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寒門父母,如何培養出哈佛學霸?

要教育好孩子就得不斷地提高教育技巧,不斷進修自己。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加強心理學、教育學等

湖南衛視最近推出了一檔由何炅主持的新家風類節目《兒行千里》,講述主人公們在成長道路所接受的家教、家風故事,

把“兒行千里家風隨行”的理念展現得樸實而溫暖。

首期節目邀請到的第一位嘉賓是麻省理工大學博士後何江,這是一個來自湖南寧鄉農村的年輕人,他是哈佛大學畢業典禮上作為“優秀畢業生代表”的首位中國人。並在2017年被福布斯評選為30位30歲以下醫療健康領域青年。

主持人何炅問到何江父母的教育秘笈,何爸何媽笑說沒有的。但從訪談中我們分明可以看到,這兩位家長用自己的言傳身教為孩子的成長提供了良好引導。

“我們都不打牌的。”

“看著他們把作業做完,比打牌有味多了。”

“在家裡多種田多養豬,不外出打工,把孩子丟給老人。”

“家裡的四方桌子,每人一邊拿本書讀,

看誰坐得最久。”

“兒子成績好,誇他們也算是秘笈吧。”

孩子們離開家鄉求學,父母再苦再累都是報喜不報憂,不過多地去分散孩子學習的精力。總結起來,何爸何媽深諳自律、陪伴、鼓勵、擔當的力量。而父母的這份精心陪伴和支持也換來了孩子的懂事和孝順。

何江說,自己在美國每天下班後都會和父母視頻一個小時,和爸媽聊聊日常生活,並希望有機會能回國來工作。

我們在佩服何江的優秀之餘不得不感歎: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的成長有多重要。

列夫.托爾斯泰曾經說過:“教育孩子的實質是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則是父母影響孩子最有力的方法。”

培養高尚的品格修養、良好的生活習慣是每個父母應該努力的方向。

而現實中我們常常對孩子喊破了嗓子:作業沒有完成之前不准看電視!對人說話要謙虛有禮貌……自己卻仗著孩子不能對家長指手劃腳隨心所欲:今天爸爸有個飯(Pai)局,你那個機器人積木就先擱著吧,媽媽凶你是因為你不聽話,但你不能學我這樣講話……

日復一日地重複著自相矛盾的行為標準,卻總感歎自己孩子為啥總不如別人家的好。

真的是別人家的孩子更優秀嗎?其實更可能是因為別人家的孩子待在一個更自律的家庭環境裡。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成為了孩子成長的土壤和環境。

與其喊破嗓子,不如做好樣子

家裡有了熊孩子以後,我一直很頭疼在家待客。因為每次來客人,兒子都要出來唱反調攪局。

而上周同事周姐喬遷新居,邀請我們前去家裡一起慶祝。周姐兒子俊俊跟著媽媽前前後後地忙個不停,端茶倒水,大大方方和客人聊天,帶領同事的小孩去院子裡玩樂。不到十歲的孩子在眾人面前如此得體,我們都紛紛向她取經:

而周姐告訴我們,她和丈夫每次在客人來之前都會告訴兒子家裡招待客人的計畫,並告知兒子力所能及可以參與的環節,如果有小孩前來的話基本上都由兒子來負責思考如何招待小朋友。

久而久之,兒子俊俊就在爸媽的身教裡體會到招待客人的辛苦和樂趣,自然不會去破壞和父母一起精心準備的派對。甚至還能提出一些更好的建議給父母。

可見高情商的孩子往往都源自高情商的父母言傳身教的影響。法國教育家墨森認為:親子關係隨時間的變化逐漸發展為兩個個體間的相互作用,孩子對這種相互作用起作用,就像父母的態度和行為對這種相互作用起作用一樣。

愛學習的孩子家裡往往藏著愛學習的家長。童話大王鄭淵潔曾坦言,自己走上寫作的道路和父親的言傳身教有很大關係。

鄭淵潔的父親是石家莊高級步兵學院的教員,家裡的書桌上永遠堆疊著厚厚的書本,從小他就看著父親趴在桌上看書寫教案,父親曾一邊哄他,一遍看《資本論》。這是鄭淵潔最早的啟蒙教育。

他說:“如果從小我父親就當著我的面打麻將,沒準兒我現在還是麻將冠軍呢。但是很遺憾他沒打麻將,他老看書。所以我沒能成為麻將冠軍。”

“我以為,父親的身教,比要求孩子考一百分管用。”

家庭作為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長的言傳身教就是孩子成長的環境和土壤。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認為:“教育不是工業,把產品以固定的模式和流程批量生產出來;教育是農業,給予作物適當的土壤、養分和陽光,它們就能自己成長。”

我們常羡慕優秀的孩子謙虛上進、性格好,而事實上這些好品質的起源就隱藏在父母的言傳身教裡。

實用心理學認為,影響個人性格形成的因素主要包括:氣質、父母榜樣、教養方式、家庭氛圍、童年經驗、學校經歷、特殊事件等。父母作為孩子成長的第一任老師,自身的榜樣示範對孩子穩定性格品質的培養至關重要。

美國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有一句名言:如果你想擁有一種品質,那就表現得仿佛你已經擁有了它一樣。根據詹姆斯的“表現原理”,人們的行為可以促進情緒的產生。比如人們微笑,可以體驗到快樂的感覺。

更多的心理學家通過實驗和研究證明並發展了詹姆斯的表現原理,並啟發人們運用角色扮演、正面強化等行為來改變情緒和思想。

心理學家們認為,正能量是可以通過行為被創造的。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家長的言傳身教就是為孩子創造正能量的引導行為。有了家長的榜樣示範,孩子在耳濡目染中進行模仿和反復練習,從而逐漸養成良好的習慣與性格,進而建立穩定的品質。

所以如何經營好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學校,讓優良的家教家風得到傳承和發揚,值得校(Jia)長(Zhang)們花更多的心思來琢磨並注意方法:

言傳要以理服人,積極幫助孩子理解正確的價值規範

讓孩子聽話的教育不是強加給孩子自認為正確的標準,而應該讓孩子深度理解為什麼要這樣做。否則就會在孩子面前造成獨斷的父母形象而產生抗拒心理。

旅美學者薛湧在《一歲就上常青藤》中寫道:獨斷是懶惰的結果,獨斷的家長不願意花時間和精力向孩子解釋價值和規則背後的道理。當你逃避這種責任時,孩子就可能反叛。最後你省下來的時間都要加倍償還。讓孩子聽話的教育常常造就了很不聽話的孩子。

身教要以身作則,榜樣更不能破壞規則

教育首先就要尊重孩子自由成長的天性,家長要蹲下來看孩子的世界,不能以成年人的完美標準去要求孩子。對孩子進步的期望要轉化為階段性的行為目標,並善於發現和肯定孩子的進步和優點,才能不斷激發和保持孩子的上進心;同時在給孩子制定行為規則時,自己也要做榜樣不去破壞規則。

只有在孩子面前言行一致的父母,才能培養出言行一致的孩子。

修身為齊家之本,家長要注重自身修養,反省自我

日本鋼琴教育家鈴木鎮一說過:父母的反省是第一步。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培養孩子也是修正自己的過程。所以出現問題時,不要一味地責備孩子,多反思自己是否做到了好的表率。父母自身的素質,往往決定著家庭教育的成敗。

與時俱進,活到老學到老,做現代好父母

有一項針對孩子的調查:你心目中理想的母親形象是什麼樣子?孩子們給出的答案已經大大超出了傳統的“慈母”形象。他們理想的“現代母親”是這樣的:懂一點電腦,化一點淡妝,多給點空間,有氣質,愛學習,像個朋友一樣。可見好父母的標準隨著時代的發展在不斷地變遷, 要教育好孩子就得不斷地提高教育技巧,不斷進修自己。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加強心理學、教育學等文化素養,才能更好地掌握教育孩子的科學方法;和孩子一同進步,父母若似那太陽,孩子就是那燦爛的向日葵,會永遠向著光。

作者:紫蘇,80後寶媽,多家平臺專欄作者。左手職場,右手育兒,最好的教育莫過於和孩子一起進步。

邀請我們前去家裡一起慶祝。周姐兒子俊俊跟著媽媽前前後後地忙個不停,端茶倒水,大大方方和客人聊天,帶領同事的小孩去院子裡玩樂。不到十歲的孩子在眾人面前如此得體,我們都紛紛向她取經:

而周姐告訴我們,她和丈夫每次在客人來之前都會告訴兒子家裡招待客人的計畫,並告知兒子力所能及可以參與的環節,如果有小孩前來的話基本上都由兒子來負責思考如何招待小朋友。

久而久之,兒子俊俊就在爸媽的身教裡體會到招待客人的辛苦和樂趣,自然不會去破壞和父母一起精心準備的派對。甚至還能提出一些更好的建議給父母。

可見高情商的孩子往往都源自高情商的父母言傳身教的影響。法國教育家墨森認為:親子關係隨時間的變化逐漸發展為兩個個體間的相互作用,孩子對這種相互作用起作用,就像父母的態度和行為對這種相互作用起作用一樣。

愛學習的孩子家裡往往藏著愛學習的家長。童話大王鄭淵潔曾坦言,自己走上寫作的道路和父親的言傳身教有很大關係。

鄭淵潔的父親是石家莊高級步兵學院的教員,家裡的書桌上永遠堆疊著厚厚的書本,從小他就看著父親趴在桌上看書寫教案,父親曾一邊哄他,一遍看《資本論》。這是鄭淵潔最早的啟蒙教育。

他說:“如果從小我父親就當著我的面打麻將,沒準兒我現在還是麻將冠軍呢。但是很遺憾他沒打麻將,他老看書。所以我沒能成為麻將冠軍。”

“我以為,父親的身教,比要求孩子考一百分管用。”

家庭作為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長的言傳身教就是孩子成長的環境和土壤。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認為:“教育不是工業,把產品以固定的模式和流程批量生產出來;教育是農業,給予作物適當的土壤、養分和陽光,它們就能自己成長。”

我們常羡慕優秀的孩子謙虛上進、性格好,而事實上這些好品質的起源就隱藏在父母的言傳身教裡。

實用心理學認為,影響個人性格形成的因素主要包括:氣質、父母榜樣、教養方式、家庭氛圍、童年經驗、學校經歷、特殊事件等。父母作為孩子成長的第一任老師,自身的榜樣示範對孩子穩定性格品質的培養至關重要。

美國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有一句名言:如果你想擁有一種品質,那就表現得仿佛你已經擁有了它一樣。根據詹姆斯的“表現原理”,人們的行為可以促進情緒的產生。比如人們微笑,可以體驗到快樂的感覺。

更多的心理學家通過實驗和研究證明並發展了詹姆斯的表現原理,並啟發人們運用角色扮演、正面強化等行為來改變情緒和思想。

心理學家們認為,正能量是可以通過行為被創造的。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家長的言傳身教就是為孩子創造正能量的引導行為。有了家長的榜樣示範,孩子在耳濡目染中進行模仿和反復練習,從而逐漸養成良好的習慣與性格,進而建立穩定的品質。

所以如何經營好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學校,讓優良的家教家風得到傳承和發揚,值得校(Jia)長(Zhang)們花更多的心思來琢磨並注意方法:

言傳要以理服人,積極幫助孩子理解正確的價值規範

讓孩子聽話的教育不是強加給孩子自認為正確的標準,而應該讓孩子深度理解為什麼要這樣做。否則就會在孩子面前造成獨斷的父母形象而產生抗拒心理。

旅美學者薛湧在《一歲就上常青藤》中寫道:獨斷是懶惰的結果,獨斷的家長不願意花時間和精力向孩子解釋價值和規則背後的道理。當你逃避這種責任時,孩子就可能反叛。最後你省下來的時間都要加倍償還。讓孩子聽話的教育常常造就了很不聽話的孩子。

身教要以身作則,榜樣更不能破壞規則

教育首先就要尊重孩子自由成長的天性,家長要蹲下來看孩子的世界,不能以成年人的完美標準去要求孩子。對孩子進步的期望要轉化為階段性的行為目標,並善於發現和肯定孩子的進步和優點,才能不斷激發和保持孩子的上進心;同時在給孩子制定行為規則時,自己也要做榜樣不去破壞規則。

只有在孩子面前言行一致的父母,才能培養出言行一致的孩子。

修身為齊家之本,家長要注重自身修養,反省自我

日本鋼琴教育家鈴木鎮一說過:父母的反省是第一步。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培養孩子也是修正自己的過程。所以出現問題時,不要一味地責備孩子,多反思自己是否做到了好的表率。父母自身的素質,往往決定著家庭教育的成敗。

與時俱進,活到老學到老,做現代好父母

有一項針對孩子的調查:你心目中理想的母親形象是什麼樣子?孩子們給出的答案已經大大超出了傳統的“慈母”形象。他們理想的“現代母親”是這樣的:懂一點電腦,化一點淡妝,多給點空間,有氣質,愛學習,像個朋友一樣。可見好父母的標準隨著時代的發展在不斷地變遷, 要教育好孩子就得不斷地提高教育技巧,不斷進修自己。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加強心理學、教育學等文化素養,才能更好地掌握教育孩子的科學方法;和孩子一同進步,父母若似那太陽,孩子就是那燦爛的向日葵,會永遠向著光。

作者:紫蘇,80後寶媽,多家平臺專欄作者。左手職場,右手育兒,最好的教育莫過於和孩子一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