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日本製造再出醜聞,中國可能一直在遭受不公平待遇!

日本製造曾經是一個標杆,然而近幾年接連出現問題,讓日本製造悄然陷入一場危機。

10月8日,日本第三大鋼鐵企業神戶制鋼所承認違反合同篡改了質量數據,在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底期間偽造了強度和尺寸等質檢資料。

涉及其中的產品包括鋁制零部件1.93萬噸、銅製品2200噸、鋁鍛件1.94萬件,約占鋁和銅業務年銷售額的4%。這些造假金屬製品多流入到汽車行業,假如存在問題,很多車企將不得不進行召回。

這已經不是日本製造第一次出現醜聞了,

再早一些的日產召回門、高田安全氣囊門、三菱燃效門、豐田刹車門等一系列事件都曾轟動世界。很難想像,曾得到全世界讚譽的日本製造竟在幾年間出現如此多的醜聞。

這些醜聞暴露的並非是簡單的技術或者是材料等問題,而是一向標榜精細認真的日本製造在弄虛作假、欺騙消費者。

對消費者來說,欺騙要比失誤可恨的多,日本製造的金字招牌已然搖搖欲墜。

而這些問題背後可能還存在一個更加令人不安的黑幕。

據知情人士爆料,日本企業生產的產品一般會分成四個檔次,

一等品質銷本土,二等品質銷歐美,三等品質銷東南亞,末等品質銷中國。這個說法是否真實,我們不得而知。但是結合日本企業近年來頻頻發生的醜聞以及作假行為,我們很難不多想。假如真是如上文所說,那當真令中國消費者心寒。

事實上,國內近些年對日貨的爭論從未斷絕,

對日本製造的質疑也偶有發生。尤其是汽車行業,很多網友都把日產車戲稱為紙糊車,不知道日本出口歐美的汽車是不是也一樣。

在日本製造陷入困境的時候,我們中國企業也應當從中反思,想要走出國門、贏得世界的認可,光靠國民支持是不夠的,還必須拿出品質過硬的產品。須知,弄虛作假必招反噬,貨真價實才是長久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