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如果這些還存留在北京天橋,那真的就是另一番景象

從清朝到民國年間,相繼到天橋市場賣藝的曲藝、武術、雜技、戲曲的民間藝人個個身懷絕技、藝術精湛高超,深受廣大勞動人民的喜愛。

在 劉仲孝先生編著的《天橋》一書中,詳細描述了天橋三代“八大怪”民間藝人的高超演技,像吸鐵石一樣的吸引著遊客。如在清朝咸豐、同治、光緒年間產生的窮不怕、醋溺膏、韓麻子、盆禿子、田瘸子、醜孫子、鼻嗡子和常傻子第一代“八大怪”。

在辛亥革命以後產生的讓蛤蟆教書的老頭兒、老雲裡飛、花狗熊、耍金鐘的、程傻子、曹麻子、傻王和王小辮兒第二代“八大怪”。

在民國末期產生的雲裡飛、大金牙、大兵黃、焦德海、沈三、賽活驢、拐子頂磚和蹭油的第三代“八大怪”,都是老天橋值得驕傲的佼佼者。劉仲孝先生認為,第三代“八大怪”時期“雖是天橋晚期,但也是民間藝術在天橋發展的鼎盛時期”,娛樂的類型越來越多,節目的藝術品質越來越高,演出的環境越來越好,幾乎達到登峰造極的階段。

這些奇特的“產品”今天被視之為北京民俗的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