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全國各地清明習俗大揭秘,你不知道的都在這裡!

清明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它不僅是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烈的節日,也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清明節已有2500多年歷史,古時又叫踏青節、三月節、祭祖節、掃墓節、掃墳節、鬼節等。

西曆四月五日前後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

①它與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十月初一的寒衣節,並稱為中國三大著名“鬼節”。

②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且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

③2013年,清明節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清明節的全國各地清明節的習俗不一,每一個地方有自己的特點。下面,實業就為大家介紹一下各地清明節都有什麼特別的習俗,歡迎閱讀。

1、北京

北京人過清明節是一定要燒紙的。

燒紙也很有講究,選一十字路口,在地上畫一個不封口的圈,在裡面堆上一堆紙錢,叫著故人的名字,把這堆紙錢點著,然後在圈外面再放上一堆紙錢,這堆是給野鬼的,怕野鬼搶了自家故人的。

2、浙江

在浙江湖州,清明節家家裹粽子,可作上墳的祭品,也可做踏青帶的乾糧。

農家有清明吃螺螄的習慣,這天用針挑出螺螄肉烹食,叫“挑青”。吃後將螺螄殼扔到房頂上,據說屋瓦上發出的滾動聲能嚇跑老鼠,有利於清明後的養蠶。 清明節這天,還要辦社酒。

同一宗祠的人家在一起聚餐。沒有宗祠的人家,一般同一高祖下各房子孫們在一起聚餐。

3.上海

將雀麥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後包上豆沙、棗泥等餡料,用蘆葉墊底,放到蒸籠內。蒸熟出籠的青團色澤鮮綠,香氣撲鼻,是本地清明節最有特色的節令食品。

上海也有的人家清明節愛吃桃花粥,在掃墓和家宴上愛用刀魚。對上海人而言,青團是清明祭祖時必不可少的供品。

4、重慶

重慶人掃墓除了帶上紙錢香燭外,還會帶上一串用紙剪成的紙串,掛在墳前,用以招魂,俗稱“掛青”。

俗話說,“有兒墳上掛白紙,無兒墳上屙狗屎”,是否有“掛青”,成了一個家庭是否後繼有人,是否興旺發達,是否父慈子孝的標誌。

5.河北

在河北的上墳燒紙錢講究“早清明,晚十一(農曆鬼節)”。掃墓燒紙在清明前一周就開始了,而清明當天已很少有人去掃墓了。冀南地區則選擇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寒食節掃墓。傾城男女出郊踏青、看花、挑菜、簪柳。有諺語道:“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

6、江蘇

常州人清明節一大早,家家戶戶門框上要插柳條和桃花枝,以鮮豔的紅綠祛除隔年的邪祟。

清明節當天,常州人早飯會吃沒有餡的糯米大團子。大團子是春節前就做好了的,放在冷水中泡著,要一直吃到端午節。清明那天,拿出大團子,切成一片一片的下鍋用油煎,根據自己的口味放糖或鹽。

泰州農民于清明節舉行划船比賽,稱為“撐會船”。

7.安徽

徽州府于清明淘新泉釀酒。貴池縣清明節,婦女制米繭以祭蠶姑,祈禱蠶桑有好收成。涇縣稱清明為“插柳節”。壽春清明,家家插柳,並懸紙錢於墓樹,稱為“贐野鬼”。

8.陝西

興平縣清明,姻親間以紙錢相贈,且互相拜墓。富平縣每戶人家于清明請名山之泉源水,共禮一神。準備牲禮來祭祀,以祈求豐收,稱為「游水」。同州縣清

明祭掃後,折柳枝插門;並以紙錢貼於樹幹,據說如此可以防蟲蟻。洛川縣清明蒸饃為食,饃四周作鳥蛇之形的裝飾。據說介子推上綿山時有鳥、蛇保護他,所以以此作為紀念。

9、河南

在河南,清明時節人們最常吃饊子、棗糕、雞蛋等食物。

“饊子”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寒食節禁火寒食的風俗在大部分地區已不流行,但與這個節日有關的饊子卻深受世人的喜愛。

棗糕又叫“子推餅”,河南一些地方用酵糟發麵,夾棗蒸食。他們還習慣將棗餅製成飛燕形,用柳條串起掛在門上,可以冷食,以紀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高尚品質。

在河南的一些地方,清明吃雞蛋,就如同端午節吃粽子、中秋吃月餅一樣重要。民間習俗認為清明節吃個雞蛋,一整年都有好身體。據相關專家介紹,清明吃雞蛋習俗,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

10.廣西

橫州鄉民清明節取柳葉及田螺浸水洗眼睛,據說可使眼睛明亮。興仁縣掃完墓後,以白紙作長幡掛在墓頭,稱為“標墳”,又叫“掛青”。開陽縣掃墓時,由值年主祭備酒食以祭。祭畢,親友就近飲宴,稱為“野餐”。

11、湖南

長沙將掃墓稱為“掛山”,有“前三後七”之稱,即清明節的前三天后七天為掃墓期。

掃墓祭祀有先後順序,一般都要先將墓地清理乾淨,拔除墓地雜草,插上“掛山條子”在墓前拜祭,最好是下午3點前完成掃墓祭拜。7、山東

在山東,清明節吃冷食的習慣,即吃雞蛋和冷餑餑,萊陽、招遠、長島吃雞蛋和冷高粱米飯,據說不這樣的話就會遭冰雹。

泰安吃冷煎餅卷生苦菜,據說吃了眼睛明亮。晉中一帶還保留著清明前一日禁火的習慣。

清明時節,在濟南城鄉,還流傳蕩秋千的習俗。清明節這天,男女老幼,身著新衣在綠楊深外,或在街前廣場,立木為架,上袈橫木,下懸二繩,繩下橫系一板,人在板上可坐可立,手握兩繩可前後上下飄蕩,極富樂趣。

12.江西

新建縣清明拜掃,例用春餅。永豐縣清明掃墓以前三後七為期。除例行的牲禮外,還以米粉作果,稱為繭果,或壓糯米為糕,澆上糖汁,稱為飯果,猶有寒食之遺風。安義縣清明祭掃惟男丁行祭,婦女皆不參加。

13.山東

招遠、即墨、臨朐、臨清等地在清明掃墓時,要在墳上加新土。據說這是為祖先修屋,避免夏天漏雨。威海、棲霞、黃縣等地全族公祭祖墳後,一起吃祭後的饅頭及菜肴,稱為「房食」或「祊社」。魯北地區還保留了南北朝時「鬥雞子」的習俗。濱縣的兒童,在這天以煮熱的雞蛋互頂,誰的雞蛋先破,誰就是輸。齊山、博山等地在清明節煮一鍋小米乾飯讓牛飽餐一頓,稱為「飯牛」。有諺語道:「打千罵萬,清明一飯」。

14、四川

清明這天,家家戶戶會請道長畫上紙符,掛在竹子上,然後掛到墳頭,作為清明上墳的一個必要儀式和步驟,是為“掛青”。 火神門祭火神,這也是四川地區比較獨特的習俗之一。清明前一天是寒食節,人們把家裡的火都滅了。人們在清明當天專門去火神門祭拜火神,回來以後再重新生火。

15.山西

河曲縣清明節以黍米磿面作餅,稱為「攤黃兒」。壽陽縣清明節,男女兒童皆剪綵紙成串戴在頭上,據說這是古代「彩勝」的遺風。翼城縣民預煮黑面涼粉,於清明節切薄片,淋上湯汁來吃。解州清明停止一切女紅,據說此日動針線者,會成為瞎子。平陸縣兒童清明節頭上以麥系發,祈求長壽。

16.廣州

廣州人有在正清當日“行清”的習俗,就是一族人齊齊去掃墓。以前小時候會放炮仗,粵語叫“燒炮仗”,現在為了環保,城區裡禁止了,想放炮仗只能去鄉下。但大家還是會在清明這一天吃甘蔗,這是一定要吃的。

17.香港

清明是香港的重要節日,港人會到祖先墳前,焚燒香燭、冥鏹,奉祭物多為水果、鮮花、燒豬或白切雞。港人時常為避免人多擠迫,習慣提早數星期拜山,並不一定恪守清明當日掃墓祭祖的傳統。

18.臺灣

臺灣民眾的掃墓習俗,一般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一般祭掃,儀式及祭祀的東西比較簡單,大都只供一些米糕、粿類和糕餅;二是修整祖墓,祭禮相當隆重,供祭的祭禮一般包括各種祭禮品十二種蔬菜及粿類、糕餅等。掃墓時一定要在墳墓的四周獻置“墓紙”(用五色紙剪成長方形)每張紙壓上小石頭,還得放一遝在墓碑上。

地域不同,變的是習俗,不變的是我們對祖先的思念之情。

由於視野有限,以上還有很多地區的清明習俗是沒說到的,歡迎四海八荒的朋友們前來補充。

冀南地區則選擇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寒食節掃墓。傾城男女出郊踏青、看花、挑菜、簪柳。有諺語道:“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

6、江蘇

常州人清明節一大早,家家戶戶門框上要插柳條和桃花枝,以鮮豔的紅綠祛除隔年的邪祟。

清明節當天,常州人早飯會吃沒有餡的糯米大團子。大團子是春節前就做好了的,放在冷水中泡著,要一直吃到端午節。清明那天,拿出大團子,切成一片一片的下鍋用油煎,根據自己的口味放糖或鹽。

泰州農民于清明節舉行划船比賽,稱為“撐會船”。

7.安徽

徽州府于清明淘新泉釀酒。貴池縣清明節,婦女制米繭以祭蠶姑,祈禱蠶桑有好收成。涇縣稱清明為“插柳節”。壽春清明,家家插柳,並懸紙錢於墓樹,稱為“贐野鬼”。

8.陝西

興平縣清明,姻親間以紙錢相贈,且互相拜墓。富平縣每戶人家于清明請名山之泉源水,共禮一神。準備牲禮來祭祀,以祈求豐收,稱為「游水」。同州縣清

明祭掃後,折柳枝插門;並以紙錢貼於樹幹,據說如此可以防蟲蟻。洛川縣清明蒸饃為食,饃四周作鳥蛇之形的裝飾。據說介子推上綿山時有鳥、蛇保護他,所以以此作為紀念。

9、河南

在河南,清明時節人們最常吃饊子、棗糕、雞蛋等食物。

“饊子”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寒食節禁火寒食的風俗在大部分地區已不流行,但與這個節日有關的饊子卻深受世人的喜愛。

棗糕又叫“子推餅”,河南一些地方用酵糟發麵,夾棗蒸食。他們還習慣將棗餅製成飛燕形,用柳條串起掛在門上,可以冷食,以紀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高尚品質。

在河南的一些地方,清明吃雞蛋,就如同端午節吃粽子、中秋吃月餅一樣重要。民間習俗認為清明節吃個雞蛋,一整年都有好身體。據相關專家介紹,清明吃雞蛋習俗,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

10.廣西

橫州鄉民清明節取柳葉及田螺浸水洗眼睛,據說可使眼睛明亮。興仁縣掃完墓後,以白紙作長幡掛在墓頭,稱為“標墳”,又叫“掛青”。開陽縣掃墓時,由值年主祭備酒食以祭。祭畢,親友就近飲宴,稱為“野餐”。

11、湖南

長沙將掃墓稱為“掛山”,有“前三後七”之稱,即清明節的前三天后七天為掃墓期。

掃墓祭祀有先後順序,一般都要先將墓地清理乾淨,拔除墓地雜草,插上“掛山條子”在墓前拜祭,最好是下午3點前完成掃墓祭拜。7、山東

在山東,清明節吃冷食的習慣,即吃雞蛋和冷餑餑,萊陽、招遠、長島吃雞蛋和冷高粱米飯,據說不這樣的話就會遭冰雹。

泰安吃冷煎餅卷生苦菜,據說吃了眼睛明亮。晉中一帶還保留著清明前一日禁火的習慣。

清明時節,在濟南城鄉,還流傳蕩秋千的習俗。清明節這天,男女老幼,身著新衣在綠楊深外,或在街前廣場,立木為架,上袈橫木,下懸二繩,繩下橫系一板,人在板上可坐可立,手握兩繩可前後上下飄蕩,極富樂趣。

12.江西

新建縣清明拜掃,例用春餅。永豐縣清明掃墓以前三後七為期。除例行的牲禮外,還以米粉作果,稱為繭果,或壓糯米為糕,澆上糖汁,稱為飯果,猶有寒食之遺風。安義縣清明祭掃惟男丁行祭,婦女皆不參加。

13.山東

招遠、即墨、臨朐、臨清等地在清明掃墓時,要在墳上加新土。據說這是為祖先修屋,避免夏天漏雨。威海、棲霞、黃縣等地全族公祭祖墳後,一起吃祭後的饅頭及菜肴,稱為「房食」或「祊社」。魯北地區還保留了南北朝時「鬥雞子」的習俗。濱縣的兒童,在這天以煮熱的雞蛋互頂,誰的雞蛋先破,誰就是輸。齊山、博山等地在清明節煮一鍋小米乾飯讓牛飽餐一頓,稱為「飯牛」。有諺語道:「打千罵萬,清明一飯」。

14、四川

清明這天,家家戶戶會請道長畫上紙符,掛在竹子上,然後掛到墳頭,作為清明上墳的一個必要儀式和步驟,是為“掛青”。 火神門祭火神,這也是四川地區比較獨特的習俗之一。清明前一天是寒食節,人們把家裡的火都滅了。人們在清明當天專門去火神門祭拜火神,回來以後再重新生火。

15.山西

河曲縣清明節以黍米磿面作餅,稱為「攤黃兒」。壽陽縣清明節,男女兒童皆剪綵紙成串戴在頭上,據說這是古代「彩勝」的遺風。翼城縣民預煮黑面涼粉,於清明節切薄片,淋上湯汁來吃。解州清明停止一切女紅,據說此日動針線者,會成為瞎子。平陸縣兒童清明節頭上以麥系發,祈求長壽。

16.廣州

廣州人有在正清當日“行清”的習俗,就是一族人齊齊去掃墓。以前小時候會放炮仗,粵語叫“燒炮仗”,現在為了環保,城區裡禁止了,想放炮仗只能去鄉下。但大家還是會在清明這一天吃甘蔗,這是一定要吃的。

17.香港

清明是香港的重要節日,港人會到祖先墳前,焚燒香燭、冥鏹,奉祭物多為水果、鮮花、燒豬或白切雞。港人時常為避免人多擠迫,習慣提早數星期拜山,並不一定恪守清明當日掃墓祭祖的傳統。

18.臺灣

臺灣民眾的掃墓習俗,一般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一般祭掃,儀式及祭祀的東西比較簡單,大都只供一些米糕、粿類和糕餅;二是修整祖墓,祭禮相當隆重,供祭的祭禮一般包括各種祭禮品十二種蔬菜及粿類、糕餅等。掃墓時一定要在墳墓的四周獻置“墓紙”(用五色紙剪成長方形)每張紙壓上小石頭,還得放一遝在墓碑上。

地域不同,變的是習俗,不變的是我們對祖先的思念之情。

由於視野有限,以上還有很多地區的清明習俗是沒說到的,歡迎四海八荒的朋友們前來補充。