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滬通協奏,共唱一曲新時期“上海灘”

“重構江蘇功能區,聚焦南通新作為”之一

“浪奔浪流,

萬里滔滔江水永不休。”上世紀80年代一曲傳唱四海的《上海灘》,唱盡這座國際大都市的地位和風流。時至今日,“上海灘”仍具時代弄潮之意,引創新轉型發展之先。

一江之隔的南通,因地緣相近,曾提“北上海”,意即上海之北;後又提“上海北”,意與上海“一家人”。去年以來,幾次到南通“追江趕海”後,省委書記李強又賦南通新定位——建設上海“北大門”。

“這是省委、省政府從更大格局賦予南通的一項新的重要使命。

從‘北上海’到‘上海北’,再到上海‘北大門’,定位更高了,內涵更豐富了,責任也更大了。”

南通市委書記陸志鵬說,建設“北大門”,南通將發揮承接上海輻射和向北傳導帶動的雙重作用,努力把江蘇發展的“潛力股”拉升成“績優股”,支撐帶動揚子江城市群和沿海經濟帶發展,在助推江蘇“1+3”功能區重構大局中創新作為,擔當大任。

“天時”畢至——上海有需求 江蘇有戰略

在2016年正式發佈的上海2040規劃中,

蘇州、無錫、南通、寧波、嘉興、舟山等被納入協同發展“1+6”大都市圈,形成90分鐘交通出行圈,突出同城效應。

規劃一出,在長三角掀起熱浪,周邊城市迅速回應接軌。今年3月,浙江省政府同意嘉興設立浙江省全面接軌上海示範區,隨後又出臺配套方案,明確接軌的八大重點事項和十五個創新改革專案。南通方面更是大動作不斷:

2月,下轄各市、縣建立起對接服務上海工作協調委員會;

4月,在上海舉辦2000人規模全方位、寬領域、深層次全面對接服務大會;

9月,南通市領導帶隊在上海組織投資促進周活動,對接專案投資額達1772億元……

“上海提出建設卓越全球城市、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兩大戰略,卻面臨空間資源有限瓶頸,需要長三角等地區的共同參與。”上海社科院副院長、上海城市規劃學會副會長王振研究員解析說,上海這個“巨人”正需要越來越強大的外部支撐。

一方面,長三角核心區經多年發展,區域間發展落差越來越小,已進入“深度同城化”時代。另一方面,上海需要更多的土地、港口等要素資源。例如,張江藥穀的有些跨國公司研發中心正往外轉移,航太航空、智慧裝備、新材料、新能源等,都需要與周邊地區合作,進行新的產業佈局。

幾乎在同一時間節點上,江蘇也在謀變。省委、省政府提出“1+3”重點功能區戰略,

把考量區域發展的座標由“地理”換成“功能”,靠江靠海靠上海的南通,身兼揚子江城市群和沿海經濟帶兩大重點功能區的重任。

上海有需求,江蘇有戰略,南通恰處“交匯點”。正如著名經濟學家、南京大學原黨委書記洪銀興教授所說,打造揚子江城市群關鍵在於跨江融合。對江蘇而言,新一輪發展佈局首先要考慮以上海為龍頭的三條線,即北向沿海線、橫向江北沿江線和江南的滬寧線,“不可能拋開上海來談揚子江城市群建設”。

“建設上海‘北大門’可謂天時地利人和,南通的機會來了!” 江蘇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院長、南通大學原黨委書記成長春教授表示,如果說過去的都市圈只是以核心城市為圓心的地理範疇劃定,那麼如今的都市圈則迎來了各種要素高度流動與共用的時代。上海對南通很重要,南通對上海同樣重要。這是一個一線城市資源加速外溢的時代,對周邊城市來說就是最好的時代。

“地利”凸顯——戰略在交集 功能在疊加

今年以來,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到南通考察調研的頻次明顯加密,主題聚焦“接軌上海”——

3月20日至21日,省委書記李強在南通調研時專程登上崇明島,深入啟東市啟隆鎮和海門市海永鎮,強調要從整體範圍研究謀劃交通、產業等發展規劃,更好地對接上海國際生態島建設目標。

7月6日,省長吳政隆率領多個委辦廳局的“一把手”赴南通調研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要求寫好“承接上海產業轉移、集聚科技創新要素”這篇大文章,做好接軌上海的門戶和排頭兵。

9月25日,李強再次來南通調研,明確要求南通搶抓國家戰略多重疊加機遇,在全省“1+3”重點功能區戰略中當好多重角色,加快建設上海“北大門”,在全省發展大局中發揮更大作用。

“南通的地位從未如此‘顯赫’。”南通市發改委規劃處長劉東明興奮地說,江蘇重構“1+3”經濟地理版圖,多項戰略在這裡交集,諸多功能在這裡疊加,南通真正進入了重大決策的第一視野。

難能可貴的是,南通人清醒認識到,區位優勢不等於競爭“勝勢”。打造“北大門”,必須邁出鏗鏘腳步,率先起跑。

去年末,南通機場與上海機場集團、浦東國際機場貨站有限公司合資組建的滬通空港物流發展有限公司揭牌運營;

4月1日,來自上海、南京等地智庫專家彙聚“南通接軌上海社科界座談會”;

4月底,南通又在上海世博中心舉辦規模超前的對接服務上海大會……

目前,南通每個縣(市)都與上海牽手,合作共建園區達7家。

兩地融合互動實現了“34567”, 即:

南通30%的高層次人才、40%的創投風投機構從上海引進;南通50%以上的企業與上海有合作,60%貨物通過上海口岸,南通70%的農副產品供給上海……

“在長三角城市群中,南通與上海的關係必將越來越密切。”在江蘇創新型城市研究院首席專家李程驊教授看來,南通在揚子江城市群,在“1+3”的功能佈局、“1+6”的上海大都市區和以上海為依託的長江中下游與太平洋沿線組成的“巨型發展區”中,將發揮巨大的支撐作用。

“人和”所向——融合的機遇 共用的紅利

最近,南通做的兩件事引起上海政商界高度關注。

一是主動關停沿江的幾個化工園區,發展沿江旅遊帶、沿江生態城鎮帶和沿江高科技產業帶,配合上海把崇明島建設成為世界級的生態島;

二是啟動中央創新區建設,打造科創、文創、醫學、會展“四大中心”,全面承接上海溢出的資本、產業、人才等高端要素轉移。

區域經濟專家對此解讀,相對昆山和蘇南等地較早接軌上海,南通有著“後發優勢”。而後發,往往意味著更高起點的謀劃和推進,意味著更高層次的產業融合而非簡單的梯度轉移。

“在‘1+3’重點功能區戰略中,如果南通不能在與上海的融入中有更大進展、更高提升,那麼帶動沿海經濟帶就是一句空話。” 南京師範大學商學院院長、省政府參事室參事蔣伏心教授指出,“1+3”重點功能區戰略就是要淡化行政區劃,按照經濟規律、市場原則來發展。南通與上海之間在產業發展方面的關係一定不能只朝著分工的角度考慮。簡單承接上海淘汰產業,短期增長一點GDP,不可能長久。必須著眼融合共用來做產業規劃,必須有一定的產業高度,才能真正融入上海,從而在更高平臺上與上海對話。

基於這一判斷,南通目前正抓緊落實省政府批復的《關於南通建設上海大都市北翼門戶城市總體方案》,並將之與落實全省“1+3”重點功能區戰略有機結合起來,著力圍繞交通體系功能化、產業發展協同化、區域市場一體化、公共服務同城化,加快推進產業、城市、交通轉型,構建“三港三城三基地”全市域發展新格局。

融合發展!共用紅利!滬通兩地企業已然嘗到“甜頭”——上海“雙錢輪胎”落戶如皋開發區後,產能增加了五成,今年還將繼續擴大產能打造“世界級工廠”。上柴動力產能擴張遇到資源瓶頸,轉向海安投資15億元生產發動機零部件,最近又將上海兩條生產線搬到南通;武漢淩雲科技集團讓位奉賢區碧海金灘建設專案,在通州灣設立生產基地,借助江海聯運通道和深水海港,推動淩雲幕牆品牌走向世界……

“建設上海‘北大門’,南通必須抓住上海打造大都市圈、建設卓越全球城市機遇,借力發展,借光生輝,借勢提升。”陸志鵬說,南通將加快建設長三角北翼經濟中心、重要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具有區域影響力的創新之都、宜居宜業富有魅力的花園城市,使“北大門”外在形象上與上海匹配,內在品質上向上海看齊,真正實現“江海明珠”與“東方明珠”交相輝映。

駐足南通,眺望上海,滬通正精彩演繹“互通”,正如江海激蕩交匯,共譜一曲新時期“上海灘”。

“不可能拋開上海來談揚子江城市群建設”。

“建設上海‘北大門’可謂天時地利人和,南通的機會來了!” 江蘇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院長、南通大學原黨委書記成長春教授表示,如果說過去的都市圈只是以核心城市為圓心的地理範疇劃定,那麼如今的都市圈則迎來了各種要素高度流動與共用的時代。上海對南通很重要,南通對上海同樣重要。這是一個一線城市資源加速外溢的時代,對周邊城市來說就是最好的時代。

“地利”凸顯——戰略在交集 功能在疊加

今年以來,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到南通考察調研的頻次明顯加密,主題聚焦“接軌上海”——

3月20日至21日,省委書記李強在南通調研時專程登上崇明島,深入啟東市啟隆鎮和海門市海永鎮,強調要從整體範圍研究謀劃交通、產業等發展規劃,更好地對接上海國際生態島建設目標。

7月6日,省長吳政隆率領多個委辦廳局的“一把手”赴南通調研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要求寫好“承接上海產業轉移、集聚科技創新要素”這篇大文章,做好接軌上海的門戶和排頭兵。

9月25日,李強再次來南通調研,明確要求南通搶抓國家戰略多重疊加機遇,在全省“1+3”重點功能區戰略中當好多重角色,加快建設上海“北大門”,在全省發展大局中發揮更大作用。

“南通的地位從未如此‘顯赫’。”南通市發改委規劃處長劉東明興奮地說,江蘇重構“1+3”經濟地理版圖,多項戰略在這裡交集,諸多功能在這裡疊加,南通真正進入了重大決策的第一視野。

難能可貴的是,南通人清醒認識到,區位優勢不等於競爭“勝勢”。打造“北大門”,必須邁出鏗鏘腳步,率先起跑。

去年末,南通機場與上海機場集團、浦東國際機場貨站有限公司合資組建的滬通空港物流發展有限公司揭牌運營;

4月1日,來自上海、南京等地智庫專家彙聚“南通接軌上海社科界座談會”;

4月底,南通又在上海世博中心舉辦規模超前的對接服務上海大會……

目前,南通每個縣(市)都與上海牽手,合作共建園區達7家。

兩地融合互動實現了“34567”, 即:

南通30%的高層次人才、40%的創投風投機構從上海引進;南通50%以上的企業與上海有合作,60%貨物通過上海口岸,南通70%的農副產品供給上海……

“在長三角城市群中,南通與上海的關係必將越來越密切。”在江蘇創新型城市研究院首席專家李程驊教授看來,南通在揚子江城市群,在“1+3”的功能佈局、“1+6”的上海大都市區和以上海為依託的長江中下游與太平洋沿線組成的“巨型發展區”中,將發揮巨大的支撐作用。

“人和”所向——融合的機遇 共用的紅利

最近,南通做的兩件事引起上海政商界高度關注。

一是主動關停沿江的幾個化工園區,發展沿江旅遊帶、沿江生態城鎮帶和沿江高科技產業帶,配合上海把崇明島建設成為世界級的生態島;

二是啟動中央創新區建設,打造科創、文創、醫學、會展“四大中心”,全面承接上海溢出的資本、產業、人才等高端要素轉移。

區域經濟專家對此解讀,相對昆山和蘇南等地較早接軌上海,南通有著“後發優勢”。而後發,往往意味著更高起點的謀劃和推進,意味著更高層次的產業融合而非簡單的梯度轉移。

“在‘1+3’重點功能區戰略中,如果南通不能在與上海的融入中有更大進展、更高提升,那麼帶動沿海經濟帶就是一句空話。” 南京師範大學商學院院長、省政府參事室參事蔣伏心教授指出,“1+3”重點功能區戰略就是要淡化行政區劃,按照經濟規律、市場原則來發展。南通與上海之間在產業發展方面的關係一定不能只朝著分工的角度考慮。簡單承接上海淘汰產業,短期增長一點GDP,不可能長久。必須著眼融合共用來做產業規劃,必須有一定的產業高度,才能真正融入上海,從而在更高平臺上與上海對話。

基於這一判斷,南通目前正抓緊落實省政府批復的《關於南通建設上海大都市北翼門戶城市總體方案》,並將之與落實全省“1+3”重點功能區戰略有機結合起來,著力圍繞交通體系功能化、產業發展協同化、區域市場一體化、公共服務同城化,加快推進產業、城市、交通轉型,構建“三港三城三基地”全市域發展新格局。

融合發展!共用紅利!滬通兩地企業已然嘗到“甜頭”——上海“雙錢輪胎”落戶如皋開發區後,產能增加了五成,今年還將繼續擴大產能打造“世界級工廠”。上柴動力產能擴張遇到資源瓶頸,轉向海安投資15億元生產發動機零部件,最近又將上海兩條生產線搬到南通;武漢淩雲科技集團讓位奉賢區碧海金灘建設專案,在通州灣設立生產基地,借助江海聯運通道和深水海港,推動淩雲幕牆品牌走向世界……

“建設上海‘北大門’,南通必須抓住上海打造大都市圈、建設卓越全球城市機遇,借力發展,借光生輝,借勢提升。”陸志鵬說,南通將加快建設長三角北翼經濟中心、重要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具有區域影響力的創新之都、宜居宜業富有魅力的花園城市,使“北大門”外在形象上與上海匹配,內在品質上向上海看齊,真正實現“江海明珠”與“東方明珠”交相輝映。

駐足南通,眺望上海,滬通正精彩演繹“互通”,正如江海激蕩交匯,共譜一曲新時期“上海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