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國移動支付自帶“衝擊波” 歪果仁驚歎中國人不帶現金也能“橫掃”世界!

不誇張地說,目前全世界恐怕就只有中國遊客不帶現金也能“橫掃”世界!

想知道中國人如何不帶現金橫掃世界?請戳如下視頻~

歪果仁眼中的中國新四大發明在剛剛過去的黃金周中表現搶眼,

特別是其中的移動支付,自帶“衝擊波”:巴黎塞納河畔,微信掃碼訂票;孟買街頭,手機刷飛餅;還有日本藥妝店、莫斯科地鐵……

如今,中國遊客在德國慕尼克機場購物只需掃碼支付,媽媽再也不擔心我們排長隊去兌換外幣了呢。

為吸引“沉迷移動支付不能自拔”的中國遊客來店消費,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0萬個商家已開通中國某支付應用,並推出“超國民待遇”,用手機支付的中國遊客憑網上優惠券付款享受85折優惠。

此外全球有16個機場為中國遊客推出手機掃碼即時退稅服務,其中兩個在韓國,

另外14個在歐洲。

(泰國藥妝店結帳櫃檯擺著“歡迎使用微信支付”的牌子)

日本和韓國倍感壓力,恨不得趕緊搞定手機支付服務,把大多被貼上“買買買”標籤的中國遊客留在商店裡。

最近,一位日本店主就在網上發文求助如何註冊中國某支付應用帳號,

因為赴日旅遊的中國人買東西總問“能不能用手機付款”。

這件事在日本網路上引發關注,有網友還捫心自問一波:我們是不是不如中國啦?

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網站近日就中國移動支付現象進行報導:手機支付正風靡中國,外出用餐,購物,就連街上的煎餅果子攤都支持手機付款。

因為中國的移動支付實在太方便,害得很多歪果仁到中國生活就想不走了。

去年,來自德國的“洋女婿”湯瑪斯·德克森走紅網路。這位小哥揣著一本護照和一部手機,分文不帶就來到杭州,竟順利完成為期一天的“無現金”旅遊。

(湯瑪斯·德克森:沒有啥是手機不能解決的。)

一位外國網友在推特上發評論感歎:你出門可以不帶一分錢,但是手機電量得確保滿滿噠。而另一位網友則表示:中國手機支付簡直讓人蜜汁興奮,仿佛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日本《產經新聞》認為中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快速進入“無現金社會”,不得不感謝7億多智慧手機使用者,以及網路通信基礎設施的完備。

同時,雖然重視個人信用的信用卡尚未普及,移動支付消費的各類金融服務(例如基於NFC的手機支付功能)卻在中國意外走紅。

此外,中國移動支付規模在2016年占全球移動支付總額的50%,把日美歐遠遠甩在“起跑線”上。如此便捷的背後自然會有安全風險,但中國的移動支付應用開發商也在“如何保護使用者個人資訊方面”做出很多努力。

而一直以創新經濟形象“行走江湖”的日本,國內消費至今多達70%的金額仍以現金交易,這一比例高於任何發達國家。

日本朝日電視臺報導,中國遊客狂刷移動支付已引起日本金融界的警惕,“小心臟”已然承受不了。9月中下旬,包括日本瑞穗金融集團等約70家日本銀行計畫聯合推出虛擬貨幣“J幣”,希望能鼓勵消費者多利用移動支付,降低日本居高不下的現金使用率。

在廣大吃瓜群眾心目中擁有超完善互聯網基礎設施和“逆天”網速的韓國,網上付款就像打遊戲通關一樣,不僅要進行繁瑣的身份驗證,還得下載一大堆網路安全外掛程式,簡直在斬殺各種級別的boss路上一路狂奔迷途難返。

一位韓國網購愛好者表示,本來就是想買一件毛衣,可數次支付失敗後,自己已暴躁地想砸電腦了。

在德國,越來越多的商店付款台已經可以用手機支付,但目標人群是不惜漂洋過海來血拼的中國遊客。

中國兩大支付應用早已在異國他鄉“輕車熟路”,國外本土企業非常害怕移動支付市場被中國大型互聯網集團捷足先登。這不,德意志銀行今年4月急急忙忙“啟動”了手機支付應用。連貝萊德投資集團德國分公司監事會主席弗裡德里希·默茨都忍不住吐槽:“我們歐洲的數位化速度太慢了”。

(今年5月起,加拿大大型購物商場多倫多約克戴爾購物中心開通了微信支付)

統計資料顯示,中國遊客每年要在國外花掉3000億美元(1美元約合6.6元人民幣)用於買買買,而花在德國的就有760億美元。平均每位中國遊客在歐洲花掉3000歐元(1歐元約合7.8元人民幣)。這也意味著德國等歐洲國家得儘快趕上中國的節奏以適應無現金消費模式。

如今在中國的速食連鎖店,吃貨們僅靠“刷臉”就可以點餐+結帳,吃上熱騰的雞肉漢堡。德國《商報》就此發文抬了一波中國的移動支付,“誰能想到,1000年後,在我們生活的重要領域,中國再次在全球創新鏈中名列前茅。”

但是手機電量得確保滿滿噠。而另一位網友則表示:中國手機支付簡直讓人蜜汁興奮,仿佛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日本《產經新聞》認為中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快速進入“無現金社會”,不得不感謝7億多智慧手機使用者,以及網路通信基礎設施的完備。

同時,雖然重視個人信用的信用卡尚未普及,移動支付消費的各類金融服務(例如基於NFC的手機支付功能)卻在中國意外走紅。

此外,中國移動支付規模在2016年占全球移動支付總額的50%,把日美歐遠遠甩在“起跑線”上。如此便捷的背後自然會有安全風險,但中國的移動支付應用開發商也在“如何保護使用者個人資訊方面”做出很多努力。

而一直以創新經濟形象“行走江湖”的日本,國內消費至今多達70%的金額仍以現金交易,這一比例高於任何發達國家。

日本朝日電視臺報導,中國遊客狂刷移動支付已引起日本金融界的警惕,“小心臟”已然承受不了。9月中下旬,包括日本瑞穗金融集團等約70家日本銀行計畫聯合推出虛擬貨幣“J幣”,希望能鼓勵消費者多利用移動支付,降低日本居高不下的現金使用率。

在廣大吃瓜群眾心目中擁有超完善互聯網基礎設施和“逆天”網速的韓國,網上付款就像打遊戲通關一樣,不僅要進行繁瑣的身份驗證,還得下載一大堆網路安全外掛程式,簡直在斬殺各種級別的boss路上一路狂奔迷途難返。

一位韓國網購愛好者表示,本來就是想買一件毛衣,可數次支付失敗後,自己已暴躁地想砸電腦了。

在德國,越來越多的商店付款台已經可以用手機支付,但目標人群是不惜漂洋過海來血拼的中國遊客。

中國兩大支付應用早已在異國他鄉“輕車熟路”,國外本土企業非常害怕移動支付市場被中國大型互聯網集團捷足先登。這不,德意志銀行今年4月急急忙忙“啟動”了手機支付應用。連貝萊德投資集團德國分公司監事會主席弗裡德里希·默茨都忍不住吐槽:“我們歐洲的數位化速度太慢了”。

(今年5月起,加拿大大型購物商場多倫多約克戴爾購物中心開通了微信支付)

統計資料顯示,中國遊客每年要在國外花掉3000億美元(1美元約合6.6元人民幣)用於買買買,而花在德國的就有760億美元。平均每位中國遊客在歐洲花掉3000歐元(1歐元約合7.8元人民幣)。這也意味著德國等歐洲國家得儘快趕上中國的節奏以適應無現金消費模式。

如今在中國的速食連鎖店,吃貨們僅靠“刷臉”就可以點餐+結帳,吃上熱騰的雞肉漢堡。德國《商報》就此發文抬了一波中國的移動支付,“誰能想到,1000年後,在我們生活的重要領域,中國再次在全球創新鏈中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