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老龍溝外老龍溝——天嶽幕阜山

一看這個題目,可能大多數人都會說老龍溝我去過,天嶽幕阜山景區裡面。不過今天要說的老龍溝雖然和景區裡那個老龍溝一脈相連,卻天然去雕飾,清水出芙蓉,和景區內那個水泥版的老龍溝是兩種境界。

這是沒有被變為景區的那一部分老龍溝,指的是老龍溝龍潭瀑布以下到虹橋大山村這一段。老龍溝外的老龍溝,雖乏善可陳,卻更符合我心目中山溝的樣子。

從天嶽幕阜山下南江橋經昌江蔡海學校,沿著蜿蜒的山道一直上行,

大約二十來分鐘,到達一個叫大山村的地方。盤山公路非常窄,僅容一車行走,沿途會車點也設置得很少。但從我去過兩次的經驗看,不需要擔心單行道會車的事情,幾率非常小。可見假如不是這條新修公路的連接,盡頭的大山村真有點像是一個被世界遺忘的角落。

而這個被世界遺忘的角落,它曾經卻是天嶽幕阜山下虹橋鎮往北出入的門戶,麻石鋪成的官道把高聳的山西嶺變成並不平坦的通途,是虹橋人連通外面世界很重要的北大門,雖然這張大門很小,很陡。

進入這張大門的賽公橋如今已是“城春草木深”的荒涼,

唯高大寬闊的造型還能依稀透出當年的繁華。橋面石磚被磨圓的棱角,除了歲月的侵蝕,大約更多的是記錄著當年人、馬、土車川流不息的景象。那些擔著桐油茶油團粉等農副產品的祖輩們,通過這座橋,走向大山外的世界,換回幾吊比橋面磨得更光滑的銅錢。而賽公橋的來歷與那段被封存的繁華一般精彩,家住南江橋的緣春兄對於這一帶的典故了然於胸,
在古橋邊小憩,聽他講述充滿傳奇色彩的古橋故事,故事中的描述的場景歷歷在目,恍若真實。

故事發生在明末,話說當時山西嶺作為一條山區通商要道,到了老龍溝這裡卻沒有橋,不是沒建過橋,很離奇的是建一座垮一座。

久而久之,大家失去了建橋的信心,往來只能涉溪而行,非常不方便。當地有一鄒姓富戶,為人樂善好施,前後在這裡修過兩次橋,一樣是以坍塌告終。這富戶有一孫子,年方十歲,敏而好學,看到爺爺因為橋的事鬱鬱寡歡,便起了好奇心,決心探探橋垮的究竟。聯想到當地關於河妖的古老傳說,也許便是謎底所在,於是想了一個法子,央求爺爺放一擔穀子在斷橋處。第二天清早去看,籮裡面空空如也,穀子離奇失蹤了。小孫子看到這個場景,似乎更證實了心裡的猜測,便悄悄把自己的猜測告訴了爺爺。

從此爺孫兩經常坐到斷橋處,一坐就一整天,鄉里人都不知何故,問他們也只是笑笑不作答,神秘兮兮的樣子。寒來暑往,有一天,斷橋邊走來儀表不凡的一男一女,兩人路過這裡的時候,似乎忽然發現了什麼,凝視著深潭久久不離去。鄒公見狀,知道是奇人異士來了,趕忙上前作輯,並把建橋的遭遇一一講予兩位奇人。而這兩位果然不是凡人,而是神仙呂洞賓與何仙姑雲遊至此。呂仙人一語道破橋塌的玄機,原來是水潭之中有千年鯢魚精,曾經被本地處師打傷過,隱藏在潭底不敢再出來作惡,於是便有了橋一造好它就用尾巴把橋樑掃倒洩憤的事情。鄒公一聽,正是如此,當地人都聽說過鄒伯賢打跑鯢魚精的故事,原來就是它躲在水裡作惡。於是鄒公懇請兩位仙人為民除害,,精誠所至,兩位仙人應承下來。只見呂洞賓念念有詞,在水潭中忽然豎起一道千斤閘,鯢魚精嚇得從水底逃竄而出。剛露出水面,只見何仙姑甩出一枚繡花針,紮在鯢魚精背上,立刻便開始噗噗冒火,燒得它在水裡翻騰打滾,火卻始終不滅。一頓飯功夫,翻江倒海的水漸漸平靜,鯢魚精肚皮朝上露出了水面,慢慢變成了一塊白色大石皮。呂洞賓拿出寶劍在石皮上擊出七個孔,囑咐鄒公在孔裡面注入桐油,連點七夜七星燈,七夜過後修橋,會永保穩固。鄒公依法而為,果然,新橋建成後再沒有發生坍塌的怪事,給一方百姓帶來了極大的便利。當地為了感謝鄒公,欲將橋取名鄒公橋,而鄒公說假如不是我孫子看出端倪,等來了兩位大仙,怎麼會有這座橋呢,所以我孫兒的功勞勝過我,還是叫賽公橋吧。於是賽公橋的名字與這座千年古橋一起,保留至今。

故事是不是很精彩?反正我是被緣春兄講的這個故事吸引住了,並迫不及待地穿過茅草叢下到橋底,去尋找故事中有七個孔的白石皮。似乎是為了應證故事的真實性,還真是在橋底見到了這麼一塊大石頭,石形如大魚,石白如魚肚,七個圓孔,一字排開在上面。也許你會說出很多這些圓孔真實的用途來,我也在平江很多山泉流淌的地方見到過這種鑿了圓孔的石頭,但此刻仍然願意因為這個很精彩的故事而相信---它們,是仙人呂洞賓的寶劍擊出的孔。

過了賽公橋繼續前行,一塊薄如刃的石片像一把刀般警示在前行的路上,讓人內心凜然,在這荒郊野嶺的地方,假如時光倒退一個世紀,此刻會不會有幾個蟊賊突然從草叢裡跳出來?不過聽了緣春兄把關於這塊石頭的故事娓娓道來,才知道自己多慮了。尖刀石的故事與落草為寇的蟊賊沒半毛錢關係,卻依然和賽公橋故事裡出現的那個本地處師鄒伯賢有關。南江橋一帶至今仍保留著供奉鄒伯賢的鄒公師主祠,可見在當地歷史文化裡面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名字。

鄒伯賢屬於茅山道教一支,以精通法術而在南江橋一帶負有盛名。相傳在很久以前,老龍溝有一條孽龍藏身其中,為害鄉里,為當地人所痛恨卻又怒不敢言。法術高明的鄒伯賢聞知此事後,決心前往老龍溝降龍。但他擔心靠他的法術降龍會力有不逮,於是交代兩位徒兒,當他們看到老龍溝有兩隻草鞋打架就馬上敲鑼打鼓,為他助威。只見鄒伯賢縱身入水,不一會水浪翻騰起來,然後稀奇的事情發生了,真的出現了兩隻草鞋在水面上打架的神奇一幕。兩位徒兒忘掉了緊張與恐懼,更是忘掉了師傅交代的敲鑼打鼓助威一事,而被這有趣的一幕逗得捧腹大笑起來。這樣直接導致鄒伯賢降龍功虧一簣,沒能把孽龍斬於刀下,讓它僥倖逃脫。於是鄒伯賢念起一條咒語:“龍要跑,老鷹紮;老鷹要跑,尖刀殺;尖刀要跑,琴凳砸;琴凳要跑,秤砣壓。”。至今在老龍溝果然留著四尊奇石:鷹嘴石、尖刀石、琴凳石、秤砣石。聽完故事再去看尖刀石,似乎這些自然景觀的的存在,最大的意義是為了證實這些故事的真實性。於是它不再是一塊普通的石頭,而是困住孽龍的一道符咒。

盤山公路過了一道埡口,眼前景色為之一變,仍是山,仍是溝,卻一掃山另一邊的荒涼,梯田茅舍遍佈山腰之中。如桃花源記裡描述的世外桃源,讓人完全想像不到在荒無人煙的群山之中還藏著這樣一個小小的村落。和村裡的老人家聊天,才知道雖然這裡唯一的一條進出公路連著南江橋,但在行政劃分上卻屬於虹橋鎮。據緣春講,在08年底冰災的時候,當時在虹橋工作的南江橋人便都是越過這裡的山西嶺徒步回南江過年的,鞋底綁著草繩,在冰天雪地裡跋涉整整一天。而他恰好在冰災前的幾天工作調動回了南江,幸運地躲過一劫。

老龍溝貫穿於山村的中間,河裡佈滿大大小小的卵石,從這裡有山路通往幕阜山景區內的龍潭瀑布,而且很近。在龍潭瀑布的旁邊今年新立了一塊牌子:“嚴禁逃票進入景區”,就是指的從這裡上山。不過這樣的警示牌有點然並卵的意思,願意從這裡上幕阜山景區的也只有戶外愛好者了,而戶外愛好者顯然不是因為逃票的目的而去走這條線路。

沿溪而上會遇見不下十棟之多的廢棄石屋,這些石屋記載著當年這一帶很重要的一項手工業--制香,不是香料,而是廟裡燒的香。傳統手工業者們把作坊建在沿溪的地方,利用水的衝力把植物原料沖成粉末。所以作坊有一個很有韻味的名字--香灰石屋。讓人歎息的是,再美好的名字,再堅固的石屋,在這個時代也只有黯然落幕的結局。假如還能在這個透著純美氣息的地方,聽到石屋裡撞木撞擊在石臼裡的砰砰聲,會是多麼復古的一幅農耕時代畫卷。

至今當地仍有少數老鄉以制香為業,只是更方便經濟的鐵機器早已經取代了香灰石屋。留給人一些說不清的迷惘,為什麼明明時代在進步,而這個進步卻又讓人生出很多很多的失落感來......

但,我們終究是再也回不去那個年代了。在某個時刻,以過客的身份對於那些還未釋懷的情結無病呻吟一下。然後,讓欲望挾裹著自己的心,轉身離去。

籮裡面空空如也,穀子離奇失蹤了。小孫子看到這個場景,似乎更證實了心裡的猜測,便悄悄把自己的猜測告訴了爺爺。

從此爺孫兩經常坐到斷橋處,一坐就一整天,鄉里人都不知何故,問他們也只是笑笑不作答,神秘兮兮的樣子。寒來暑往,有一天,斷橋邊走來儀表不凡的一男一女,兩人路過這裡的時候,似乎忽然發現了什麼,凝視著深潭久久不離去。鄒公見狀,知道是奇人異士來了,趕忙上前作輯,並把建橋的遭遇一一講予兩位奇人。而這兩位果然不是凡人,而是神仙呂洞賓與何仙姑雲遊至此。呂仙人一語道破橋塌的玄機,原來是水潭之中有千年鯢魚精,曾經被本地處師打傷過,隱藏在潭底不敢再出來作惡,於是便有了橋一造好它就用尾巴把橋樑掃倒洩憤的事情。鄒公一聽,正是如此,當地人都聽說過鄒伯賢打跑鯢魚精的故事,原來就是它躲在水裡作惡。於是鄒公懇請兩位仙人為民除害,,精誠所至,兩位仙人應承下來。只見呂洞賓念念有詞,在水潭中忽然豎起一道千斤閘,鯢魚精嚇得從水底逃竄而出。剛露出水面,只見何仙姑甩出一枚繡花針,紮在鯢魚精背上,立刻便開始噗噗冒火,燒得它在水裡翻騰打滾,火卻始終不滅。一頓飯功夫,翻江倒海的水漸漸平靜,鯢魚精肚皮朝上露出了水面,慢慢變成了一塊白色大石皮。呂洞賓拿出寶劍在石皮上擊出七個孔,囑咐鄒公在孔裡面注入桐油,連點七夜七星燈,七夜過後修橋,會永保穩固。鄒公依法而為,果然,新橋建成後再沒有發生坍塌的怪事,給一方百姓帶來了極大的便利。當地為了感謝鄒公,欲將橋取名鄒公橋,而鄒公說假如不是我孫子看出端倪,等來了兩位大仙,怎麼會有這座橋呢,所以我孫兒的功勞勝過我,還是叫賽公橋吧。於是賽公橋的名字與這座千年古橋一起,保留至今。

故事是不是很精彩?反正我是被緣春兄講的這個故事吸引住了,並迫不及待地穿過茅草叢下到橋底,去尋找故事中有七個孔的白石皮。似乎是為了應證故事的真實性,還真是在橋底見到了這麼一塊大石頭,石形如大魚,石白如魚肚,七個圓孔,一字排開在上面。也許你會說出很多這些圓孔真實的用途來,我也在平江很多山泉流淌的地方見到過這種鑿了圓孔的石頭,但此刻仍然願意因為這個很精彩的故事而相信---它們,是仙人呂洞賓的寶劍擊出的孔。

過了賽公橋繼續前行,一塊薄如刃的石片像一把刀般警示在前行的路上,讓人內心凜然,在這荒郊野嶺的地方,假如時光倒退一個世紀,此刻會不會有幾個蟊賊突然從草叢裡跳出來?不過聽了緣春兄把關於這塊石頭的故事娓娓道來,才知道自己多慮了。尖刀石的故事與落草為寇的蟊賊沒半毛錢關係,卻依然和賽公橋故事裡出現的那個本地處師鄒伯賢有關。南江橋一帶至今仍保留著供奉鄒伯賢的鄒公師主祠,可見在當地歷史文化裡面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名字。

鄒伯賢屬於茅山道教一支,以精通法術而在南江橋一帶負有盛名。相傳在很久以前,老龍溝有一條孽龍藏身其中,為害鄉里,為當地人所痛恨卻又怒不敢言。法術高明的鄒伯賢聞知此事後,決心前往老龍溝降龍。但他擔心靠他的法術降龍會力有不逮,於是交代兩位徒兒,當他們看到老龍溝有兩隻草鞋打架就馬上敲鑼打鼓,為他助威。只見鄒伯賢縱身入水,不一會水浪翻騰起來,然後稀奇的事情發生了,真的出現了兩隻草鞋在水面上打架的神奇一幕。兩位徒兒忘掉了緊張與恐懼,更是忘掉了師傅交代的敲鑼打鼓助威一事,而被這有趣的一幕逗得捧腹大笑起來。這樣直接導致鄒伯賢降龍功虧一簣,沒能把孽龍斬於刀下,讓它僥倖逃脫。於是鄒伯賢念起一條咒語:“龍要跑,老鷹紮;老鷹要跑,尖刀殺;尖刀要跑,琴凳砸;琴凳要跑,秤砣壓。”。至今在老龍溝果然留著四尊奇石:鷹嘴石、尖刀石、琴凳石、秤砣石。聽完故事再去看尖刀石,似乎這些自然景觀的的存在,最大的意義是為了證實這些故事的真實性。於是它不再是一塊普通的石頭,而是困住孽龍的一道符咒。

盤山公路過了一道埡口,眼前景色為之一變,仍是山,仍是溝,卻一掃山另一邊的荒涼,梯田茅舍遍佈山腰之中。如桃花源記裡描述的世外桃源,讓人完全想像不到在荒無人煙的群山之中還藏著這樣一個小小的村落。和村裡的老人家聊天,才知道雖然這裡唯一的一條進出公路連著南江橋,但在行政劃分上卻屬於虹橋鎮。據緣春講,在08年底冰災的時候,當時在虹橋工作的南江橋人便都是越過這裡的山西嶺徒步回南江過年的,鞋底綁著草繩,在冰天雪地裡跋涉整整一天。而他恰好在冰災前的幾天工作調動回了南江,幸運地躲過一劫。

老龍溝貫穿於山村的中間,河裡佈滿大大小小的卵石,從這裡有山路通往幕阜山景區內的龍潭瀑布,而且很近。在龍潭瀑布的旁邊今年新立了一塊牌子:“嚴禁逃票進入景區”,就是指的從這裡上山。不過這樣的警示牌有點然並卵的意思,願意從這裡上幕阜山景區的也只有戶外愛好者了,而戶外愛好者顯然不是因為逃票的目的而去走這條線路。

沿溪而上會遇見不下十棟之多的廢棄石屋,這些石屋記載著當年這一帶很重要的一項手工業--制香,不是香料,而是廟裡燒的香。傳統手工業者們把作坊建在沿溪的地方,利用水的衝力把植物原料沖成粉末。所以作坊有一個很有韻味的名字--香灰石屋。讓人歎息的是,再美好的名字,再堅固的石屋,在這個時代也只有黯然落幕的結局。假如還能在這個透著純美氣息的地方,聽到石屋裡撞木撞擊在石臼裡的砰砰聲,會是多麼復古的一幅農耕時代畫卷。

至今當地仍有少數老鄉以制香為業,只是更方便經濟的鐵機器早已經取代了香灰石屋。留給人一些說不清的迷惘,為什麼明明時代在進步,而這個進步卻又讓人生出很多很多的失落感來......

但,我們終究是再也回不去那個年代了。在某個時刻,以過客的身份對於那些還未釋懷的情結無病呻吟一下。然後,讓欲望挾裹著自己的心,轉身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