從此,敵人留下了一句口頭禪:“甯繞黑風口,不從冉莊走”。

同年5月,日軍又先後糾集2000餘人兩次進犯冉莊實施報復,冉莊民兵再次利用交叉火力網同敵人激戰,斃敵15人,其中有偽團長、營長各一名,傷敵18人。

以少勝多,神出鬼沒,地道戰,讓來犯敵寇聞風喪膽!

如今的冉莊,傳承著中國人艱苦抗敵的歷史。十字街口, 百年古槐、錚錚大鐘,記錄著冉莊的烽火歲月。 “打倒日本帝國主義”、“誓死不做亡國奴”、“反蠶食、反掃蕩、反封鎖”等抗日標語到處清晰可見。沿街小攤上擺的是各式模型槍和各種版本的《地道戰》。老槐樹和古鐘前,不時有遊客頭紮白毛巾,腰裡別上兩顆手榴彈模型,拉著敲鐘的繩子演上一出“高老忠犧牲”。

一天的革命傳統教育,讓參加此次學習的黨員和積極分子深受震動,大家表示在接下來的工作中,要以革命先輩為榜樣,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對党忠誠、甘於奉獻,在各自崗位上不斷做出新成績。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