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精神文明之花開遍吉林!引領社會新風尚,彙聚愛心正能量!

這是近五年來全省精神文明建設全面開花、碩果累累的鮮活圖景:“吉林好人”遍佈城鄉,

志願服務蓬勃興起,創建活動深入開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得到加強,公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提升,湧現出黃大年、吳亞琴、崔光日、金春燮等四位全國“時代楷模”,劉國江、朱玉林、紀長秋、寧鳳蓮、樊桂英等五位“全國道德模範”,還有張寶豔、秦豔友、李萬君三位“感動中國”年度人物……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精神文明建設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統領,

推動核心價值觀在吉林大地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氣象更新,為新一輪振興發展和建設幸福美好吉林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深厚的道德滋養。

“吉林好人”群體,引領社會風尚

十月的長春德苑,滿園秋色,民樂德興。明德軒裡,“中國好人”劉健軍正在動情地向大家講述他為行動不便的老人們上門理髮的故事。劉健軍在永昌街道可算得上是家喻戶曉的人物。

23年來,他和他的“小不點”理髮店員工堅持為老年人、殘疾人、低保戶等免費理髮4萬餘人次,感動了很多人。

在我省,像劉健軍這樣的平凡好人還有很多。2013年開始,全省開展“吉林好人引領風尚——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實踐活動,省委宣傳部、省文明辦共同精心策劃,創新推選機制和方式,擴大推選範圍,在全省城鄉持續開展了“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吉林好人”評選活動。

“群眾選、選群眾”,離平凡越近,好人便越有溫度,他們之中,超過90%是來自基層的工人、農民、社區居民和普通幹部,成為群眾“看得見、摸得著、信得過、學得來”的身邊榜樣。截至今年7月,全省共推薦產生“中國好人”109人,評選出“吉林好人”1450人,“吉林好人標兵”193人,評選出“吉林省道德模範暨吉林好人年度人物”43人,全省各地各行業評選產生各級各類“身邊好人”7萬餘名。

為了讓好人的正能量感染更多人,

通過一個好人帶動一批好人,一群好人引領社會新風,省文明辦還在省、市、縣三級建立了“好人發佈廳”,開展了“身邊好人”進社區、進學校、進農村、進企業、進軍營系列活動,通過省內各級新聞媒體、運用公益廣告、事蹟巡講、圖書、舞臺劇、電影等多種形式宣傳好人事蹟,用小事、小細節、小感動反映大愛、大道理,讓百姓感受到好人好事無處不在,在全省營造了崇德向善的濃厚氛圍,
激發起全社會見賢思齊、崇德向善的精神共鳴。一個個真實的故事散發著溫暖,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閃耀在我們身邊。“吉林好人”,以凡人善舉生動地詮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刻內涵,為全省人民樹立了道德實踐榜樣。

2015年2月,省委宣傳部、省文明辦會同省直12個部門聯合出臺了《吉林省關心關愛“吉林好人”等先進典型暫行辦法》,建立健全了褒獎先進典型的長效機制。全省各地十分注重“禮遇好人、嘉許好人”機制創新,好人愛心反哺機制已在全省逐步建立完善。

精神文明創建,城鄉亮麗風景線

在長春市工農大路62路公車始發站點,市民們正自覺地排隊候車,站成了一道文明有序的亮麗風景線。這樣的場景,在每個公交車站點都會呈現。“雷鋒車廂”“黨史車廂”“國學車廂”等各種“主題文化車廂”,讓62路等很多公車成為城市文明的“流動視窗”。這是我省不斷豐富和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的一個縮影。

我省把文明城市創建作為創建活動的龍頭工程,不斷加強對市民文明素質的教育引導,著力提高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水準。目前,長春市是我省唯一的全國文明城市,吉林市、松原市、梅河口市、琿春市、集安市、敦化市是全國文明城市提名城市,今年,我省的提名城市正在全力爭創新一屆全國文明城市。全省上下正在掀起創建文明城市新的熱潮。在城市創建中廣泛開展了“文明交通”“文明餐桌”“文明祭祀”“文明旅遊”等活動,有效地促進了社會文明風尚的形成。

深入開展文明行業、文明家庭、文明校園創建活動。著力提升行業文明程度和從業人員職業道德素質,有力地推動了行業的誠信建設和優質服務水準的提高。2016年,我省夏志國家庭等8個家庭榮獲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稱號。

為了幫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我省深入實施中小學“明德知禮工程”,有序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引導中小學生感悟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和魅力,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長春市、吉林市、白山市、通化市相繼被中央文明委表彰為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先進城市。

“老師好!阿姨好!客人好!”……在長春市解放大路小學,隨著下課鈴聲響起,活潑可愛的小學生們走出教室,看見記者,連連行禮問好,臉上綻放著開心的笑容。解放大路小學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創建文明校園有機融合,打牢學生成長的道德基礎。學校先後榮獲全國小學生現代文明禮儀示範基地、中華傳統美德教育示範學校等榮譽稱號。

為了促進了農村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我省還利用中央和省級專項彩票公益金,支援了414所學校建設鄉村學校少年宮,使32萬餘名農村未成年人直接受益。

農村精神文明創建不斷深入,以美麗鄉村建設為主題,提高農民文明素質和農村文明程度,推動民風建設和環境整治。目前,全省共有全國文明村鎮68個,省級文明村鎮363個,市級文明村鎮743個,縣級文明村鎮1929個。農村的人居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從2014年起,省文明辦積極爭取省財政的支持,累計撥付專項資金4810萬元,為全省468個村建設文化廣場提供了扶持。

志願服務,彙聚愛心正能量

在長春市東風社區一棟居民樓裡,一群頭戴小紅帽的志願者來到宋興雲家,為她打掃房屋,陪她說話聊天。宋阿姨告訴記者,他們是東風社區五色光志願服務隊的志願者,經常到家裡來探望她,對於一位孤寡老人來說,志願者們經常到訪讓她有了新的期待。

近年來,我省高度重視志願服務工作,把“與愛同行——吉林志願者在行動”作為全省思想文化重點工程,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面向社區居民和農村群眾的志願服務活動,努力實現志願服務制度化和學雷鋒活動常態化,推動全省志願服務工作步入了制度化、規範化軌道。

我省組織成立了吉林省志願者聯合會,全省9個市(州)和長白山管委會、60個縣(市、區)都相繼成立了志願者協會或聯合會,實現了全省志願者協會組織化、網路化和全覆蓋。目前,全省志願者隊伍人數已達247.6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13%左右。

自2012年起,全省每年評選表彰一批優秀志願服務組織和優秀志願者,累計表彰優秀志願服務組織標兵80個、優秀志願者標兵80人、優秀志願服務社區標兵15個、最佳志願服務專案15個、優秀志願服務組織1898個、優秀志願者8413人、優秀志願服務社區122個、優秀志願服務專案108個,極大地激勵和調動了廣大群眾參與志願服務的積極性。

我省把志願服務的要求納入了全省創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單位考核測評體系之中,滲透到社會管理之中,體現在市民公約、鄉規民約、學生守則、職業規範之中,並啟動了“志願雲”資訊平臺。目前,全省志願服務隊伍由以青年為主向全體社會成員共同參與轉變,志願服務活動由以階段性為主向經常性活動轉變,志願服務管理由鬆散型向規範化轉變,志願者由動員招募“要你做”向積極參與“我要做”轉變,“三關愛”正在成為全省人民的一種習慣、一種自覺。

有困難找志願者,有時間就做志願者。“與愛同行——吉林志願者在行動”已成為白山松水間一條條愛的溪流,奔湧向前。

同心掬得滿庭芳。精神文明建設為人心淳樸、風俗敦厚的大美吉林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我省的環境更美了、人心更暖了、幸福更多了。

本報記者 韓雪潔 吳茗

編輯 于悅

全省各地十分注重“禮遇好人、嘉許好人”機制創新,好人愛心反哺機制已在全省逐步建立完善。

精神文明創建,城鄉亮麗風景線

在長春市工農大路62路公車始發站點,市民們正自覺地排隊候車,站成了一道文明有序的亮麗風景線。這樣的場景,在每個公交車站點都會呈現。“雷鋒車廂”“黨史車廂”“國學車廂”等各種“主題文化車廂”,讓62路等很多公車成為城市文明的“流動視窗”。這是我省不斷豐富和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的一個縮影。

我省把文明城市創建作為創建活動的龍頭工程,不斷加強對市民文明素質的教育引導,著力提高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水準。目前,長春市是我省唯一的全國文明城市,吉林市、松原市、梅河口市、琿春市、集安市、敦化市是全國文明城市提名城市,今年,我省的提名城市正在全力爭創新一屆全國文明城市。全省上下正在掀起創建文明城市新的熱潮。在城市創建中廣泛開展了“文明交通”“文明餐桌”“文明祭祀”“文明旅遊”等活動,有效地促進了社會文明風尚的形成。

深入開展文明行業、文明家庭、文明校園創建活動。著力提升行業文明程度和從業人員職業道德素質,有力地推動了行業的誠信建設和優質服務水準的提高。2016年,我省夏志國家庭等8個家庭榮獲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稱號。

為了幫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我省深入實施中小學“明德知禮工程”,有序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引導中小學生感悟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和魅力,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長春市、吉林市、白山市、通化市相繼被中央文明委表彰為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先進城市。

“老師好!阿姨好!客人好!”……在長春市解放大路小學,隨著下課鈴聲響起,活潑可愛的小學生們走出教室,看見記者,連連行禮問好,臉上綻放著開心的笑容。解放大路小學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創建文明校園有機融合,打牢學生成長的道德基礎。學校先後榮獲全國小學生現代文明禮儀示範基地、中華傳統美德教育示範學校等榮譽稱號。

為了促進了農村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我省還利用中央和省級專項彩票公益金,支援了414所學校建設鄉村學校少年宮,使32萬餘名農村未成年人直接受益。

農村精神文明創建不斷深入,以美麗鄉村建設為主題,提高農民文明素質和農村文明程度,推動民風建設和環境整治。目前,全省共有全國文明村鎮68個,省級文明村鎮363個,市級文明村鎮743個,縣級文明村鎮1929個。農村的人居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從2014年起,省文明辦積極爭取省財政的支持,累計撥付專項資金4810萬元,為全省468個村建設文化廣場提供了扶持。

志願服務,彙聚愛心正能量

在長春市東風社區一棟居民樓裡,一群頭戴小紅帽的志願者來到宋興雲家,為她打掃房屋,陪她說話聊天。宋阿姨告訴記者,他們是東風社區五色光志願服務隊的志願者,經常到家裡來探望她,對於一位孤寡老人來說,志願者們經常到訪讓她有了新的期待。

近年來,我省高度重視志願服務工作,把“與愛同行——吉林志願者在行動”作為全省思想文化重點工程,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面向社區居民和農村群眾的志願服務活動,努力實現志願服務制度化和學雷鋒活動常態化,推動全省志願服務工作步入了制度化、規範化軌道。

我省組織成立了吉林省志願者聯合會,全省9個市(州)和長白山管委會、60個縣(市、區)都相繼成立了志願者協會或聯合會,實現了全省志願者協會組織化、網路化和全覆蓋。目前,全省志願者隊伍人數已達247.6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13%左右。

自2012年起,全省每年評選表彰一批優秀志願服務組織和優秀志願者,累計表彰優秀志願服務組織標兵80個、優秀志願者標兵80人、優秀志願服務社區標兵15個、最佳志願服務專案15個、優秀志願服務組織1898個、優秀志願者8413人、優秀志願服務社區122個、優秀志願服務專案108個,極大地激勵和調動了廣大群眾參與志願服務的積極性。

我省把志願服務的要求納入了全省創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單位考核測評體系之中,滲透到社會管理之中,體現在市民公約、鄉規民約、學生守則、職業規範之中,並啟動了“志願雲”資訊平臺。目前,全省志願服務隊伍由以青年為主向全體社會成員共同參與轉變,志願服務活動由以階段性為主向經常性活動轉變,志願服務管理由鬆散型向規範化轉變,志願者由動員招募“要你做”向積極參與“我要做”轉變,“三關愛”正在成為全省人民的一種習慣、一種自覺。

有困難找志願者,有時間就做志願者。“與愛同行——吉林志願者在行動”已成為白山松水間一條條愛的溪流,奔湧向前。

同心掬得滿庭芳。精神文明建設為人心淳樸、風俗敦厚的大美吉林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我省的環境更美了、人心更暖了、幸福更多了。

本報記者 韓雪潔 吳茗

編輯 于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