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有魄力有闖勁兒!這個蘇州女人把一根絲做到極致,將自己活成了傳奇

名城蘇州網,國家重點新聞網站、蘇州門戶網站,16載與蘇州人一起成長!蘇州本地最新最權威的新聞資訊平臺,生活便民一手掌握,名城蘇州比你更懂你!

織為雲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

蠶絲,是江蘇吳江震澤小鎮的人文符號與文化基因。攜著這樣得天獨厚的優勢,從小鎮走出的姑娘“小芳”懷揣著對絲綢的癡迷與熱愛,放下教鞭,成就了一段蘇城碧玉的商界傳奇。

她搶抓“一帶一路”機遇,鼎力支持蘇州世乒賽,以絲綢“國禮”為紐帶,讓世界瞭解中國,瞭解蘇州絲綢,也讓蘇州絲綢的閃亮名片飄向全世界。

她就是——

胡毓芳

蘇州吳江人,1969年5月生,蘇州太湖雪絲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蘇州市第十四屆政協委員,吳江區第十四、十五屆人大代表,吳江區女企聯副會長。

敢做敢拼,走出艱苦創業新絲路

2002年8月,出身於蠶桑世家的胡毓芳,為了實現自己的絲綢夢,在震澤繭絲市場租了3間小門面,靠著一張拉綿桌和4名女工,開啟了太湖雪的艱苦創業路。

一帆風雨路三千,一旦選擇,便當勇往直前。創業之初,胡毓芳既當老闆又當銷售和司機。有一次,她接到客戶電話,要把40條被子馬上送到吳江。對於事業剛起步的胡毓芳來說,這可是一筆大訂單。當她費了好大力氣,把40條被子塞進轎車開到吳江,客戶電話又來了,“被子不要了,其他企業已經送到了”。胡毓芳滿肚子委屈,默默下定決心:再苦再難,

也要辦好企業,以後一定要讓客戶點名要太湖雪的產品。

沒有行業經驗,沒有充足資金,但胡毓芳心無旁騖,一頭紮進車間和工人一起邊幹邊摸索。有一年年終,她們接到一個大單子,為了按時交工,胡毓芳和工人們加班加點。一個多月、每天十幾個小時運轉,

累得連腰都直不起來。正是靠著苦幹實幹,胡毓芳把太湖雪一點一點拉扯大。

創新生產工藝,借力行銷做大

蠶絲被雖好,但是卻有兩個先天性弱點:一是容易板結發硬。二是使用時間長後絲綿容易移位、變形。這兩大弱點,卡住了蠶絲被產業發展的“脖子”。“板結,是因為絲膠遇到了人的體溫粘起來了,所以蠶絲被會發硬。移位是因為手工剝綿製成的綿兜絲不夠長,再加上生產中手工拉被子的時候用力不均勻,會導致被子一塊厚一塊薄。”胡毓芳找到問題的原因後,意識到唯有創新才能突破瓶頸。於是,她拜訪江浙一帶的絲綢前輩,並與蘇州大學蠶桑研究所聯合探討。在絲綢人的共同努力下,成功攻克了傳統蠶絲被板結發硬、移位變形的難題。“現在我們生產的蠶絲被,用10年不用翻新。”

當時,蠶絲被還存在厚重、難以清洗等缺點。胡毓芳四處取經,開創了“蠶絲被全過程無污染手工拉網”制被新工藝,生產出的蠶絲被更蓬鬆更保暖。和蘇大蠶桑研究所合作開發“可水洗蠶絲涼被”,一舉解決了傳統蠶絲被不能水洗的難題。

2009年,胡毓芳跑到蘇州電視臺,要求做廣告,擴大企業知名度。當時,蘇州台正好出了一個扶持本土企業的廣告政策。蘇州台的領導告訴她,她是第一個到電視臺做絲綢廣告的民營企業,可以扶持,但第一年投入不能低於300萬,而且在蘇州要有銷售視窗。當時,太湖雪全年的利潤才300萬。胡毓芳一咬牙答應了。一個月後,太湖雪在蘇州十全街開了旗艦店。蘇州台的領導被她的敢做敢拼打動,破例讓台裡的一名著名主持人擔任企業的形象代言人。隨著廣告的播出,太湖雪的知名度迅速擴大。依靠工藝創新和行銷推廣,企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太湖雪還被評為“中國十大絲綢品牌”。2014年,企業在新三板實現了上市,成為蘇州蠶絲被行業第一股。

創辦蠶桑文化園,帶動農民致富

“托胡總的福,讓我用幾十年前學的養蠶手藝賺錢。”自從“太湖雪”在村裡建了蠶桑園後,震澤鎮金星村村民沈惠芬不僅獲得土地流轉的收益,還在蠶桑園裡做養蠶指導員,月工資有3000多元。

來到太湖雪蠶桑科技文化園,這裡堪稱“蠶桑主題公園”。在蠶桑科技館,可以瞭解太湖流域悠久的養蠶歷史、蠶的一生、制絲工藝、拉棉制被、紮染刺繡以及絲品展示等;在蔥蘢繁茂的桑園,可以採桑果、品桑茶、喝桑酒,享受生態農家樂。

這片桑林在寸土寸金的蘇南地區實屬罕見,背後離不開胡毓芳的努力。2015年,震澤鎮決心籌建蠶絲園,恢復種桑養蠶的習俗。“恢復蠶桑生態,是給蘇州絲綢留下一縷文脈,‘太湖雪’責無旁貸!”胡毓芳決定挑起這個重任。經過一年多的籌備,蠶絲園順利開園。她又把桑林和蠶種發包給本地蠶農,發展訂單式農業,一大批蠶農因此受益。

帶領百姓鼓起錢袋子,壯大企業上繳更多稅,是胡毓芳的追求。如今,“太湖雪”雖然年產值並不高,但畝均納稅、每度電貢獻稅收兩個指標在震澤鎮位居第一。

10多年來,她敢闖敢幹,以傳承和復興蘇州絲綢為己任,憑著女性特有的堅韌與魄力,用一根絲織出了千萬床蠶絲被,也織出了一條從創業到創新、從特色到品牌的傳統產業蝶變之路,鑄就了蘇州絲綢的品牌與榮光。

精彩回顧

再加上生產中手工拉被子的時候用力不均勻,會導致被子一塊厚一塊薄。”胡毓芳找到問題的原因後,意識到唯有創新才能突破瓶頸。於是,她拜訪江浙一帶的絲綢前輩,並與蘇州大學蠶桑研究所聯合探討。在絲綢人的共同努力下,成功攻克了傳統蠶絲被板結發硬、移位變形的難題。“現在我們生產的蠶絲被,用10年不用翻新。”

當時,蠶絲被還存在厚重、難以清洗等缺點。胡毓芳四處取經,開創了“蠶絲被全過程無污染手工拉網”制被新工藝,生產出的蠶絲被更蓬鬆更保暖。和蘇大蠶桑研究所合作開發“可水洗蠶絲涼被”,一舉解決了傳統蠶絲被不能水洗的難題。

2009年,胡毓芳跑到蘇州電視臺,要求做廣告,擴大企業知名度。當時,蘇州台正好出了一個扶持本土企業的廣告政策。蘇州台的領導告訴她,她是第一個到電視臺做絲綢廣告的民營企業,可以扶持,但第一年投入不能低於300萬,而且在蘇州要有銷售視窗。當時,太湖雪全年的利潤才300萬。胡毓芳一咬牙答應了。一個月後,太湖雪在蘇州十全街開了旗艦店。蘇州台的領導被她的敢做敢拼打動,破例讓台裡的一名著名主持人擔任企業的形象代言人。隨著廣告的播出,太湖雪的知名度迅速擴大。依靠工藝創新和行銷推廣,企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太湖雪還被評為“中國十大絲綢品牌”。2014年,企業在新三板實現了上市,成為蘇州蠶絲被行業第一股。

創辦蠶桑文化園,帶動農民致富

“托胡總的福,讓我用幾十年前學的養蠶手藝賺錢。”自從“太湖雪”在村裡建了蠶桑園後,震澤鎮金星村村民沈惠芬不僅獲得土地流轉的收益,還在蠶桑園裡做養蠶指導員,月工資有3000多元。

來到太湖雪蠶桑科技文化園,這裡堪稱“蠶桑主題公園”。在蠶桑科技館,可以瞭解太湖流域悠久的養蠶歷史、蠶的一生、制絲工藝、拉棉制被、紮染刺繡以及絲品展示等;在蔥蘢繁茂的桑園,可以採桑果、品桑茶、喝桑酒,享受生態農家樂。

這片桑林在寸土寸金的蘇南地區實屬罕見,背後離不開胡毓芳的努力。2015年,震澤鎮決心籌建蠶絲園,恢復種桑養蠶的習俗。“恢復蠶桑生態,是給蘇州絲綢留下一縷文脈,‘太湖雪’責無旁貸!”胡毓芳決定挑起這個重任。經過一年多的籌備,蠶絲園順利開園。她又把桑林和蠶種發包給本地蠶農,發展訂單式農業,一大批蠶農因此受益。

帶領百姓鼓起錢袋子,壯大企業上繳更多稅,是胡毓芳的追求。如今,“太湖雪”雖然年產值並不高,但畝均納稅、每度電貢獻稅收兩個指標在震澤鎮位居第一。

10多年來,她敢闖敢幹,以傳承和復興蘇州絲綢為己任,憑著女性特有的堅韌與魄力,用一根絲織出了千萬床蠶絲被,也織出了一條從創業到創新、從特色到品牌的傳統產業蝶變之路,鑄就了蘇州絲綢的品牌與榮光。

精彩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