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品途圓桌:2017年影視行業有哪些挑戰?哪些機會?

2017年3月29日,經過數月籌備,由品途商業評論主辦的“革新·跨界”2017泛娛樂創新大會在北京四季酒店隆重召開。

在四季酒店的現場,高朋滿座,嘉賓雲集,上午由品途商業評論邀請來自萬達影業副總經理韋翔東、新片場影業CEO徐增新、北大創業孵化器影視版塊聯合創始人張星、熱度傳媒副總裁趙克文,以及圓桌主持人黑蝶資本創始人孟凡展開一場關於2017年中國影視行業的挑戰與變局的高端對話。以下為對話實錄:

主持人孟凡:各位好,

我們這個是今天的第一個圓桌對話,很高興我來主持今天咱們這個峰會的第一個圓桌對話。我先自我介紹一下,我是黑蝶資本的創始人孟凡,首先請我們四位嘉賓一一介紹一下自己和公司。

黑蝶資本創始人 孟凡

張星:我叫張星,來自北大創業孵化器影視版塊,

我們主要做兩件事,一個是影視領域創業者的創業技能相關的培訓,另一個是早期的影視公司股權項目的種子輪以及A輪的投資。

韋翔東:我是來自萬達影業的韋翔東,萬達影業今年的口號是做有力量的中國電影人,做有情感、有溫度的中國電影人。

趙克文:大家好,我是來自熱度傳媒的趙克文。

徐增新:大家好,我是新片場的徐增新,新片場是一家主要做網生內容出品與發行的公司,

謝謝大家。

新媒體來了!影視該如何應對?

主持人孟凡:幾位都是傳統影視行業或者新興影視行業中現在都是領軍的人物。我們知道新興媒體越來越多,在現在這種情況下,有很多網劇網大等,這些對傳統影視行業多多少少都會帶來一些影響或者說一些改變,對於這一點在各位來看,我們要怎麼樣去面對?我們怎麼看待這個市場未來的發展方向?

徐增新:在我們來看本身互聯網的本質就是細分了人群,所以網路影視內容最重要的關注細分市場,內容創作不管什麼的時候,我們都會考慮這個內容是給誰看,主打哪一類人群,我們公司在內容立項、創作過程中、後期宣發過程中我們都要考慮人群的細分。而傳統的影視,更看重的是大眾話的內容,吸引大眾群體的胃口。我們現在很多一線電影公司都在合作,

原因是新片場影業擁有年輕創作人社區,我們擁有自己發現人才、發現好的項目的機制,所以對於這些一線電影公司來講,就是通過與新片場的合作來挖掘年輕創作人,我們同時也為年輕創作人提供了更專業的創作幫助。

新片場影業CEO 徐增新

主持人孟凡:萬達影業現在也是中國影視行業的領軍企業,面對現在的新興影視行業,尤其互聯網影業行市怎麼看待?

韋翔東:萬達目前最大的優勢是平臺優勢,大家知道我們是全世界最大的院線,是國內擁有銀幕數量最多的影院,我每天都能收到3、4個案子想跟萬達合作,都希望萬達是院線多排片的需求,我們現在不僅繼續要平臺優勢,還要進一步推進人才優勢。

電影每年的數量會越來越多,但其實這兩年票房的增長相對來說比較緩慢的。2015年的票房總額是440億,2016年的票房總額是457億,但是我們銀幕數2016增加了9000多塊。其實說明我們電影票房的增長已經進入一個相對理性,甚至平穩的一個增長期。

去年我們中國電影的總票房是457.12億,國產電影是266.63億,占總票房的58.33%,說明什麼問題?457.12億票房裡面是差不多一半的票房是被好萊塢拿走了。實際上真正我們國產片貢獻的票房就是很明確的數字了,266.63億。去年網劇的收入是三百多億,但網劇的全部是我們國產的,點擊量、付費都是我們自己和觀眾來支撐的,這筆錢全是咱中國人自己賺的,說明網劇未來的潛力是非常大的。

所以這兩年我們萬達影院也會探討一些網劇的合作,但因為萬達的優勢是平臺,我們做電影有比較強大的平臺優勢,在做網劇這一塊我們平臺優勢不是那麼強,所以我們可能會嘗試著跟一些比較優勢的網路平臺方會進行一些網劇和電影的聯動開發。通過網劇和電影的聯動開發,萬達可以提供電影的平臺優勢,網劇的製作方可以提供創意優勢,那麼網劇的播出方提供平臺優勢,我們強強聯合做到1+1+1大於3。具體有些想法,也在研討階段。

萬達影業副總經理 韋翔東

主持人孟凡:我們現在新片場實際上在移動端做的基本上風生水起。咱們這邊是北大創業孵化影視版塊,因為北大創業孵化影視版塊是一個綜合性的平臺。我們為什麼這個時間點專門做影視方面的孵化和內容服務?

張星:剛才的話題又提到了現在新媒體給到我們的,大家在內容上有更多的機會,或者新的平臺,但是可能從創業的角度來講,我們更想說當新技術的出現,新平臺的出現,新的消費習慣的出現,我覺得是給我們做影視創業這些領域朋友們有了更多的創業模式和變現模式。

我們現在與其討論院線網路這兩者之間的優勢或者說區別,我更欣賞新片場他們內部的一個概念,徐增新說在他們新片場內部沒有網大,沒有網劇的概念,在他們的眼裡只有四個字,叫“付費視頻”。

把他的話延展一下,當新的經濟模式出現的時候,在視頻作品的產品裡面,我們覺得對於更多的影視創業者來講,要想的更多的是可能我們不應該再去糾結一個院線電影的影視劇,這句話對萬達沒有任何的冒犯。我們看到很多影視創作者都有一個院線夢,似乎不拍部院線都不敢稱之為自己是一個電影人。但是我覺得從影視創業的角度來講,無論你是做的網大還是網劇,還是院線電影,只要你工作,你創業的努力能夠對你個人投資也好,以及對投資人的投資也好,能夠有回報,能夠有這樣一個成績的回饋,我覺得這就是成功。

我倒是想說,我們現在北大創業影視孵化板塊也提出一個理念,一個想法,不帶著企業家思維去做的影視創作也好,創業也好,我們覺得很難在這樣一個當下的時代成功。

主持人孟凡:我們站在是投資人的角度在看,我需要把你變成一個有自我生長能力創業團隊。那麼這個團隊它也要創作內容,不管是團隊創作還是個人創作,實際上它出來的時候我們可以說它是一種公司性行為,對於萬達來說不管你是公司還是個人,你要帶著你的作品來。

韋翔東:剛才你說的特別好,就是角度不一樣,因為比如說有些人現在創業初期階段,他需要一個平臺,他需要的是比如我需要法律機構搭建起來,我需要源源不斷的生產維持這個機構的運轉,這是一種方式。對於萬達來說,它已經把平臺鋪成這樣了,從受眾和市場,你作為中國電影的龍頭企業之一,你拿什麼樣的作品出來,對得起你的觀眾?

從我們角度來看,網大、網劇和電影、電視劇,對於我們來說真的區分蠻大的。區分大的就是以創作者的思維狀態,我上大學的時候我跟同學聯合創業做了一個包,作為市場來說它可能就是網大性質,因為我們幾個人做比較有特點,沒有到達一定品質,因為你的經驗、學識和你的團隊,包括你自己整個從業的資質水準在那。比如我做包的LV這種級別,必須達到一定的技術水準,因為你想我們講一個小螢幕看一個表演,對於演員來說一個小螢幕上的表演和一個大螢幕上的表演差別還是很大的。

主持人孟凡:這就像財務投資,股權基金和影視基金的差別,股權基金投企業,不會投你單體的影視劇作品。萬達我們相當於影視基金,不投你公司,我是看你的作品如何,我來投作品,實際上就是這種差別。

熱度傳媒,其實上一輪光線傳媒也入資,現在手下也有自己的製片公司、唱片公司。作為國內現在運作比較不錯的一家網紅經紀公司,你們怎麼看待現在市場?

趙克文:作為直播公司,我們就像闖進瓷器店的大象,此時我在想我們做過的那些影視作品,大多數還是緊跟熱點,比如現在摩拜單車跟OFO比較火,於是我們就做了一個關於共用單車的影視作品。

我們把影視當做一個觸角,畢竟我們有這麼多從田野裡自然生長出來的藝人,他們自帶乾糧,有千萬的粉絲願意為他們買單,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雖然還存在很多的問題,但是他們可以走上這條路,可以開始了,我們為他們提供了一個孵化器,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

對於電影這塊兒,我感覺自己還是一個觀眾,只能做些淺表的認知,我看到很多在我們這個圈子裡面出現的事情,比如我們有自己的電影公司和一家音樂公司,我們的電影製作公司更多的就是網大、短視頻,我發現我們的製作團隊,包括拍攝和劇本編輯,這些人跟傳統的影視圈的人差不太多,但是運作的方式上完全不一樣,甚至我感覺跟原來的影視圈的人根本沒有交集,這是我覺得特別有意思的地方。當然這個也不完全對,至少我們這個團隊沒有太多的交集。

大家做一個東西的時候更多的卻考慮成本,我們的投入產出比怎麼樣?所以在內容上我們看到在去年的時候網大的成本還是很低的,但是今年整個市場對內容要求越來越高了,比如去年有100部IP的片子,但是只創造了80多個億的收入,15年大概只有30部IP的片子但是創造了100個億,很明顯去年跟IP相關的影片太多了,但是收益並不好。究其原因品質下降了,觀眾不認可,所以一部新的影片,比如第一周上映口碑特別好,它的票房應該是第一周的四倍左右,如果第一周上映口碑不好,第一周的票房就應該是整個片子的二分之一,所以今年我覺得像我們這樣一個公司,會走小而美的精品路線,但還是小製作,希望在這個小製作過程中找到找准我們的定位。因為我也不希望我們每一個培養出來的藝人就這樣誤打誤撞的進去,然後水土不服悄然消失。

熱度傳媒副總裁 趙克文

傳統影視行業老樹長新芽

主持人孟凡:剛剛韋翔東也說到了網路大電影,網路大電影在一開始的一部片子製作成本,可能10萬、20萬完全夠了。那麼現在我們也常聽到精品網大,那麼對於網路上的這些內容未來的發展,或者如何製造出來更有價值的內容?更有吸引力的內容,在這個方面四位怎麼來看?先從北大開始。

張星:針對這個領域的創作來講,我相對三位來講比較業餘,從一個觀眾視角來說說對網大的感覺吧,我已經不止一次在圈內的論壇或者活動上也好,可能大家都形成共識,就是在目前的網大也好,網劇也好,這樣的一些作品裡面可能很多人說目前是以小鎮青年為主的受眾,有一些資料也是得到這樣的回饋,甚至說一些網大、網劇基本上都是三線四線工廠門口的保安看的比較多一些。

我剛剛說以我從一個觀眾的角度來講,我也經常去流覽,深有同感,給我兩個感受:第一個還是沒有給到我們大家想說的一線城市的受眾,他能夠去欣賞的一些東西。我覺得這個大資料有的時候是不是準確?或者大資料的方法是不是正確?目前你在平臺上放的如果都是這樣一些,它本來就是適合三線四線甚至於小鎮青年看的作品,你肯定收集不到會有一線城市的受眾可能去看的作品。或者這樣的一種資料氛圍已經導致了我們沒有人去做適合咱們一線城市看的受眾的作品,大家已經沒有信心必須做成那樣,可能會有市場,必須做成那樣一種級別才會有收益的可能,誰還敢去嘗試做一些咱們認為的可能會經常看美劇的這樣的受眾去做這樣一些創作呢?

第二個我個人算是和圈內的朋友做過一些接觸,我覺得目前我們大家在一些新媒體作品上追求的網感過度了,到了一個極致就形成套路化,基本上遮罩了很多我們覺得還可以有待挖掘的受眾。

目前的影視創作來講,從院線這樣一個例子來講,韓寒做了兩部作品,很多人說第二部的《乘風破浪》比第一部要商業化也好,藝術也好做了一個也好,當然這是一個個例。但是我想說未來一些大導演或者作品並不是出自我們專業人之手,我不是否定專業人士的能力。當你太專業之後,他不會揣摩到多位的人生,韓寒的作品也不成熟,他可能那種手法,那種展示的方法,還有他對很多事物的認知,可能不是我們專業領域的導演會去觸及到的,這是我個人三點的看法。

北大創業孵化器創業影視版塊聯合創始人 張星

韋翔東:您剛才談到小鎮青年的受眾,或者網大受眾是誰,因為之前我一直認為網大,曾經網大比較LOW,但是我前段時間跟我一個好朋友,我表達了我對網大不太看好,他就說其實做小鎮青年看,是沒有錯誤的,首先他在看,能給我產生點擊量,而且他們也有文化需求。家庭婦女、掃大街的人都有追求自己心中的美和享受文化作品的權利,你可以去做高大上的戲,也可以做非常接地氣的戲。

中國太大了,人群分階層太多的,就像我們好朋友之間,比如吃飯都很難吃到一個桌子上一樣,你不能要求所有人喜歡的東西都是一樣的。魯迅先生不是說過嗎:賈府的焦大就不會喜歡林妹妹,林妹妹只有賈寶玉喜歡。最便宜的電影票一張也要要30塊錢,網路一個月,我只要交一百多塊錢就可以24小時無節制的看。因為你不同的收入水準,決定了你不同的文化娛樂接收方式,我覺得相應的內容生產商也要根據你的終端客戶做商品。

剛剛張星提到一個觀點:影視行業不一定非要專業人士才能幹,這一點我會比較認同。我們萬達影業一共分六個專案開發工作室,我分管的第三工作室4月16號就要開機萬達影業有史以來第一部青春片,它敘事結構是網狀的,它需要10個主演,所有的事情都發生在畢業的前一天。如果我都去找線上的大咖來演,不太現實,而且他們不太像學生了。所以我們就去找了正處在上升期的新人,這裡面有上戲、中戲等專業院校的學生,也有網紅。

網紅出來的藝人,他的表演有些地方可能會有點LOW,沒關係,可以找老師教,有些網紅的藝人身上有種很真實的感覺,也比較可貴。我覺得,只要是對表演心存敬畏,全身心的創作角色,無論你是否是專業院校畢業,在我們這個戲裡,英雄不問出處。所以我們這次對參加《畢業進行時》的演員有一個起碼要求,你們必須要保證7天的排練時間,如果做不到的,我說對不起,我們就不能合作了。

不是說大學本科沒有學過表演、沒有學過導演就不能進入這個行業了,不是的。專業和專業化其實是兩回事。我們所謂的專業化是你要對這個行業心存敬畏,你要去琢磨,去鑽研它。影視創作的核心三個字:有意思,我們從小到大受到的教育,做什麼事都要有意義,但是現在我們做文化產品的核心是什麼?要有意思,在我們這兒來說“有意思”要遠遠大於“有意義”。首先對這個行業你得愛,才會感覺有趣,才會去鑽研它,你可以從零開始,但是你要接受專業化的訓練。比如我們有些專業院校過來的演員試戲的時候,非常不注意細節,因為他沒有這方面的專業素養的訓練,比較隨意,所以在專業度方面,我們會給他建議,因為畢竟你把你這張臉投到大銀幕上,是不一樣的,你需要對自己的形象和包裝有要求,但是這些事情好解決。他對表演的熱愛和真情投入,這個是最重要。這種熱愛和這種投入是不看你的所謂專業基礎的,所以我覺得未來,一方面要提高從業人員的提高專業度,但同事入行的門檻可能越來越低,讓更多優秀的人才來充實影視行業。不一定我學的導演,將來一定幹導演,或者我沒學過導演,將來一定不能幹導演,真的沒這一說了。

趙克文:我剛才聽到三個字“有意思”的時候,我突然覺得每次跟我們經紀人,我們運營、藝人聊天的時候,我就在問他們,我說你們在做直播的時候主要想表現的是什麼?就比如心理學有本我、自我、超我,本我是以快樂為原則,自我是以現實為原則,超我是以道德為原則。我們直播當中太多人沖著“快樂”去的,這個恰恰回到孟凡提到的主題,大家都知道中國的線民數量夠多吧,應該有7個億,7個億的線民相當於歐洲的人口。這裡面有多少人需要看“有意思”的東西?我說我們到底要拍什麼樣的片子?陽春白雪的一定要有,下里巴人的也一定要有。我鼓勵我們的藝人們在拍一些片子時要展示讓人快樂的東西。

韋翔東:沒那麼可怕,我們萬達大螢幕電影有直接請了兩個網路上的藝人。

趙克文:我說我們身姿一定是低的,我們說商業培養的人和自然生長的人區別在哪?商業培養的人由商業買單,出道一個藝人,B端直接買單了。我們這些從直播出來的藝人,他們是由粉絲買單的,由傳統模式培養的藝人,雖然大眾都知道但是讓C端為他們買單時卻很難。

韋翔東:商業的基礎也是粉絲。

趙克文:現在大多數人都在通過網路來瞭解娛樂,傳統的媒體也開始轉向直播,比如陝西電視臺的朋友跟我講,他們也開了一個直播平臺。我就覺得很有意思,我說到內容這塊也是紮根於這些地方,慢慢變化的,最開始野蠻生長,最後慢慢精細化。

主持人孟凡:開始野蠻生長,後來慢慢精細化,逐漸專業化。所有的行業都是這樣的發展過程。新片場我們在孵化內容上是有細分化嗎?

徐增新:這肯定是,就像張總說的一樣,我們現在做網路電影、網路劇,在我們看來就是做付費點播會員這塊業務。既然在做付費點播會員這個事情,我們一定要考慮我們這個電影到底給什麼人看,會員的占比是什麼情況,原有會員和要拉新來的會員是哪些人。我們昨天開項目會,講到一個項目的受眾就是20歲到25歲,生活在一線城市,剛畢業的剛踏入社會的人群,這類人群可能還沒有得到社會的認可,也不想回老家工作,在這麼一個一線城市,可能就是想看一些小人物勵志成長的內容,我們稱這類內容為“安撫向的內容”,今天晚上看一個電影,看完感覺勵志,也挺溫暖,明天早上起來該上班上班,該奮鬥奮鬥。

我們也有針對5、6線城市的一些大俗大雅的內容,或者是說一些更容易被大家快速消費的一些內容娛樂化內容,更接地氣,不需要動太多腦就圖個開心。

剛剛大家也討論關於對網路電影之前的印象覺得有點LOW,我說說我怎麼看待這個問題,畢竟我們在做的是一個付費點播會員的事情,去年網路電影一個專案的投入的預算也就在70、80萬左右居多,今年大多數網路電影的預算都在200、300萬左右居多,這個增長原因是跟整個市場的會員體量增長是有關係的,整個市場會員體量在往上走,收益增高,大家也就願意花更多錢,品質賣相也就相應有很大提升,所以在一個行業初期,就是在創立市場的過程中,更重要的是考慮投入產出比的問題。

未來10年中國影視何去何從?

主持人孟凡:我總結一下,網路對於我們來說也是一個平臺,這個平臺上也可以容納不同類型的內容,不管是俗的還是雅的。平臺上有什麼樣的用戶,我們如何切分到這個平臺上面?我們有什麼資源製作什麼內容?就去傳播什麼內容?可不可以這麼說?

我們知道文化從正式講來是一個國家形象很強的一個輸出的管道方式方法,它也是一個非常有意義,或者說有商業價值的途徑,我們知道美國的影視發展很強的,他們向其他國家有很多深入的影響,這一點上中國的影視行業,我們最大的優點是哪裡?最大的缺點是哪裡?相對于美國這種發達的,在影視方面非常發達的國家,四位認為中國影視未來的路怎麼走?你們如何預判?咱們說10年之內中國影視行業會發展成一個什麼樣子?

張星:我覺得一個簡單的優勢我們人多,市場基數大,有7億線民,十多億人口,是美國的大概4倍左右,首先市場是足夠的高,天花板是足夠的讓我們去暫時夠不著的。劣勢也有,內容為王這個事兒就不提了。我還是覺得我們從業人員這個和我剛才前面講的不矛盾,我們講的是跟我們從業人員對職業的敬畏,還是有很大很大的差別的。很多圈內的朋友只要跟韓國做電影的朋友在一起工作過,再回到國內,就感覺特別效率低,特別彆扭了。我曾經聽導演說,韓國人說搭一個高臺10分鐘,中國人30分鐘搭不完,甚至一個小時,我覺得這就是對職業的敬畏。

韋翔東:我比較認可您的觀點,對中國電影市場的未來我們也很有信心,但是我們未來必須提高專業度,也就是“匠人”精神。之前我們的創作中概念化、模式化的東西比較多,好好講故事的電影不是很多,所以大家覺得不少國產片都不好看。去年大家看過一部電影《血戰鋼鋸嶺》,他有4.27億的票房,而去年我們一些國產戰爭片的票房就很差,為什麼《血戰鋼鋸嶺》好看?因為它有一種普世價值觀,他有一種對小人物細緻入微的刻畫。我們國產的戰爭片大多是歌頌戰爭的,而好萊塢的戰爭片都是反對戰爭的,這就是普世價值,所以我們的電影比較難以走出國門,所以好萊塢的電影橫掃全球。中國電影現在最需要的是普世價值觀,關注普通人的命運、關注普通人的情感,這可能是未來電影的發展趨勢。咱們中國文化是一個非常獨立的文化存在,未來我們如果中國電影要走向世界,可能需要跟世界文化多做接軌,推進與普世價值的融合。

趙克文:這個問題有人昨天問過我,我也沒有特別好的回答,我今天看到授授講了一個話題,叫IP,我覺得中國的歷史就是一個IP史,一大堆IP在中國的歷史上,內容這個東西我們從來不缺,甚至不用改編只要認真挖掘就有,這就是未來,我們不需要看別人的東西,我們這麼多東西別人想看,做出來就好了。

徐增新:我很贊同韋總的觀點,我覺得現在很多國內電影,特別明顯的定義一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電影從開始到結束對他的描述就是這樣的。希望未來中國有更多挖掘人性的電影出現, 深層次的理解講述人性。

主持人孟凡:今天這個對話,我覺得品途安排得很不錯,四位嘉賓中張總是以影視創業的團隊孵化為切入點,韋總是以傳統影視行業為切入點,趙總是以新興的藝人網紅為切入點,王總是新興行業的內容IP孵化為切入點。四位從不同的切入點和不同線上線下的管道都闡述了自己對影視行業未來發展的一些觀點。我最後也說一下資本視角對於影視行業未來發展的想法。

其實我們資本在看這個行業不像四位可能對這個行業內部的一些情況,或者一些細節那麼瞭解。我們看影視行業發展,只看到一點,我們認為中國整個國家的發展,以及我們人口的生活水準的發展,我們正在經歷發達國家曾經經歷過的時期,在我們滿足溫飽之後,我們對我們身體和精神上面的附加需求將會越來越旺盛,就像我們常說的我們進入了一個消費升級時代,將會有學習多的新中國中產階級誕生,他們不僅僅單單是吃飽穿暖而已,他需要更多的個人價值的闡述,這些東西靠什麼實現?影視,文化就是一個非常好的實現的載體。

對於資本來說,我們也非常看好中國影視行業未來的發展。謝謝大家,我們就完成了今天的第一個圓桌對話,也感謝四位元嘉賓今天來到我們的會場,謝謝。

主持人孟凡:萬達影業現在也是中國影視行業的領軍企業,面對現在的新興影視行業,尤其互聯網影業行市怎麼看待?

韋翔東:萬達目前最大的優勢是平臺優勢,大家知道我們是全世界最大的院線,是國內擁有銀幕數量最多的影院,我每天都能收到3、4個案子想跟萬達合作,都希望萬達是院線多排片的需求,我們現在不僅繼續要平臺優勢,還要進一步推進人才優勢。

電影每年的數量會越來越多,但其實這兩年票房的增長相對來說比較緩慢的。2015年的票房總額是440億,2016年的票房總額是457億,但是我們銀幕數2016增加了9000多塊。其實說明我們電影票房的增長已經進入一個相對理性,甚至平穩的一個增長期。

去年我們中國電影的總票房是457.12億,國產電影是266.63億,占總票房的58.33%,說明什麼問題?457.12億票房裡面是差不多一半的票房是被好萊塢拿走了。實際上真正我們國產片貢獻的票房就是很明確的數字了,266.63億。去年網劇的收入是三百多億,但網劇的全部是我們國產的,點擊量、付費都是我們自己和觀眾來支撐的,這筆錢全是咱中國人自己賺的,說明網劇未來的潛力是非常大的。

所以這兩年我們萬達影院也會探討一些網劇的合作,但因為萬達的優勢是平臺,我們做電影有比較強大的平臺優勢,在做網劇這一塊我們平臺優勢不是那麼強,所以我們可能會嘗試著跟一些比較優勢的網路平臺方會進行一些網劇和電影的聯動開發。通過網劇和電影的聯動開發,萬達可以提供電影的平臺優勢,網劇的製作方可以提供創意優勢,那麼網劇的播出方提供平臺優勢,我們強強聯合做到1+1+1大於3。具體有些想法,也在研討階段。

萬達影業副總經理 韋翔東

主持人孟凡:我們現在新片場實際上在移動端做的基本上風生水起。咱們這邊是北大創業孵化影視版塊,因為北大創業孵化影視版塊是一個綜合性的平臺。我們為什麼這個時間點專門做影視方面的孵化和內容服務?

張星:剛才的話題又提到了現在新媒體給到我們的,大家在內容上有更多的機會,或者新的平臺,但是可能從創業的角度來講,我們更想說當新技術的出現,新平臺的出現,新的消費習慣的出現,我覺得是給我們做影視創業這些領域朋友們有了更多的創業模式和變現模式。

我們現在與其討論院線網路這兩者之間的優勢或者說區別,我更欣賞新片場他們內部的一個概念,徐增新說在他們新片場內部沒有網大,沒有網劇的概念,在他們的眼裡只有四個字,叫“付費視頻”。

把他的話延展一下,當新的經濟模式出現的時候,在視頻作品的產品裡面,我們覺得對於更多的影視創業者來講,要想的更多的是可能我們不應該再去糾結一個院線電影的影視劇,這句話對萬達沒有任何的冒犯。我們看到很多影視創作者都有一個院線夢,似乎不拍部院線都不敢稱之為自己是一個電影人。但是我覺得從影視創業的角度來講,無論你是做的網大還是網劇,還是院線電影,只要你工作,你創業的努力能夠對你個人投資也好,以及對投資人的投資也好,能夠有回報,能夠有這樣一個成績的回饋,我覺得這就是成功。

我倒是想說,我們現在北大創業影視孵化板塊也提出一個理念,一個想法,不帶著企業家思維去做的影視創作也好,創業也好,我們覺得很難在這樣一個當下的時代成功。

主持人孟凡:我們站在是投資人的角度在看,我需要把你變成一個有自我生長能力創業團隊。那麼這個團隊它也要創作內容,不管是團隊創作還是個人創作,實際上它出來的時候我們可以說它是一種公司性行為,對於萬達來說不管你是公司還是個人,你要帶著你的作品來。

韋翔東:剛才你說的特別好,就是角度不一樣,因為比如說有些人現在創業初期階段,他需要一個平臺,他需要的是比如我需要法律機構搭建起來,我需要源源不斷的生產維持這個機構的運轉,這是一種方式。對於萬達來說,它已經把平臺鋪成這樣了,從受眾和市場,你作為中國電影的龍頭企業之一,你拿什麼樣的作品出來,對得起你的觀眾?

從我們角度來看,網大、網劇和電影、電視劇,對於我們來說真的區分蠻大的。區分大的就是以創作者的思維狀態,我上大學的時候我跟同學聯合創業做了一個包,作為市場來說它可能就是網大性質,因為我們幾個人做比較有特點,沒有到達一定品質,因為你的經驗、學識和你的團隊,包括你自己整個從業的資質水準在那。比如我做包的LV這種級別,必須達到一定的技術水準,因為你想我們講一個小螢幕看一個表演,對於演員來說一個小螢幕上的表演和一個大螢幕上的表演差別還是很大的。

主持人孟凡:這就像財務投資,股權基金和影視基金的差別,股權基金投企業,不會投你單體的影視劇作品。萬達我們相當於影視基金,不投你公司,我是看你的作品如何,我來投作品,實際上就是這種差別。

熱度傳媒,其實上一輪光線傳媒也入資,現在手下也有自己的製片公司、唱片公司。作為國內現在運作比較不錯的一家網紅經紀公司,你們怎麼看待現在市場?

趙克文:作為直播公司,我們就像闖進瓷器店的大象,此時我在想我們做過的那些影視作品,大多數還是緊跟熱點,比如現在摩拜單車跟OFO比較火,於是我們就做了一個關於共用單車的影視作品。

我們把影視當做一個觸角,畢竟我們有這麼多從田野裡自然生長出來的藝人,他們自帶乾糧,有千萬的粉絲願意為他們買單,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雖然還存在很多的問題,但是他們可以走上這條路,可以開始了,我們為他們提供了一個孵化器,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

對於電影這塊兒,我感覺自己還是一個觀眾,只能做些淺表的認知,我看到很多在我們這個圈子裡面出現的事情,比如我們有自己的電影公司和一家音樂公司,我們的電影製作公司更多的就是網大、短視頻,我發現我們的製作團隊,包括拍攝和劇本編輯,這些人跟傳統的影視圈的人差不太多,但是運作的方式上完全不一樣,甚至我感覺跟原來的影視圈的人根本沒有交集,這是我覺得特別有意思的地方。當然這個也不完全對,至少我們這個團隊沒有太多的交集。

大家做一個東西的時候更多的卻考慮成本,我們的投入產出比怎麼樣?所以在內容上我們看到在去年的時候網大的成本還是很低的,但是今年整個市場對內容要求越來越高了,比如去年有100部IP的片子,但是只創造了80多個億的收入,15年大概只有30部IP的片子但是創造了100個億,很明顯去年跟IP相關的影片太多了,但是收益並不好。究其原因品質下降了,觀眾不認可,所以一部新的影片,比如第一周上映口碑特別好,它的票房應該是第一周的四倍左右,如果第一周上映口碑不好,第一周的票房就應該是整個片子的二分之一,所以今年我覺得像我們這樣一個公司,會走小而美的精品路線,但還是小製作,希望在這個小製作過程中找到找准我們的定位。因為我也不希望我們每一個培養出來的藝人就這樣誤打誤撞的進去,然後水土不服悄然消失。

熱度傳媒副總裁 趙克文

傳統影視行業老樹長新芽

主持人孟凡:剛剛韋翔東也說到了網路大電影,網路大電影在一開始的一部片子製作成本,可能10萬、20萬完全夠了。那麼現在我們也常聽到精品網大,那麼對於網路上的這些內容未來的發展,或者如何製造出來更有價值的內容?更有吸引力的內容,在這個方面四位怎麼來看?先從北大開始。

張星:針對這個領域的創作來講,我相對三位來講比較業餘,從一個觀眾視角來說說對網大的感覺吧,我已經不止一次在圈內的論壇或者活動上也好,可能大家都形成共識,就是在目前的網大也好,網劇也好,這樣的一些作品裡面可能很多人說目前是以小鎮青年為主的受眾,有一些資料也是得到這樣的回饋,甚至說一些網大、網劇基本上都是三線四線工廠門口的保安看的比較多一些。

我剛剛說以我從一個觀眾的角度來講,我也經常去流覽,深有同感,給我兩個感受:第一個還是沒有給到我們大家想說的一線城市的受眾,他能夠去欣賞的一些東西。我覺得這個大資料有的時候是不是準確?或者大資料的方法是不是正確?目前你在平臺上放的如果都是這樣一些,它本來就是適合三線四線甚至於小鎮青年看的作品,你肯定收集不到會有一線城市的受眾可能去看的作品。或者這樣的一種資料氛圍已經導致了我們沒有人去做適合咱們一線城市看的受眾的作品,大家已經沒有信心必須做成那樣,可能會有市場,必須做成那樣一種級別才會有收益的可能,誰還敢去嘗試做一些咱們認為的可能會經常看美劇的這樣的受眾去做這樣一些創作呢?

第二個我個人算是和圈內的朋友做過一些接觸,我覺得目前我們大家在一些新媒體作品上追求的網感過度了,到了一個極致就形成套路化,基本上遮罩了很多我們覺得還可以有待挖掘的受眾。

目前的影視創作來講,從院線這樣一個例子來講,韓寒做了兩部作品,很多人說第二部的《乘風破浪》比第一部要商業化也好,藝術也好做了一個也好,當然這是一個個例。但是我想說未來一些大導演或者作品並不是出自我們專業人之手,我不是否定專業人士的能力。當你太專業之後,他不會揣摩到多位的人生,韓寒的作品也不成熟,他可能那種手法,那種展示的方法,還有他對很多事物的認知,可能不是我們專業領域的導演會去觸及到的,這是我個人三點的看法。

北大創業孵化器創業影視版塊聯合創始人 張星

韋翔東:您剛才談到小鎮青年的受眾,或者網大受眾是誰,因為之前我一直認為網大,曾經網大比較LOW,但是我前段時間跟我一個好朋友,我表達了我對網大不太看好,他就說其實做小鎮青年看,是沒有錯誤的,首先他在看,能給我產生點擊量,而且他們也有文化需求。家庭婦女、掃大街的人都有追求自己心中的美和享受文化作品的權利,你可以去做高大上的戲,也可以做非常接地氣的戲。

中國太大了,人群分階層太多的,就像我們好朋友之間,比如吃飯都很難吃到一個桌子上一樣,你不能要求所有人喜歡的東西都是一樣的。魯迅先生不是說過嗎:賈府的焦大就不會喜歡林妹妹,林妹妹只有賈寶玉喜歡。最便宜的電影票一張也要要30塊錢,網路一個月,我只要交一百多塊錢就可以24小時無節制的看。因為你不同的收入水準,決定了你不同的文化娛樂接收方式,我覺得相應的內容生產商也要根據你的終端客戶做商品。

剛剛張星提到一個觀點:影視行業不一定非要專業人士才能幹,這一點我會比較認同。我們萬達影業一共分六個專案開發工作室,我分管的第三工作室4月16號就要開機萬達影業有史以來第一部青春片,它敘事結構是網狀的,它需要10個主演,所有的事情都發生在畢業的前一天。如果我都去找線上的大咖來演,不太現實,而且他們不太像學生了。所以我們就去找了正處在上升期的新人,這裡面有上戲、中戲等專業院校的學生,也有網紅。

網紅出來的藝人,他的表演有些地方可能會有點LOW,沒關係,可以找老師教,有些網紅的藝人身上有種很真實的感覺,也比較可貴。我覺得,只要是對表演心存敬畏,全身心的創作角色,無論你是否是專業院校畢業,在我們這個戲裡,英雄不問出處。所以我們這次對參加《畢業進行時》的演員有一個起碼要求,你們必須要保證7天的排練時間,如果做不到的,我說對不起,我們就不能合作了。

不是說大學本科沒有學過表演、沒有學過導演就不能進入這個行業了,不是的。專業和專業化其實是兩回事。我們所謂的專業化是你要對這個行業心存敬畏,你要去琢磨,去鑽研它。影視創作的核心三個字:有意思,我們從小到大受到的教育,做什麼事都要有意義,但是現在我們做文化產品的核心是什麼?要有意思,在我們這兒來說“有意思”要遠遠大於“有意義”。首先對這個行業你得愛,才會感覺有趣,才會去鑽研它,你可以從零開始,但是你要接受專業化的訓練。比如我們有些專業院校過來的演員試戲的時候,非常不注意細節,因為他沒有這方面的專業素養的訓練,比較隨意,所以在專業度方面,我們會給他建議,因為畢竟你把你這張臉投到大銀幕上,是不一樣的,你需要對自己的形象和包裝有要求,但是這些事情好解決。他對表演的熱愛和真情投入,這個是最重要。這種熱愛和這種投入是不看你的所謂專業基礎的,所以我覺得未來,一方面要提高從業人員的提高專業度,但同事入行的門檻可能越來越低,讓更多優秀的人才來充實影視行業。不一定我學的導演,將來一定幹導演,或者我沒學過導演,將來一定不能幹導演,真的沒這一說了。

趙克文:我剛才聽到三個字“有意思”的時候,我突然覺得每次跟我們經紀人,我們運營、藝人聊天的時候,我就在問他們,我說你們在做直播的時候主要想表現的是什麼?就比如心理學有本我、自我、超我,本我是以快樂為原則,自我是以現實為原則,超我是以道德為原則。我們直播當中太多人沖著“快樂”去的,這個恰恰回到孟凡提到的主題,大家都知道中國的線民數量夠多吧,應該有7個億,7個億的線民相當於歐洲的人口。這裡面有多少人需要看“有意思”的東西?我說我們到底要拍什麼樣的片子?陽春白雪的一定要有,下里巴人的也一定要有。我鼓勵我們的藝人們在拍一些片子時要展示讓人快樂的東西。

韋翔東:沒那麼可怕,我們萬達大螢幕電影有直接請了兩個網路上的藝人。

趙克文:我說我們身姿一定是低的,我們說商業培養的人和自然生長的人區別在哪?商業培養的人由商業買單,出道一個藝人,B端直接買單了。我們這些從直播出來的藝人,他們是由粉絲買單的,由傳統模式培養的藝人,雖然大眾都知道但是讓C端為他們買單時卻很難。

韋翔東:商業的基礎也是粉絲。

趙克文:現在大多數人都在通過網路來瞭解娛樂,傳統的媒體也開始轉向直播,比如陝西電視臺的朋友跟我講,他們也開了一個直播平臺。我就覺得很有意思,我說到內容這塊也是紮根於這些地方,慢慢變化的,最開始野蠻生長,最後慢慢精細化。

主持人孟凡:開始野蠻生長,後來慢慢精細化,逐漸專業化。所有的行業都是這樣的發展過程。新片場我們在孵化內容上是有細分化嗎?

徐增新:這肯定是,就像張總說的一樣,我們現在做網路電影、網路劇,在我們看來就是做付費點播會員這塊業務。既然在做付費點播會員這個事情,我們一定要考慮我們這個電影到底給什麼人看,會員的占比是什麼情況,原有會員和要拉新來的會員是哪些人。我們昨天開項目會,講到一個項目的受眾就是20歲到25歲,生活在一線城市,剛畢業的剛踏入社會的人群,這類人群可能還沒有得到社會的認可,也不想回老家工作,在這麼一個一線城市,可能就是想看一些小人物勵志成長的內容,我們稱這類內容為“安撫向的內容”,今天晚上看一個電影,看完感覺勵志,也挺溫暖,明天早上起來該上班上班,該奮鬥奮鬥。

我們也有針對5、6線城市的一些大俗大雅的內容,或者是說一些更容易被大家快速消費的一些內容娛樂化內容,更接地氣,不需要動太多腦就圖個開心。

剛剛大家也討論關於對網路電影之前的印象覺得有點LOW,我說說我怎麼看待這個問題,畢竟我們在做的是一個付費點播會員的事情,去年網路電影一個專案的投入的預算也就在70、80萬左右居多,今年大多數網路電影的預算都在200、300萬左右居多,這個增長原因是跟整個市場的會員體量增長是有關係的,整個市場會員體量在往上走,收益增高,大家也就願意花更多錢,品質賣相也就相應有很大提升,所以在一個行業初期,就是在創立市場的過程中,更重要的是考慮投入產出比的問題。

未來10年中國影視何去何從?

主持人孟凡:我總結一下,網路對於我們來說也是一個平臺,這個平臺上也可以容納不同類型的內容,不管是俗的還是雅的。平臺上有什麼樣的用戶,我們如何切分到這個平臺上面?我們有什麼資源製作什麼內容?就去傳播什麼內容?可不可以這麼說?

我們知道文化從正式講來是一個國家形象很強的一個輸出的管道方式方法,它也是一個非常有意義,或者說有商業價值的途徑,我們知道美國的影視發展很強的,他們向其他國家有很多深入的影響,這一點上中國的影視行業,我們最大的優點是哪裡?最大的缺點是哪裡?相對于美國這種發達的,在影視方面非常發達的國家,四位認為中國影視未來的路怎麼走?你們如何預判?咱們說10年之內中國影視行業會發展成一個什麼樣子?

張星:我覺得一個簡單的優勢我們人多,市場基數大,有7億線民,十多億人口,是美國的大概4倍左右,首先市場是足夠的高,天花板是足夠的讓我們去暫時夠不著的。劣勢也有,內容為王這個事兒就不提了。我還是覺得我們從業人員這個和我剛才前面講的不矛盾,我們講的是跟我們從業人員對職業的敬畏,還是有很大很大的差別的。很多圈內的朋友只要跟韓國做電影的朋友在一起工作過,再回到國內,就感覺特別效率低,特別彆扭了。我曾經聽導演說,韓國人說搭一個高臺10分鐘,中國人30分鐘搭不完,甚至一個小時,我覺得這就是對職業的敬畏。

韋翔東:我比較認可您的觀點,對中國電影市場的未來我們也很有信心,但是我們未來必須提高專業度,也就是“匠人”精神。之前我們的創作中概念化、模式化的東西比較多,好好講故事的電影不是很多,所以大家覺得不少國產片都不好看。去年大家看過一部電影《血戰鋼鋸嶺》,他有4.27億的票房,而去年我們一些國產戰爭片的票房就很差,為什麼《血戰鋼鋸嶺》好看?因為它有一種普世價值觀,他有一種對小人物細緻入微的刻畫。我們國產的戰爭片大多是歌頌戰爭的,而好萊塢的戰爭片都是反對戰爭的,這就是普世價值,所以我們的電影比較難以走出國門,所以好萊塢的電影橫掃全球。中國電影現在最需要的是普世價值觀,關注普通人的命運、關注普通人的情感,這可能是未來電影的發展趨勢。咱們中國文化是一個非常獨立的文化存在,未來我們如果中國電影要走向世界,可能需要跟世界文化多做接軌,推進與普世價值的融合。

趙克文:這個問題有人昨天問過我,我也沒有特別好的回答,我今天看到授授講了一個話題,叫IP,我覺得中國的歷史就是一個IP史,一大堆IP在中國的歷史上,內容這個東西我們從來不缺,甚至不用改編只要認真挖掘就有,這就是未來,我們不需要看別人的東西,我們這麼多東西別人想看,做出來就好了。

徐增新:我很贊同韋總的觀點,我覺得現在很多國內電影,特別明顯的定義一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電影從開始到結束對他的描述就是這樣的。希望未來中國有更多挖掘人性的電影出現, 深層次的理解講述人性。

主持人孟凡:今天這個對話,我覺得品途安排得很不錯,四位嘉賓中張總是以影視創業的團隊孵化為切入點,韋總是以傳統影視行業為切入點,趙總是以新興的藝人網紅為切入點,王總是新興行業的內容IP孵化為切入點。四位從不同的切入點和不同線上線下的管道都闡述了自己對影視行業未來發展的一些觀點。我最後也說一下資本視角對於影視行業未來發展的想法。

其實我們資本在看這個行業不像四位可能對這個行業內部的一些情況,或者一些細節那麼瞭解。我們看影視行業發展,只看到一點,我們認為中國整個國家的發展,以及我們人口的生活水準的發展,我們正在經歷發達國家曾經經歷過的時期,在我們滿足溫飽之後,我們對我們身體和精神上面的附加需求將會越來越旺盛,就像我們常說的我們進入了一個消費升級時代,將會有學習多的新中國中產階級誕生,他們不僅僅單單是吃飽穿暖而已,他需要更多的個人價值的闡述,這些東西靠什麼實現?影視,文化就是一個非常好的實現的載體。

對於資本來說,我們也非常看好中國影視行業未來的發展。謝謝大家,我們就完成了今天的第一個圓桌對話,也感謝四位元嘉賓今天來到我們的會場,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