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王鐸展導覽人是個93年的大男生,還被奉為浙美“掃地僧”!

秋意漸濃,杭州的溫度驟然跌到了十幾度,但寒風也擋不住的是書畫愛好者們的熱情。周日,浙江美術館的“健筆蟠龍——王鐸作品展”就要迎來尾聲了。這場曾經吸引日本觀眾專程買機票飛來看的大展在轟動了杭州的文藝圈後,

終於要在這個桂香滿城的時節,以一個圓滿的姿態落幕。

王鐸展的大熱雖然得益于王鐸本身在書法界的聲名顯赫,但這次展覽作為浙江美術館閉館休整重啟後的第一個大展,也離不開策展人、導覽人及主辦方的心血。不為人知的是,此次講解王鐸展的導覽人許承陶還僅是一個93年的大男孩,他的經歷也十分傳奇——高考過後只在大學念了一個學期的書就出國,

出國後一年半卻又毅然回國。即使如此,他在直播時精准的講解及簡明易懂的科普仍然為他贏得了大批觀眾的喜愛,也因此,他被稱為隱藏在浙美的“掃地僧”。

不求當專家一心做“橋樑”

這個年輕的導覽人對講解工作異常嚴謹

一副黑框眼鏡,一件紅色馬甲,雖然年紀尚輕,許承陶的身上已經沾染了美術館獨有的藝術氣息,更不用提他腦袋上壓著的一頂棕色貝雷帽、手上捧著的一打書法字帖資料。只有在開始展覽內容的交談時,這個調侃自己只是個“書呆子”的青年才會顯得尤其開朗。他告訴記者,自己是15年的12月來到浙江美術館的,而正式開始展覽講解工作是在今年的3月。

許承陶

“準備王鐸展一直準備了兩個月,因為恰逢美術館的休整期,所以有較多的時間。”許承陶靦腆地告訴記者,自己其實並不是研究王鐸的專家,甚至在此之前都不甚瞭解王鐸。如果說如薛龍春這樣對王鐸研究頗深的學者是十分,普通觀眾是一到四分,

那麼自己做到的就是六、七分。“開始這次導覽時,我查閱了很多資料。以薛龍春教授的講座為基礎,搭建了大致的框架,大量吸收了相關論文的論點,並採取比對的方式核實資訊。”許承陶說,“成為專家當然很好,但我的目標其實只是在專家和普通觀眾中間搭一座橋樑。”為此,他買了很多輔助資料用於講解時説明觀眾理解,從而更好地展示王鐸作品的風格與內容。

有意思的是,許承陶可能是第一個接受採訪還要自己錄音的採訪對象。當記者驚訝地問起原因時,他解釋道“只是自己想錄”,就像很多次在展廳做講解那樣,錄音已經成了他自察的一個方式。“聊完之後回去得核實一下,以防有什麼知識點我沒有解釋清楚的。”而提起自己略顯“坎坷”的學業背景,他坦言是因為在國外沒有學到自己想學的那些東西。“我的文化背景畢竟是基於中文所孕育的,我就想著,我們古代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東西我還沒挖掘,我還不如回國潛心研究研究我們的傳統文化。”

講解的意義在於

拉近觀眾距離的同時保持尊敬

在過去的一個月裡,每週六許承陶都會準時出現在館裡,開始自己的導覽。有時候觀眾的問題會比較難以回答,比如“這些作品為什麼這麼有名?”又或者,耿直些的觀眾直接就指著一副字讓許承陶講講“哪裡好”。對此,許承陶也有自己的一套應對方法。“審美這種事其實非常難說,面對這些相對主觀的評論與問題,我不會強行去說好與不好,取而代之我會把客觀的一些東西告訴他。”

王鐸擅用漲墨,以用墨擴大線條的表現層次,作品中幹淡濃濕結合豐富,一掃前人呆板的墨法,形成了強烈的視覺藝術效果。但王鐸作品的這種特色並非所有觀眾都能理解與欣賞,這時許承陶通常就會給觀眾講解這背後的一些故事。“如此大軸,是兩位僕僮一邊拉住一端,然後書家在幅面上寫字,再裝裱。所以展覽現場看,能看到因為沒有拉穩而生髮的墨流痕跡。也就是說,漲墨有時也並非王鐸自願,而是裝裱時的跑墨。”

許承陶說,“人與人之間打破陌生感、距離感本身就是一件難事。高等藝術圈本身就帶著一絲神秘感,但我希望觀眾在看王鐸展時是把王鐸當成一個對等的人,在知道展品名貴以外還能瞭解到有什麼故事在展品後。觀眾在聽完講解後,與作者、展品離得更近的同時,仍對二者保有尊敬之心,這是最好的狀態。”

一直以來,高端藝術展的講解工作並不是那麼容易。浙江美術館主持工作副館長應金飛認為,觀眾的層次各有不同,導覽一般是針對相對來說比較專業的觀眾來進行的。“這次王鐸展的開幕我們採取了兩個方式。一方面是以講座帶展覽,另一方面也安排了專門為觀眾導覽的講解員。之後方式還會進行調整,除了講故事這個層面以外,加強作品的聯繫性。”而在導覽人的選擇上,由於展覽的頻率、週期決定,浙美會根據不同的展覽挑選最合適的人進行講解。

”而提起自己略顯“坎坷”的學業背景,他坦言是因為在國外沒有學到自己想學的那些東西。“我的文化背景畢竟是基於中文所孕育的,我就想著,我們古代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東西我還沒挖掘,我還不如回國潛心研究研究我們的傳統文化。”

講解的意義在於

拉近觀眾距離的同時保持尊敬

在過去的一個月裡,每週六許承陶都會準時出現在館裡,開始自己的導覽。有時候觀眾的問題會比較難以回答,比如“這些作品為什麼這麼有名?”又或者,耿直些的觀眾直接就指著一副字讓許承陶講講“哪裡好”。對此,許承陶也有自己的一套應對方法。“審美這種事其實非常難說,面對這些相對主觀的評論與問題,我不會強行去說好與不好,取而代之我會把客觀的一些東西告訴他。”

王鐸擅用漲墨,以用墨擴大線條的表現層次,作品中幹淡濃濕結合豐富,一掃前人呆板的墨法,形成了強烈的視覺藝術效果。但王鐸作品的這種特色並非所有觀眾都能理解與欣賞,這時許承陶通常就會給觀眾講解這背後的一些故事。“如此大軸,是兩位僕僮一邊拉住一端,然後書家在幅面上寫字,再裝裱。所以展覽現場看,能看到因為沒有拉穩而生髮的墨流痕跡。也就是說,漲墨有時也並非王鐸自願,而是裝裱時的跑墨。”

許承陶說,“人與人之間打破陌生感、距離感本身就是一件難事。高等藝術圈本身就帶著一絲神秘感,但我希望觀眾在看王鐸展時是把王鐸當成一個對等的人,在知道展品名貴以外還能瞭解到有什麼故事在展品後。觀眾在聽完講解後,與作者、展品離得更近的同時,仍對二者保有尊敬之心,這是最好的狀態。”

一直以來,高端藝術展的講解工作並不是那麼容易。浙江美術館主持工作副館長應金飛認為,觀眾的層次各有不同,導覽一般是針對相對來說比較專業的觀眾來進行的。“這次王鐸展的開幕我們採取了兩個方式。一方面是以講座帶展覽,另一方面也安排了專門為觀眾導覽的講解員。之後方式還會進行調整,除了講故事這個層面以外,加強作品的聯繫性。”而在導覽人的選擇上,由於展覽的頻率、週期決定,浙美會根據不同的展覽挑選最合適的人進行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