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滿清十大鐵帽子王之恭親王奕䜣

晚清的政府猶如是滿目瘡痍的病人,總是病怏怏的,無論跟誰開戰結果都只有一個就是戰敗賠款。然而,就是這麼一個大廈將傾的政權還是苦苦支撐了幾十年,甚至這期間還出現了“同光中興”,

一度讓當時的人們見到了恢復天朝上國的曙光。而在風雨飄搖中背後苦苦支撐大清朝這艘輪船的人就是大清的王爺恭親王奕䜣。

恭親王奕䜣,人稱“鬼子六”,道光皇帝第六子,咸豐皇帝的弟弟,雖與天子之位擦肩而過,但卻位極人臣。實際執掌清朝政權數十年,自咸豐至光緒.歷經三朝,其間所有重大事件,幾乎都和這位王爺有關。

恭親王奕䜣照片

失之交臂的皇位,功高蓋主的悲劇

關於他為什麼與皇位擦身而過說法眾多,此一說以為道光本意在擇立奕䜣,後因其事外泄,始改立奕詝。另據《清官遺聞》所述,道光確實想立奕䜣,但最後之變化系由於奕詝之師傅教導得當,故而終於影響到道光的決心。一日,舉棋不定的道光帝決定召奕䜣與奕詝人對,

以便定儲。二人皆向師傅求教。奕䜣師傅卓秉恬教奕䜣對道光所詢之事均應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而奕詝的師傅杜受田則知奕詝之才學不如奕䜣,若陳議時政,必定屈居下風;因此他授機奕詝,如果道光帝自言老病,將不久于人世,即當伏地流涕,以表仁孝。奕詝如教行事,果得道光歡心,因此得立為嗣。不管是哪種說法,其實都沒有記載都是後人的傳說而已。
如果從道光這個人的性格上來分析,道光是一個優柔寡斷的皇帝,也許在他心裡很清楚,《南京條約》是在他的手裡簽訂的,現在的大清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如果讓頗有才幹的奕䜣登基,很有可能會推翻自己之前的一些政策,甚至會因為鴉☆禁☆片戰爭這個污點而對先父的功績不置可否。相反,他看到奕詝十分孝順,加之奕詝沒有奕䜣那麼殺伐決斷,說不定在日後對自己執政期間的功績會大家讚揚。
當然這些只是我個人的一些推論,從皇帝這個歷史地位上來說,他應該也顧慮到後宮干政,奕詝的母親孝全皇后已經去世了,而奕䜣的母親靜妃還在,一旦奕䜣登基,而當時奕䜣的年紀也不大,後宮干政的事情就極有可能發生了。

無論是何原因,總之恭親王奕䜣就這樣跟皇位失之交臂。但是他老爸道光還算對得起他,在遺詔上不但寫了奕詝繼承皇位,

也寫了要封奕䜣為親王。可是道光卻忽略了一點,千年老二是最不好當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說是權臣但也是最招人恨的。首先恨他的就是咸豐,當咸豐看到詔書的時候,心裡非常不爽,封奕䜣為親王的幾個字就像是在告訴咸豐,“要不是你,奕䜣就是皇帝!”換做任何人都會不高興,何況這個位置還是全天下獨一無二的皇位呢。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道光親自把恭親王放在了咸豐的枕頭旁邊,而恭親王偏偏本身又是一個會“打呼嚕”的,這又怎麼可能不起矛盾呢。其次還有像肅順這樣的人也恨奕䜣,無緣無故的他就成了二把手,擋住了別人的機會,雖然當時都說恭親王有多麼聰明賢德,但是他當時畢竟還是年輕,初涉政壇還不是很有建樹,因此就招來了那些想出頭的人的恨意。

道光立儲遺囑原件、內匣

恨歸恨,說到底這是先皇遺詔,恭親王還是得冊封。奕詝即位後,19歲的奕䜣受封為恭親王,恩遇超過其他諸王。1852年,奕䜣受命在內廷行走。1853年,太平天國北伐軍由揚州進入安徽,殺人河南,直逼直隸。咸豐帝打破親王不能任軍機大臣的祖制,任命奕䜣為“軍機大臣上行走。”奕䜣在鎮壓太平軍北伐期間“參贊軍務,夙夜勤勞”,用人得當,佈防及時,為挽救清朝立了大功。但在平息太平軍北伐之後,奕䜣開始功震朝野,呼聲越來越高,咸豐本是個資質平庸的人,而奕䜣卻偏偏是個能力超凡,又一心想要做一番事業的人。所以在咸豐看來,自己的聲威有被弟弟超過的危險,這是決不允許的。大凡專制制度下,所需要的只能是奴才而不是人才,屬下比上司優越,臣子比帝王優越往往是沒有好下場的。就在奕䜣的母親去世後,奕䜣想給自己的母親要一個皇太后的溢號,據說這也是奕䜣母親生前最大的願望。但是給了溢號就意味著,承認咸豐和奕䜣的地位對等,這其實並不改變什麼,但是這卻是咸豐不能允許的。所以咸豐死活不肯給奕䜣母親皇太后的諡號,最後奕䜣苦苦哀求,咸豐帝勉強給了個諡號,但是安葬的規格和禮儀都有所下降,也因為此,咸豐和奕䜣的矛盾徹底爆發了。奕䜣遇到了他人生中第一次的低谷,在平息太平軍北伐之後, 咸豐帝就藉口奕䜣在其母喪期間為母爭封, 禮儀失當, 於1855年罷免了奕䜣的軍機大臣、宗人府宗令已、都統等要職, 命仍在內廷行走,奕䜣一下子成了閒散宗室。

而恭親王偏偏本身又是一個會“打呼嚕”的,這又怎麼可能不起矛盾呢。其次還有像肅順這樣的人也恨奕䜣,無緣無故的他就成了二把手,擋住了別人的機會,雖然當時都說恭親王有多麼聰明賢德,但是他當時畢竟還是年輕,初涉政壇還不是很有建樹,因此就招來了那些想出頭的人的恨意。

道光立儲遺囑原件、內匣

恨歸恨,說到底這是先皇遺詔,恭親王還是得冊封。奕詝即位後,19歲的奕䜣受封為恭親王,恩遇超過其他諸王。1852年,奕䜣受命在內廷行走。1853年,太平天國北伐軍由揚州進入安徽,殺人河南,直逼直隸。咸豐帝打破親王不能任軍機大臣的祖制,任命奕䜣為“軍機大臣上行走。”奕䜣在鎮壓太平軍北伐期間“參贊軍務,夙夜勤勞”,用人得當,佈防及時,為挽救清朝立了大功。但在平息太平軍北伐之後,奕䜣開始功震朝野,呼聲越來越高,咸豐本是個資質平庸的人,而奕䜣卻偏偏是個能力超凡,又一心想要做一番事業的人。所以在咸豐看來,自己的聲威有被弟弟超過的危險,這是決不允許的。大凡專制制度下,所需要的只能是奴才而不是人才,屬下比上司優越,臣子比帝王優越往往是沒有好下場的。就在奕䜣的母親去世後,奕䜣想給自己的母親要一個皇太后的溢號,據說這也是奕䜣母親生前最大的願望。但是給了溢號就意味著,承認咸豐和奕䜣的地位對等,這其實並不改變什麼,但是這卻是咸豐不能允許的。所以咸豐死活不肯給奕䜣母親皇太后的諡號,最後奕䜣苦苦哀求,咸豐帝勉強給了個諡號,但是安葬的規格和禮儀都有所下降,也因為此,咸豐和奕䜣的矛盾徹底爆發了。奕䜣遇到了他人生中第一次的低谷,在平息太平軍北伐之後, 咸豐帝就藉口奕䜣在其母喪期間為母爭封, 禮儀失當, 於1855年罷免了奕䜣的軍機大臣、宗人府宗令已、都統等要職, 命仍在內廷行走,奕䜣一下子成了閒散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