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紀錄片《愛上中國》浙江衛視今晚播出 法國攝影師做起了“中國夢”

中國的和平崛起是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膠捲和數碼圖像交織在一起,把我們帶入歷史的時空。今晚8:30,浙江衛視將在黃金時間連播三集電視紀錄片《愛上中國》。該片以法國攝影師閻雷30多年拍攝中國社會變遷的親身經歷為線索,

通過西方人獨特的鏡頭語言,真實再現一個外國人眼裡中國的社會巨變、經濟騰飛、砥礪前行、邁向全面小康社會的真實故事。

閻雷作品

閻雷作品

閻雷作品

閻雷是“拍攝中國題材最優秀的外國攝影家”之一;他的攝影集《中國》在全球六個國家發行了幾十萬冊;他是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雲南紅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觀的發現者、紀錄者。

閻雷的足跡遍佈中國城鄉各個角落,從首都北京到侗族山寨;從當年大同蒸汽機車廠到改革開發的熱土深圳;從上海第一家股票交易所到雲南哈尼梯田……,閻雷用鏡頭捕捉並記錄了中國社會的歷史變革,為改革中的中國和中國人留下了珍貴的歷史記憶。

《愛上中國》分為《尋夢》、《探夢》、《圓夢》三集,該片沒有拘泥于講述主人公閻雷的個人故事,而是借助閻雷以及他所拍攝的一幅又一幅老照片,

展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帶領觀眾走進中國社會巨變的歷史洪流,用一個又一個普通中國人對美好生活嚮往的故事,編織了一曲又一曲“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讚歌。

浙江衛視創作團隊積極探索電視紀錄片的表現手法,總導演王偉平介紹說,影片打破了傳統敘事方式,採用第一人稱‘我’的視角,讓主人公閻雷的“同期聲”和“我”的自述相互交融,用親近的語言、可信的故事、他者的視角講述中國故事,使影片顯示出獨特的藝術感染力。

在第一集《尋夢》中,閻雷講述了30多年前被侗族老人雪夜相救和雙胞胎兄弟的故事,從而引出了侗族山寨滄海桑田的巨變;片中的“我”不斷對中國社會階段性發展特徵做出反思和自問,

不斷思考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就和發展中存在的困難,不斷地尋找答案,這些答案恰恰就是中國正在積極踐行的“四個自信”。第三集《圓夢》中,“我”在智慧中國、G20峰會、綠水青山、生態發展的故事中領會了以人民的嚮往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出發點的中國智慧。

王偉平還介紹說,該片的另一個特點是講述中國故事的“陌生化”手法。她說:“我們之所以採用外國人的視角來講述中國故事,就是為了在紀錄片敘事策略上探索全新的感知模式,創造一種紀錄片敘事的‘陌生化’效果,從而更加有效地提升講述中國故事的可信度。”如在第二集《探夢》中,閻雷30多年後再次造訪雲南哈尼梯田,既營造了歷史空間感,又表達了當下哈尼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通過一場迷了路的馬拉松比賽,幽默地表達了前行道路充滿了曲折和困難,展現了哈尼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堅定信念。

在拍攝中,《愛上中國》創作團隊更願意捕捉一些細節,講述一些平凡人的不平凡的故事,這樣更能折射出一個真實的中國。如在第三集《圓夢》中,北京年輕人自發組織毛竹自行車俱樂部、杭州快遞小哥的家庭夢想等,都是通過閻雷的視角展現出來的普通中國人的故事。他們的故事和閻雷的故事編織在一起,彙聚成了一個絢麗的中國夢。這種紀錄片敘事的創新手法潤物無聲地表達了近年來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性變革,呈現了中國社會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此外,《愛上中國》非常注重歷史影像和當下畫面的對話。影片大量採用攝影師閻雷拍攝的原始影像資料,通過30多年前的老照片與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當下的畫面對話,使該片的畫面語言不僅生動活潑,而且具有強烈的歷史厚重感。影片創作者不斷地從閻雷的老照片出發尋求故事,又從舊故事中引發新故事。同一張照片,同一個畫面,事件親歷者和觀眾都能從中看到中國社會的變革,歷史記憶和文化記憶被重新喚醒。

上世紀30年代,美國人斯諾走進延安窯洞,通過自己的身體感知撰寫了一部《紅星照耀中國》,這本書讓世界瞭解了中國革命,也讓西方國家對中國共產黨有了新的認識。今天,時代需要我們創新傳播方法,電視紀錄片《愛上中國》所講述的中國故事猶如一部續寫的《紅星照耀中國》。在黨的十九大召開之際,浙江衛視推出的這部紀錄片以真實客觀的畫面語言,用他者視角解讀了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所取得的偉大成果,在文化記憶和歷史記憶層面上提升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自信心,彰顯出主流媒體的社會責任擔當和藝術創新自覺。

王偉平還介紹說,該片的另一個特點是講述中國故事的“陌生化”手法。她說:“我們之所以採用外國人的視角來講述中國故事,就是為了在紀錄片敘事策略上探索全新的感知模式,創造一種紀錄片敘事的‘陌生化’效果,從而更加有效地提升講述中國故事的可信度。”如在第二集《探夢》中,閻雷30多年後再次造訪雲南哈尼梯田,既營造了歷史空間感,又表達了當下哈尼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通過一場迷了路的馬拉松比賽,幽默地表達了前行道路充滿了曲折和困難,展現了哈尼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堅定信念。

在拍攝中,《愛上中國》創作團隊更願意捕捉一些細節,講述一些平凡人的不平凡的故事,這樣更能折射出一個真實的中國。如在第三集《圓夢》中,北京年輕人自發組織毛竹自行車俱樂部、杭州快遞小哥的家庭夢想等,都是通過閻雷的視角展現出來的普通中國人的故事。他們的故事和閻雷的故事編織在一起,彙聚成了一個絢麗的中國夢。這種紀錄片敘事的創新手法潤物無聲地表達了近年來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性變革,呈現了中國社會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此外,《愛上中國》非常注重歷史影像和當下畫面的對話。影片大量採用攝影師閻雷拍攝的原始影像資料,通過30多年前的老照片與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當下的畫面對話,使該片的畫面語言不僅生動活潑,而且具有強烈的歷史厚重感。影片創作者不斷地從閻雷的老照片出發尋求故事,又從舊故事中引發新故事。同一張照片,同一個畫面,事件親歷者和觀眾都能從中看到中國社會的變革,歷史記憶和文化記憶被重新喚醒。

上世紀30年代,美國人斯諾走進延安窯洞,通過自己的身體感知撰寫了一部《紅星照耀中國》,這本書讓世界瞭解了中國革命,也讓西方國家對中國共產黨有了新的認識。今天,時代需要我們創新傳播方法,電視紀錄片《愛上中國》所講述的中國故事猶如一部續寫的《紅星照耀中國》。在黨的十九大召開之際,浙江衛視推出的這部紀錄片以真實客觀的畫面語言,用他者視角解讀了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所取得的偉大成果,在文化記憶和歷史記憶層面上提升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自信心,彰顯出主流媒體的社會責任擔當和藝術創新自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