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全州幸福美麗新村建設暨農業農村改革現場推進會議在九龍召開

本報訊

●今年務必建成幸福美麗新村300個,力爭建成415個

●今年要培育涉農企業達到100家,18個縣(市)全部通過無公害農產品認定

10月11日至12日,全州幸福美麗新村建設暨農業農村改革現場推進會議在九龍縣召開,

主要任務是貫徹落實省、州第十一次黨代會精神,總結今年前三季度全州新村建設、農村改革、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工作的經驗,分析問題,安排部署第四季度的工作,確保圓滿完成年度目標任務,為明年工作起好步開好局奠定基礎。

州委常委、農工委主任舒大春出席會議並講話,州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楊志貴出席會議。

會議強調,要找准優勢特色求突破。各地一定要打好政策、生態和文化“三張牌”,激發農業農村發展活力。特別是當前要主動對接深度貧困縣脫貧攻堅政策,及早謀劃明年農業農村工作,務必將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相結合,著手安排部署並啟動明年工作。要鎖定目標任務求突破。

各級各部門一定要緊扣年度總體目標和分項目標抓緊落實各項工作,列出任務清單、責任清單、問題清單和整改清單“四張清單”,正排工序,倒排工期,加力推進工作,確保全年目標任務圓滿完成,順利通過各項檢查驗收。

會議要求,今年要建成幸福美麗新村300個,力爭建成415個,分別創建省州縣級“四好村”290個、374個、213個,到2020年實現全州80%以上的行政村建成幸福美麗新村,60%以上的行政村創建成省級“四好村”,

90%和95%以上的行政村創建成州、縣級“四好村”;今年要培育涉農企業達到100家,流轉土地面積25萬畝,18個縣(市)全部通過無公害農產品認定,認證“三品一標”農產品達到175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要達到13%,並逐年保持一定梯度的增長比例,確保到2020年達到15800元收入水準,全州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會議強調,要抓好重點工作求突破。以脫貧攻堅為統攬,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

堅持貧困村與非貧困村統籌推進、東南北部協調發展,以“五大行動”為抓手,嚴把村村通路、通電、通水、通電話、通廣播電視、通寬頻網路+村村有幼稚園、衛生室、文化室、活動室、購物中心、便民服務中心、農民夜校培訓中心、綜治調解中心、主導產業和集體經濟+戶戶有安全飲用水、生活用電、安全住房、廣播電視和穩定的收入來源“6+10+5”的建設標準,強力推進幸福美麗新村建設。

會議強調,要重點抓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和經營機制創新等改革事項。以產權制度改革為突破口,推進確權頒證,促進土地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培育壯大種養大戶、家庭農牧場、專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要重點抓好兩個百萬畝特色產業基地和三個百公里產業發展示範帶建設,成片成帶成規模打造“四大基地”“十大產品”。同時要強化組織保障、資金保障、隊伍保障、紀律作風保障上求突破,切實保障各項工作落實落地。

會上,九龍、鄉城、色達三縣分別圍繞農村改革帶動特色農業發展、“四好村”創建工作、農牧民增收工作作了發言;丹巴、雅江、理塘、甘孜四縣作了書面交流。國家統計局甘孜調查隊、州統計局就農牧民收入統計工作、農牧民收入統計會審工作分別作安排。

在耳朵村彝家新寨考察

會議期間,與會人員用一天時間參觀考察了九龍縣呷爾鎮華丘村體驗農業園、乃渠鄉七日村雙富花椒油廠、烏拉溪鄉偏橋村大火山移民新村和祥瑞合作社核桃產業、斜卡鄉洛讓村黑毛驢和呷爾鎮紮日村梅花鹿養殖基地。大家對九龍縣採取的“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全力推進農業產業發展,在農村改革、產村相融、產業發展上走出了一條自身特色的致富路子很受啟發,表示將以此次會議為契機,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產業,促進當地群眾增收致富。

州政府聯繫副秘書長,州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主任,州政協農業委員會主任,州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相關成員單位負責人;各縣(市)黨委或政府分管負責人,海管局分管負責人;縣(市)農辦、農牧局、統計局主要負責人及海管局農業綜合管理處處長;國家統計局甘孜調查隊、雅江調查隊負責人參加了會議。

同時要強化組織保障、資金保障、隊伍保障、紀律作風保障上求突破,切實保障各項工作落實落地。

會上,九龍、鄉城、色達三縣分別圍繞農村改革帶動特色農業發展、“四好村”創建工作、農牧民增收工作作了發言;丹巴、雅江、理塘、甘孜四縣作了書面交流。國家統計局甘孜調查隊、州統計局就農牧民收入統計工作、農牧民收入統計會審工作分別作安排。

在耳朵村彝家新寨考察

會議期間,與會人員用一天時間參觀考察了九龍縣呷爾鎮華丘村體驗農業園、乃渠鄉七日村雙富花椒油廠、烏拉溪鄉偏橋村大火山移民新村和祥瑞合作社核桃產業、斜卡鄉洛讓村黑毛驢和呷爾鎮紮日村梅花鹿養殖基地。大家對九龍縣採取的“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全力推進農業產業發展,在農村改革、產村相融、產業發展上走出了一條自身特色的致富路子很受啟發,表示將以此次會議為契機,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產業,促進當地群眾增收致富。

州政府聯繫副秘書長,州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主任,州政協農業委員會主任,州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相關成員單位負責人;各縣(市)黨委或政府分管負責人,海管局分管負責人;縣(市)農辦、農牧局、統計局主要負責人及海管局農業綜合管理處處長;國家統計局甘孜調查隊、雅江調查隊負責人參加了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