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如果不是因為它,可能不少人都不認識這兩個字!

盱眙人和龍蝦

王德儉

淮安台、盱眙台

聽見家鄉的味道,

從這裡開始。

很多外地人會把淮安的“盱眙”錯讀成“於台”,可自從“盱眙”這兩個字和龍蝦放在一起,就很少再聽人讀錯了。今天,江蘇新聞廣播記者王德儉帶我們來到盱眙這座因龍蝦而聞名的小城,來聽聽盱眙人與龍蝦的故事。

做一道正宗美味的盱眙龍蝦,

不僅要抓好烹飪的每一個環節,前期的準備工作也不可忽視。自跟隨父親創業以來,於新凱做龍蝦已經有近20年了,他介紹說,烹飪龍蝦,不同的口味要採用不同的規格,如果龍蝦沒有肉,在調味過程中,會對龍蝦的入味產生很大影響。

於新凱:“要想做好龍蝦真正得從源頭開始,我們選擇的龍蝦應該叫三白:鰓白、腹白、腸子白。在燒制的過程中,時間非常重要,一兩龍蝦都是在15-20分鐘,

收汁收得不好的話,就沒有很濃的香味。”

如今,約上三五個好友,喝啤酒剝龍蝦,是江蘇人另一種愜意又時尚的聚會方式。

紅紅的龍蝦在各地也都有著各種五花八門的新做法,但“盱眙龍蝦”依然是響噹噹的品牌,火遍大江南北的龍蝦為什麼是從盱眙開始“聲名鵲起”的呢?

這要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十三香龍蝦”的發明說起。那時盱眙的龍蝦店一般都只有紅燒龍蝦、鹽水龍蝦兩種口味。食客們覺得單調,龍蝦店的老闆們開始琢磨換換花樣,張玉蘭就是其中一位。

張玉蘭:“我到市場上認識一位元老先生,叫許建忠。本來我不認識這麼多調料的,今天抓點花椒,明天放點八角,就逐步逐步去做。後來給他嘗了,他也沒想到十三香還有這麼奇妙的感覺。

張玉蘭提到的許建忠老先生是中國龍蝦調料創始人。當年他和盱眙許多龍蝦店的老闆合作,調配各種香料,嘗試燒制更美味的龍蝦。

終於有一天,在加入了“十三香”這味香料後,端上餐桌的龍蝦在食客的味蕾上留下新奇又難忘的美妙口感,引得大家爭相嘗鮮,“盱眙龍蝦”就這樣一下子火了起來。當年和父親許建忠一起開創配方和調料公司的許瑞海如今已經獨自掌門,

他對“十三香”有著自己獨到的理解。

許瑞海:“十三香的組合它就是氣和味的組合,五加八。五香粉在中國的數字裡面,五代表單數代表陽,八代表陰。十三香為什麼這麼受歡迎?我們平時聞到的是它的香,屬陽的;我們食到胃裡東西屬味,屬陰的,這就是陰陽調和產生了十三香。”

在盱眙,龍蝦不僅是人們口中的美味,也成了家族傳承的事業。朱文彬的爺爺和父親都是盱眙有名的龍蝦廚師,雖然他大學畢業後最初選擇了在蘇州工作,但心中的那份情懷還是讓他又回到故鄉盱眙,去繼承父輩的手藝。

朱文彬:“我們做個龍蝦店,最靈魂的東西就是你的口味。現在孩子還比較小,等孩子大一點了,如果說他真的願意繼續做下去,我們也希望我們這個餐飲精神傳承到他的身上去,也算是從老一輩到我們中青一代再到小的一輩,慢慢地發揚光大吧。”

作為土生土長的盱眙人,石夢嬌因為遠嫁山東,很少回家。她說,很多時候想家就是想念盱眙龍蝦十三香的味道。所以每年夏天她都爭取回家一趟,因為龍蝦正肥,可以解饞、解那思鄉的愁。

石夢嬌:“在山東工作幾年了,就特別想念家鄉龍蝦的味道,最懷念的還是十三香的味道。6到8月份的時候,蝦個個肉都很大都很豐滿,也是很鮮美的。湯汁還可以拌飯啊、下麵條啊,就下好麵條然後把湯汁給再澆上嘛,拌的麵條很香,非常的可口,就是吃了還想吃。”

十裡春風萬里路,

處處蘇香照歸途。

江蘇新聞廣播年度策劃《鄉音鄉情》,

屬於你的聲音紀錄片,

為你呈現。

在盱眙,龍蝦不僅是人們口中的美味,也成了家族傳承的事業。朱文彬的爺爺和父親都是盱眙有名的龍蝦廚師,雖然他大學畢業後最初選擇了在蘇州工作,但心中的那份情懷還是讓他又回到故鄉盱眙,去繼承父輩的手藝。

朱文彬:“我們做個龍蝦店,最靈魂的東西就是你的口味。現在孩子還比較小,等孩子大一點了,如果說他真的願意繼續做下去,我們也希望我們這個餐飲精神傳承到他的身上去,也算是從老一輩到我們中青一代再到小的一輩,慢慢地發揚光大吧。”

作為土生土長的盱眙人,石夢嬌因為遠嫁山東,很少回家。她說,很多時候想家就是想念盱眙龍蝦十三香的味道。所以每年夏天她都爭取回家一趟,因為龍蝦正肥,可以解饞、解那思鄉的愁。

石夢嬌:“在山東工作幾年了,就特別想念家鄉龍蝦的味道,最懷念的還是十三香的味道。6到8月份的時候,蝦個個肉都很大都很豐滿,也是很鮮美的。湯汁還可以拌飯啊、下麵條啊,就下好麵條然後把湯汁給再澆上嘛,拌的麵條很香,非常的可口,就是吃了還想吃。”

十裡春風萬里路,

處處蘇香照歸途。

江蘇新聞廣播年度策劃《鄉音鄉情》,

屬於你的聲音紀錄片,

為你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