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週末|美國商務部長羅斯的雙面人生

12年前的商人羅斯,從自由競爭的角度考量,敦促政府不要採取貿易保護主義措施;但12年後,成為美國商務部長的羅斯,卻積極迎合對外強硬的保護主義政策。這樣的轉變,未免讓人扼腕。

否定從前的自己

日前,《金融時報》登載了一個有趣的故事,按照其描述,在一個雨天,或者更具體來說——在12年前的2005年7月,浙江嘉興的一個雨天,一家牛仔布料廠動工開建了。這家布料廠的特殊之處在於,它當時的外方老闆,就是現在的美國商務部長羅斯。

當時的羅斯,心情頗為憤懣。讓他不滿的是,為了限制中國紡織產品的大量進口,美國正準備實行特殊保障配額。這種做法,對嘉興新工廠顯然不是一個好消息。羅斯當時直言不諱地對媒體表示:“保障措施的愚蠢之處在於,像我們政府那樣實行保障配額體系,不會把紡織品製造業工作帶回美國”,“唯一會發生的,是下一個成本最低的製造國得到這個產業。”

羅斯的警告,

有著一個大的歷史背景。在1995年至2016年期間,美國紡織業和服裝業就業人數從150萬減少到了56.5萬。與此同時,2005年,中國占全球服裝和紡織品出口的四分之一。2014年,中國的占比達到了40%左右。自然地,美國人將大棒對準了中國製造。

但羅斯的判斷無疑是對的。因為借助配額限制對中國紡織品的制裁,其實是損人不利己,對美國來說,不僅不可能保護已經是美國夕陽產業的紡織行業,

相反,只會讓其他國家從中受益;而且,制裁會導致進口價格增加,對美國消費者不利。

從全球的角度來看,紡織品市場的競爭,其實是一種充分的市場競爭,中國也未必就一定佔據優勢。更多類似嘉興牛仔布料廠的中國低附加值紡織企業,則早已開始向中國內地,甚至東南亞和非洲一帶轉移。因為後者成本更低,更具有市場競爭力。

12年前,羅斯是一個頗有遠見的商人;12年後,

已成為美國商務部長的羅斯,卻正在擬定一個讓市場心驚肉跳的保護主義舉措。那就是“232調查”。法律依據是美國1962年出臺的《貿易擴展法》(TradeExpansionAct)的第232條:美國相關產業的生產,需滿足美國國防發展的需求;如果外國商品對美國這些產業帶來衝擊,政府有權進行干預。

換言之,如果美國認定,某外國商品威脅到美國相關產業,而這個產業又與國防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那美國總統就有權越過其他貿易救濟調查,

單方面啟動“進口調整”。

1982年,美國曾藉口國家安全,啟用“232調查”,對利比亞石油實施進口限制。自1995年WTO成立後,美國政府僅啟動過兩次“232調查”,分別是在1999年與2001年,但考慮到對方報復等一系列的強烈不良後果,美國最終沒敢輕舉妄動。

但這一次,情況很不一樣。上臺伊始,特朗普就義無反顧地退出了TPP,他還要求修改北美自貿協定,並對WTO規則大加撻伐,自然,他也不會在意“232調查”的負面影響。

美國華盛頓州的波音飛機製造廠。圖/IC

“買美國貨、雇美國人”

但還不是總統時候的特朗普,卻似乎並未表現出太多對美國貨的偏愛。以至於很多西方媒體公開對他的行動進行嘲諷。華盛頓郵報的標題是《特朗普的“美國製造周”:一個虛偽的笑話》,CNN則更為直接——《特朗普的產品:都是美國製造?》,連英國衛報也刊登出相關文章《特朗普的“美國製造周”:總統難掩自相矛盾》。

因為在這些媒體看來,特朗普身上曾穿戴過的眼鏡、衣衫等就有來自中國的,自己家居飾品中的許多產品來自孟加拉、墨西哥等國家,他開的豪華酒店裡充滿了國外產品,包括浴袍、拖鞋、毛巾、電話、咖啡機及燈具……還有,他的女兒伊萬卡喜愛的品牌商品裡,很多都是海外製造,這樣的背景下高呼“擁護美國製造”的口號,著實有些尷尬。

類似的尷尬,也發生在特朗普的前任身上。2013年,時任美國總統的奧巴馬在邁阿密港口發表演說,鼓勵美國人使用“美國製造”時,一陣風吹落了奧巴馬身後起重機上的美國國旗,露出了帶有漢字的中國品牌標誌。據報導,總統的身邊人也看到了作為背景的起重機上有中國公司的標誌,並將其用美國國旗遮蓋,可惜還是頂不過迎頭而來的一陣風。

鼓勵國貨≠貿易保護

在任何一個國家,鼓勵國貨可但對海外商品斷然說不,甚至不惜違反世貿組織規則,損害他國利益,自身都不會從中受益。因為正是當下這種全球分工的貿易格局,使得資源得到有效配置,同時讓美國人獲得了更物美價廉的商品。

同時,2015年美中雙邊貿易和雙向投資為美國創造了約260萬個就業崗位,為美經濟增長貢獻了2160億美元,相當於美國內生產總值的1.2%。

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中國的中等收入人群已達3億人,老百姓對品質的需求水漲船高。中國人不可能不買美國貨,美國人也離不開中國貨。

其中的道理,和羅斯當年反對紡織品配額的理由是類似的。按照《金融時報》的說法,對進口的鋼鐵和鋁製品提高關稅,可能使得美國國內鋼鐵和鋁製品漲價,同時壓低其在國際市場的價格。這只會使得中國和世界其他地區製造商對美國製造商的成本優勢增加。

最終的結果,或將讓美國目瞪口呆——“實際上,這會幫助中國在從汽車到消費商品等行業進一步擴大全球市場份額。提高關稅將推高美國製造商的投入成本,只會損害它們的競爭力以及特朗普政府的經濟目標。”

但不管中國、日本、歐盟如何警告,也不管美國國內企業怎樣呼籲,美國官員仍在推進這一保護主義舉措。12年前的商人羅斯,從自由競爭的角度考量,敦促政府不要採取保護主義措施,因為這是一把雙刃劍,甚至會給行業帶來災難而不是利益;但12年後,成為美國商務部長的羅斯,卻積極迎合對外強硬的保護主義政治政策,哪怕這種做法只可能導致雙輸的局面。這樣的轉變,未免讓人扼腕。

編輯、發佈:代俊

美國華盛頓州的波音飛機製造廠。圖/IC

“買美國貨、雇美國人”

但還不是總統時候的特朗普,卻似乎並未表現出太多對美國貨的偏愛。以至於很多西方媒體公開對他的行動進行嘲諷。華盛頓郵報的標題是《特朗普的“美國製造周”:一個虛偽的笑話》,CNN則更為直接——《特朗普的產品:都是美國製造?》,連英國衛報也刊登出相關文章《特朗普的“美國製造周”:總統難掩自相矛盾》。

因為在這些媒體看來,特朗普身上曾穿戴過的眼鏡、衣衫等就有來自中國的,自己家居飾品中的許多產品來自孟加拉、墨西哥等國家,他開的豪華酒店裡充滿了國外產品,包括浴袍、拖鞋、毛巾、電話、咖啡機及燈具……還有,他的女兒伊萬卡喜愛的品牌商品裡,很多都是海外製造,這樣的背景下高呼“擁護美國製造”的口號,著實有些尷尬。

類似的尷尬,也發生在特朗普的前任身上。2013年,時任美國總統的奧巴馬在邁阿密港口發表演說,鼓勵美國人使用“美國製造”時,一陣風吹落了奧巴馬身後起重機上的美國國旗,露出了帶有漢字的中國品牌標誌。據報導,總統的身邊人也看到了作為背景的起重機上有中國公司的標誌,並將其用美國國旗遮蓋,可惜還是頂不過迎頭而來的一陣風。

鼓勵國貨≠貿易保護

在任何一個國家,鼓勵國貨可但對海外商品斷然說不,甚至不惜違反世貿組織規則,損害他國利益,自身都不會從中受益。因為正是當下這種全球分工的貿易格局,使得資源得到有效配置,同時讓美國人獲得了更物美價廉的商品。

同時,2015年美中雙邊貿易和雙向投資為美國創造了約260萬個就業崗位,為美經濟增長貢獻了2160億美元,相當於美國內生產總值的1.2%。

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中國的中等收入人群已達3億人,老百姓對品質的需求水漲船高。中國人不可能不買美國貨,美國人也離不開中國貨。

其中的道理,和羅斯當年反對紡織品配額的理由是類似的。按照《金融時報》的說法,對進口的鋼鐵和鋁製品提高關稅,可能使得美國國內鋼鐵和鋁製品漲價,同時壓低其在國際市場的價格。這只會使得中國和世界其他地區製造商對美國製造商的成本優勢增加。

最終的結果,或將讓美國目瞪口呆——“實際上,這會幫助中國在從汽車到消費商品等行業進一步擴大全球市場份額。提高關稅將推高美國製造商的投入成本,只會損害它們的競爭力以及特朗普政府的經濟目標。”

但不管中國、日本、歐盟如何警告,也不管美國國內企業怎樣呼籲,美國官員仍在推進這一保護主義舉措。12年前的商人羅斯,從自由競爭的角度考量,敦促政府不要採取保護主義措施,因為這是一把雙刃劍,甚至會給行業帶來災難而不是利益;但12年後,成為美國商務部長的羅斯,卻積極迎合對外強硬的保護主義政治政策,哪怕這種做法只可能導致雙輸的局面。這樣的轉變,未免讓人扼腕。

編輯、發佈:代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