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老白雜談:別拿豆包不當乾糧的城池守護神——城隍爺

城隍,這個名詞最早的文獻記載,可以追溯到《周易.泰封》:“城複於隍城隍神,勿用師”;《易經》中又言:“城複於隍,其命亂也”,在這裡所說的“城”是指“城廓”、“城壁”、“城牆”,“隍”則是“城塹”,指城外護城的壕溝,

也就是指“護城河”。

也就是說“城隍”的原本的意義是防守城池的護城河。引申出來的意思是指如果城牆傾覆時,是為亂兆,為政者應應息武止戈,不可窮兵牘武。

城隍爺周新

城隍的信仰在南北朝時期已經興起,可知梁時祭祀城隍在中國南方已是件極為尋常之事。

及至隋唐一統天下,初因祭祀城隍的習俗僅流行於江南一帶,故于唐初尚未被列入祀典。

中唐以後,各州郡相繼設立城隍祠,可見此時的城隍信仰已逐漸發展成全國性的信仰。

到了朱洪武的明朝,城隍爺迎來了事業的春天和高峰,洪武二年正月丙申朔 “封京都及天下城隍神”。 當時的應天府的城隍神首先被封王,封號為“承天鑒國司民升福明靈王”,正一品,

王爵。

汴、濠、和、滁等等這幾個朱元璋的‘龍興之地’的城隍爺也被封王,正一品,王爵。

其他較大的府(相當於省級,副省級城市)的城隍則封為“鑒察司民城隍威靈公”,正二品,公爵。

州(地級市)的城隍封為“鑒察司民城隍綏靖侯”,正三品,侯爵。

各個縣的城隍封為“鑒察司民城隍顯佑伯”,正四品,伯爵。

到了清代初年,北京、南京、西安、福州四地的城隍爺再次升級,封為“都城隍”,道光帝的時候,臺灣新竹的城隍,

也升為‘都城隍’。享受公爵待遇。

也不一定是一座城就一位城隍爺,比如蘇州的城隍就比較多,除了威靈公的府城隍之外,還有布政使司衙門下屬財帛司廟的城隍爺、按察使司的糾察司廟的城隍、糧巡道的城隍,江南織造局的城隍。

當然,凡事都有例外,有的城隍爺也是一專多能的,比如:長洲縣的城隍還兼“七省漕運都城隍”,妥妥的是城隍界的漕運總督。赤蘭相王這個‘陰織造’兼任著江南織造的城隍。

城隍爺

由此可見,城隍爺已經從城鎮的守護神漸漸的演化成相對應於人間政府派遣官員的“陰官”,專門負責所屬地區的大大小小的陰間事務。

所以有的地方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新官到任前需到城隍廟齋宿;上任日,

需在城隍前完成祭禮才就任,請求城隍爺一起協助地方政治事務。

城隍這一個職位的人數雖然眾多,但是不是什麼阿貓阿狗,修煉成仙的人可以就任的,一般都是由歷史上的忠良賢達,清官廉吏等對人民有巨大貢獻的人來擔任。

比如:第一個城隍,城隍鼻祖,兼任城隍最多的城隍爺——紀信。宋代趙與時的《賓退錄》:“神之姓名具者,鎮江、慶元、甯國、太平、襄陽、興元、複州、南安諸郡,華亭、蕪湖兩邑,皆謂紀信”。還有,河南是紀信當年效命劉邦的主戰場,河南許多地方也奉紀信為城隍,鄭州和滎陽的城隍廟都奉祀紀信。也就是說:紀信最少兼任了十三個地方的城隍。

紀信(?-前204年),漢朝將軍,趙人。曾參與鴻門宴,隨劉邦起兵抗秦。由於身形及樣貌恰似劉邦,在滎陽城危時假裝劉邦的樣貌,向西楚詐降,被俘。項羽見紀忠心,有意招降,但紀信拒絕。最終被項羽用火刑處決。

福建的都城隍兼澄海城隍的是劉邦的御史大夫——周苛。周苛最著名的事蹟是:殺死魏豹,守滎陽,城破之後痛斥項羽,而被項羽處以烹刑。

上海三大城隍:老城隍——霍光(西漢權臣、政治家,麒麟閣十一功臣之首,大司馬霍去病異母弟,漢昭帝皇后上官氏外祖父,漢宣帝皇后霍成君之父。)、城隍——秦裕伯(元末明初人,朱元璋以"生不為我臣,死當衛我土"封他做城隍,老朱真是人死了都不放過。)、新城隍——陳化成(抗英老英雄,以死據守吳淞口)。

蘇州的城隍——戰國時代的春申君黃歇,封他為大將軍及萬戶候,連橫抗秦有大功。

杭州城隍——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都懂得。)

等等,等等~~總之,各地的城隍老爺都是一個個頂天立地的人物。

城隍爺作為一境的主官,手底下自然也是有一套的班子:城隍的僚佐稱為司,而各司依各廟配置,有三司、六司甚至到二十四司或三十六司,且各司名號不盡相同,但是基本上都是以陰陽司為諸司之首。

陰陽司是城隍爺的第一輔吏,協調諸司,監察諸案後,方陳報於城隍。

武將方面則是以“六將”為主:

甘柳將軍(在臺灣地區比較出名的CP):甘鵬飛,柳鈺範。

日夜遊神(經常在《西遊記》打醬油的CP):日游神溫良,又稱日遊巡。是中國民間信仰中,負責在白天四處巡遊,監察人間善惡的神祇。 夜遊神喬坤, 據傳其生在南方荒野,共有十六位,一個個都是小臉頰、紅肩膀,他們手挽手連成一片,為天帝守夜(傳到後來,十六位逐漸變成同一個人)。一到白天,他們就會隱去。因只在夜晚出現,故被稱作“夜遊神”。

日夜遊神

枷鎖將軍(這是一對比較低調的CP):金枷(金將軍)就是我們常說的枷爺,銀鎖(銀將軍)就是我們常說的鎖爺,兩位將軍負責將亡靈送至道教的奈何橋連同生死簿一起送,金將軍(枷爺)與銀將軍(鎖爺)在非鬼月時臉分別為紅色與綠色。

華亭、蕪湖兩邑,皆謂紀信”。還有,河南是紀信當年效命劉邦的主戰場,河南許多地方也奉紀信為城隍,鄭州和滎陽的城隍廟都奉祀紀信。也就是說:紀信最少兼任了十三個地方的城隍。

紀信(?-前204年),漢朝將軍,趙人。曾參與鴻門宴,隨劉邦起兵抗秦。由於身形及樣貌恰似劉邦,在滎陽城危時假裝劉邦的樣貌,向西楚詐降,被俘。項羽見紀忠心,有意招降,但紀信拒絕。最終被項羽用火刑處決。

福建的都城隍兼澄海城隍的是劉邦的御史大夫——周苛。周苛最著名的事蹟是:殺死魏豹,守滎陽,城破之後痛斥項羽,而被項羽處以烹刑。

上海三大城隍:老城隍——霍光(西漢權臣、政治家,麒麟閣十一功臣之首,大司馬霍去病異母弟,漢昭帝皇后上官氏外祖父,漢宣帝皇后霍成君之父。)、城隍——秦裕伯(元末明初人,朱元璋以"生不為我臣,死當衛我土"封他做城隍,老朱真是人死了都不放過。)、新城隍——陳化成(抗英老英雄,以死據守吳淞口)。

蘇州的城隍——戰國時代的春申君黃歇,封他為大將軍及萬戶候,連橫抗秦有大功。

杭州城隍——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都懂得。)

等等,等等~~總之,各地的城隍老爺都是一個個頂天立地的人物。

城隍爺作為一境的主官,手底下自然也是有一套的班子:城隍的僚佐稱為司,而各司依各廟配置,有三司、六司甚至到二十四司或三十六司,且各司名號不盡相同,但是基本上都是以陰陽司為諸司之首。

陰陽司是城隍爺的第一輔吏,協調諸司,監察諸案後,方陳報於城隍。

武將方面則是以“六將”為主:

甘柳將軍(在臺灣地區比較出名的CP):甘鵬飛,柳鈺範。

日夜遊神(經常在《西遊記》打醬油的CP):日游神溫良,又稱日遊巡。是中國民間信仰中,負責在白天四處巡遊,監察人間善惡的神祇。 夜遊神喬坤, 據傳其生在南方荒野,共有十六位,一個個都是小臉頰、紅肩膀,他們手挽手連成一片,為天帝守夜(傳到後來,十六位逐漸變成同一個人)。一到白天,他們就會隱去。因只在夜晚出現,故被稱作“夜遊神”。

日夜遊神

枷鎖將軍(這是一對比較低調的CP):金枷(金將軍)就是我們常說的枷爺,銀鎖(銀將軍)就是我們常說的鎖爺,兩位將軍負責將亡靈送至道教的奈何橋連同生死簿一起送,金將軍(枷爺)與銀將軍(鎖爺)在非鬼月時臉分別為紅色與綠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