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有錢人養成實操指南》

首先,放下你的拿鐵

先說明一下,拿鐵指的是“拿鐵因數。

拿鐵因數一詞是由作家兼金融顧問大衛·巴赫首先提出的,源於一個故事:一對小夫妻,每天早上必定要喝一杯拿鐵咖啡,看似很小的花費,30年累積算下來花錢竟達到了70萬元。

所以,拿鐵因數是指人們每天生活中如買杯咖啡般可有可無的習慣性支出。例如:每天中午飯後的一杯拿鐵咖啡、跨行提款的7元手續費、超市購物每個1元的塑膠袋、租DVD逾期一天的二十元、看到商場促銷就買的兩條牛仔褲、在網上淘的三款眼影、付了錢卻未真正使用的健身卡……而這些被浪費的錢財聚集起來可能使他們成為富翁。

這種看似隨意有規律的消費習慣是商家致力於且樂於灌輸給消費者的。對於商家來說,創造持續地有忠實度的消費需求才能達到最高的利潤率。象星爸爸之流的連鎖咖啡店一直努力培養這種消費習慣。噢,對,現在還有奶茶流,小女生們都是人手一杯。

而對想理財的人來說,拿鐵因數是第一個應該盡可能避免的支出。因為它太微弱,太不起眼,細算起來卻絕對讓你大吃一驚。

以星巴克為基準,拿鐵一杯30元,一週三杯90元,一年下來就是4320元,10年就是4萬3千多元!

以5000元理財同樣一年為例,10%年收益率,

500元;4%年收益率,200元;銀行的活期存款利率0.35%,到手17.5元。

一杯拿鐵喝掉你多少天的利息?

想想你自己為了幾塊錢費勁心思各種計算去擼羊毛搶紅包攢利息,最終卻全奉獻給了誰?

大家可以自己換算下各自的拿鐵成本等於多少天的收益。10%的利率只是給一個參考。現在利息越來越低,除非帶風險值的股票和p2p,普遍保本的理財產品是根本沒有10%的。

“錢的問題通常不在於收入太少,

而在於開銷太多!”

我們每個人花費在不必要物品上的開銷有可能會多到讓你驚訝!

國外某位10年年資的財經記者Michelle McGagh做了一個極端的實驗!她在一年內只購買「生活必需品」!

她所設定的必要開銷為:房貸、生活用品、保險、給父母的家用、慈善機構、網路、手機費。

以上花費每個月約為2000美金。另外還有必備的保養用品(洗髮精、牙刷、止汗劑等)、家用清潔劑、自炊食材。這些花費每個月都壓在35美金。

她在這一年內所放棄的花費有:電影、酒吧、外食、外帶食物、咖啡廳、旅遊、零食、健身房、新衣服、香水、美容產品、上美容院、交通費(包含計程車、公車、捷運)。

她把所有的收費娛樂都改成了免費的、比如在公園裡進行野餐、搭帳棚度假、參加免費的展覽與表演、在家運動(自從開始騎自行車後她的運動量也變大許多)。

可以見到Michelle McGagh原本的生活就跟我們一般人差不多,並不是特別奢侈。當然她那是極端版本,適當的娛樂活動還是需要的,人生在世不能只為了省錢而省錢。那就失去了賺錢的樂趣了。

最終一年讓MichelleMcGagh省下多達23,000美金。而2016年資料統計表明美國人的人均收入是58635美元,也就是說她幾乎省下了人家將近6個月的平均工資...好可怕...

想到自己一半的收入就這麼莫名其妙的不知不覺連個響聲都沒聽到就溜走了是不是很心塞?心塞就趕緊行動起來吧!好好想想自己生活中有多少可有可無的拿鐵因數?舉手之勞之間,你就可以省下一大筆錢。

絕對的,比攢利息擼羊毛搶紅包方便得多!當然,我不是說你不該集支付寶五福。雖然只有1.88元,畢竟起到了團結親友、參與環保等好的作用。編不下去了,就醬。

看完文章,總結一下可借鑒的點:

1、減少可有可無的支出,消費也要斷舍離;

2、根據個人的不同經濟水準所處階段,做出聰明的判斷:花該花的錢,不該花的錢一分也不花;

3、文中的極端省錢例子雖然不可取,但是也有一個重要啟示:窮人,應該先學會節流。

可以見到Michelle McGagh原本的生活就跟我們一般人差不多,並不是特別奢侈。當然她那是極端版本,適當的娛樂活動還是需要的,人生在世不能只為了省錢而省錢。那就失去了賺錢的樂趣了。

最終一年讓MichelleMcGagh省下多達23,000美金。而2016年資料統計表明美國人的人均收入是58635美元,也就是說她幾乎省下了人家將近6個月的平均工資...好可怕...

想到自己一半的收入就這麼莫名其妙的不知不覺連個響聲都沒聽到就溜走了是不是很心塞?心塞就趕緊行動起來吧!好好想想自己生活中有多少可有可無的拿鐵因數?舉手之勞之間,你就可以省下一大筆錢。

絕對的,比攢利息擼羊毛搶紅包方便得多!當然,我不是說你不該集支付寶五福。雖然只有1.88元,畢竟起到了團結親友、參與環保等好的作用。編不下去了,就醬。

看完文章,總結一下可借鑒的點:

1、減少可有可無的支出,消費也要斷舍離;

2、根據個人的不同經濟水準所處階段,做出聰明的判斷:花該花的錢,不該花的錢一分也不花;

3、文中的極端省錢例子雖然不可取,但是也有一個重要啟示:窮人,應該先學會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