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冷戰關鍵時刻,北約兩國為爭地盤打起了“內戰”,蘇聯坐收漁利

土耳其與希臘這兩國向來是歐洲歷史上的一對冤家宿敵。希臘曾經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但在1453年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征服。此後的數百年裡,在土耳其的高壓統治之下,

希臘人苦不堪言,渴望自由。19世紀,希臘終於趁土耳其衰落時機一舉獨立。但此後土希兩國仍頻頻交戰,兩國之間依然存在眾多有爭議地區。總體而言,土希兩國的關係一直劍拔弩張,勢同水火。

賽普勒斯是地中海東部的一座島嶼,位置鄰近土希兩國。賽普勒斯在古時候屬於希臘文明圈之內,千百年來,眾多希臘人移居到這裡。1571年以後,土耳其佔領了賽普勒斯,鼓勵土耳其人移居到這裡,

從而使得塞島形成了一定數量的土耳其族人口。19世紀以後,英國又佔領了這裡,善於“分而治之”的英國人,故意憑藉手段讓島上的土希兩族逐漸對立起來。英國人從島上撤退後,土希兩國開始對島嶼的歸屬權展開了“爭奪大戰”。由於島上的土希兩族互有齟齬,加之土希兩國關係本身就不好,所以塞島的局勢一直可以用三個字形容:不樂觀。

二戰結束後,強盛的蘇聯從外部殺入,日漸威脅到土希兩國的安危。美國為了對抗日益強大的蘇聯勢力,便拉攏土希兩國加入北約集團,並依靠強大的軍力壓制住了土希的紛爭。土希兩國雖矛盾重重,但眼下都面臨蘇聯的威脅,又都得接受美國老大哥的領導。在美國與其他北約國家的調和下,

土希兩國在1959年達成了條約:希臘不得吞併賽普勒斯,而土耳其也不得向賽普勒斯提出領土要求。故而土耳其與希臘的矛盾在此期間暫時淡化,土耳其、希臘、賽普勒斯三國暫時維持了平衡。

然而好景不長,1967年,一個宣揚“大希臘主義”的希臘軍政府逐漸崛起,該軍政府在最終掌握希臘大權之後,隨即策動了賽普勒斯的希臘族人武裝政變奪權,又鼓動塞島的希臘族推行“意諾西斯”運動(即希臘賽普勒斯合併)。

當時的賽普勒斯島上,希臘族人占總人口的77%,土耳其族人僅占總人口的18%,掌握大權的希臘族人對土耳其族人取得了壓倒性的優勢,並開始欺壓島上的土耳其族人。一時間,塞島土希兩族的矛盾驟然激化,本來趨於平靜的塞島又開始動盪不安。

與此同時,土耳其也做夢都想著擴大地盤,眼下塞島的混亂局勢正好為他們的入侵行動了千載難逢的口實。於是,土耳其政府以“保護親人”為名,秘密集結了一大批包括海陸空在內的武裝力量,準備尋找一個合適的時機進攻賽普勒斯,為島上的土耳其族人單獨建立一個政權。在1974年7月20日,土軍方眼見時機成熟,便發動了一個名為“阿提拉1號”的計畫,正式開啟了對賽普勒斯的侵略,大批土耳其部隊在塞島北方的凱裡尼亞登陸,逐步向島嶼腹地推進。

希臘見土耳其出兵後也不甘示弱,迅速集結了一支軍隊火速趕往塞島,以支援親希的賽普勒斯政府抵抗土耳其的侵略。此時,塞島上的親希臘軍隊已經有一定規模,在希臘援軍到來之後,親希臘的賽普勒斯軍與希臘軍隊迅速匯合,在島上各重要城鎮構建防禦體系,以阻擋土耳其軍隊的進攻。

此時正值蘇美冷戰的關鍵時刻,土希兩個北約陣營國家在這時竟然玩起了內訌,對於北約陣營來說無疑是一個致命的打擊。然而,美國此時正深陷越戰泥潭,沒有精力顧及遙遠的地中海東部;而其他的北約成員國或是不想多管閒事、或是無力解決紛爭,對土希兩國在賽普勒斯的戰爭也是無能為力。其實美國、其他北約國家和聯合國已經多次對土希兩國提出警告與建議,但均被土希兩國以各種藉口搪塞,導致賽普勒斯局勢難以得到改善。

而北約陣營的內訌,無疑讓蘇聯-華約陣營撿到了大便宜。在賽普勒斯危機發生之後,蘇聯迅速參與其中,進一步挑動北約陣營的內鬥:蘇聯首先在輿論上譴責希臘,支持土耳其,借此讓土耳其與美國離心,蘇聯這招果然湊效,美國國會終止了對土耳其的武器銷售,而蘇聯則向土耳其提供了7億美元以及大量工程項目援助。為了感激蘇聯的“雪中送炭”,土耳其在此期間對過往的蘇聯飛機、船隻大開綠燈,蘇聯以此進一步打開了控制中東的大門。

土希兩國在賽普勒斯島上的戰爭持續了相當一段時間。在此期間,希臘—賽普勒斯聯軍雖然殊死抵抗土耳其軍隊,但無奈兵力不足、裝備落後,故而根本無法阻擋土耳其軍隊在島嶼上的推進。土耳其憑藉地利的優勢大肆向在島上投送兵力與補給品,很快,塞島上的土耳其兵力達到了2個師的規模,希臘軍隊的處境更加被動。戰爭後期,土耳其軍隊已經控制了島上38%的區域,分離的目的已經達到,1975年2月,土耳其策動建立“北賽普勒斯土耳其政權”,這場戰爭最終結束。

賽普勒斯戰爭中,土耳其軍隊參戰兵力40000人,希臘-賽普勒斯聯軍兵力12000人,最終土軍傷亡3000,塞-希方面傷亡6500~9000。這場戰爭堪稱70年代北約陣營最嚴重的一場“內戰”,不僅嚴重破壞了北約內部的關係,還使得蘇聯坐收漁利,進一步獲取了對中東等戰略要地的控制權。

正式開啟了對賽普勒斯的侵略,大批土耳其部隊在塞島北方的凱裡尼亞登陸,逐步向島嶼腹地推進。

希臘見土耳其出兵後也不甘示弱,迅速集結了一支軍隊火速趕往塞島,以支援親希的賽普勒斯政府抵抗土耳其的侵略。此時,塞島上的親希臘軍隊已經有一定規模,在希臘援軍到來之後,親希臘的賽普勒斯軍與希臘軍隊迅速匯合,在島上各重要城鎮構建防禦體系,以阻擋土耳其軍隊的進攻。

此時正值蘇美冷戰的關鍵時刻,土希兩個北約陣營國家在這時竟然玩起了內訌,對於北約陣營來說無疑是一個致命的打擊。然而,美國此時正深陷越戰泥潭,沒有精力顧及遙遠的地中海東部;而其他的北約成員國或是不想多管閒事、或是無力解決紛爭,對土希兩國在賽普勒斯的戰爭也是無能為力。其實美國、其他北約國家和聯合國已經多次對土希兩國提出警告與建議,但均被土希兩國以各種藉口搪塞,導致賽普勒斯局勢難以得到改善。

而北約陣營的內訌,無疑讓蘇聯-華約陣營撿到了大便宜。在賽普勒斯危機發生之後,蘇聯迅速參與其中,進一步挑動北約陣營的內鬥:蘇聯首先在輿論上譴責希臘,支持土耳其,借此讓土耳其與美國離心,蘇聯這招果然湊效,美國國會終止了對土耳其的武器銷售,而蘇聯則向土耳其提供了7億美元以及大量工程項目援助。為了感激蘇聯的“雪中送炭”,土耳其在此期間對過往的蘇聯飛機、船隻大開綠燈,蘇聯以此進一步打開了控制中東的大門。

土希兩國在賽普勒斯島上的戰爭持續了相當一段時間。在此期間,希臘—賽普勒斯聯軍雖然殊死抵抗土耳其軍隊,但無奈兵力不足、裝備落後,故而根本無法阻擋土耳其軍隊在島嶼上的推進。土耳其憑藉地利的優勢大肆向在島上投送兵力與補給品,很快,塞島上的土耳其兵力達到了2個師的規模,希臘軍隊的處境更加被動。戰爭後期,土耳其軍隊已經控制了島上38%的區域,分離的目的已經達到,1975年2月,土耳其策動建立“北賽普勒斯土耳其政權”,這場戰爭最終結束。

賽普勒斯戰爭中,土耳其軍隊參戰兵力40000人,希臘-賽普勒斯聯軍兵力12000人,最終土軍傷亡3000,塞-希方面傷亡6500~9000。這場戰爭堪稱70年代北約陣營最嚴重的一場“內戰”,不僅嚴重破壞了北約內部的關係,還使得蘇聯坐收漁利,進一步獲取了對中東等戰略要地的控制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