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切·格瓦拉,應該紀念不應該崇拜!

切·格瓦拉於1967年10月8日被玻利維亞的政府軍逮捕,然後關在一個廢棄的學校裡等待處置。得知消息的玻利維亞總統巴里恩托斯立即下令處死格瓦拉,看來他完全不是格瓦拉的粉絲而且對他相當的反感。

第二天看守的士兵們開始抽籤決定到底誰去行刑,最後抽中簽的是一個中士,他走進那間破舊的校舍,先後朝格瓦拉的雙腿、腰部和脖子射擊,這樣既保留了他的臉部完整,也看著像是在戰鬥中犧牲。中槍的格瓦拉咬著自己的袖子盡可能地不發出慘叫。

(犧牲了的切·格瓦拉)

隨後格瓦拉的屍體被直升機送到一個醫院裡拍照和展示,完事後被軍方秘密☆禁☆處理,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到底是燒了還是埋了。但是秘密總有人知道,30年後他的遺體被人從玻利維亞的某個地方挖了出來,通過DNA對比確認是他本人無疑。隨後遺體被送到古巴的聖克拉拉省,安葬在一個為他專門修建的陵墓裡。時間到了2017年的10月9日,

也就是我們國慶長假後的第一天,正好是格瓦拉去世50周年,湊一個整數當然是值得紀念的,那天古巴為格瓦拉舉行了盛大的悼念儀式,連古巴的一把手勞爾·卡斯楚都出場了。

(古巴舉行悼念儀式)

格瓦拉1928年出生在阿根廷,在他大學以前並沒什麼特別之處,

沒有特別聰明也沒有特別帥,本科專業是醫學。他人生的轉折發生在大二的暑假,放暑假後他既沒出去打工掙學費,也沒回家幫母親幹活,而是跑到阿根廷其它省份遊玩去了。玩上癮後他大三乾脆休學一年騎著摩托車打算跑遍整個南美洲。那個時候是1951年,即便在今天騎著摩托車周遊列國也是一件奢侈而大膽的事兒,因為並不是每個大學生都有摩托車,
也不是每個大學生都掏得起盤纏,所以結論是格瓦拉家裡很有錢。

他家的確是不差錢,祖上算是阿根廷的名門望族,家世顯赫。如果分析一下這年頭那些放暑假騎行去西藏或青海的人,能發現這些同學身上的一些共性,他們有不羈的靈魂,或許對現狀不滿,想逃離身邊的一切追求自由,甚至追求一些很抽象的東西,說得好聽是理想主義,說得不好聽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當年格瓦拉就是這樣一個年輕人,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反正自己有錢也有摩托車。

(馬拉朵拉的格瓦拉頭像紋身)

《摩托車日記》內容描寫了格瓦拉和他的小夥伴穿越美洲好幾個國家的所見所聞,也描述了不少相當苦難的事情,這些經歷給了格瓦拉很大的震撼,他由此萌發的思想特別像我們中學歷史課本裡革命前輩們的思想,那就是要反帝反封建然後推翻壓在人民頭上的大山!因此在他的日記裡有不少關於革命的想法。當他之後的幾十年一直到處奔波幹革命時,如果再對比一下他當初的日記,就很容易被那種理想主義精神所打動,假如捧著書的讀者還沒有踏入社會,沒有被殘酷的現實磨滅激情的話。

(格瓦拉經典的雪茄照)

上學的時候有理想的同學應該有不少,但是畢業後還能堅持理想的人並不多,因為堅持理想的代價挺大的,不但需要個人的執著,同時還不被金錢所困也不被被外部力量干擾,最好從事的工作跟自己的理想有關。很多同學的理想不久落在塵埃裡的原因要麼是自己不夠堅強要麼是為了生存不得不放棄理想。格瓦拉卻是幸運的,他本科畢業後為了躲避兵役再次出去遊玩並開始投身革命事業,後來在墨西哥躲避追捕時認識了勞爾卡斯楚,接著又跟勞爾的哥哥菲德爾·卡斯楚相識。

卡斯楚的學歷是法律博士,畢業後成了一名律師,原本想通過競選地方議員進入體制從政,但是當時古巴的統治者巴蒂斯塔取締了那一年的選舉,卡斯楚怒而落草為寇開始反抗這位獨材者。想必年輕的卡斯楚碰到小他兩歲的格瓦拉時有一種惺惺相惜的感覺。不過他們倆在革命理念的廣度上有所不同,卡斯楚的革命理想僅限於推翻自家的獨材者就好;而格瓦拉卻想在整個美洲國家挨個兒鬧革命,至於革命過後要怎麼做他似乎興趣不大,但是這種差異並不影響他們當初的並肩作戰。

(格瓦拉和卡斯楚)

卡斯楚和他的小夥伴繼續花了3年時間,才趕跑了親美且被人民千夫所指的統治者巴蒂斯塔,然後接管了國家。作為革命夥伴的格瓦拉也獲得了很高地位,可以說一言九鼎。到此為止卡斯楚的革命生涯基本算是結束了,他沒有必要也沒打算再管別人家的事兒,因為日子從此以後算是安定下來了。但是格瓦拉卻不是,古巴革命的成功讓他有點膨脹,也高估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3年時間對他來說還是有點短,刺激的日子顯然還沒有過夠,後來他離開了對他而言地位高物質條件優越的古巴,繼續去其它地方幹革命。

他去的地方是剛果和玻利維亞。剛果是個現在去了都找不到什麼好東西吃的地方,更別提1965年那個時候了;而在玻利維亞的日子裡,格瓦拉不過是領著幾十人呆在山裡打遊擊,過什麼生活是可想而知的。放棄在古巴的優越地位跑到這些窮山僻壤的地方繼續幹革命,這被格瓦拉的崇拜者看成是真正的理想主義行為,是無私地幫助解救其它國家受苦受難人民的白求恩精神,在不少國家民族獨立沒多久的時候很容易受到追捧。特別是格瓦拉去世之後因為《摩托日記》的流行,他的崇拜者變得更多了,或許崇拜他的人並不知道格瓦拉為什麼要離開古巴。

(在古巴任職期間)

格瓦拉離開古巴的原因如果用一句話來總結的話,那就是他呆不下去了。呆不下去的原因並不是卡斯楚要趕他走,而是他工作做的不理想,日子過得不開心,覺得還是以前那種快意恩仇的江湖生活更適合自己。古巴革命成功之後,格瓦拉這個阿根廷人獲得了古巴公民的身份,同時他先後做了三個重要的職位,這三個職位分別是軍事監獄的檢察長,國家銀行的行長以及工業部部長。既然他是一個理想主義者,自認為是馬克思的學生,那麼他就不可避免地按照經典的教科書定義來辦事。

作為馬克思學生的格瓦拉在做國家銀行的行長時,對古巴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比如大小企業甚至包括理髮店都收歸國有,將地主的土地強征回來進行再分配,這種消滅私有制實行公有制的做法好像馬克思的每一屆學生都會嘗試,但是效果卻並不好。格瓦拉做工業部部長時,主動縮減了古巴人擅長的制糖業,轉而從蘇聯進口了大量的機器設備,做著一夜之間實現工業化的夢。這些機器後來因為缺少配件和技術工人都沒能運轉多久,同時制糖業的萎縮給國家造成了巨大的損失。當格瓦拉做軍事監獄檢察長的時候,又喜歡上了殺人的感覺,他可以未經審判草草地結束犯人的性命,而且據說很享受在別人的哀求中結束他性命的那種快感,無論哀求他的是犯人,還是犯人的母親。

(在古巴任職期間)

格瓦拉是1965年4月份離開的古巴,滿打滿算他這三份工作做了6年,平均每份工作幹了兩年時間。6年時間裡古巴變成了一個徹底的社會主義國家,大量的中產階級逃到了美國,物資短缺問題嚴重,連食物都不得不由政府分配。雖然這一切不是格瓦拉一個人造成的,但是跟他有著巨大的關係。在這6年裡,他把精神宣傳抓得特別緊,他覺得個人就應該拋棄私欲為了理想為了國家而努力奮鬥,為此最好可以義務勞動,能不領工資的話更好,一朵小紅花一張獎狀一本證書這些象徵著榮譽的東西才是應該去努力爭取的。

他的這種玩法很快就讓他沒了朋友,對他失望的人甚至反對他的人也越來越多,大家會在他出現的時候做做樣子,一旦發現他離開後馬上丟下工作玩手機刷朋友圈。格瓦拉漸漸感覺到了厭倦,他覺得這不是他理想中的生活,現實跟他的理想主義還有不小的差距,或者他意識到自己只適合喊口號以及帶著一幫人幹革命,並不適合搞建設,所以他覺得古巴應該輸出一些革命,去支持南美其它國家的反抗運動。因為這個跟卡斯楚吵了一架後,他在1965年4月份坐飛機離開了古巴去了剛果,後來又去了玻利維亞,兩年後去世。

(玻利維亞軍人圍著他的屍體)

性格堅定的理想主義者當然有過人之處,如果宣傳工作做得好,就很容易讓聽說他事蹟的人路轉粉,並受到他們的狂熱追捧。當理想主義碰上某個特定的機遇時理想主義會開出燦爛的花朵,讓理想主義大放異彩。但是理想主義終究需要落到地面,不停地自我改造來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否則理想主義的花朵是結不出果實的。無論是南非的曼德拉精神還是緬甸的昂山素季精神,曾經都跨越了國界激勵和感動了很多人並圈粉無數,但是當這兩位上臺執政之後,實際的效果卻並不怎麼樣,甚至有點讓粉絲們失望,畢竟做學問宣傳理想是一回事,坐在辦公室裡幹活落實理想又是另外一回事。

(切·格瓦拉)

格瓦拉這種理想主義革命家最好的存在,便是帶領一支帶的動的人馬去鬧革命,革命成功後讓別人去治理國家,他退居二線遊山玩水享受生活;或者帶領人馬繼續跑下一家接著鬧革命,在他37歲那年他選擇了第二條路,但是出去後他沒有碰到卡斯楚那樣的夥伴,也沒有碰到他可以帶得動的人馬,無論在剛果還是咋玻利維亞,他的存在不過是困擾當地政府的反政府武裝而已,所以政府軍捉到格瓦拉後只想除之而後快。

他由此萌發的思想特別像我們中學歷史課本裡革命前輩們的思想,那就是要反帝反封建然後推翻壓在人民頭上的大山!因此在他的日記裡有不少關於革命的想法。當他之後的幾十年一直到處奔波幹革命時,如果再對比一下他當初的日記,就很容易被那種理想主義精神所打動,假如捧著書的讀者還沒有踏入社會,沒有被殘酷的現實磨滅激情的話。

(格瓦拉經典的雪茄照)

上學的時候有理想的同學應該有不少,但是畢業後還能堅持理想的人並不多,因為堅持理想的代價挺大的,不但需要個人的執著,同時還不被金錢所困也不被被外部力量干擾,最好從事的工作跟自己的理想有關。很多同學的理想不久落在塵埃裡的原因要麼是自己不夠堅強要麼是為了生存不得不放棄理想。格瓦拉卻是幸運的,他本科畢業後為了躲避兵役再次出去遊玩並開始投身革命事業,後來在墨西哥躲避追捕時認識了勞爾卡斯楚,接著又跟勞爾的哥哥菲德爾·卡斯楚相識。

卡斯楚的學歷是法律博士,畢業後成了一名律師,原本想通過競選地方議員進入體制從政,但是當時古巴的統治者巴蒂斯塔取締了那一年的選舉,卡斯楚怒而落草為寇開始反抗這位獨材者。想必年輕的卡斯楚碰到小他兩歲的格瓦拉時有一種惺惺相惜的感覺。不過他們倆在革命理念的廣度上有所不同,卡斯楚的革命理想僅限於推翻自家的獨材者就好;而格瓦拉卻想在整個美洲國家挨個兒鬧革命,至於革命過後要怎麼做他似乎興趣不大,但是這種差異並不影響他們當初的並肩作戰。

(格瓦拉和卡斯楚)

卡斯楚和他的小夥伴繼續花了3年時間,才趕跑了親美且被人民千夫所指的統治者巴蒂斯塔,然後接管了國家。作為革命夥伴的格瓦拉也獲得了很高地位,可以說一言九鼎。到此為止卡斯楚的革命生涯基本算是結束了,他沒有必要也沒打算再管別人家的事兒,因為日子從此以後算是安定下來了。但是格瓦拉卻不是,古巴革命的成功讓他有點膨脹,也高估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3年時間對他來說還是有點短,刺激的日子顯然還沒有過夠,後來他離開了對他而言地位高物質條件優越的古巴,繼續去其它地方幹革命。

他去的地方是剛果和玻利維亞。剛果是個現在去了都找不到什麼好東西吃的地方,更別提1965年那個時候了;而在玻利維亞的日子裡,格瓦拉不過是領著幾十人呆在山裡打遊擊,過什麼生活是可想而知的。放棄在古巴的優越地位跑到這些窮山僻壤的地方繼續幹革命,這被格瓦拉的崇拜者看成是真正的理想主義行為,是無私地幫助解救其它國家受苦受難人民的白求恩精神,在不少國家民族獨立沒多久的時候很容易受到追捧。特別是格瓦拉去世之後因為《摩托日記》的流行,他的崇拜者變得更多了,或許崇拜他的人並不知道格瓦拉為什麼要離開古巴。

(在古巴任職期間)

格瓦拉離開古巴的原因如果用一句話來總結的話,那就是他呆不下去了。呆不下去的原因並不是卡斯楚要趕他走,而是他工作做的不理想,日子過得不開心,覺得還是以前那種快意恩仇的江湖生活更適合自己。古巴革命成功之後,格瓦拉這個阿根廷人獲得了古巴公民的身份,同時他先後做了三個重要的職位,這三個職位分別是軍事監獄的檢察長,國家銀行的行長以及工業部部長。既然他是一個理想主義者,自認為是馬克思的學生,那麼他就不可避免地按照經典的教科書定義來辦事。

作為馬克思學生的格瓦拉在做國家銀行的行長時,對古巴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比如大小企業甚至包括理髮店都收歸國有,將地主的土地強征回來進行再分配,這種消滅私有制實行公有制的做法好像馬克思的每一屆學生都會嘗試,但是效果卻並不好。格瓦拉做工業部部長時,主動縮減了古巴人擅長的制糖業,轉而從蘇聯進口了大量的機器設備,做著一夜之間實現工業化的夢。這些機器後來因為缺少配件和技術工人都沒能運轉多久,同時制糖業的萎縮給國家造成了巨大的損失。當格瓦拉做軍事監獄檢察長的時候,又喜歡上了殺人的感覺,他可以未經審判草草地結束犯人的性命,而且據說很享受在別人的哀求中結束他性命的那種快感,無論哀求他的是犯人,還是犯人的母親。

(在古巴任職期間)

格瓦拉是1965年4月份離開的古巴,滿打滿算他這三份工作做了6年,平均每份工作幹了兩年時間。6年時間裡古巴變成了一個徹底的社會主義國家,大量的中產階級逃到了美國,物資短缺問題嚴重,連食物都不得不由政府分配。雖然這一切不是格瓦拉一個人造成的,但是跟他有著巨大的關係。在這6年裡,他把精神宣傳抓得特別緊,他覺得個人就應該拋棄私欲為了理想為了國家而努力奮鬥,為此最好可以義務勞動,能不領工資的話更好,一朵小紅花一張獎狀一本證書這些象徵著榮譽的東西才是應該去努力爭取的。

他的這種玩法很快就讓他沒了朋友,對他失望的人甚至反對他的人也越來越多,大家會在他出現的時候做做樣子,一旦發現他離開後馬上丟下工作玩手機刷朋友圈。格瓦拉漸漸感覺到了厭倦,他覺得這不是他理想中的生活,現實跟他的理想主義還有不小的差距,或者他意識到自己只適合喊口號以及帶著一幫人幹革命,並不適合搞建設,所以他覺得古巴應該輸出一些革命,去支持南美其它國家的反抗運動。因為這個跟卡斯楚吵了一架後,他在1965年4月份坐飛機離開了古巴去了剛果,後來又去了玻利維亞,兩年後去世。

(玻利維亞軍人圍著他的屍體)

性格堅定的理想主義者當然有過人之處,如果宣傳工作做得好,就很容易讓聽說他事蹟的人路轉粉,並受到他們的狂熱追捧。當理想主義碰上某個特定的機遇時理想主義會開出燦爛的花朵,讓理想主義大放異彩。但是理想主義終究需要落到地面,不停地自我改造來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否則理想主義的花朵是結不出果實的。無論是南非的曼德拉精神還是緬甸的昂山素季精神,曾經都跨越了國界激勵和感動了很多人並圈粉無數,但是當這兩位上臺執政之後,實際的效果卻並不怎麼樣,甚至有點讓粉絲們失望,畢竟做學問宣傳理想是一回事,坐在辦公室裡幹活落實理想又是另外一回事。

(切·格瓦拉)

格瓦拉這種理想主義革命家最好的存在,便是帶領一支帶的動的人馬去鬧革命,革命成功後讓別人去治理國家,他退居二線遊山玩水享受生活;或者帶領人馬繼續跑下一家接著鬧革命,在他37歲那年他選擇了第二條路,但是出去後他沒有碰到卡斯楚那樣的夥伴,也沒有碰到他可以帶得動的人馬,無論在剛果還是咋玻利維亞,他的存在不過是困擾當地政府的反政府武裝而已,所以政府軍捉到格瓦拉後只想除之而後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